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优秀的、有成就的记者,必须具备职业素养,即要有较为敏捷的新闻嗅觉——新闻敏感。美国新闻学者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中说:“一个不善于辨别颜色的人,不能成为画家;一个不懂得音律和谐的人,不能成为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新闻敏感的强弱,决定着记者能不能在新闻领域中生存。
什么是新闻敏感?所谓新闻敏感就是新闻记者发现和判断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新闻敏感能力并非生而有之,也不是冥思苦想能够得来的。作为新闻工作者特有的一种职业素养,新闻敏感能力来源于对政策的正确理解,对形势的全面、深入观察,以及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概括起来,新闻敏感大致包括以下几种能力:
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的政治意义以及预见可能产生的政治作用的能力
新闻记者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就必须服从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并积极反映人民群众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各种要求、利益和愿望。所以,记者的新闻敏感,首先是一种政治敏感。要善于从政治上观察问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发现事物的政治意义。1997年香港回归的报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离散百年的骨肉终于团聚的时刻,不少新闻记者怀着激动与喜悦的心情,站在报道第一线,全程记录了权限交接、举国欢庆的珍贵镜头,并采用不同的手法和技巧,千方百计突出了思想性和政治意义,深刻反映这次回归的深度和广度,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这也正反映出新闻工作者的政治敏感和对客观事物的敏捷洞察力。
新闻敏感是记者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影响大小的能力
世界各类事物的发生和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些事实,虽属平常小事,但在某个时间、某个地区却成了突出矛盾,成为影响全局的因素。新闻记者的敏感在于不但要善于发现新生事物的苗头,还要善于通过某些寻常事实的报道,影响全局。去年四五月间,全国猪肉价格上涨较快,各大媒体关注这一现象,对生猪生产、市场供应以及价格情况做了大量连续报道。很快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使猪肉价格趋于稳定,供需矛盾有所缓解。因此,一个新闻记者切莫忽视了带有全局性的小事情,小与大是联系在一起的,要善于从小事中发现大问题。
新闻敏感是衡量记者能否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引起观众反响程度的洞察能力
新闻敏感是衡量记者新闻嗅觉的综合标志,能否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在观众中可能引起的反响程度,既表现为记者对正在变动的客观事物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也表现为记者对这一新闻事实的预见能力。去年4月23日,《长春晚报》一篇题为《7岁漂亮女孩“奢侈”的渴望光明上学》的报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报道介绍了长春市范家屯7岁女孩王远琦父母残疾,自己患有先天性白内障,每次看书写字,都将书本放在距眼睛1厘米远的地方,把鼻子贴到本子上才能看清自己写的字。每次练习下来,脸蛋、鼻子上蹭的满是铅,现在到了上学年龄的小远琦常哭着对妈妈说:“我想上学。”报道刊发后,得到无数好心人的关注,吉林省残联肢残协会、长春市英派斯健身俱乐部和广大市民纷纷向小远琦捐款,北京同仁医院为她全程免费治疗,中信昊园北方集团有限公司为其提供赴京治疗所有费用。2007年5月23日,小远琦手术取得成功,一个年幼的生命终于获得了光明。当一个又一个好心人伸出援手,延续着小远琦渴望光明的梦想时,人们被互助的爱感动着。整个报道,从《7岁漂亮女孩“奢侈”的渴望光明上学》、《“同仁”有意帮远琦见光明》、《渴望了七年的光明近在咫尺》到《爱心世界无限美丽》,采用多侧面、多角度的方法进行深度报道,产生了极大反响和共鸣,唤起了人们的爱心,引起人们对教育事业和希望工程的关注。我们也从中得到启示:是否能及时发现新闻线索,关键取决于记者的职业敏感,记者应善于从错综复杂的事物中,迅速及时地捕捉到新闻,并能紧紧把握新闻事实进行深度报道。
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在无关紧要的事实中发现有新闻价值的“大新闻”能力
现实生活中一些不显眼的现象,很容易被人们忽视,殊不知其中很可能包含“大新闻”。只要你细心观察,把它同周围的客观事实联系起来,就能从平凡中看出不平凡,从寻常中看出不寻常。曾获得全国好新闻二等奖的《唉!十四岁的拖拉机手》,就敏锐地抓住14岁少年开拖拉机赚钱这一事件,深刻地反映出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些父母只顾眼前利益,让本该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孩子放弃学业,过早地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揭示了少年儿童辍学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使人看后心灵受到震撼。这篇新闻自然从众多新闻中脱颖而出。新闻记者要写出好新闻,就要增强新闻敏感,新闻敏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靠记者长期脚踏实地在新闻实践中磨炼,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提高。
