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价值的回归

来源 :山东体育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i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运用逻辑分析法,对我国金牌体育向全民体育转变,实现体育价值的回归进行分析讨论。从体育政策的制定向执行的转变,从体育行政部门权力集中的管理职能向社会组织、民间团体、体育协会等机构的服务职能转变;锻炼内容由单一的竞技优势项目向普及休闲的多样项目转变;资金投入从政府计划投入为主向社会、企业、个人等多元投入的市场投入转化;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从大型向小型多样转变,由重建设向重管理转变。通过这种种转变,实现金牌体育向全民体育的转变,解决民众想健身、会健身、能健身、哪健身的问题,进而实现体育价值的回归。
  关键词:体育价值;金牌;全民健身;转变
  中图分类号:G80-0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840(2015)05-0013-04
  Abstract: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regression of sports value transformed from "Sports for Gold Medals" to 'Sport for All". The transformation is omni-directional, ranging from sports policy making to policy implementation, from the management function characterized by central administration to the service function provided by social organizations,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sports associations and so on; the exercises ranging from the limit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projects to a variety of popular leisure sports events; sports funding from the government budget to the multiple market investment by society, enterprises and individuals; building-oriented large stadium and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transformed to management-oriented small but diversified construction. The overall transformation promoted "Sports for Gold Medals" to "Sports for All" and thus will solve the problems of fitness for the mass and realize the regression of sports value. 人和社会的需求是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驱动力,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存在和发展均以人或社会的需求为依据。体育是作为一种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1],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双重作用和价值。不同历史时期,体育的一些价值会被强化和放大,而另一些价值则会被忽视和淡化。基于社会需要我国的体育在不同历史时期中担负起了不同的特殊使命,“保家卫国、重塑国家形象、增强民族信心、展现综合国力”是我国对体育价值的正确选择[2]。优先发展竞技体育的战略非常成功,在短短30年内我国竞技体育所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辉煌成果。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加强,国民收入不断增加,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价值核心正在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以人为本”,人们也越来越关注精神生活的提高和自身多元化需求的满足[3]。这种社会选择与个人选择的有机统一,促使体育价值应该回归其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本真。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发布,并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体育价值的回归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机遇来了,我们如何抓住这次机遇,这就需要从政府到个人,从体育部门到非体育部门共同努力协作一致,来实现这个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从金牌体育向全民体育转变的中国梦,使体育的价值回归其本质。1“制定”向“执行”转变
