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葬礼仪式是中国古代儒家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葬礼仪式也在不断的更新,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并在其中添加了许多道、佛观念,成为一种特殊的民间信仰,而太原地区的农村葬礼仪式则能充分体现这一特点,成为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丧葬习俗。
【关键词】丧葬仪式;太原;民间信仰
礼是儒家文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同时也包括了各种行为规范和人际关系的礼节。《礼记·丧服四制》:“凡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故谓之礼。”[1] 礼的制定,上合乎天地、四时,下合乎人情,因地制宜,这样才能使礼从上古延续到现在。其中葬礼是最能体现既保留了儒家文化,又兼容并蓄,使得葬礼成为一种杂糅各种文化的仪式,其中以太原地区农村葬礼仪式为例。
一、太原地区的丧葬仪式
葬礼前期,穿寿衣,寿衣是为逝世之人在殓葬时穿着的整套衣服。男子为黑色,女子为古铜衣在死者色,寿衣上的花纹为男子为龙形,女子为凤形,两者皆可用的圆形或者方形古寿字,花纹颜色为金银二色,寿去世前就已经穿上,此时孝子(专指死者儿子)会通知死者的亲人来见死者的最后一面。在死者去世之时,需要口含铜钱,在死者床前点亮灵前灯,灵前灯为麻油灯。之后将死者的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白纸黑字,用绳子将其别在院门,用来告慰上天人已归西。
葬礼期间:一般葬礼为七天,但是太原地区城中村葬礼为五天。五天的葬礼实际非常忙碌,第一、二天准备灵棚、棺材,纸人,冥币等,并通知死者亲人进行吊唁。灵棚必须在死后搭建,所用的棺材为方形,外部表面纹有百寿图、莲花、观音、老寿星等。第三天凌晨之后将死者遗体放入棺材,棺材内还需放入死者的衣物,并在死者脚下放入黑炭。在当地,遗体放入的时间必须为单数,即死者死后开始算起的单数。这一天亲属开始吊唁,必须下午吊唁,上香,送花圈,孝子头戴白纸帽还礼。灵棚外鼓乐到位,鼓声从第三天一直持续到最后一天,并在灵前搭建戏台,为死者唱戏。第四天,所有亲属已到。第五天出殡,封棺。
出殡是葬礼非常重要的一项,这一天所有的儿孙、亲朋好友都会到齐。将棺材抬上棺轿。顾名思义,棺轿就是将棺材运输的工具,而棺轿分为两种,一种为单棺轿,需要16人抬棺,另一种为双棺轿,又称双龙棺轿,所需36人抬棺。在棺轿前部系上一条麻绳,要求死者儿孙都要抓住这根麻绳,其子孙所站位置也很有讲究,靠近棺材为死者长子,后次子、三子等,而长孙则是手持照片,身扛细柳。整个丧葬队伍的后半部分为死者亲人,他们用哭声让死者安全到达阴间。棺轿只绕村庄一圈,后将棺材装车,送到墓地,而墓地由专门的阴阳先生勘测,家属对于墓地的选择非常关注,先人安葬之地又称阴宅,而阴宅的关乎到后人的富贵贫贱、人丁兴旺,所以墓地必须慎重抉择,这不仅是先人埋骨之地,更是后代命运改变之地。这种说法过于夸张,但却可以看出后人对葬礼极具重视。到达墓地后,由专人将墓地挖开,放入棺材,首先由长子先动手,第一个铲土,后由次子、长孙等轮流铲土,完成后,将长孙所带的柳枝栽在墓地旁,柳意为“留”,寄托着死者希望香火一代一代传下去。然后竖碑,碑上上部分写死者的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中间为死者名字,下半部分为立石碑人的名字。但是在墓地的这一系列行为必须为男子完成,女子不容许参与。
二、农村葬礼中的文化杂糅
太原农村葬礼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现代葬礼已经和儒家葬礼已经有所改变,其中不乏是因为儒家葬礼的仪式以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但其根本性质并没有改变。儒家所提倡的“孝”文化依然深深植根与葬礼之中。孔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达丧也。”[2]父母死后,守孝三年,以回报父母在儿女出生时三年的守护之恩。而葬礼产生也是因为“孝”而诞生。《礼记》曾记载一个故事,穆公之母卒,穆公问曾子丧事该如何办?曾子曰:“哭泣之哀、齐斩之情,饘粥之食,自天子达。”[3]而这些依然存留在现代的葬礼仪式中,在太原农村葬礼中,纸人分为两种,衣着花色的童男童女和衣着白色的童男童女。花童男女便是侍从,是儿女希望死者在阴间有人照顾。而白童男女则象征着儿女,表达了儿女在阴间依然照顾父母,履行儿女的职责。这些都充分表现了孝道是丧葬礼仪的核心。
