阅读教学中的点拨艺术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ne_y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点击、拨弄的高妙艺术。在阅读教学中,巧用“点拨”艺术,有利于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扉,放飞囚禁的情愫,从而出现“豁然开朗”的教学境界。这里的“点拨”,即指点与启发。具体地说,“点拨”就是教师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去开启智慧之门,撷取串串知识之果。这是一种“以少胜多”的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此叩彼应的教学艺术。
  
  一.点拨于关键
  
  每一篇课文都有重点与难点,而体现于重点或难点的,或为关键词语,或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句子,乃至重点句群。因此,教学中的“点拨”,要瞄准关键之处,让学生用心灵去谛听,用情感去体验,用思维去开拓。只有这样,才能产生“云与青山淡不分”的感情渗透,“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美学视野,“万物近观皆白得”的心灵感悟。
  如《装满昆虫的农袋》中写道:“夕阳西下,法布尔赶着鸭子,满载而归,心里甜滋滋的。”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查阅词典,理解“满载而归”的词义,然后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说说法布尔有哪些收获使他心里觉得甜滋滋的?设计这一问题的目的,在于投石激浪,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循着作者的思路,深入探究“满载”的外延与内涵。经过热烈讨论,学生不但对“满载而归”产生了认知体验,而且对“满载而归”的语境义作了深层次的探究。
  教学中,如果以词释义,那么,学生获得的只是浅层面的词义理解。这不但不利于学生的认知体验,而且也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点拨于关键,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将阅读教学向更深层次推进。
  
