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语文教育个性化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mesleehp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为人的精神自由的外化,语文教育有利于实现人的自我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这便是语文教育个性化或人道化。这样,实现语文教育的个性化或人道化,实现语文教育的个别化与个体化,使学校语文教育具有个性特色,并让这三者联成一体,就能共同奏出语文教育个性化深沉激越的旋律。
  关键词: 语文教育 人性化 个别化 个性化
  
  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发展,实际上是关注人性的发展,关注人的个性的发展,这正如匈牙利教育家巴班斯基所言:“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和相互联系是教育过程的规律。”语文教育是传递以语文课程形式组织的人类生活经验,并以掌握语言为中介进行文化创造来促进人类个体发展的教育活动。将“教育”与“教学”机械地相分离,把教学变成孤立于教育之外的智育甚至是轻视或忽视能力培养与智力开发的知识传授,把教育变成狭隘的唯功利性的德育,甚至是某项具体政策的教导,都是处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片面观念。语文教育个性化的真正实现,应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
  一、语文教育的人性化
  语文教育的人性化的内在含义是,语文教育要高扬人性,遵循人道的原则,既是理性的,又是充满人类情感的;既依据学生的生理规律,又满足其心理需求;既促进当前的语文学习,又着眼于未来的长远发展;既满足个体需求,更是通过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来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而非人道的语文教育,则漠视学生作为人的存在,并不把学生视为生命与精神的统一体,将学生的语言发展等同于机械加工,不顾其内心要求,不讲求情感的交流。
  从根本意义上说,人是实践的人。人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改变着客观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同时又在改变外部客观环境的过程中改变着自己。人与环境的关系,表现为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的双向建构关系。客体主体化指人通过实践将人类历史与现实中已有的文化成果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质与心理结构;主体客体化系指人在实践中将自己的能力与精神外化为客观成果,即创造文化。只强调客体主体化而忽视主体客体化的教育,往往将导致学生的学习仅仅是对现有文化的机械临摹与简单复制,无形中使学生成为仅仅适应社会并被社会所奴役的婢仆,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政治、文化专制的需要。人只不过是专制的工具,教育仅仅是维护与巩固专制政权的手段,这是一种违反人性、背离人道的教育。只有当教育既强调客体主体化又重视主体客体化,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以适应社会为手段来主动促进社会发展的具有能动性和自主性的人,以及在内化一切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能够创造新文化的人,这才是真正意义的教育,才是实现了人性化、人道化的教育。
  人既是自我存在,又是社会存在,是自我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体。马克思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地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要实现人的双重存在的统一,其中介就是通过交际表现出来的精神存在。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从这个意义来说,人主要是以语言交际所获得的精神存在作为中介来沟通联结其自我存在与社会存在。同时,语言又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诚如萨丕尔所说:“言语是一种非本能性的,获得‘文化’的功能。”语言总是负载、传递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任何处在交际过程中的语言都不可能只是一些声波或文字符号的简单交换。文化是什么?答案为:“文化——人性的外衣。”因而,我们可以说,人主要通过语言进行交际以实现其自我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在这种交际过程中人既内化先前已有的文化,又创造出先前所没有的新文化;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人对于文化的内化与创新,实际上就是对自己人性的或隐或显的展示与呈露。
  现代语言学派认为,语言既是社会的,又是可以感知的。语言的社会属性,决定了语言具有强烈的交际功能,决定了语言在交际过程中必须受社会的规范与制约。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称,人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必须具有一种懂得“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对什么人讲什么话、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的能力”。而语言又是可以感知的,则意味着学习与使用语言实则是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必须经过主体心灵的观照以后才能对言语形式与言语意义进行选择与再加工再创造。语言可以感知,说明语言的学习、使用同主体的感觉、认知与情感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人们从心理的角度研究,发现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活动中实际上有两个心理过程:一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运用)的过程,一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前者被称为智力过程,后者被称为非智力过程。语言的智力过程一般对应着语言的社会属性,而语言的非智力过程一般对应着语言的可感知性。
