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彝族六祖分支谈彝族源流及其社会发展形态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qang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生活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我对彝族的过去充满了兴趣。本文将通过对彝族六祖分支的情况作详细的介绍,从纵向探究彝族族源的形成过程,包括在空间上的扩大和时间上的不同称谓。探究彝族社会发展形态的真实面貌,同时论证将彝族社会简单的分为奴隶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片面性,纠正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千年,来到社会主义社会这种说法的错误性。
  关键词:六祖分支;彝族;社会发展形态
  一、 探究彝族六祖分支情况
  彝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但族源问题至今也未有定论,也许这也是这个民族神秘的因素之一。探究彝族六祖分支情况:
  过去,永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如果没有文献的留存,没有古遗址的发现,没有化石的存在,我们只能停留在假设之中。不过我们还能很幸运的发现一些过去留给现在的蛛丝马迹,我们便可以做一番深入的探究,探究彝族的族源,根据史料的记载,我们追溯到六祖分支这个点,算是很不错了,至少可以保证我们并没有说慌。
  根据四川的《勒俄特依》和滇东北、川南一带的《使传》(包括《公史》、《母史》、《子史》、《联编),贵州的《西南彝志》、《洪水泛滥史》以及在北京图书馆善本书库中珍藏的云南禄劝明版彝文史书《六祖之光》都详细记载了“六祖分支”的史事。除此之外还有《指路经》和民间传说也说明了六祖分支的史事。
  根据文献记载以及专家些的研究,大约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迁移。当古羌人迁移到西南时,西南地区也有百濮、百越两大古老族群。古羌人和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相互吸收文化,创造了新的南方文化。三千多年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了“六夷”、“七羌”、“九氐”。在彝族的历史上因为洪水泛滥,彝族部落遭受了严重的水灾。为了躲避洪水,彝族始祖笃慕骑着马,赶着羊群,来到了乐宜山。他娶了三位仙女,生下慕雅枯、慕雅切、慕雅热、慕雅卧、慕克克和慕齐齐。六个儿子繁衍生息,后来成为了史书上记载的“六祖”即武、乍、恒、布、墨六个部落。
  二、彝族族源纵向观察
  大约在公元六七千年前,生活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迁移,进入祖国的西南地区,与西南地区原有的部落发生碰撞、融合,尤其是吸收了百濮、百越的文化,大约在三千多年前形成了“六夷”、“七羌”、“九氐 ”。即史书上经常所见的“越髙夷”、“青羌”、“劳浸”、“靡莫”等部族。在这之后不断发展,汉至六朝,生活自云南东,贵州习,四川南部的部落被称为“僰”或“僰、濮”并称。隋唐以后,彝族出现了百蛮和乌蛮的分化,到1253年,蒙古军队入侵云南,西南地区为了反抗蒙古人,就行成了反蒙古联盟,统一在罗罗族之下。1263年到1287年先后设立了彝族土司管理地方。到明朝统治276年,彝族部落按血缘关系和生产资料占有不同(贫富不同)粗暴的被划分为“茲莫”、“诺合”、“曲诺”、“阿加”、“呷西”。其中“茲莫”和“诺合”是所谓的统治者;“曲诺”、“阿加”和“呷西”是所谓的被统治者。有时被统治也被成为“节伙”,于是形成三个等级,即“茲莫”、“诺合”和“节伙”。
  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生活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但如今,不适当的社会形态分类,给彝族人民带来了众多的困惑。
  在《古代社会形态研究》一书中可看到“社会形态”是指“社会经济与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与社会活动这二者同时构成的社会模式。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按马克思的这种哲学理论模式,可以有两种划分方法:一种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即经济社会形态;一种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即技术社会形态。
  如果按马克思理论来分类,彝族社会也跟其他社会一样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但彝族社会形态的发展确实与其他社会发展不同。彝族社会形态过渡环节上的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彝族社会根本就不能按马克思的理论来划分;一些学者认为彝族社会形态是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千年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还有些学者认为彝族社会还是遵循其他社会发展形态的规律,只是彝族社会处于封建社会的时间极短,封建思想只是在彝族社会发芽,没有开花结果。从政治形态来看并无大碍,但是从意识形态和经济形态来看却大相径庭。
  彝族的社会形态却与西方的社会形态有很大的差异,不难发现彝族长期以部落组织形式存在。这种部落不同于古希腊的城邦生活。彝族的部落是在部落长的带领下组织生产和生活。彝族社会也没有出现大规模奴隶,而且彝族人的人身并不是完全没有自由,财产也不是完全属于部落长。要说有较强的联系和组织,那就是彝族的血缘关系。彝族社会并不是父权社会,也不是母权社会。强调血缘是为了尊敬先祖,为了同一血缘的兄弟姐妹之间的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所以丈夫没有处置妻子人身的权利,妻子同样也没有处置丈夫人身的权利。因为丈夫和妻子背后是两种不同血缘势力之间的抗衡。
  1253年,蒙古人入侵之后,一定程度使彝族人民固有的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观念发生了动摇。到明朝统治276年,彝族部落按血缘关系和生产资料占有不同(贫富不同)粗暴的被划分为“茲莫”、“诺合”、“曲诺”、“阿加”、和“呷西”。
  以上分成五个等级相对来说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在这个阶段并不是纯粹的奴隶社会,也不是纯粹的封建社会,而是两者综合在一起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到后来,由于一些“诺合”崛起,甚至替代了一些“茲莫”的地位。“诺合”为了巩固自己的利益,又受其他民族的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开始加强等级分化,禁止“诺合”与比其低等级的通婚,奴役被统治阶级。就这样社会形态一直延续到了社会主义社会。
  新中国成立之后,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倡平等,消除等级制度,鼓励不同民族之间,历史上不同等级之间通婚。各民族平等,民族与民族之间要团结,绝对镇压民族分裂主义。彝族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得越来越幸福。彝族的血统关系就是这个民族不可动摇的精神支柱,早已渗透到了每个彝族人的骨髓。在外人看来,这样的血缘组织可能有百害而无一利,尤其是在提倡個人自由,个人独立的社会,更是格格不入。但这就是这个民族的尊严,这种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关系如果解体,那就意味着这个民族的消亡。所以做好彝族地区的教育工作,尤其是彝汉双语教学,搞好宣传工作,大力发展经济,进行思想文明建设。处理好眼前已发生的,我们就不妨静观其便,不用悲天悯人。相信彝人骑着马,不会消失在所谓的文明社会里。
