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ly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普遍得到师生的赞同。但如何使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最佳,还得采用更好的评价体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为此,我市参与了自治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评价的研究”课题实验。结合我听了许多教师的教研课,感触颇多,需要探讨。在此,简要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重在激励,切忌语言模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取积极性的评价,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吝啬赏识与赞许。如,一次我在听课时,上课老师采用这样的方法:学生在预习自读课文后,说:“有的同学已经通过预习自学了课文,能告诉大家你学会了什么吗?”学生跃跃欲试。她及时给予表扬:“你真聪明,老师还没想到呢!”她还说“你的表达很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懂!”其他孩子听了这样的评价,也都积极汇报着自己的收获,课堂上充满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气氛。当她引导学生读课文后,又给予这样的评价:“你读得真棒!你的声音洪亮,语速快慢适中。读得多认真啊!”有了她的引导和激励,每个同学都绘声绘色地读着。这在对学生的评价中也渗透了对学法的指导。
  如果说教师吝惜赞扬之词,只是用“说得不错”“对”“你读得挺棒!”等模糊的评价语,那么会从某种程度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弄不清楚自己“不错”“对”“棒”在哪个方面。
  所以,对学生到位的回答教师应该给予真诚的赞赏,这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
  二、评价力求互动
  评价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方法。
  1.学生之间的互评
  课堂上应教给学生“听、想、评、听”四步评价方法。“听”是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这是做好评价的前提。“想”是根据别人发言内容进行思考,组织好评价的语言。“评”是要有一定的评价标准。“听”是虚心听取别人的反馈意见。这样,学生评价的内容就更具体充实,具有针对性。如:一位老师在上《争吵》一课时,学生分别展示自己朗读的成果时,她指导学生用“四步评价法”来评价同学读书的情况。经过她的指导,学生之间互评朗读的情况不再用模糊语言进行概括性评价,而是具体、贴切起来。有个同学说:“笑×,你读得不错,真像是在和同学争吵呢!不过,你的旁白读得不太自然。”……慢慢的,经过互评,学生由拿着放大镜给同学找缺点逐步形成了客观评价及相互欣赏了。
  2.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重要的是为了改进课堂的教与学。学生渴望同学之间的平等,更希望师生之间的平等。师生互换角色,学生在欣喜、“受宠若惊”之余,更多的是快乐。如:有个老师读《和时间赛跑》这一课时,问学生:能给我评价一下吗?孩子们稍加思索,大胆地说道:“老师读得很有感情。”“老师的声音好像有点哑,有几个词没听清楚。”这位老师微笑着说:“谢谢同学们,我再读时一定注意。”接着,她又充满感情地读了一遍,学生高兴极了,纷纷拿起书本也充满感情地读了起来。
  有一句话这样说:“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让我们都来关注课堂评价,在课堂中,针对动态生成性资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兴趣、学习方式乃至错误的回答等,恰当地进行课堂评价,使教与学达到更高的境界。
  总而言之,课堂评价应本着“省时高效”的目的,“评价”只是手段,目的是促进课堂教学。评价,没有固定的模式,是一项日趋完善的工程,这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实践,使之更有效地服务于教学,让我们的点评更有灵气和魅力!
  参考文献:
  陈若玲,陈若南.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C],2005.
其他文献
摘 要:21世纪以来,小学英语学科开始在各地逐步开设,目的就是要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事实上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严重的相互脱节现象,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中小学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系统性。所以,为了真正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也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高效的英语课堂中获得良好发展,科研组对《初中与小学英语衔接教学的实践研究》进行课题研究,目的就是要让小学生顺利走进中学,
少先队体验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合,既能有效地促进少先队活动的实施,又能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效果,更有利于促进队员全面发展.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等三方
[摘 要] 在语言中习语作为其精华,具备很强的文化特征。翻译习语过程中,不但要解决好语言与文化间的冲突,而且为了将源语风貌还原,还需要将源语文化内涵准确、有效地表达。要合理运用习语翻译的方法,有效采用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以及省略策略,保障合理地、科学地传递源语习语文化信息。基于此,从文化角度对习语翻译的影响因素及翻译策略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关 键 词] 文化角度;差异;习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