归根到底,新闻记者只有做到博学多才,思维敏捷,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多学、多问、多听、多看、多想,时刻注意训练自身素质,才能产生新闻敏感,采写出作用大、影响深的好新闻。
(作者单位:吉林榆树市广播电视局)
编校:郑艳
什么是新闻敏感?所谓新闻敏感就是新闻记者发现和判断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新闻敏感能力并非生而有之,也不是冥思苦想能够得来的。作为新闻工作者特有的一种职业素养,新闻敏感能力来源于对政策的正确理解,对形势的全面、深入观察,以及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概括起来,新闻敏感大致包括以下几种能力:
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的政治意义以及预见可能产生的政治作用的能力
新闻记者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就必须服从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并积极反映人民群众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各种要求、利益和愿望。所以,记者的新闻敏感,首先是一种政治敏感。要善于从政治上观察问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发现事物的政治意义。1997年香港回归的报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离散百年的骨肉终于团聚的时刻,不少新闻记者怀着激动与喜悦的心情,站在报道第一线,全程记录了权限交接、举国欢庆的珍贵镜头,并采用不同的手法和技巧,千方百计突出了思想性和政治意义,深刻反映这次回归的深度和广度,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这也正反映出新闻工作者的政治敏感和对客观事物的敏捷洞察力。
新闻敏感是记者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影响大小的能力
世界各类事物的发生和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些事实,虽属平常小事,但在某个时间、某个地区却成了突出矛盾,成为影响全局的因素。新闻记者的敏感在于不但要善于发现新生事物的苗头,还要善于通过某些寻常事实的报道,影响全局。去年四五月间,全国猪肉价格上涨较快,各大媒体关注这一现象,对生猪生产、市场供应以及价格情况做了大量连续报道。很快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使猪肉价格趋于稳定,供需矛盾有所缓解。因此,一个新闻记者切莫忽视了带有全局性的小事情,小与大是联系在一起的,要善于从小事中发现大问题。
新闻敏感是衡量记者能否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引起观众反响程度的洞察能力
新闻敏感是衡量记者新闻嗅觉的综合标志,能否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在观众中可能引起的反响程度,既表现为记者对正在变动的客观事物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也表现为记者对这一新闻事实的预见能力。去年4月23日,《长春晚报》一篇题为《7岁漂亮女孩“奢侈”的渴望光明上学》的报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报道介绍了长春市范家屯7岁女孩王远琦父母残疾,自己患有先天性白内障,每次看书写字,都将书本放在距眼睛1厘米远的地方,把鼻子贴到本子上才能看清自己写的字。每次练习下来,脸蛋、鼻子上蹭的满是铅,现在到了上学年龄的小远琦常哭着对妈妈说:“我想上学。”报道刊发后,得到无数好心人的关注,吉林省残联肢残协会、长春市英派斯健身俱乐部和广大市民纷纷向小远琦捐款,北京同仁医院为她全程免费治疗,中信昊园北方集团有限公司为其提供赴京治疗所有费用。2007年5月23日,小远琦手术取得成功,一个年幼的生命终于获得了光明。当一个又一个好心人伸出援手,延续着小远琦渴望光明的梦想时,人们被互助的爱感动着。整个报道,从《7岁漂亮女孩“奢侈”的渴望光明上学》、《“同仁”有意帮远琦见光明》、《渴望了七年的光明近在咫尺》到《爱心世界无限美丽》,采用多侧面、多角度的方法进行深度报道,产生了极大反响和共鸣,唤起了人们的爱心,引起人们对教育事业和希望工程的关注。我们也从中得到启示:是否能及时发现新闻线索,关键取决于记者的职业敏感,记者应善于从错综复杂的事物中,迅速及时地捕捉到新闻,并能紧紧把握新闻事实进行深度报道。
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在无关紧要的事实中发现有新闻价值的“大新闻”能力
现实生活中一些不显眼的现象,很容易被人们忽视,殊不知其中很可能包含“大新闻”。只要你细心观察,把它同周围的客观事实联系起来,就能从平凡中看出不平凡,从寻常中看出不寻常。曾获得全国好新闻二等奖的《唉!十四岁的拖拉机手》,就敏锐地抓住14岁少年开拖拉机赚钱这一事件,深刻地反映出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些父母只顾眼前利益,让本该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孩子放弃学业,过早地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揭示了少年儿童辍学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使人看后心灵受到震撼。这篇新闻自然从众多新闻中脱颖而出。新闻记者要写出好新闻,就要增强新闻敏感,新闻敏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靠记者长期脚踏实地在新闻实践中磨炼,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提高。
归根到底,新闻记者只有做到博学多才,思维敏捷,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多学、多问、多听、多看、多想,时刻注意训练自身素质,才能产生新闻敏感,采写出作用大、影响深的好新闻。
(作者单位:吉林榆树市广播电视局)
编校: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