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的悲剧性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ffylub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推销员之死》是阿瑟·密勒的代表剧作。作品叙述了一个老推销员把自己的一生都放在推销商品的事业和儿子成功的希望上,以求得事业上的成功和家庭中的出人头地。但社会的无情和艰辛使他所有的梦想破灭,最后在绝望中自杀身亡。本文通过阐述密勒对现代悲剧的一些看法,并通过对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剖析,探讨了主人公的悲剧性问题。
  关键词:社会悲剧 人性悲剧 美国梦 幻灭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阿瑟·密勒是战后美国一位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他的戏剧创作无论在继承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的传统方面,还是对其艺术表现手法进行革新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推销员之死》正是密勒的代表剧作。在剧中密勒通过对主人公威利·洛曼抱着不切实际的理想和过时的处世哲学在残酷的现实社会中碰得头破血流,其“靠个人奋斗而成功”的梦想也随之破灭的事实描写,揭露了在美国流行的“人人都能成功”的神话传说,同时也揭示了在现代社会中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该剧问世以后(1949),正当人们还在为威利的悲惨命运感到同情和哀悯时,西方评论界却一直为该剧是不是一个悲剧,威利算不算是一个悲剧英雄而争论不休。一般说来,人们对悲剧的认识是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为悲剧下的定义,以及莎士比亚的悲剧创作中得来的。一个悲剧英雄,首先他需要有一定的地位,国王,王后,贵族才应是悲剧描写的对象,因为他们有地位,内心高贵,思想深邃,他们的悲惨命运才会更让人同情。另外,悲剧人物的行为都受到一种神秘的道德约束力或称之为天命的牵引,他们努力抗争,但最终也无法逃出命运的捉弄,成为这种抗争的牺牲品。但是他们的悲剧命运并不是由于内心邪恶而造成的,而是自身存在这些弱点和缺点,更是由于某些误会和过失,在自己不自知的情况下而酿成的。
  很明显,《推销员之死》这部作品并不符合传统悲剧这两个先决条件。首先主人公是一个固执的甚至有点冒傻气的普通推销员,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其次在主人公生活的社会环境里,商业价值尺度对人命运的影响力远远要比所谓的道德约束力和“天命”更为深刻。从这个意义上讲,似乎这部戏剧不是一部真正的悲剧作品。
  然而密勒却不这样看待悲剧的范畴。他认为,在一个新的时代,我们应赋予悲剧更多新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在以往的悲剧模式中,毕竟亚里士多德的时代离我们太远了,我们应从广大人民中去挖掘新的悲剧素材,塑造新的悲剧形象。为此他写了《悲剧和普通人》一文,文中说:“我相信,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普通人跟国王同样都是悲剧描写的天然对象。”因此在密勒的戏剧中,他总是以低层人民,如推销员,农夫,码头工人等作为他描写的对象。
  《推销员之死》中的主人公威利·洛曼正是这样一个小人物。他在纽约一家公司当了三十六年的推销员,一直坚信凭他的个人魅力和努力可以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可事实证明了他的由“美国梦”中演绎出的成功法则在他处的这个时代已“完完全全不对头”。到了晚年,由于年老体衰,商品也常常推销不出去,公司按照“买卖归买卖”的原则就把他给解雇了。
  此刻,尽管威利失去了他赖以为生的工作,但他还没有完全丧失他的希望,他在现实的黑暗中又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企图他他们身上再次验证他的成功哲学,希望他们能够出人头地。可是结果呢?大儿子比夫虽抱定宗旨决不虚度此生,但屡受挫折,最后沦为一个小偷;小儿子哈比幻想自己有朝一日能“名扬天下”,但“虚伪的社会和虚伪的人”使他变成了一个只会乱搞女人的浪荡鬼。于是,他的精神之柱坍塌了,他陷入了绝望。他不得不承认他自己根本不具备设计,支配自己命运的力量,他已经失去了改变自己卑微命运的时机。但是他又不甘心让他的成功之梦随之消失,此刻他意识到,这场梦的实现必须以他的死来挽回。
  于是他决心自杀,以两万元的人寿保险来换取儿子的尊重和崛起。这时威利身上体现出来的那种对梦的执着追求和对儿子的伟大父爱突然使其变得高大起来。尽管内心痛苦不堪,他却是带着自己对希望的憧憬走向死亡。从这个意义上讲,威利在思想上取得了“悲剧性的是胜利”。从他身上,一种悲剧的感情油然而生,他也取得了作为一个悲剧英雄的悲剧内涵。密勒在《悲剧和普通人》(1949)一文中说到:“越是悲剧性的人物,他对自己所承担的义务的具体目标在感情上就越专注,也就是说,就越接近生活中被称之为狂热的东西。”
  总的来说,威利的悲剧是现代美国社会很有代表性,因为“美国梦”所宣扬的成功法则已深入美国人的观念,支配着美国人的行为和生活。但在现代社会中,它已不再适用,威利成功之梦的幻灭正说明这一点。在他的一生中,他时时刻刻生活在自己营造的幻想世界里,他不知道在这个物质世界要取得成功必须要冷酷无情,不择手段,竟幻想通过人格力量来获取成功,以至处处碰壁,可是他却执迷不悟。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推销员,他自始自终都尽着自己的本分,为所需的和所爱的去奉献自己,直至坦然面对死亡。作为一个有代表性的小小推销员,威利的死是他要求赢得尊严的最强烈的自白。《推销员之死》的成功,说明了“普通人的现代悲剧”和“古典悲剧”一样,都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深刻的社会认识价值。
  