  体育政策是体育发展的行为准则,体育政策规定和指导着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自建国以来我国颁布了很多体育法规政策,有国家部门颁布的法律政策,有各省、市、县级出台的各种体育政策。通过对这些政策的研究和梳理发现我国在制定体育政策方面经历了诸多轉变。在体育功能的认识上经历了从重视群体到重视个体,从重形式到形式与实质并重,从生产到生活,从“工具”到“玩具”的转变[4]。其发展动力也从简单的政治斗争需要,到政治功能需要与体育本身其他功能并行,到社会经济文化需要,再到体育本身规律发展需要的转变。体现了实践上承先启后的探索与寻求,反映了我国体育思想的成熟[5]。在形式上呈现出从竞技体育优先发展向大众体育竞技体育全面发展的转变;从政府办体育向政府和社会共同办体育转变[6]。总体来看我国体育政策的制定随着我国对体育功能认识的深化,指导思想已使体育回归本性,已将“以人为”本作为体育政策制定时的价值基点[7]。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有关全民健身相关的政策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或在执行时出现了偏差受到了限制。有研究结论表明我国体育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上级部门制定的体育政策法规中26%没有得到执行,没有执行和没有被完全执行的体育政策法规占79.6%。主要原因是政策执行者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对上级体育政策法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偏差;体育政策法规的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8]。反映出了体育部门责任的缺位,这种有义务而不履行义务的行为不仅破坏了法律应有的权威,且在实际中也很难产生实际效果。因此,在执行体育政策时,除体育部门要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和义务外,还需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各界的执行突破原有的局限,采取多样化手段,根据不同的现实情况和社会环境做出了适度的调整与纠正,促使全民体育由外部法规促进,转变为全民的内在需求,确保了体育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竞技体育向全民体育的转变提供有力的行动支持。   2“管理”向“服务”转变
  各级体育部门是国家行政部门之一,执行上级部门分配的任务,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代表国家对体育事业进行管理。多年来,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的第一责任是“拿金牌”,忽视了作为公共体育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和职能,从而造成公共体育服务严重供给不足。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由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管理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服务型转变,体育部门的管理体制和职能必须发生相应的转变,由直接干预体育活动向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转变;由直接参与体育投资向为社会提供公体育服务转变;由具体的政策管理向建立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转变[9]。总之,由过去的行政管理職能为主体向现在以服务为中心的职能转变,即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以服务市场、服务大众为己任,合理利用资源,修建、分配、管理和维护好体育设施,改善社会体育的物质条件,提高体育馆的利用率,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全民健身上,为全民体育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培养社会体育干部、社会指导人员,培养广大群众的体育价值观念;推广“运动处方”干预、预防疾病发生,有效增强体质;开发推广休闲体育项目,组织健身活动和竞赛的开展,为民众提供丰富的健身内容[10]。体育行政部门的职能角色转变了,困扰我国当前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要与落后的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3“单一”向“多元”转变
  长期以来政府对体育部门的考核中,“奖牌体育”一统全局甚至压倒一切的思维一直坚挺。为了所谓的“政绩”,体育部门将奥运会、全运会甚至省运会的金牌和竞技体育人才的输送作为政绩赢得上级部门的认可。在体育部门的眼里,金牌是要大于健身的,这是现行考核系统决定的。金牌体育要想转变为全民体育,政府的考核内容要由单一的奖牌数目,向与全民健身工作密切相关的民众体质状况、体育活动开展状况、体育人口变化状况、健身场地设施状况等内容转变,实现多元化考评内容。健身内容多元化也是全民体育的一个迫切需求。国民随着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的逐步改善,对参加体育运动的要求日益强烈。单一的体育运动项目已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近年来,广场舞风靡全国,它是一种简单易学、强身健体的锻炼方式,却因噪声扰民而遭到指责。这不仅反映出目前我国体育场馆的严重缺乏,更说明可供百姓选择的健身项目还不够丰富,民众健身时不知道练什么和怎么练。体育相关部门应精心组织和策划一系列丰富多彩、贴近百姓、参与性强的全民健身项目;大力支持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跑、健步走、自行车、水上运动、登山、攀岩、射击、射箭、马术、航空、极限运动等有发展空间的项目;以当地传统和特色为突破口,鼓励地方根据当地自然、人文资源,开发推广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为全民参与体育锻炼提供丰富的选择空间。
  4“集权”向“分权”转变
  全民体育活动的开展客观上要求体育行政部门从过去“大包大揽”和“全能部门”的集权模式向分权模式转变。一场全国、国际性质的比赛行政审批必须通过国家体育总局,而要想通过这一审批,还要经过区县一级的体育局、市级体育局、省级体育局的层层审批。这种层层审批体现了体育部门宏观统一管理的集权弊端,阻碍着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在全国性赛事的审批上,国家体育总局只接受“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的申报,个人和企业不允许举办体育赛事。随着国内全民健身活动的不断升温,企业和个人举办体育赛事的热情高涨,这种层层的审批权力集中的制度,已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因此作为体育部门必须简政放权、取消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有力推动金牌体育向全民体育的转变。作为体育事业管理主体的体育部门所能提供的体育服务,目前已难以适应我国民众对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快速增长的需求。仅靠扩大供给规模只能解一时之急,解决不了实质的矛盾。这就需要体育部门转变集权观念,让商业性组织和社会性组织参与公共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的供给,将部分权力如组织活动、资质认定、行业规范等交由体育行业协会、体育社会组织、街道、社区、甚至市场商业组织等,使其各司其职。这样既实现了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又减轻了体育行政部门的重负,也更有利于全民体育的快速发展。