太原农村葬礼中,除了明显的儒家文化外,道教、佛教文化也在其中有所体现。最為明显是棺材外部的图案。莲花、观音图是佛教文化主要的形象。而山水画尤以松树为主,兼以山水,这是道教文化的体现。除此之外,还有“七”的习俗,佛教、道教有不同的说法,佛教认为逢七转生,最长时期为七期。道教则认为是人死后七七四十九天后,人没有复活的可能,所以拜祭到四十九天即可停止。[4]还有种说法是人三魂七魄的观念。
在太原农村葬礼中,中国传统鬼神观念依然存在。除了对于先祖的尊敬外,还有对其的畏惧之心,在葬礼仪式中放入黑炭镇压死者,以免与活人冲突。人类学家林惠祥认为“由于崇拜死人之故,对于其尸体的处置便生出许多仪式来。家有死人必定改变平时的形状,如短发、绘身、或穿着特别的衣服等。起初大约不是为了纪念,而是由于惧怕的心理。”[5]甚至包括对死者坟地的选择,要请当地阴阳先生来为其选择墓地,他们认为墓地的好坏会对家族的未来产生不同的影响。
注释:
[1] 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950.
[2]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8:891.
[3]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8:64.
[4]赵志辉,赵凯宾.中国民间葬礼中的民间信仰[J].社会心理科学,2016,4-5:52-53.
[5]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307.
参考文献:
[1]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3]张焕君.制礼作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4]赵志辉,赵凯宾.中国民间葬礼中的民间信仰[J].社会心理科学,2016.
作者简介:
宋敏(1991.08—),女,山西太原人,西北民族大学2017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
【关键词】丧葬仪式;太原;民间信仰
礼是儒家文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同时也包括了各种行为规范和人际关系的礼节。《礼记·丧服四制》:“凡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故谓之礼。”[1] 礼的制定,上合乎天地、四时,下合乎人情,因地制宜,这样才能使礼从上古延续到现在。其中葬礼是最能体现既保留了儒家文化,又兼容并蓄,使得葬礼成为一种杂糅各种文化的仪式,其中以太原地区农村葬礼仪式为例。
一、太原地区的丧葬仪式
葬礼前期,穿寿衣,寿衣是为逝世之人在殓葬时穿着的整套衣服。男子为黑色,女子为古铜衣在死者色,寿衣上的花纹为男子为龙形,女子为凤形,两者皆可用的圆形或者方形古寿字,花纹颜色为金银二色,寿去世前就已经穿上,此时孝子(专指死者儿子)会通知死者的亲人来见死者的最后一面。在死者去世之时,需要口含铜钱,在死者床前点亮灵前灯,灵前灯为麻油灯。之后将死者的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白纸黑字,用绳子将其别在院门,用来告慰上天人已归西。
葬礼期间:一般葬礼为七天,但是太原地区城中村葬礼为五天。五天的葬礼实际非常忙碌,第一、二天准备灵棚、棺材,纸人,冥币等,并通知死者亲人进行吊唁。灵棚必须在死后搭建,所用的棺材为方形,外部表面纹有百寿图、莲花、观音、老寿星等。第三天凌晨之后将死者遗体放入棺材,棺材内还需放入死者的衣物,并在死者脚下放入黑炭。在当地,遗体放入的时间必须为单数,即死者死后开始算起的单数。这一天亲属开始吊唁,必须下午吊唁,上香,送花圈,孝子头戴白纸帽还礼。灵棚外鼓乐到位,鼓声从第三天一直持续到最后一天,并在灵前搭建戏台,为死者唱戏。第四天,所有亲属已到。第五天出殡,封棺。
