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南京

来源 :八小时以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觉得作为中国人,作为曾经受过如此巨大创伤的民族,很难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去看待这场战争。然而无论是中国人、犹太人还是日本人和德国人,如果不能用一种冷静的态度来面对战争,那么历史还会有重演的一天。
  战争无疑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悲剧,所谓悲剧就是指在人性和非人性的角逐中,人性暂居下风。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再到今天,悲剧的地位一向崇高。之所以崇高,就在于它会让人们思考作为人的一切价值。而这种思考,会带领人类走向更高的文明阶梯。《南京!南京!》正是这样一部关于思考的影片,它探讨了战争的“罪”;在“罪”之后,人性的反向上升带来的是对于非人性行为的“罚”,这种更高级别的思考,像是一种元气的恢复,更是一种对人性最深度的拷问,
  《朗读者》则向我们抛出了这个问题。
  
  罪:非人性的后果
  
  在战争中,当非人性发展到极端的时候,大屠杀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它承载了人类所有的兽性。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屠杀并不是特例,但是像南京大屠杀这样如此惨烈和极端的事件可谓是悲剧的集大成者。
  这样一个题材,对于探讨战争的罪责是极其适宜的,同时也是极其困难的。因为不管单从哪个角度切入,都很难全面和客观地反映这场“人间悲剧”。1987年12月22日罗冠群的《屠城血证》上映,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大荧幕前目睹那尸横遍野、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但是其过于单一的视角,让这部影片看起来有些脸谱化。人在这里退居次位,保留罪证、揭示真相、控诉日军成了影片的终极目标。然而在真相昭然于天下之后,对日本人的憎恨,难道就是我们对于这场屠杀思考的终结吗?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集体失语了,因为我们缺乏第三者的冷静。
  所以在时隔22年之后,《南京!南京!》的客观才会显得如此珍贵。如果你抱着戏剧的惯性思维或者一种民族主义情绪去看这部电影的话,它一定会让你失望。因为你不会看到那种寻常的呼天抢地和喧嚣,也不会看到对日军本身的强烈控诉。陆川用一种难得的冷静态度,将所有的观众带到历史的面前,然后站在一边,静静地思考。
  他说:“我不是在拍屠杀的电影。我的目标也不是去做一个关于屠杀的电影。70年后拍这么一部电影,是希望当下的人对战争中的人性可能变成什么样、战争给我们带来什么,有一个更深的了解。”所以影片中的屠杀场面仿佛是带了消声器一般,沉默换来的是异常的沉重。在一切都安静下来之时,你会更加关注动作的本身,然后思考这些动作背后的动机及它们带来的后果。
  相对于动作的单纯,战争中的人则显得尤为复杂。在以前大部分的屠杀题材作品中,中国人大多只是作为受害者而存在,他们的声音是缺失的,仿佛他们存在的意义就是等待被杀或者被救。这就会留给后人疑问:为什么他们不反抗?他们的自救在哪里?难道他们真如待宰的羔羊一样懦弱?事实显然不是这样!《南京!南京!》在这里用了一种相对高明的做法,即利用群戏来展现战争中人们的不同侧面。如国民党抵抗军的代表陆剑雄、小豆子;拉贝的秘书唐天祥和他的太太及小妹;安全区的归国女教师姜淑云以及妓女小江等。这些人物有的懦弱,有的坚强,有的隐忍,有的自愿牺牲,影片白描式的勾勒,虽然用墨不多,但却让“南京”这个面孔极大地丰富了起来,也让所有的人记住那30万不仅仅只是个数字,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除了受害者之外,救援者也在这场屠杀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今年同时上映的《拉贝日记》,便是以这一视角来展现南京大屠杀的。拉贝作为一个德国纳粹党党员,却在战争期间建立安全区使25万人幸免于难。一个曾经被指为歧视中国人的人,在面对生命的时候,毅然选择了留下。像拉贝这样的救援者们,与其说他们是救世主,不如将其视为人性的使者。在这个冰冷的战场,也许这一丝丝的人性就是那“燎原之火”。然而在拯救的同时,他们也不可避免地成为战争的牺牲品,比如被幸存者称为“再世观音”的魏特林在经历了大屠杀之后精神失常,回国的第二年自杀身亡。
  对于战争的思考,最关键的在于对非人性的审视,也就是对施害一方的审视。陆川在影片中用了一个非常容易激起民族主义情绪的冒险做法:用一名日本兵角川的视角来贯穿整个影片,而且没有把他塑造成一个天生的杀人工具,而是还原为一个最基本的人。
  “一个普通的人,如何在战争环境下一步步成了虐杀的野兽?我想去展现、去还原,在那样一场战争中,人性的恶能够极致到什么地步?人性在那样的冰冷和邪恶中,能否拯救和自我拯救?”陆川说。角川代表了陆川的思考,他竭力用这个人物来将战争中作为日本人的人和作为日本军人的人区分开来,所以他有恐惧、彷徨、不知所措,直到最后崩溃自杀。其实角川的自杀不仅仅是在表现一个个体的觉悟,更多的是要说明战争压在一个普通人身上的后果。试想当非人性取代人性的时候,不正是人性的“自杀”吗?
  受害者的死亡,救援者的崩溃,侵略者的人性丧失,一切美好东西的毁灭,这就是战争的结果,战争的“罪”。在这里,没有胜利者!
  