  5“竞技”向“休闲”转变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群众对参与全民健身有了更高要求。城乡居民对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体育竞赛、体育技术培训、体育康复等体育服务的需求显著增加,且趋个性化、专业化、潮流化。体育在民众心中已经不再只是简单的竞赛,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体育的价值在于欣赏、娱乐、交流、强健体魄、提高自身身体素质、技能和夺取锦标等等。而长期以来体育传播媒介对竞技项目报道的十分偏重,对非竞技项目的休闲体育的报道一味弱化和忽视。在对《体坛周报》的跟踪观察中发现,每期32版的版面内容中,几乎每一篇报道都与体育竞技项目相关,非竞技体育的内容少之又少[11]。不难看出体育传播媒介对“金牌至上”思想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表现出媒体对于竞技体育和全民体育价值取向。随着国家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已经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味着竞技体育和全民体育的结构在当下已经发生了变化,作为体育价值载体的体育传播媒介也必须在体育价值取向和传播内容的选择等方面进行转变。发展健身休闲项目,适应群众多样化的需求是电视、报纸、网络、杂志等体育传播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方面充分发挥自身的传播作用,对广大民众进行持续宣传,营造健身氛围,扩大舆论影响,加强城乡居民体育意识的培养,变“要我运动”为“我要运动”,不断促使国民积极主动地投入健身运动,使体育健身真正成为广大国民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通过各种传播媒体平台和学校、社会团体、体育协会进行健身知识讲座,推广民众喜闻乐见的休闲体育项目,推行“运动处方”健身,使学民众掌握更多的体育锻炼技能,真为广大民众建立起足够的身体锻炼知识储备,即获得健身的相关科学知识,解决民众“要健身”和“会健身”的问题的难题。   6“优势”向“普及”转变
  我国在亚运会、奥运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跳水、举重、体操等我国的“优势”项目。对于竞技体育来说发展这些项目的确提高了我国竞技体育的竞争力获得了更多的金牌。但这种“金牌战略”对于普及性较强的集体项目像是无效的,今年我国亚运会三大球的失利就是一个很好例证。历览强者,唯有有了良好的基数,才能够优中选优,最终获胜。不少事实证明,“金牌体育”只能顾及一时,难以惠及长远,唯有“全民体育”,才能构建起体育扎实的根基。因此,要想建起我国扎实的体育根基,必须将优先发展的“优势”项目向优先发展“普性”项目转变,这也是实现金牌体育向全民体育的转变关键。当前我们只有推进体育改革,转变“金牌战略”从根本上改变三大球的运作模式。以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为切入点,加快普及性廣、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集体项目及田径、游泳、冰雪运动等普及性项目的发展,提高这些项目的运动人口。而校园是发展普及项目的良好土壤。目前我国各省、地、县建有1.5万余所体育传统学校,经常参加活动的学生超过5 000万人。各类学校共创建俱乐部2 000多所,经常参加俱乐部活动的学生达数亿人次[12]。近年来,由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等共同负责大力推广的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目前有校园足球联赛的学校超过5 000所,校园足球的发展方兴未艾。这个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全民体育的前景和未来。其他普及性项目也能如此发展,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长远必将,也更符合现代体育的科学发展观。
  7“计划”向“市场”转变
  我国体育事业执行举国体制,长期以来政府主导体育资源配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计划经济时期的运营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下人们日益增长的各种体育需求。政府应转变观念创新机制将计划经济时期的部分体育职能交由市场,从政府办体育向扶持引导社会办体育转变,这将有利于社会资本和民资的引入,既为群众体育筹集了资金,合理调控配置了体育资源,又会对群众体育起到带动作用。通过市场竞争和市场调节促进新兴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培育出新的体育消费热点,进而使体育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全民健身活动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力吸引社会投资,联合社会力量,形成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模式,将兴建体育设施作为公益事业,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和个人多元投入,使其公开化、社会化,发挥体育场馆设施在比赛、健身、休闲、经营的多种功能;培育多元市场主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引导企业做强做精[13]。通过与企业或个人的联合,让企业或个人参与体育赛事,共同搞活竞赛市场。通过广告、票房、转播权等收入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不断拓宽体育产业投融资的渠道,为全民健身事业提供经济保障,增强区域群众体育自我发展能力,必将会助力“全民健身”的腾飞。