  参考资料:
  [1]《彝族“六祖分支”的历史》
  [2]《古代社会形态研究》
  [3]《我的凉山兄弟》
  [4]百度文库
  [5]彝族民间传说
  [6]其他相关彝族的史料
  作者简介:
  马海阿加莫(1992年5月29日)彝族,籍贯:四川省凉山州喜德县,研究方向:
  播音主持人,硕士研究生四川广播电视台,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汉翻译)
其他文献
摘 要:在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人民群众凭借自己的双手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在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文化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在当代社会,重提大力发展群众文化,把它作为社会美育的重要手段是极为必要的。  关键词:群众文化;美育;特征  文化起源于劳动,人类文化的早期,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制约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面对着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人类处于
期刊
摘 要: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藏茶的需求越来越高,雅安藏茶产业发展迅速,但是其产品的类型和外存在同质化问题,如何规避以上问题寻找一个独特的地域文化元素并合理运用在包装设计中成为现在藏茶包装设计的一个难点。而木雅文化作为藏文化的一个分支,具有独特的文化风俗,提取其文化元素并运用在雅安藏茶包装设计中,可能成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突破点。  关键词:木雅文化元素;雅安藏茶;包装设计;地域元素  一、雅安藏
期刊
摘 要:纳西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从他的历史文化来看,堪称一个艺术宝库:古老神秘的东巴教经文,被誉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的东巴文,绚丽古朴的东巴教绘画,融汇宗教与人文的纳西古乐,独特的宗教雕塑及用象形文字记录的东巴舞谱等等,无不围绕着东巴教而繁衍生息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东巴文化。  一、东巴经和东巴文化  东巴文化是指纳西古代传统文化,因保存东巴教而得名,是过去纳西族全民信仰的民族宗教
期刊
摘 要:哈尼族是云南省红河地区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特征,而服饰作为一个民族本身的外在标志,最直接的纪录与传承着古老民族文化。云南省金平县的哈尼族服饰,身为一种特殊的地理文化,集中在服饰文化中体现了红河地区哈尼族的审美情趣、社会特点、生活环境以及宗教信仰等。本文主要从哈尼族服饰款式结构特征、图案纹样、面料色彩、服饰工艺等方面,对云南金平县哈尼族服饰特征进
期刊
摘 要: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一般说来是我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质量的提升,有利于我国综合素质的提高,也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观念的更新。要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新突破,必须从群众文化建设入手,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吸收和借鉴先进文化成果,弘扬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才能得到很大发展,少数民族
期刊
摘 要:民国时期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北洋政府以及南京国民政府三个阶段的民族政策,不同阶段,不同的统治阶层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提出了各自的民族政策,这些民族政策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总的来说存在“大汉族主义”等弊端,没有真正保证各民族的平等。  关键词: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民族政策  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武昌起义,打响了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第一枪,随着辛亥革命推翻清朝
期刊
(五)汪派  是我国二十世纪上半叶形成的琵琶艺术流派,其创始人是汪昱庭,汪昱庭成名后力戒琵琶艺术门户之见的陋习,鼓励他的学生向其他琵琶大师学习技艺,其传人众多。  三、结语  笔者通过对我国明清以来南派琵琶(江南五大流派)的梳理,引发以下思考。  第一,流派的形成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得到社会认同。经过历史考验,被广大观众接受且承认,是一个集表演者、欣赏者、继承者与社会审美意识基于一体的艺术群
期刊
摘 要:《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成书于西汉景帝与武帝之际,具有重要文化史价值。其博奥深宏的内容中蕴涵着丰富的哲学、史学、文学等各个领域的思想文化资源。本文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出发,梳理《淮南子》近年来研究成果。  关键词:《淮南子》;语言文字;综述  对于《淮南子》的研究,开始较晚,始于清代,这是因为历代对其创作目的的不确定性。以庄逵吉、王念孙、俞樾为代表,他们基本上扫平了文本上的障
期刊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具的造型也逐渐在变化,现代家具更加倾向于简化设计且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理念,流畅性的设计外观往往让人耳目一新,但是实际上就家具的发展而言,从古至今,家具设计无不围绕着人的生活方式而发生变化,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浅析关于中国古家具中的人体工程学。  关键词:中国古家具;人体工程学;生活方式  引言:  人体工程学与家具行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实际上,家具的构建往往都是从人的生
期刊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逐步加快。处于城镇中的文化遗产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冲击,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为此,本文将探讨如何正确认识并做好城镇化建设中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文化遗产;保护  引言  發展经济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推进城镇化建设是实现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战略之一,是一项涉及社会、资源、环境等多层面的系统性工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