  注:本文章为中国民航大学课题《西方文学中悲剧理念的演变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阐释》项目(07kyh01)。
  
  参考文献:
  [1] Miller,Arthur “Collected Plays”.London: Lowe and Brydone,1958.
  [2] Shafer, Yvonne,“Arthur Miller’s Death of a Salesman” New York:Monarch Press, 1982.
  
  作者简介:崔澍,女,1973—,河南漯河市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中国民航大学。
其他文献
《圣诞颂歌》(A Christmas Carol),狄更斯三部圣诞小说之一,创作于1843年,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埃比尼泽·斯克里奇是一个超级守财奴,“令人讨厌,吝啬、冷酷、没有人性”。但在18
摘要弗兰纳里·奥康纳的短篇小说《好人难寻》鲜明地展示了她擅长以细腻的文笔描绘人生中奇异而怪诞的现象的独特写作手法,而这些也正是美国社会一系列怪诞现象的缩影。本文将从小说主人公的塑造,人物命名,不同的价值观及家人关系等几方面,多角度、多方位地阐述小说中的怪诞色彩。  关键词:奇异 怪诞色彩 冷漠 《好人难寻》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弗兰纳里·奥康纳(1925-1964)是
契诃夫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短篇小说多刻画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反映他们的愚昧、贫苦、奴性和悲哀。本文通过对契诃夫塑造的小人物的悲剧形象的分析,来说明作家的
包括美国人在内的西方人,身体强壮,高大魁梧。然而,长寿之国却是日本。从体育上来看,足球、篮球的世界排行榜上前几位很少有亚洲的国家;从饮食上来讲,是东西方结构的差异。但是,在素
1999年初以来,ACBA(全国工商联烘焙业公会)有关干事们已密锣紧鼓的联系各方面,为5月15日至17日在广州举办的ACBA99展会作好各项预备工作,这次ACBA选址在广州,正如全国工商联
爆孛娄,即爆米花(北方称呼)、爆炒米(南方称呼),现为我国城乡常见的简单加工的小吃食品。每逢春节,街头巷尾专门加工米花的小商贩,挑着特制的爆米花工具,吆喝着“爆米花哟”
令人烦恼的口臭原因比较多,有牙龈炎、口腔炎、牙疾、肠胃不适或气管、肺部和鼻部有疾患等,其中以牙疾和肠胃病为主要诱因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由慢性肠胃疾引发的口臭,患者饮
“宝庆狮子东安塔,武冈城墙盖天下。”我的家乡武冈市是湘西南地区的旅游胜地和美食世界。湘西南人说:“玩在武冈,食在武冈。”武冈集湘西南各市、县美食之大成,其中最负盛
“贵妃鸡翅”是四川都江堰一带有名的美馔。按当地传统习俗,女孩子吃这种美食会越长越漂亮。所以当母亲的,打从女儿很小的时候便给她鸡翅吃。 四川农村流行着这样一个传说:
在20世纪的英国文学中,现代著名小说家D·H·劳伦斯可以说是最富有创见、争议最多的作家之一。他在世时,作品几度遭禁,还遭到评论家的打击和谩骂,甚至在其死后很长一段时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