  8“大型”向“小型”转变
  近几年,随着我国承办的各类大型赛事的增多,为满足高水平竞赛,各地投入巨资,建起了一座座大型体育场馆。而不少场馆在举办完赛事后就出现不同程度的闲置。如重庆大田湾体育场是新中国第一个甲级体育场,一直是重庆各足球俱乐部的主场,而如今,大田湾体育场变成了一块菜地。在全国各地体育场馆变身为停车场、交易市场的现象不在少数。这种一边是闲置的大型体育场馆,另一边却是人均不足的体育场地面积的现象,说明有关体育场馆建设是为了满足竞技体育而建,而非全民健身。据调查统计,全国有6 000多个大型体育场馆,54万个标准体育场馆,对于人口大国来说数量明显不足,用于大众健身服务的中小型场馆设施缺口更大[14]。在各级政府对全民健身的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加大拓宽融资渠道提高全民健身场馆方面的资金投入,但更重要的是要转变场馆建设的理念,变大型场馆为中小型场馆。建设大型场馆耗资巨大,利用率低,维护费用高等缺点,不利于全民体育活动的开展。应该在老百姓身边多建一些布点合理的小型化、多样化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公众真正需要的是深入社区的运动场所,设施规格不用很高的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能满足基本的健身锻炼需求的场地设施即可。德国的黄金计划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为民众的运动、游戏和休闲建造了足够多的体育基础设施。这样的场地设施便民利民更有利于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和提高。
  9“建设”向“管理”转变
  我国在体育设施方面,近多年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与全民健身旺盛需求相对照,目前国内现有的体育场馆设施在数量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使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收到极大限制。广场舞在各城市的公园、广场和小区随处可见,广场舞或广播体操扰民,甚至马路都成了羽毛球场。说明目前我国的体育场地设施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锻炼的需要,致使他们无处健身、无法健身。一些省市或学校的体育场馆只是用于专业训练或专门的比赛,大量时间处于闲置的状态。一些场馆虽然面对社会开放,收费价格高的惊人,让体育运动成了“贵族消费”,普通民众只能望而却步。现有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大大降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全民体育的快速发展。从表面上加大对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投资是当务之急,但从长远利益来看建立和完善体育设施的管理和经营体制才是发展全民体育的长远之计。如何解决提高公共体育馆的利用率,保证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明确权责等诸多问题,也是解决金牌体育向全民体育转变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之一。
  结束语
  体育价值的回归,一代又一代新人的体质不断获得提升,竞技水平才有稳步厚实的物质条件;只顾及眼前利益,难以惠及长远的金牌体育终究要被可持续发展的全民体育替换。但是我们要充分认识实现全民体育是个复杂和艰巨的工作,只有正确认识体育的价值并把它当作一个国策,通过政府、社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才能早日实现。
  [HJ1.35mm]参考文献:
  [1]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6.
  [2]龚德胜,郑成爱,张利.中国体育价值选择的历史演变及展望[J].体育与科学,2009,30(3):53-54.
  [3]许正林.后奥运时代体育价值取向与体育可持续发展[J].体育科研,2009,30(1):31-32.
  [4]杨晓生.21世纪体育功能的转变[J].体育学刊,2004,(1):129-132.
  [5]林少峰.从断裂到协调——中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政策的演进[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6,(1):59-62.
  [6]金世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政策演进与价值嬗变[J].体育与科学,2013,34(1):36-41.
  [7]张战毅.由体育政策走向体育公平:我国体育公平机制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10):20.
  [8]苗治文.当代中国体育政策分析[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6-10.
  [9]曹可强.服务型背景下我国体育行政部门职能的转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4):43-44.
  [10]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Z].2014-10-20
  [11]杜宇峰.我国体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机制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5):14.
  [12]王恒.全民健身“落地”关键在简政放权法制日报[N],2014-10-22(2).
  [13]刘波.德国体育政策的演进及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1):3-5.
  [14]王镜宇.发展体育产业助力国富民强[D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4-10-20.
