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对提升大学生使命意识的思考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j67712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代的大学生处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既是中国发展成果的受益者,又是重大使命的承担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应注重对大学生使命意识的培养,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使命意识教育,使大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先进青年发挥的重要作用,明确新时代自身肩负的历史重任,激发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生;使命意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0.058
  使命是指一个人应完成的任务和应尽的责任。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曾指出:“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大学阶段是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大学生使命意识形成、发展、成熟的黄金时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应当通过一次次真实历史事件的讲述,使青年大学生认识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始终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引导大学生认清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激励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1 转变教育理念,重视使命教育
  “纲要”课是以讲述中国近现代历史为主的大学生必修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纲要”课“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学生通过学习本门课程,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积贫积弱、饱受沧桑,以及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艰苦斗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使命意识应当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精神主线。使命意识是与中国共产党相伴而生的,并在我党的发展历史中始终坚持的。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明确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共产党人坚守初心、担当使命的历史。正是使命意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以不怕牺牲和英勇奋斗的精神状态,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在现实教学中,使命意识教育常常出现教材不重视、教师忽视、学生轻视的现象。首先,“纲要”课教材主要从理论的角度对历史事件进行描述,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方面涉及较少。事实上,使命意识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艰苦斗争的精神动力,具有特殊的历史作用和时代价值。其次,受教材影响和课时限制,一些教师在讲授时常常忽略将历史事件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相结合,对党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讲解不够深入,没有将中国共产党使命意识与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讲透彻。最后,教师讲授不深入,导致学生对历史事件理解不全面,对使命意识认同程度不高,甚至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没有真正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育人的目的。
  使命意识是中国共产党有别于其他政黨的主要方面,它像一面旗帜始终激励着共产党员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纲要”课教师应提升对使命意识的重视程度,在教学中讲述史实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发他们对真实历史事件的理性思考,从历史事件中提升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其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对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 突出专题教学,贯穿教学过程
  目前,高校“纲要”课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有的教师还停留在“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中,在教学中忽视了历史使命对历史事件的推动作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见》指出:“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传统教育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纲要”课教师应当突出专题式教学的优势,将使命意识贯穿到课程教学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与整合性,注重各章节之间的必然联系,将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理、归纳、提炼和升华,并以专题的形式展现出来,实现教材模式向教学模式的转变。专题式教学模式能够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为主线,将史实重新串联起来,使教学更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风格,提升学生对“纲要”课的兴趣。
  事实上,大学生使命意识教育是既具有历史传承性又与时俱进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严重的境况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自诞生起,中国共产党就意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并带领中国人民开始了不屈不挠的伟大斗争。使命意识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始终,并最终推动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纲要”课教师应当在讲述党史的过程中,将重点放在青年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上,通过戊戌维新运动、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让学生体会到历史上每当国家有难,青年都会挺身而出,不畏强权地追求真理、捍卫主权。提醒当今大学生勿忘国耻,承担使命,接过时代的接力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3 开展实践教学,注重学以致用
  实践教学是巩固学生课上学习的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最有效途径,也是“纲要”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纲要”课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大学生科学的历史观、理性的爱国精神、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以及观察分析社会历史问题的能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纲要”课教学内容紧凑,教师理论讲述过多容易使学生对历史事件产生割裂感,缺少整体连贯的历史观。针对这一现象,“纲要”课教师应当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结合学生实际,带领学生观看一些与所讲历史事件相关的影像资料或电影,如《开国大典》《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七七事变》等,使学生更生动直观地理解教师讲过的历史事件,并将学过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更深刻地理解事件产生的原因和必然性。但一些影视作品为了达到吸引观众眼球的目的,在拍摄过程中可能会添加一些虚构成分,这就需要“纲要”课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加以引导,避免学生对历史产生误解。   此外,针对大学生学习课程的实际情况,“纲要”课教师还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和考察,借助烈士纪念馆、纪念碑、博物馆等有教育意义的场所实地讲解历史事件的发生,使学生更真实地感悟历史和英雄人物的经历。更重要的是要深刻剖析行为背后的精神力量,尤其是要把使命意识融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去,使学生感受英雄人物在精神力量的推动下,不顾个人安危,以身殉国的伟大精神境界,从而达到提升大学生使命意识的目的。
  “綱要”课教学还可以通过历史小剧场的方式“还原”历史,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例如,我校曾组织学生以五四运动为主题拍摄历史情景剧。这种学习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并更好地融入历史事件中去。通过“重现”历史,使大学生体会到青年始终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并更加明确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的时代重任,主动承担历史使命,以奉献精神投身于祖国建设和时代发展中去。
  4 运用新兴媒体,推进使命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互联网新兴媒体在人们的生活中迅速普及。“新媒体时代是一个‘互动性数字化复合媒体’的时代,‘新’主要是指传播载体的创新。”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兴互联网媒体传播速度快,获取信息更加便利。高校大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接受和认同较快,互联网对他们的影响力较为明显,为此,各高校也纷纷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网络系统和平台,便于学生获取网络资源。“纲要”课应利用好网络新兴媒体的优势,与时俱进,发挥好互联网的育人作用,打造网络教育基地,借助网络平台对大学生进行使命教育。例如,开设“纲要”课专题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在上面推送有关使命意识的相关讲义、视频、文章、图片等,通过资源共享来拉近学生与“纲要”课的距离。丰富的资源更直观地呈现了当时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在使命意识的推动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国家由弱到强,由贫到富的过程,体会到国家富强带给人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以达到对学生进行使命教育的目的。此外,还可以在平台上开展党史、使命意识相关内容问答,开设师生交流平台,增设交流群解答学生疑难问题,布置网络作业等,通过网络媒体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答题排名和奖惩机制,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历史使命是不同历史时期赋予我们最具挑战性和传承性的历史任务,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并取得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传承历史,开创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百多年来无数中华儿女梦寐以求的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重责大任。“纲要”课应从历史出发对大学生开展历史使命教育,从思想意识层面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励他们为个人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孟东方.中国共产党代表、赢得、依靠青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5).