  因而,语文教育除语言交际教育(认知教育)的功能外,还有审美教育与伦理教育的功能,培养人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品质。真、善、美的终极指向是人性,是人的精神自由。“教育就是把人培养成为具有求真、求善、求美和求自由的主体精神的人”。语文教育作为人的精神自由的外化,既有利于实现客体主体化,又有利于实现主体客体化,对于实现人的自我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与作用。只有实现了人与环境的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的双向建构,实现了人的双重存在的有机统一,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语文教育通过实现个体(学生)发展来实现共体(自然、社会)发展,而不是人与自然的对立、社会对人的奴役,这种语文教育是人性的、人道的。
  二、语文教育的个体化
  语文教育的个体化的内在含义是,学生作为个体在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具有差异性,个体与个体之间具有差异性,所以,为了尽量开拓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必须给他们的个性以发挥的余地,在语文教育中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个别对待,使我国传统的因材施教原则真正落到实处。“尊重个人、尊重个性这一思想的关键是在时间、空间这一纵横广阔的环境里,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存在着”。古人设帐授徒,以个别传授为主,因而做到个别对待相对容易一些。《论语·颜渊》有四段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刃。’”“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对仁所做的四种解释,是分别针对四个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而言的。其实,语文教育是最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的。前苏联教育科学院在上世纪70年代末编拟的《发展语言教学大纲》认为:“语言——这是人的个性赖以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语文教育的个体化,不能简单理解为使学生的语文水平整齐划一,让所有学生都变为优等生,而是使优等生与学困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发展。因而,要实现语文教育的个体化,就必须注意个体在不同年龄的个性差异与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这两个方面。
  语文教育个体化,还必须注意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提倡“自由选择”。自由选择并非漫无目的胡选乱择,而是在实践中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所有学生都能发挥特长为目的。“课本里所附的问题和作业题,其用意并不在于要求每一个问题都得到直接的透彻的回答。我们的意图在于激发学生的多种多样的思想和感情,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并且在课堂上结合所读的东西展开生动的谈话。我们不是把文艺作品的阅读看作是简单地感知和理解作品,而是看作思想、感情和内心感受的真正源泉”。“我们避免两种极端的做法:一种是关于课文的意思一定要让学生说出来,另一种是教师一个人解说课文内容,说明艺术形象,却没有给儿童留下表述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机会,而儿童的这些思想和感情正是能够反映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的”。阅读教学如此,作文训练亦应如此。题目不必统一,可以同时出几个练笔题目让学生任选一个,也不必规定学生去怎样开头、过渡、结尾、取材立意、布局谋篇等,写一些千人一面的八股文,而要给学生一定的选择度,提倡让学生自由选择。还应该鼓励“超前”,正确对待“滞后”。对于语文学习水平不高的学生,老师应有意地教,学生是在无意地学,增强其学习信心,而不是采用无休无止的补课,更不必以惩罚性的多做习题来增加学生的负担。对“行有余力”、“学有专长”的学生,可以创造条件让他们超前学习内容更深刻、范围更广阔的语文材料,如四书五经、《史记》、《老子》、《庄子》、《红与黑》、《哈姆莱特》等,鼓励他们超前投入创作实践。
  三、学校语文教育的个性特色
  学校语文教育的个性特色,要求学校尤其是高中学校作为实施语文教育的集体,应该使语文教育从过去封闭、单一的学科类课程转变为开放、多元的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共同组成的复合体,即使是语文学科类课程也必须从过去整齐划一的必修课转变为由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三者共同组合的复合体。高中学校应开设好语文选修课与语文活动类课程,选择那些与学校周围生活息息相关或更及时更深广地反映当代社会现实生活的语言材料作为语文教育的内容,以更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方法来切实有效地实现语文的运用—交际目标。
  学校语文教育应重视课程建设。“课程是人们对社会生活共同体验——文化的一种特殊选择和组织,其目的是使文化持续存在和发展下去”。建设语文课程,应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中心,语文课程应包括语文学科类课程与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语文活动类课程两大类。