  二.点拨于方法
  
  看到一粒种子,就能看到万紫千红的春天;捧起一抔泥土,就能浮现人类历史的沧海桑田。这都是心灵观照对人的知觉,综合了人的情感、想象等高级心理体验而使客观事物变成了一种“内心意象”。“意象”,是主观与客观、情感与认识、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找准情与景的结合点、意与境的融合点、事与理的链接点,点拨以方法,让学生在认知体验的同时,接受美感的熏陶。
  《山谷中的谜底》,作者由山谷东西两侧山坡自然景观的差异,联想到人类生存和发展中的哲理。篇末写道:“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这段话告诉人们: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种“卒章显志”的方法是文章结尾常用的方法,“志”的显现是前文基础上水到渠成的“点睛”,而不是牵强附会的“添足”。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由雪松的“弯曲”利“反弹”的特点联想到生活中的道理,从而形成思维的类比点。这种方法上的点拨,无论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还是对于写作技巧的指导,都大有裨益。
  三.点拨于规律
  点拨,作为一项教学艺术,它根植于学生的认知律。因此,有效的点拨,在于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点出学习中的某些规律。
  如《海伦·凯勒》中写道:萨勒发音时,要海伦把手放在她的脸上,用感觉来判断萨勒舌头和嘴唇颤动的情况,以此体会怎样发音。这种完全靠触觉学习说话的方法,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海伦后来在回忆自己的这段学习生活时说:“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清我的话,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我每天坚持着这样的练习,练习,练习……”
  这里,描述了海伦在萨勒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依靠触觉练习说话的感人事迹,表现了海伦顽强的学习精神,同时也反映了萨勒老师诲人不倦的思想品质。在指导阅读过程中,笔者采取“比、换、改”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1)比:这种靠触觉学习说话的方法,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与原句相比,语意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2)换:为使我的伙伴能听清我的话,我夜以继日地努力,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这与原句相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3)改: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如果去掉原文中的省略号,而改为句号,意义上有什么不同?经过分析比较,学生不仅明确了用词的准确性、表达的具体性、表述的思考性,而且加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了学生的价值观。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只有从语言文字入手,才能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仇美娟,教师,现居江苏海门。
其他文献
想象在现代汉语辞典中解释为 “对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心理学上认为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非常重视想象力的作用,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想象的作用是非常神奇的。    一.借助想象和作者进行沟通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担负着传递信息的
议论性散文可以包容丰富的内容,便于抒发真挚的情感,表达深刻的思想,显示出较深厚的文化底蕴,最容易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可以说,议论性散文已成为高考作文的“新宠”,作文散文化已成为中学生作文的发展趋势。可以预见,越来越多的考场优秀作文将是同时具备较强的思想性与文学性的议论性散文,高考作文训练要重视议论性散文的训练。具体来说,它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内容的丰富性    在思维形式上,议论性散文如
古城房陵,西北面是一带环城水滨,有一处住宅区,叫滨河花园,恐怕是新建,“花园”竟无花,只有滨河一溜,顺道建有几排住宅。住宅有两片,分而不离,南大北小,正如一个留着东德大偏分发式(抑或勾口五十子武)的少女,伫依在河畔,轻舒玉臂,清新宜人。恰于腋弯处有一方清泉,天旱不涸,水涝不浊,冬暖夏凉。  上沿路是一带青色大理石栏杆镶边,顺势斜入泉边,引出数级石阶,泉两边等距放着一些洗石,北边有二十块,南边有十八
“花香蜂自来,题好一半文”,“看书看皮,看文看题”。可以说,好的标题恰似明眸皓齿,美目盼兮,文情并茂,令人动容,使人读后怦然心动。审好题后,拟一个新颖别致的题目是作文成功的重要一环。  文章题目是文本形象的第一代言要素,对于整篇文章的评价影响甚大。好标题就如同人的好面容,又如面容上的俊目,清新明亮、大小适宜。题好一半文,新颖别致、文采飞扬的标题,能给人赏心悦目之感。要像给自己化  妆、给自己起名字
阅读与写作互为表里、合二为一的实用阅读教学观脱胎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极力提倡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杜威的“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正在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很大的启发性和指导性。语文阅读教学如果也能在“做”上用功夫,学生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一.抓住语文课本其实就是抓住写作的宝藏  陶行知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
一、散文式架构是实现小说绘画化的基石    萧红说过:“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生活,各式各样的作家,就有各式各样的小说。”《呼兰河传》几乎以散文式的结构来构架小说。小说共七章,可分可合,形散而神聚,形成了伸缩自如的开放性的散文化结构形态。传统用于构架小说的时间因素在这里成了一个个碎片。这种时间的断裂导致
一轮弦月,悬挂在仙岩禅寺的古樟树枝头  在静谧中成了,窥视禅寺的眼睛  大雄宝殿里,一只空心木鱼  早被白天的梵音填满  在夜色中渐渐,安然入梦  寺内,悬挂得整整齐齐的经幡  在夜风中有节律地飘拂,宛如立队排列虔诚的诵经人  后禅院墙角,一口七上八下忙碌  一整天的老石井  此刻终于闲静了下來  开始如约和星星对话  静坐山门前的菊花,独忆南山  山门外的荻花,是花非花  在夜色茫茫中,独自打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能“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过程。因此,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塑造学生鲜明的民族性格,使其树立民族意识并形成祖国观念;批判地借鉴和传播外来优秀文化,使学生具有开放的文化心态和开阔的文化视野,是每位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与文化使命。但是,语文课程不能被动地适应、反映和复制传统
举世闻名的古希腊美神维纳斯雕像,是古希腊雕塑艺术高潮时期最成熟的完美杰作。她以健美、匀称、圆润的身姿,自然、柔和、流畅的线条,典立凝视,充分体现了女性美,被人们赞誉为“美神”。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尊高约两米的大理石雕像,于1820年在希腊米塔岛山洞里发掘出土时即失去双臂和其他一些部位。正因为如此,一百多年来,它不仅吸引了无数的观赏者,而且引起了难以胜数的艺术家和各行各业的专家,要给美人雕像安装手臂
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但这个目标的落实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一个较长的“厚积”过程。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要渠道和特定形式,挖掘其中的多种元素来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不懈追求,也是新课程对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    一、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    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语文新课标也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而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