  [3]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在比较研究中改进和创新[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2).
  [4]张建颖.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J].福州大学学报,2014,(2).
  [5]艾丹.增强“纲要”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9).
其他文献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重点.随着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推出和侧供给改革的逐年推动,实现湖北省制造业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必须提高企业
摘 要:在校大学生的信用行为对个人发展和我国信用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设计分发调查问卷的形式,根据心理学、社会学、法律、风险偏好、消费行为等影响因素提炼出关于信用能力和信用意愿两方面的指标,以调查在校大学生信用行为现状。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以挖掘数据背后存在的信用问题。基于问卷数据从个人、家庭与学校、社会四方面提出提高在校大学生信用水平的建议措施,借此助推在校大学生信用教育,培养
摘 要: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基础是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德育元素并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中。“宝玉石加工工艺”是宝玉石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该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大学生树立“君子”道德标准,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工匠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课程知识为主线,在构建课程育人元素知识体系矿框架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了课程蕴含的育人元素,为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奠定了扎实基础,也为其他相关课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
摘 要:朋辈导师是与学生年龄相近,能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指导的优秀高年级同学。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而新一代00后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以来,他们的新特点对原有的工作模式产生新挑战,朋辈导师工作模式应运而生。本文通过对朋辈导师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积极作用和存在问题的讨论,尝试探究朋辈导师工作模式在大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途径。  关键词:朋辈导师;朋辈教育;大学生成长  近年来,尤其是在党的十九
我国每年在粮食流通环节中损失高达700亿斤,比例高达20%,高校食堂的粮食浪费问题持续存在。本文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从高校学生节约粮食的意识、行为与外部条件因素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对大学生食堂粮食浪费现状及原因进行系统分析,并针对性提出可行建议。
摘 要:基于线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隔空对话的现实困境,提出高校思政课线上教学的四大策略:有效选择与使用线上教学平台,搭建空中课堂;在精准配方的基础上实现有效供给;实施“一二三四五”线上教学模式改革,打造既有高阶性、创新性,又有挑战度的“线上思政金课”;思政课教师提升线上教学能力,实现角色有效转换。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线上教学;“金课”;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从“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 和国家干预儿童权利保护两个维度出发,我国立法实践已有显著进步。但从具体制度中,仍暴露出立法起步阶段的诸多不足。为最大限度保护儿童权利,应加强该原则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并加强国家干预的有效性以保障该原则的落实,为儿童权利保护织起严密保护网。  关键词:儿童权利保护;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国家干预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
摘 要:《生物信息学》课程是生物专业核心课程,深入挖掘《生物信息学》课程思政元素,培育新时代生物信息人才成为推动我国生物信息产业发展,促进我国生物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举措。本文以生物信息学课程思政元素作为切入点,分析《生物信息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措施,以此培养高素质生物产业应用人才。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课程思政;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
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民办高校大学生作为毕业生中的弱势群体,凸显了较多的心理问题。本文从社会心理学视域分析了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和行为表现,深入剖析了问题成因,并从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职业生涯指导系统和社会心理援助系统三个层面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民办高校;就业心理  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
随着数字经济的纵深发展,各个行业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数字化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本文从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人才需求变化出发,立足高水平应用型高校教育模式,研究符合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的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提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为培养数字经济时代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提供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