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中的形合与意合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xia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形合和意合是英汉两种语言的重要区别特征,汉语以意驭形,而英语以形制意。由于语言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西方的思维模式依靠各种连接手段来承上启下,而汉民族注重体会和领悟,不看重语言的外在形式,因而语言简明,意义模糊。总体来说,英语注重形合,汉语强调意合。所以在英译汉时要采用意合法,而汉译英时要使用形合法。本文通过分析英译汉的实例,探讨了英汉翻译中的形合和意合。形合和意合是英汉两种语言对比研究中最本质、重要的概念。英语强调形式上紧密结合,汉语强调意义上紧密结合。也就是说,英语的句子是通过一整套完整系统的语法结构和连接词将单词和词组结合在一起,强调结构上正确,逻辑上严密,思维上严谨。而在汉语中,一个句子的分句与分句之间,或短语与短语之间,在意义上有联系,但很少用关联词。总之,英汉两种语言的多样灵活性决定了英译汉时应灵活运用形合和意合的手法。
  关键词: 英汉翻译 形合 意合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是一种形态语或有标记的语言。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在词形变化上除通过词的派生表示词性或词义的变化外,还有名词的复数形式、动词的时态形式、人称代词的格的形式等,这些词的形式的变化表示着意义的变化。这种拼音文字所特有的词形的变化在汉语中是不存在的。汉语是用非语音化的词序手段表达意义,实际上走上了与形态变化相对立的另外一条路,因此汉语在表示动作和事物关系上几乎全依赖意合。
  众所周知,英语是一种重形合的语言,汉语是一种重意合的语言。英汉翻译离不开形合与意合的统一,这一特点要贯穿英汉翻译始终。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上的主要差别就是“形合”与“意合”,这种差别对翻译的影响较大,译者在双语转换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分析双语的特点,发挥译语的优势,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提高语际转换的效率和质量。
  形合和意合是王力在《中国语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两个概念,是语言的两种基本组织手段。连淑能在《英汉对比研究》中提到,形合指“句中的词语的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所谓意合,指“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含义表达”。换句话说,形合是借助语言形式手段来实现词语和分句的连接;意合则不借助语言形式,只求语义上允许搭配,合乎情理,句子的意思就可以意会出来。前者注重语言形式上的接应(cohesion),后者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coherence)。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在20世纪60年代末给翻译所下的定义:“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奈达还对此作了说明:(1)再现原文的信息(Message)而不是保留原文的形式结构(Formal Structure);(2)对等(Equivalence)不是同一(Identity);(3)对等是最贴近、自然的对象;(4)意义是优先考虑的因素;(5)文体成分虽居其次,但也十分重要。18世纪末,爱丁堡大学历史教授亚历山大·F·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1749—1814)在《论翻译的原则》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进行翻译和评判翻译的三条基本原则:(1)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3)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
  实际上,翻译是把第一种语言(源语)所表达的东西用第二种语言(目的语)重新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事实上,任何语言都是形合与意合兼而有之的,只不过它们在不同的语言中的表现趋势上有些差异。我们只有通过大量的英汉互译练习,才能真正体会这些差别。
  根据上面分析,我们可以得知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英语是形态语言,以“主谓结构”(S-V)为句子主干,其他成分通过各种连带附加关系附着在这条主干上,形成树干和树枝的关系,也称作“多枝共干”型。与此相反,汉语呈现出意合特点。汉语是逻辑语言,外形上没有主从之分,层面之间没有明显的逻辑标记。因此汉语句子常被称为“竹节”式结构。从下面的译例中可以发现英汉语在形合、意合方面表现出的差异。
  1.“The boy had his breakfast and went off to school.”
  “男孩吃过早餐上学去了。”
  原句主干为“The boy had...and went off...”;“and”将两个动词“had”和“went off”连接起来并表明它们的先后顺序。译成汉语后句子没有了主干,两个动词“吃过早餐”和“上学去了”一脉相承,整个意思像一条线,直铺到底,读来顺畅自然。如果完全拘泥于原文的层次结构,翻译成汉语则是“男孩吃过他的早餐,然后上学去了。”译文则不符合汉语习惯,太过西洋化。
  2.“近闻夫人健康如常,颇感欣慰。”
  “It is a supreme comfort to me when I am informed that you are as healthy as ever.”
  原句是一个无主句,译成英语句后则添加上形式主语“it”。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汉语中有大量的无主句,而且一般总有一定的框架,句子的主谓结构是全局的出发点,其他修饰、补充等附加成分好比主干上的旁支,借助各种关联词构成树形结构。汉语句子的语序一般以思维顺序自然展开,翻译成英文句子后,需增加表示逻辑关系的词语,使原文隐含的语义关系显现出来,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英语句法。
  3.“有一个老村子叫格兰骞斯德,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
  “There is an old village called Grantchester,and an orchard where you can lie under clustering furit-tree,sipping tea,as flowers or fruit hang down into your teacup,and little sparrows come to your table to feed——truly a paradise on earth.”
