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城镇化建设中文化遗产的保护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enking348756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逐步加快。处于城镇中的文化遗产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冲击,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为此,本文将探讨如何正确认识并做好城镇化建设中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文化遗产;保护
  引言
  發展经济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推进城镇化建设是实现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战略之一,是一项涉及社会、资源、环境等多层面的系统性工程。而城镇化发展水平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也取决于文化实力。文化遗产保护作为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得到重视与加强。近年来,国家对城镇化建设中文物保护工作非常重视,中央领导多次就做好城镇化建设中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好作用作出指示。习总书记指出,近年来我国文物事业取得很大发展,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但也要清醒看到,我国是世界文物大国,又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文物保
  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他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1城镇化建设中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
  文化遗产是千百年的历史积淀,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而散落在城镇中的文物建筑不仅是珍贵的文化遗存,它更承载着一个城市的记忆,每一处名人故居、宅第、寺庙等都是当时城镇中的主要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不但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而且是城市文明的现实载体。它对体现现代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丰富民众生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山西作为全国文物重点省份,据统计,全省 939 处国保省保文物单位中,位于城镇中的有 265 处。12466 处市县文物保护单位中,位于城镇的约2100 处。这些位于城镇中的文化遗存,承载着晋国文化、孔子儒家文化、关公信义文化、红色抗战文化、佛教文化、根祖文化等,为城市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是城镇发展的动力。因此,充分挖掘文化遗存内涵及当地文化特点,将其作为城镇形象的基础,文化遗产不仅不是城镇化发展的包袱,而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是城市乡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应仅仅包括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等,还应包括对城市中的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
  2城镇化建设中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一些地方在旧城改造或经济建设中涉及文物资源时,部分领导干部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不能正确处理城乡经济建设和文物保护的关系,致使一些独具特色的历史性城市和历史文化街区被杂乱无章的新建筑群淹没,对文物建筑造成了建设性破坏。尤其处在现代城市叠压、半叠压或邻近城市的古遗址、古墓葬,随着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面临逐渐被蚕食的危险。同时,还存在保护理念上的差异,一些地方以保护利用的名义将历史文化街区内的传统建筑拆除重建,布置成整齐划一格局,大批古镇、老街、民居被重新整修得失去了原有的文化韵味,是对文化遗产的另一种保护性破坏。另外,还存在文物保护利用“不足”和“不当”的问题。一方面是古建筑修好后长期闲置,没有有效合理的利用方式。或是文物内涵挖掘不深,不能使文物保护成果融入社会发展和民众生活。一方面是对文物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严重背离了其公共属性。不合理利用导致古建筑被改建,破坏了文物保护单位的完整性和原真性。或是过度商业化,节假日超负荷参观人群给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需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既要做好城镇化建设中文物遗产的保护,又要符合城镇化的发展规律,在保护历史传统建筑的同时,也要尽量满足居民提升生活质量的需求。
  3城镇化建设中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3.1是改善文物保存现状,使其与城镇发展相适应
  按照文物保护相关规定,合适、合理、合规地做好文物单位保护修缮工作,在此过程中,将“不改变文物原状”、 “最小干预”等维修原则贯穿始终。文物部门在这项工作中重点做好勘察评估、方案编制、履行审批和施工管理。通过对城镇中文物建筑的维修保护,改善其保存现状,恢复其应有的“尊严”,使其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成为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积极力量。
  3.2是做好规划的衔接,为城镇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文物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需求,科学编制文物保护单位规划,依法划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结合当地发展实际,在城镇规划编制中充分吸纳文物保护规划相关内容,尊重文化遗产方面的专家意见,增加文化遗产的话语权,做好建设区域内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形成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保护规划、历史街区控制性详规和文物保护规划四位一体的保护体系,为城镇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3.3是合理适度利用,使保护成果惠及民众
  深入研究文物资源,从其蕴含的历史和科学价值及历史典故等方面,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时代价值和思想道德营养。如对山西五台山佛教文化、抗战遗迹的红色革命文化、关帝文化等,作出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阐释表达,打造亮点,发挥效应,使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满足大众需求,带动社会经济发展。逐步将有条件的古建筑类博物馆、新建博物馆和优秀非国有博物馆纳入免费开放范围,开发文博社会教育项目,让文物保护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3.4要强化执法管理,制止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
  文物行政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健全文物行政执法机构,加大自身监管、强化执法力度、提升执法能力。还要完善多部门联合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公安、海监、海关、工商、规划、城管、旅游、文物等部门联合办公管理机制,打击各类文物违规违法和犯罪行为。各地依法做好大型基本建设中文物保护工作特别是地下保护区的文物调查勘探工作。同时,还要不断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制定针对性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各单位职责,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4结语