其他文献
摘要: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B/S网络架构技术,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研究全民健身设施场地空间的地理分布。通过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实现潍坊市全民健身工程场地空间设施的数据整理与统计;潍坊市全民健身设施空间设置地可行性分析及选址分析;潍坊市全民健身设施空间分布的信息管理与辅助决策;潍坊市全民健身设施的实时动态监测研究和设施的网络化即时查询与检索等应用,为山东省全民健身设施空间分布研究和科学建
期刊
摘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体育科学》十年来(2004-2013年)刊载的1 794篇学术文章进行研究,从研究领域、研究主题、研究方法、作者信息及引用文献等方面对体育研究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探讨了体育研究的价值取向、研究重心和方法论的特点,同时对中国体育理论研究与体育实践的关系以及体育研究的国际化视野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体育科学》;内容分析;体育研究;趋势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多元主体协同推进是有效提升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水平的重要发力点。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对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中多元主体间的定位与分工进行了剖析,揭示了其多元主体协同提升效率的同时导致的低效状况发生;责任模糊和问责困境;公共伦理缺失;独立性遭到腐蚀等一系列阻碍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健康发展的窘状所在,藉此从综合购买能力的全面提升;公共体育服务的有效供给;需求与反馈机制的健全;评估机制的不断完善等角
期刊
摘要:运用文献法、逻辑法对跑酷和体操的关系进行梳理,从项目的起源与发展、文化背景和项目特征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跑酷与体操在发展历程中均与军事结缘。跑酷是青年时尚亚文化发展下的产物,而体操是主流文化的体现;跑酷符合体操的定义、内容分类和项目特征,因此,可以视跑酷为体操的一个亚项。由于跑酷独特的文化特征与运动形式,而显得另类。  关键词:跑酷;体操;另类  中图分类号:G80-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
期刊
摘要:体育教师文化作为学校体育文化的亚文化,上承学校体育文化主流意志,下接班级文化、学生文化,是学校体育文化中的主体性要素。为了探究山东省不同地域初级中学体育教师文化的现状,采用文献资料、特尔斐、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构建了初级中学体育教师文化指标体系,对山东省不同地域的初级中学体育教师文化现状进行了诊断。研究表明:1)东、西部地区体育教师文化的总体现状得分偏低,并且东、西部地区体育教师文化总体
期刊
摘要:运用信息技术等方法,以2013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男子跳远冠军李金哲为研究重点,与门科夫、卢瑟福德的有关技术参数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他们之间的助跑、起跳、腾空等关键性技术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显示:1)李金哲从2005年到2013年期间成绩呈逐年增长趋势,提升空间大;2)李金哲助跑节奏稳定、频率快,踏板准确性高,步幅频数稳定,水平速度发挥充分;3)起跳阶段适当增大着板角,控制起跳腿膝角,可优化起跳
期刊
摘要:研究目的:从肌力的视角探讨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预防机制。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分析相结合的综述性研究方法,综述了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危险因素、机制、损伤时的姿势及其原因。研究结果与结论:和男运动员相比,ACL损伤频率较高的女运动员股四头肌、腘绳肌的肌力弱,容易形成膝外翻。对于ACL损伤的预防来说,运动中保持充分的膝关节屈曲和躯干前倾非常重要。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预防;损伤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此在、共在、沉沦和异化是海德格尔对现代人类生活境况的高度概括。人们生活于一个平均的世界和工具的围城当中,不断通过压平自己来融入非本真的他者。通过对空中极限运动的分析和论述,认为,当人们突然处于悬空状态时,经验的世界和工具性围城就会被这一状态所打破,同时,运动所带来的强烈畏惧感和可能发生的死亡,使从事此项运动的人可以最大程度的还原人之本真。  关键词:空中极限运动;本真;非本真;此在;畏  中
期刊
摘 要:通过文献法、逻辑法对中国传统体育学科进行质化研究,主要探讨其学科本源与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认为中国传统体育学科是从养生文化碎片收集而来,成就于农耕文化,因此中国传统体育具备独特的“竞寿”品质。进一步通过“养生”文化对狭义的养生体育和武术文化进行解读,以期为中国传统体育事业和学科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养生文化;传统体育;溯源  中图分类号:G8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期刊
摘要:龙舟运动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体育文化现象,千百年来在维系民族情感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龙舟运动文化是对自然的敬畏衍生出的龙图腾崇拜;是对英雄的礼赞升华而来的爱国情怀;是对立与统一相融合的体育精神。本研究从“文化四层次理论”出发,运用文献资料、访谈等研究方法对龙舟运动文化的现代流变进行探析,结果表明:现代龙舟运动文化是祭祀文化向纪念文化的流变,是民俗文化向体育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