  原句节选自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原句用逗号分成了六个部分,之间没有用一个连接词,全靠语义连接起来。思路有如流水顺势而下,组成了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而英译时,先由“there be”引出句子的主语“an old village”,“where...”作为定语从句修饰主语,“as...”作为状语修饰定语从句,最后得出结论“truly a paradise”,使英译文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结构严密的复合句。
  通过以上几个例句的分析,可以看出英汉句子中,句与句之间的连接方式是不同的。英语句子多靠形合,汉语句子多靠意合。英语句子之所以形成树形结构,是因为有多种连接词起到了粘合剂的作用。相比之下,汉语句子多短小精悍,灵活流畅,句段之间不用任何连接符号,而靠语义上的联系结合在一起。英译汉时,就要进行形合和意合之间的转换。然而在翻译实践中,若把此理论单纯认为“英译汉只要把形合变为意合,汉译英就是把意合变为形合”的做法是不全面的。实际上,英汉互译是形合与意合的统一。
  本文主要从形合与意合的角度分析了英汉语的特点及互译时的一些方法,目的是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意识到英语和我们母语的差别,在对两种语言进行转换时能够更得体、自如。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本文所谈到的原则或规律只是相对而言的,决不能生搬硬套。我们只有通过大量的英汉互译实践,才能真正体会这些差别,并将其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Chen,Hongwei,and Yadan Li.A New Course book o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7.
  [2]Feng,Qinghua.A Practical Course Book on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6.
  [3]Guo,Zhuzhang,and Qingsheng,Li.A Practical Course in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3rd edition).Wuhan:Wuhan University Press,2005.
  [4]Nida,Eugene A.Translating Meaning.San Dimas: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1982.
  [5]Wang,Zhikui.A Collegiate Course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3rd edition).Jinan:Shandong University Press,2006.
  [6]Xu,Jianping.A Practical Course of English-Chinese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Beijing:Q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6.
  [7]方梦之.译学词典.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8]连淑能.英汉对比翻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9]刘宓庆.汉英对比与翻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10]毛荣贵.翻译美学.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1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其他文献
2010年是陕西省新课标实施后的第三年,也是新课标实施以来最关键的一年,因为检验新课标实施成果的时刻就要来临了。作为现任高三老师,我们是陕西省最早接触新课标的人,这两年多的新课标教学使我感触颇深,特别是在历史教学方面我们必须做到“推陈出新,转变思想,迎接新挑战”。就历史学科教学而言,如何体现新课改精神,实现新课标,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是每一位历史教师亟待思考和尝试的问题,下面我就这个
摘 要: 随着发电机组日益向大容量、大机组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的要求和意识的增强,电力工业对煤粉燃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概括起来主要有:燃烧的高效率、稳定性、低污染,以及良好的煤种适应性和快速负荷变化适应性。其中的关键技术是锅炉低负荷燃烧的强化和火焰稳定性。  关键词: 火电厂锅炉 高浓度煤粉输送燃烧技术 特性 局限性    火电厂锅炉燃用的低挥发份无烟煤和劣质烟煤,其着火温度和着火热高,着火速度
摘 要: 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作者围绕为什么要改革课堂结构,如何改革课堂结构,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阐述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关键词: 思想政治 课堂教学 课堂数学结构 自主学习    近年来,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各地教学改革的经验层出不穷,教育教学成效提高显著,但课堂教学的现状仍不容乐观,在不少学校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往往表
摘 要: 本文通过广告实例对常用的几种广告中的修辞格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修辞手段在英文广告中的作用。研究英文广告修辞对提高语言使用能力、拓宽知识面及培养审美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英语学习者的关注。  关键词: 英文广告 广告实例 修辞策略    所谓修辞就是依据题旨与情境,利用各种语言材料、各种表现手法,恰当地表现说写者所要表达内容的一种活动。从语言学角度讲,在适当的修辞手段的催化下,语言表达会变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巨大影响,它改变了长久以来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可使学生手、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结构,减轻教师的负担。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充分揭示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校提出了“十一个改变”的教学要求,并多次强调“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争做满意型教师”。如何使自己快速成长,成为一名满意型教师呢?怎样才能使自己满意于学生,满意于学校,满意于自身,满意于家长,满意于社会呢?我孜孜探求着,实践着。  一、洗脑:改变教学理念  1.改变教学理念、教学模式。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新课程的价值在于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推动经济
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不是机械的知觉活动,而是教学双方认知情感的活动。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如果忽略情感这条线索而搞“无情教育”,就会使语文认知活动像一部没有润滑剂的机器那样,运转速度不断减慢。因此,教师不能只充当“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还应使出浑身解数,让情感之花在语文课堂上
摘 要: 探究性学习走进课堂已有一段时间,然而在很多课堂上,探究性学习存在走走过场、流于形式等一些问题。信息技术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有着自己特有的朝气和接受能力。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探究性学习的影子。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课堂 《文本信息加工》 教学实施    看到“探究性学习”,让我不禁想起大学时的一次演讲。曾记得当时我很激动地说过这样一段话:不管结果如何,我都不会
摘 要: 《陈情表》之所以能传诵千年,至今仍感人至深,关键在于李密将“情”和“理”进行了有机结合,情中见理,理中含情。本文对《陈情表》的说服艺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李密 《陈情表》 说服艺术    一  李密原是蜀汉尚书郎,曾多次出使东吴,很有辩才,受到东吴人的称赞。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
摘 要: 生命科学所研究的是活生生的生物,与其他自然学科相比,更具有人文性,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十分可行。本文结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实例,阐述运用小说式语言来创设生物学教学教学情境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小说式语言 高中生物学 教学情境 “减数分裂”    1.前言  语言艺术是用文学作品的语言塑造艺术形象的艺术,人们通常把它叫做文学。与其他类型的艺术相比较,文学所塑造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