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和创新积极性问题的研究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lyx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青年教师的比重增加。据统计,在全国高校教师队伍中,30岁及以下年龄段教师比重最大,占28.4%;40岁以下教师所占比重达68%,高校青年教师已成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加强对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的培养,造就教学和科研能力卓著、富有创新性和积极性的青年教师队伍,是高校教师队伍发展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一、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特点
  职业发展是指一个人从首次参加工作开始,根据个人动态调整的职业期望和职业能力,逐步展开职业选择与发展的动态过程,其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有以下特点。
  差异性:高校青年教师作为一个群体有着许多共性,但每个教师又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由于知识背景、学习方式、职业动机、个人需求和爱好等不同,发展阶段也各不相同,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每个青年教师有着不同的职业发展之路。
  阶段性: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并不是一种直线式的发展模式,而是一种有发展、有提高、有停滞、有低潮的过程。高校青年教师大部分处于职业发展的探索期和成长期,主要关注怎样把已有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获得职业认同。
  动态性: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需要根据现实状况不断地调整职业期望和获得职业发展的能力,这是一个不断选择和发展的过程,具有动态性和能动性。
  二、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值得我们关注和解决。
  (一)职业角色意识被动
  目前许多新进的高校青年教师并不是师范专业出身,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学习,在向教师的的角色转换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而高校对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导致部分青年教师对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力不从心。
  (二)职业发展定位不明确
  许多高校青年教师不能对自己有清醒的和客观的认识,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不能找到自己未来发展的正确的方向和目标,继续学习的动机不强,对自身职业发展定位不明确。
  (三)职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不足
  目前,许多高校青年教师是从毕业学校直接到就职学校任职,教育教学经验和社会实践经历不足,面对新的工作环境,缺少入职准备和主动发展的能力,甚至高校教师并非他们的职业理想,导致高校青年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内在驱动力不足。
  (四)缺乏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辅助机制和良好环境
  目前,高校在对青年教师人才引入的要求,主要集中在教师的任职资格方面,缺乏对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的辅助机制。很多高校通过引入聘任制、绩效考核等管理方式加强对青年教师的考评,青年教师进入高校以后就面临着巨大的考评压力,对自身职业发展的关注较少。
  三、促进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提高创新积极性的措施
  教师职业发展主要受教师自身和其所处的职业环境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如何提高教师的创新积极性,促进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我们围绕这两个因素展开。
  (一) 建立适合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促进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职业发展,调动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的创新积极性,这需要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工作环境和高效的管理体制。
  首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师发展观。高校应从人本理念的角度出发,充分维护青年教师的学术权力,给予他们学术自由的空间和人文关怀,满足青年教师对自身人生价值的追求。
  其次,创设科学民主环境,建设发展平台和创新团队。高校应为青年教师教师提供有利于学术研究发展的外部视野和创新平台,特别是采取自由、宽松、高效的管理方式和富有弹性的工作机制,建立高校青年教师学术和教学的创新团队、跨学科协作平台,实现资源的分享和交流,获得共同发展。
  再次,完善高校青年教师培训体制。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需要高校为其提供良好的培训,以满足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促使青年教师产生源源不断的工作热情,激发青年教师创造的积极性。例如,高校对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培训体现教育能力专业化的内容,挖掘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潜力,为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提供专业基础。
  最后,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高校青年教师大都处于创新的黄金时期,高校在对青年教师的管理过程中要运用激励措施,营造青年教师发挥创造性的心理环境,激发其内在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另外,要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公正、客观地对高校青年教师进行评价,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发挥高校青年教师在职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把教师职业发展的要求由外在的客观规定内化为教师自觉行动,需要青年教师持久的自我完善和主动实践。因此,高校青年教师要做到:
  第一,树立新型的教师职业价值观。高校青年教师要树立新型的职业价值观,不断对自身的职业观念进行反思和重新构建,使教师自觉的创造其职业生命。
  第二,培养青年教师的职业兴趣与职业情感。根据职业满意理论研究发现,人们的职业爱好和专业兴趣是影响职业积极性的动力之一,影响着人们对工作的取舍和选择。高校青年教师要注重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情感,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和创新的积极性,使之成为自身职业发展的动力。
  第三,构建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对实现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有直接影响。高校青年教师在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时,要对自己做全方位的客观的理性的认识,在不同的职业阶段制定不同的目标和实现方式。这样,既满足教师的发展需求,又不给教师太大压力,这样才能在教师开展教学和科研创新工作的实践中提供更大的创造空间。
其他文献
在积极培养学生的智力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指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素养。智力因素,如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等固然重要,但这些都是以非智力因素为基础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智力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所成就。相反,一个智力平平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
期刊
研究性学习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的重要内容,是全体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它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新课改的拥护者和实践者,我认为要开展好研究性学习,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教会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第一,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主动学习,需要我们把学习的主动权“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在课程改革中首先必须寻求的合作也是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因为学校和家庭是青少年学生不可回避的、必须面对的社会群体,是课程改革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双重需要,也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进行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任。随着教育改革
期刊
“老师,他打我”“老师,他抢小朋友的玩具”……象这样的告状是幼儿园里再常见不过的事。看似简单的告状背后,却隐藏着孩子不同的目的和心理需求,如果老师处理不好,会对孩子的是非观和道德观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笔者经过长期的教育观察和思考,将幼儿告状总结为以下几种类型,希望对各位教育同仁有所启迪。  一、“求助”型  案例一:贝贝和浩宇在一起玩积木,贝贝搭了一座高楼,浩宇调皮的把高楼推倒并拿走了积本。这时贝
期刊
《聊斋志异》是中国清初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奇特的故事情节,异彩纷呈的人物形象,不同流俗的美学理想,构成了《聊斋志异》的独特风格。可以说,《聊斋志异》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学的明珠。在《聊斋志异》林林总总的人物中,书生是所描绘的人群中最有特点的一组人。他们中有的本是金榜题名者但却草菅人命,有的虽为落第书生却是志向高洁。不论你是扶摇直上还是落魄潦倒,才德兼备还是有才无德,蒲松龄都给予真实的描写
期刊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智力的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学科的学习成绩。所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是不可忽视的。而峨山县是新中国的第一个彝族自治县,笔者就处在峨山山区的一所中学任教,面对的90%以上学生都是彝族。为此如何培养彝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一个该地区任教的老师来说是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一、彝族的语言背
期刊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了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才有动力,学生的思维才有方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创设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的情趣与活力。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及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通过立障设疑、创设“不平衡”,使学生产生认知失调,把他们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使学生在高涨的情绪推动下思考和
期刊
《指南》是学前教育的又一股新鲜驻流,让在摸索中的学前教育一线教师看到了希望。我们感受到了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和东南部困难地区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给予了我们学前教育工作者有益的推动力;让处在迷茫中的农村幼儿教育有了新的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事业稳步提升。但是学前教育的研究和发展仍处在探索阶段,特别是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与城市幼儿园存在着极大的差距。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相当多的农村地区仍
期刊
学前期是人生旅程的重要奠基时期也是儿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重要得多,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可以说,习惯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  如何正确的对幼儿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在关键期形成好的行为习惯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遵循科学的原则
期刊
从教二十多年了,送出去多少届高中生自己都说不清楚了,每次高中学生回来看望老师都是我十分开心的时刻,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教导出来的学生走进高中课堂,接触到新的老师,交往新的同学,学生兴高采烈的情绪深深地感染着我,看到学生的成长我从内心里为学生感到高兴。同时聊到对高中学习的不适应,引起我深深地思考,怎样为学生的这种烦恼出点力?怎样为学生在求取知识的道路上减少一些阻力?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