  所谓语文学科类课程,是以语文学科为中心,强调语文学科内部的系统、结构与规律,并通过系统化、逻辑化的教材形式出现的。为了让学生更系统地接触文化遗产、更深入地了解汉语文的内在规律,语言学科类课程应包括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三种形式。语文限定选修课是在语文必修课的基础上根据高中生的社会志向与职业选择的需求来开设的,分为文科限定选修课、理科限定选修课与就业限定选修课。而语文任意选修课是为了发展学生兴趣爱好、拓宽知识、培养特长、提高某方面的语文能力而设置的,如乡土文学、民俗文化、中外文化史话、影视欣赏与评论等。语文限定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属于选择性语文学习,这二者尤其是后者有助于改变语文必修课的比较完整而封闭的内在结构。
  语文活动类课程主要包括阅读活动、写作活动与听说活动等,主要以读书报告会、朗诵会、故事会、语文小组与文学社团等形式来组织。语文活动类课程应因地制宜,有计划地开设。天津市南开中学在新中国成立前的话剧演出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语文活动类课程,成为该校语文教育的一大特色,培养出了曹禺这样的戏剧大师。语文活动类课程也属于选择性语文学习。
  语文学科类课程的限定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语文活动类课程的开设符合学生实际与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已逐步淡化了课内与课外的区别,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交叉渗透。同一类学校的语文教育中,一个学生只学一类课程的大一统局面即将成为历史,寻求统一答案的时代也将逝去。一个学校要想使自己的语文教育获得成功,就肯定要在选择性课程上花力气,下工夫,以自己独到的个性特色跻身于众多同类学校的语文教育之林中。
  综上所述,学校语文教育的个性特色化是基础,语文教育的个体化是途径,语文教育的人性化是归宿,终极目的是通过语文教育来培养与发展人、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三位一体才能奏出语文教育个性化深沉激越的旋律。
其他文献
摘 要: 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市场营销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作者指出了营销专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改革措施,并简述了改革体会。  关键词: 市场营销专业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市场营销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产品销售实训是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学习市场营销专业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教学内容,我院在大学第四学期安排课程教学。此门课程是
目的:本研究旨在考察拔罐刺激量同等参数下(压力因素、时间因素及双因素的交互作用)拔罐对五脏俞穴和膈俞罐斑颜色变化的影响。为拔罐参数及效应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①用以测
同志们: 由中国干部教育协会《学习》杂志社、四川省委组织部、省组织人事工作研究会、部分大中型企业联合召开的邓小平同志党建思想研讨会,今天就要结束了。我代表四川省委
[目的]  通过建立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模型,给予清胰解毒汤、奥曲肽及奥曲肽联合清胰解毒汤,对其治疗。检测大鼠血清中TNF-α和IL-10含量,藉以评价清胰解毒汤及其联合奥曲肽
闽北有个陈牿老,敌赏三千买他脑;坎坷一生仍自若,革命精神永不倒。——追悼陈贵芳挽词之一风起云涌的革命战争造就出一代风流。在福建人民心目中,陈牯老是一个传奇式的英雄
2019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人,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目前并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健全,不仅让应届高中毕业生报考,也要让更多的农民工、下岗职工和退役
电视是传播文化知识和现代信息的有效载体,通过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的有效表达,观众在短时间内能了解更多更新的知识和内容,更会看到一个五彩缤纷的信息世界。电视具有声画并茂、身临其境、稍纵即逝的特点,主持人亲临现场,讲述所见所闻,直抒胸臆,与观众面对面交流,在这一点上,记者型主持人显得更占优势。  中西方在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上有很大差异,但人格化传播始终是节目主持人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我国,记者型主持人的例
目的:探讨丹寿汤防治抗心磷脂抗体致复发性流产的最佳药物配伍组合。为该方药应用于临床提供理论及实验研究基础。  方法:实验分两步:1.主药分析:将10周龄SD孕鼠随机分为12
爱因斯坦曾说:“只要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礼物来接受。”这正体现了当前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所倡导的“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教学理念。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愉快学习,这是我们老师在新教改的形势下必须要做到的。  语文学科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等特点,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带着
目的:本试验通过试验组(穴位埋线、耳压、敷脐疗法配合口服西药),与对照组(单纯口服西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进行随机临床对照研究,初步观察穴位埋线、耳压、敷贴法治疗顽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