  罚:人性的救赎
  
  曾经的战争已经离我们远去,军事法庭早已对战争做出了裁决,可是人们心中的审判却远远没有结束。对于战争为什么发生,战后的一代该如何面对这段历史,是我们在面对了战争的“罪”之后必须思考的议题。
  希特勒、日本军国主义是反人类的,这种灭绝人性的思想是如何被放大的?普通人在战争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他们是否意识到了自己对于战争的责任?
  如果按照正常思维去看那些战争中的罪人的话,像东史郎这样的赎罪者以及那些因为愧疚而自杀的日本老兵是很好理解的。因为毕竟在人性占据主导地位的和平年代,重新回顾那段悲惨的历史,忏悔和自责才是作为一个人的正常反应!然而事实上,这样的人并非全部。一个日本人告诉陆川,他的爷爷曾经去过南京。爷爷临终前,他问爷爷这辈子最快乐的时光是什么时候,爷爷给出了一个惊人的回答:“我最快乐的时光在南京,1937年的南京!”
  解读一个曾经的屠城者,“丑陋的灵魂”不乏慈悲,却缺失警醒,成千上万的普通人参与了战争的创造、维系以及军事谋杀,面对如此残忍的屠杀,他们是那样的麻木,甚至觉得理所应当!难道人性中真的深藏着兽性?
  影片《朗读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女主人公汉娜作为一个监狱看守卷入了屠杀之中。在战后的审判法庭上,当法官问她,为什么眼睁睁地看着数百名犹太人被活活烧死在教堂中不去开门时,汉娜不可理解地说道:“那是我的责任,那是我的工作,如果放他们出来,秩序就乱了。”
  维持秩序,大过拯救数百条生命!人怎么会有如此的价值观?当你了解了在当年的德国,尤其是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几乎全民都在参与集中营的维护的时候,你会发现这种价值观实际上已经变成了集体无意识。即便最开始个体是有思想、有意识的,但在受到巨大的群体压力和政治“洗脑”之后,普通人渐渐地从有意识变成了无意识甚至最后“退化”成下意识。战争结束后,这些人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被判有罪,而大多数被法律“原谅”的他们,自己也原谅了自己,甚至有些人都不知道自己其实是需要被原谅的!
  这种麻木可能是比战争还要可怕的东西,而它的来源一部分要归结于人性的懦弱和文明的缺失。比如电影中的汉娜是文盲,前半生中,她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在监狱里读书识字之后,她却最终选择了自杀。
  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从愚昧到文明、从非人性到人性的进化过程,而任何战争的行为,都是人性和文明的退化。今天我们思考战争,并不是要纠结于曾经的孰对孰错,而是要彻底地认识非人性行为对整个人类带来的伤害,从而避免重蹈覆辙。这才是“罚”的终极意义!
  一个是战争的“罪”,一个是战争的“罚”,对于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这种思考更像是一种责任!
其他文献
依旧是15岁那年的翩翩少年,依旧是已过而立今夕的当当男儿,或许你曾经不能释怀,无需片刻言语,无需终日厮守,那些与青春有关的故事,只会让人无法割舍。    不知不觉,苏有朋沉浮演艺圈足有20年,从偶像帅气的乖乖虎,到《还珠格格》的五阿哥,再到《风声》里戏曲名伶白小年,苏有朋慢慢寻觅转型之道,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想要一个突破”。    忘却“小虎队”    “出道的时候好好玩啊!因为我之前都只是会念
期刊
波澜不兴的日子太乏味,显然不是一个中年男所能安心忍受的。  人至不惑之年,还需要对生活有些追求吗?我的朋友老张给出了他的实践与答案。  老张45岁刚过,样貌称不上玉树临风,但算是很有气度的有钱男人。假使一个30岁就开公司的人,活到40岁还没有气度,只能说明他全然没赚到钱。可老张还是很有钱的,因此老张很有气度。公司里新来个传媒大学实习生,其实是老张从酒吧里“解救”出来的,名字叫辛迪,面容姣好,脸蛋很