出殡是葬礼非常重要的一项,这一天所有的儿孙、亲朋好友都会到齐。将棺材抬上棺轿。顾名思义,棺轿就是将棺材运输的工具,而棺轿分为两种,一种为单棺轿,需要16人抬棺,另一种为双棺轿,又称双龙棺轿,所需36人抬棺。在棺轿前部系上一条麻绳,要求死者儿孙都要抓住这根麻绳,其子孙所站位置也很有讲究,靠近棺材为死者长子,后次子、三子等,而长孙则是手持照片,身扛细柳。整个丧葬队伍的后半部分为死者亲人,他们用哭声让死者安全到达阴间。棺轿只绕村庄一圈,后将棺材装车,送到墓地,而墓地由专门的阴阳先生勘测,家属对于墓地的选择非常关注,先人安葬之地又称阴宅,而阴宅的关乎到后人的富贵贫贱、人丁兴旺,所以墓地必须慎重抉择,这不仅是先人埋骨之地,更是后代命运改变之地。这种说法过于夸张,但却可以看出后人对葬礼极具重视。到达墓地后,由专人将墓地挖开,放入棺材,首先由长子先动手,第一个铲土,后由次子、长孙等轮流铲土,完成后,将长孙所带的柳枝栽在墓地旁,柳意为“留”,寄托着死者希望香火一代一代传下去。然后竖碑,碑上上部分写死者的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中间为死者名字,下半部分为立石碑人的名字。但是在墓地的这一系列行为必须为男子完成,女子不容许参与。
二、农村葬礼中的文化杂糅
太原农村葬礼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现代葬礼已经和儒家葬礼已经有所改变,其中不乏是因为儒家葬礼的仪式以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但其根本性质并没有改变。儒家所提倡的“孝”文化依然深深植根与葬礼之中。孔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达丧也。”[2]父母死后,守孝三年,以回报父母在儿女出生时三年的守护之恩。而葬礼产生也是因为“孝”而诞生。《礼记》曾记载一个故事,穆公之母卒,穆公问曾子丧事该如何办?曾子曰:“哭泣之哀、齐斩之情,饘粥之食,自天子达。”[3]而这些依然存留在现代的葬礼仪式中,在太原农村葬礼中,纸人分为两种,衣着花色的童男童女和衣着白色的童男童女。花童男女便是侍从,是儿女希望死者在阴间有人照顾。而白童男女则象征着儿女,表达了儿女在阴间依然照顾父母,履行儿女的职责。这些都充分表现了孝道是丧葬礼仪的核心。
太原农村葬礼中,除了明显的儒家文化外,道教、佛教文化也在其中有所体现。最為明显是棺材外部的图案。莲花、观音图是佛教文化主要的形象。而山水画尤以松树为主,兼以山水,这是道教文化的体现。除此之外,还有“七”的习俗,佛教、道教有不同的说法,佛教认为逢七转生,最长时期为七期。道教则认为是人死后七七四十九天后,人没有复活的可能,所以拜祭到四十九天即可停止。[4]还有种说法是人三魂七魄的观念。
在太原农村葬礼中,中国传统鬼神观念依然存在。除了对于先祖的尊敬外,还有对其的畏惧之心,在葬礼仪式中放入黑炭镇压死者,以免与活人冲突。人类学家林惠祥认为“由于崇拜死人之故,对于其尸体的处置便生出许多仪式来。家有死人必定改变平时的形状,如短发、绘身、或穿着特别的衣服等。起初大约不是为了纪念,而是由于惧怕的心理。”[5]甚至包括对死者坟地的选择,要请当地阴阳先生来为其选择墓地,他们认为墓地的好坏会对家族的未来产生不同的影响。
注释:
[1] 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950.
[2]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8:891.
[3]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8:64.
[4]赵志辉,赵凯宾.中国民间葬礼中的民间信仰[J].社会心理科学,2016,4-5:52-53.
[5]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307.
参考文献:
[1]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3]张焕君.制礼作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4]赵志辉,赵凯宾.中国民间葬礼中的民间信仰[J].社会心理科学,2016.
作者简介:
宋敏(1991.08—),女,山西太原人,西北民族大学2017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