  在做好文物本体保护、展示的同时,不断创新宣传理念和手段,充分运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以及通过文化创意手段,加大对文物资源重要价值及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宣传,使社会民众正确认识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提升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加强舆论监督,提高公众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树立自觉爱护文物的意识,努力营造保护文物的良好氛围,实现文物保护与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顺延.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2):23-24
  [2]李强,陈宇琳,刘精明.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2,(7):28-2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Z].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2):152-153
  [4]“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基于中西部五省的实证调查[J].社会主义研究,2013(4):83-84
其他文献
摘 要:《刮痧》中于大同为了表示对上司的尊重,当着上司一家的面扇打自己儿子,而上司对此却并不认同,甚至反感。本文以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为视角,分析《刮痧》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中的礼貌问题。  关键词:《刮痧》;跨文化冲突;礼貌原则  Abstract:The Treatment is a film reflecting cross-cultural conflicts. In one scene
期刊
摘 要:在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人民群众凭借自己的双手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在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文化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在当代社会,重提大力发展群众文化,把它作为社会美育的重要手段是极为必要的。  关键词:群众文化;美育;特征  文化起源于劳动,人类文化的早期,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制约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面对着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人类处于
期刊
摘 要: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藏茶的需求越来越高,雅安藏茶产业发展迅速,但是其产品的类型和外存在同质化问题,如何规避以上问题寻找一个独特的地域文化元素并合理运用在包装设计中成为现在藏茶包装设计的一个难点。而木雅文化作为藏文化的一个分支,具有独特的文化风俗,提取其文化元素并运用在雅安藏茶包装设计中,可能成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突破点。  关键词:木雅文化元素;雅安藏茶;包装设计;地域元素  一、雅安藏
期刊
摘 要:纳西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从他的历史文化来看,堪称一个艺术宝库:古老神秘的东巴教经文,被誉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的东巴文,绚丽古朴的东巴教绘画,融汇宗教与人文的纳西古乐,独特的宗教雕塑及用象形文字记录的东巴舞谱等等,无不围绕着东巴教而繁衍生息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东巴文化。  一、东巴经和东巴文化  东巴文化是指纳西古代传统文化,因保存东巴教而得名,是过去纳西族全民信仰的民族宗教
期刊
摘 要:哈尼族是云南省红河地区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特征,而服饰作为一个民族本身的外在标志,最直接的纪录与传承着古老民族文化。云南省金平县的哈尼族服饰,身为一种特殊的地理文化,集中在服饰文化中体现了红河地区哈尼族的审美情趣、社会特点、生活环境以及宗教信仰等。本文主要从哈尼族服饰款式结构特征、图案纹样、面料色彩、服饰工艺等方面,对云南金平县哈尼族服饰特征进
期刊
摘 要: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一般说来是我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质量的提升,有利于我国综合素质的提高,也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观念的更新。要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新突破,必须从群众文化建设入手,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吸收和借鉴先进文化成果,弘扬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才能得到很大发展,少数民族
期刊
摘 要:民国时期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北洋政府以及南京国民政府三个阶段的民族政策,不同阶段,不同的统治阶层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提出了各自的民族政策,这些民族政策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总的来说存在“大汉族主义”等弊端,没有真正保证各民族的平等。  关键词: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民族政策  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武昌起义,打响了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第一枪,随着辛亥革命推翻清朝
期刊
(五)汪派  是我国二十世纪上半叶形成的琵琶艺术流派,其创始人是汪昱庭,汪昱庭成名后力戒琵琶艺术门户之见的陋习,鼓励他的学生向其他琵琶大师学习技艺,其传人众多。  三、结语  笔者通过对我国明清以来南派琵琶(江南五大流派)的梳理,引发以下思考。  第一,流派的形成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得到社会认同。经过历史考验,被广大观众接受且承认,是一个集表演者、欣赏者、继承者与社会审美意识基于一体的艺术群
期刊
摘 要:《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成书于西汉景帝与武帝之际,具有重要文化史价值。其博奥深宏的内容中蕴涵着丰富的哲学、史学、文学等各个领域的思想文化资源。本文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出发,梳理《淮南子》近年来研究成果。  关键词:《淮南子》;语言文字;综述  对于《淮南子》的研究,开始较晚,始于清代,这是因为历代对其创作目的的不确定性。以庄逵吉、王念孙、俞樾为代表,他们基本上扫平了文本上的障
期刊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具的造型也逐渐在变化,现代家具更加倾向于简化设计且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理念,流畅性的设计外观往往让人耳目一新,但是实际上就家具的发展而言,从古至今,家具设计无不围绕着人的生活方式而发生变化,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浅析关于中国古家具中的人体工程学。  关键词:中国古家具;人体工程学;生活方式  引言:  人体工程学与家具行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实际上,家具的构建往往都是从人的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