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两种语言哲学观的研究基源、目的和走向

来源 :求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nieli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的地缘及政治文化环境塑造了两种迥然的语言哲学观。刻求“至知”的西方哲学家坚持“言尽意”论,致力于语言的精确明晰以及围绕其建立完备周密的逻辑体系,极大地推动了近现代科学的建立和发展,却也令其身深陷语言割裂性的囹圄而无法自拔。中国哲学家较早认识到“言不尽意”,跳脱了语言的固有局限。而其树立道德伦理的哲学本质和实用主义思想使中国语言哲学更早地转向了对语言价值伦理和语用功能的探讨,却致使中国科学长期“重技轻理”,裹足不前。辩证看待两种语言哲学现在研究基源、研究目的和研究走向的交集和相异性,扬长避短,将对中国语言哲学之复兴与弘扬大有裨益。
其他文献
期刊
城市圈已成为全球城市化发展的一大趋势。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圈内部不同城市间的产业联动已成为影响区域群体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城市圈在发展中存在四种主要的产业联动模式,分别是空间引导型联动模式、产业转移型联动模式、产业链聚集型联动模式和总部经济型联动模式。通过以武汉城市圈为考察点,对城市圈产业联动的形势进行了分析,并从加强政府合作,产业错位发展、培育企业集团,壮大产业集群、强化总部效应,发展总部经济等方面提出了推动城市圈产业联动发展的对策措施。
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的跨国传递凸显了金融国际化与金融监管国别化之间的矛盾,也由此引发了各国政府对跨国联合金融监管机制的探索。金融监管一体化改革也因此成了世界各国炙手可热的主题。欧盟作为世界经济联合体的重要一极,在此次金融危机和随后发生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之影响下陷入颓势。究其原因,经济一体化与金融监管国别化之间的不协调性是造成这一金融后果的重要原因。此背景下,欧盟各成员国以此为契机,推行泛欧金融监管改革,促成了欧盟原成员国“各自为政”金融监管格局的终结,全球首个超国家的区域性一体化金融监管体系由此诞生。研
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实践表明,西藏自治区(以下简称西藏)经济增长是投资拉动型的,这是由西藏的特殊情况决定的。本文利用1978—2010年西藏经济增长年度教据,运用投资对GDP的拉动分析、协整分析等方法,分析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投资既成为拉动西藏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又成为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稳定器”。
本文旨在对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建立联立方程组模型,运用中部六省2004--2010年的面板数据,对两者的协同关系以及所选外生变量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部六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为协同发展,但是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弱,从制度层面上创新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其次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对细分行业条件下,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低层次的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高端需求不足,低层次的生产性服务业也满足不了制造业的中间投入
以高等学校教师任用制度为例,分析高校内部不同于其他组织的激励特点,利用三角函数对包括高校在内的非营利性组织的绩效测量扭曲提供了较为直观的表达,并在此基础上比较了晋升、评审与终身教职三种任用制度之间的激励强度,最终根据不完全契约理论,提出了非盈利组织内部采取弱激励的观点。应用在高校教师任用制度中,本文建议采取西方终身教职制的做法。
抗战时期,为了争取英国的支持和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国共都制定了对英外交方针,并采取了许多措施对英国驻华大使进行积极的外事联络工作,使中国从英国获得了物资和道义上的支援,国际地位也空前提高。周恩来等人与英驻华大使的平等主动交往,使英国驻华大使较全面地了解中共,促进了关系的改善,并使英国在战后国共争斗中“中立”;而国民党对英驻华大使采取的是“召见”和“紧急约见”的方式,加之双方在香港问题、印度独立、缅甸战役等方面的冲突,导致中英关系在战时没有太“热乎”,也使双方关系在战后更趋冷淡。
本文以成同年间湖北的盐政制度、盐税收入为考察对象,运用档案等相关史料,对湖北盐政制度的起源、演变进行考证辨析,统计湖北历年的盐政收入。认为在纲引制度下,商品经济中应有的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被画地为牢的行政指令所取代,以致淮盐无法与“化私为公”的川盐竞争。然而,曾国藩等“中兴名臣”皆未意识到这一实质,仍竭尽全力地恢复“祖制”,试图在湖北重建纲引制度。结果却事与愿违:川盐不但牢牢占据湖北市场,且其课税成为清政府重要收入来源。导致规复楚岸牵动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错综复杂的财政关系,最终只得以划分楚岸这一妥
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当代意蕴:以继承性为基础的创造性,以既定性为基础的自主性,以个性为归宿的社会性,以工具性为前提的目的性,以他律性为约束的自律性。
六朝艺术创作与文艺思想在中国文艺理论发展中起承前启后之作用。在社会动荡杀伐不已的六朝时期,知识阶层深受庄子的玄学影响,艺术思想变革求新,其实践探索形成的六朝文艺观之“形神论”,讲究艺术创作应“以形写神”、“以技载道”,最终达到“形神兼备”。继“形神论”之后的“气韵论”,更是追求“形与神”的彼此关照、完全融合,倡导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应表现其共性与个性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六朝开创形成的这两种文艺观对当代“快餐式”、“表象式”的媚俗艺术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