期刊
策划 本刊编辑部  就业,梦开始起航,  踌躇满志,  打点行囊,  奔向理想,  无奈的现实却让人很受伤——  彷徨、迷茫;  拿什么捡拾凌乱的青春,让梦飞翔,  谁在思量……    载不动的就业愁  何 群    我们总听到这样的话:“一个学生承载着两代人的期望”,这也许就是普通国人的“中国梦”……  又到一年开学时。  当千千万万个青年学子挤过独木桥,伴随着“世界,我们来了”的呐喊,如水银泻
期刊
年中辞世的舞蹈界泰斗皮娜·鲍什曾说过:“我跳舞,因为我悲伤。”对于26岁的津门姑娘纪家萱来说,应该是:我跳舞,因为我痴迷。正是源于这份热恋,她不满14岁便毅然加入天津武警文工团,只为可以整天地翩然起舞……  在群芳争艳的舞蹈圈,纪家萱仿似一只等待破茧而出的蚕蛹,其他的舞者姹紫嫣红地怒放着,却不见一只是如她一般的血红色。蚕蛹破茧化蝶,蹁跹舞晴空,原本是大自然最奇异的生命衍变现象,可当她舞在央视大厅时
期刊
草蜢,是“70后”、“80后”鱼水青涩时代的偶像,忘不了他们的《宝贝对不起》、《失恋阵线联盟》、《永远爱着你》、《忘情桑巴舞》、《一路顺风》、《暗恋的代价》 、《失恋》……    她总是只留下电话号码/从不肯让我送她回家/听说你也曾经爱上过她/曾经也同样无法自拔……  就好像又回到了数年前,想起《家有仙妻》的爆笑与感慨。  宝贝对不起/不是不疼你/真的不愿意/又让你哭泣/宝贝对不起……  这在当时
期刊
2009陶喆上太空说演唱会    日期2010年1月2日  场馆北京展览馆剧场   票价380、580、680、780、980、1180(元)  订票400-810-3721010-64170058  1997年,陶喆发行首张专辑《陶喆》,在华语歌坛掀起R&B飓风。之后,除了偶尔帮歌手录制专辑,他消失了近两年。直到2003年,他才推出了第一张精选集,这时,属于陶喆音乐所关怀的那一代人,几乎都处在各
期刊
人类早已习惯了徘徊在悲喜之间,这种习惯慢慢演变成对待事物极致的理性和平淡。这种观念的转变被深刻地表现在了众多的电影作品中,这些电影在反映人类悲喜的情节中,更多的是要彰显我们人类的勇敢与善良。    《奇爱博士》  悲喜交加 搞怪无限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主演彼得·塞勒斯乔治·斯科特基南·温  类型喜剧  曾经有人说过,质疑《奇爱博士》是不是经典,就像质疑《蒙娜丽莎》是不是名画一样。《奇爱博士
期刊
虹影  虹影无疑是近年来国内最富争议的小说家。1997年,其成名作《饥饿的女儿》获得颇具权威性的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图书奖,循规蹈矩的正统文化圈因此破例向她伸出接纳之手。  她1962年生于重庆,是享誉世界文坛的著名作家、诗人。中国新女性文学的代表之一。  她是中国当代文学圈里绝对的“另类”:她毫不掩饰地自恃美貌,在文字里对性爱浓墨重彩,却大肆针砭卫慧们的“集体精神贫血”;她的作品因为性和官司备受
期刊
有人说,一个女人经历过三个男人后,再多的男人也不算什么了。但我同其他女孩不同的是,我从不张扬,来接我的车要停在学校500米之外;给我的钱我全部存起来;我得到的利益从不对外人说,包括父母。    一    周末早晨,我还在睡梦中,手机响了。一个同事声音急促地告诉我,有人在我们系统的论坛上发了一个关于我的帖子,说了很多不好的话。  我的头“嗡”的一声。来不及穿衣,光脚跑到书房,打开电脑。我看到一个帖子
期刊
我的旅伴Q自从1998年丈夫去世后受了很大打击,她一直为未能多陪伴自己心爱的人走过弥留之际而难以释怀,这也成了多年以来一直困扰她的心病。因此,她这次拉美之旅,拜访代理商和客户是次要的,去亚马逊森林深处寻求巫师治疗心理疾病才是重点。另一位旅伴汤米听说要去亚马逊森林,激动得几天前就开始睡不好觉了。我们找到巴西一家旅行社全程代理亚马逊森林之旅。    经过几天的大巴、轮船之旅,我们到达了目的地Quint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