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过渡性问题”,搭建思维桥梁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yt1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虽然频频发问却收效甚微。因此,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时要设计过渡性问题,为学生的思维搭建桥梁,使其能够深刻理解数学本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设计 思维桥梁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4-08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少教师在课堂上频频发问,却往往收效甚,导致学生厌烦,教师疲惫,大大影响了课堂实效。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不如将问题进行有效整合,设计巧妙适宜的过渡性问题,为学生搭建思维桥梁,使其深刻理解数学本质。
  一、借助有效分层,巧设过渡性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有效的分层,巧妙设计过渡性问题,为学生搭建思维桥梁,带领学生深入学习数学。
  例如,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无限长”这个概念,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来进行过渡。层次一,我先让学生将激光棒的光线射到窗外,学生发现光线可以射到外面房子上,或者更远的墙上。此时我追问:“光线射到房子上或者是墙上,它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学生认为这里的光线是有限的。此时我让学生展开联想:如果外面没有房子,也没有墙,什么都没有,光线会怎样?学生认为光线会无限延伸,构成一条射线。层次二,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无限长的射线的样子并进行描述。有学生认为,无限长就是到了国外,也有学生认为,无限长就是到了地球之外。这种认识,说明学生对无限长并没有正确的界定。层次三,我追问学生:“无限长是到国外、到地球之外吗?”学生进行辨析后,认为无限长就是永远不会停下来,一直无限延伸。
  以上教学,教师通过设计三个层次的问题,让学生经历空间想象的过程,使学生对无限长有了直观的感知,让学生从“有限长”的概念顺利过渡到“无限长”的概念,提升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结合已有经验,巧设过渡性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巧妙设计过渡性问题,带领学生借助已有旧知构建新知,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整数”时,为了让学生运用旧知构建新知,我根据生活实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一千克西瓜1元5角钱,要买3千克西瓜需要多少钱?”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很快列出了算式1.5×3,但是并不知道如何计算得出结果。这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联系学过的知识,试着算一算结果。”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认为1.5元就是15角,15角×3就是45角,45角就是4.5元,也有学生认为1.5×3就是3个1.5相加,同样得到4.5元。由此,学生结合已有旧知,很快找到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规律:先看成整数乘整数,然后再根据原来小数点后面的位数,将小数点点在结果的相同位数处。
  以上教学,教师结合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使学生将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有机联系,并借助旧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但使学生积累了基本的生活经验,而且使学生对转化的数学思想有了初步了解。
  三、利用图像表征,巧设过渡性问题
  在教学中,针对一些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师可以借助图像表征,设计直观的过渡性问题,让学生更深入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
  例如,在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的认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图1中的阴影部分用什么分数表示?为什么?图2呢?比较图1和图2的区别?”
  有学生认为,图1的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因为将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5份。也有学生认为,应该用分数表示,因为阴影部分一共涂了5分,单位1是两个圆,因为下面有一个大括弧。到底是还是呢?学生展开探究,有学生指出图2和图1的区别:图1有一个大括弧,图2没有。图1中的大括弧表示将两个圆合起来看做单位1,而图2是将一个圆看做单位1,因此图1中的阴影部分表示为,而图2的阴影部分则表示为。由此,学生对真分数和假分数有了直观理解。
  以上教学环节,教师利用图像设计了过渡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单位“1”,强化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内在联系,克服了学生对分数概念的认知误区。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设计过渡性的问题为学生搭建思维桥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探究,进行深层思考,从而顺利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责编 莫秋鸿)
其他文献
云南黄草岭水库大坝采用粘土心墙风化料坝型式,为控制大坝施工填筑质量,对各分区筑坝材料进行抽检,取样进行物理力学性能指标试验。通过对填筑坝料试验指标研究发现,反滤料Ⅰ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没有民主法治就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
兴国战略”与“治国方略”具有辨证的统一性,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二者的辩证统一,并使这种统一体现在时时、处处、人人、事事的实践中。只有这样,才能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
1工程概况锦屏二级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盐源、冕宁三县交界处的雅砻江干流锦屏大河弯上,是雅砻江干流上重要的梯级水电站。引水系统采用4洞8机布置形式,从
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治安管理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改革考试考核制度,发挥“双师型”
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单元为例,通过感知篇、建模感悟篇、拓展提高篇,整个单元教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并始终以观察为主,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练,每人参与体验,参与感悟,最大
科学把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特点,是正确理解20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一把钥匙。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特点是:一,党在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这一根本问题上,达到了思想认识上和理论深度上的空前深刻。二,党在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一重大决策时,在指导思想上具有相当的牢固性。三,党正确地选择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为党的事业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四,党对未来中国社会发展道路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和富有远见性。以上四点正确地规定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路线和基本框架,奠定了中国社
马克思的历史发展观是由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世界历史理论和东方社会理论有机结合而成的一元多线的历史发展观。科学理解这一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主体理论构建的关键,也是邓小平理论主体框架构建的关键。在新的历史时代,邓小平从完整的马克思历史发展观出发架构起自己理论的三大支柱,在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视角上树立起坚固的情感支柱;在世界历史理论的视角上树立起广博的世界观支柱;在东方社会理论的视角上树立起独特的理性支柱。研究马克思历史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主体支柱之间的关系可以从更深的层次上引发人们对邓小平理论哲学基础的新思考。
十多年来,《连载》为楚天都市报培养了一大批铁杆读者。这些读者包括国家公务员、写字楼白领、家庭主妇和离退休老人。不少读者还将《连载》装订成册,制成别具一格的"剪报书"。
<正>市场经济下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发生变更索赔事件时,发包人(业主)与承包人对于变更索赔的处理,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提出有利于自己的决定或要求,因此处理合同费用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