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湘南乡邮轶闻

来源 :知识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tandm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旧时的湘南,偏僻闭塞,山高路险,一片荒烟漫草,交通阻碍,各县也只有几条官修石板大道。在这种情况下,邮政通讯自然十分落后。官办邮政大约始于清末。
  
  一
  
  旧时邮政,规模虽小,但却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外出谋生,寄回片言只语,寄回养家钱物;商人做生意,也从邮局送传商品。真是上管官家文告,下管百姓油盐柴米,因此邮政在老百姓中很有威望。邮差走村串户,早被人们熟悉。加上邮差大多勤谨和善,每逢身穿印有“中华邮政”绿衣的邮差进村,小孩结队跟随,大人们也都争相问候,很是亲切。邮政局所呢,那就更是神圣的地方。大凡是标有“邮政”标记的房子就连兵家也不去骚扰。因此县乡的豪绅大户都争先把自己多余的房子让出来给邮电所,以保证自己房产的安全。某县两个大户因争让房子而酿成纠纷,最后对簿公堂。邮政如此,邮政局长更是威风有加。那时邮局由省局定编,经费包干,请人多少由局长决定,多余经费归局长。雇谁退谁也由局长一人说了算。谁不负责,甚或偷邮,都逃不过局长的惩罚。局长想让下属给自己送礼,又不好明说,于是邀下属玩骰子,众人心领神会,屡屡“战败”,局长得了好处也心安理得。
  
  二
  
  湘南处处崇山峻岭,山路崎岖。邮差的艰辛可想而知。那时邮件多,邮局规定每邮担不超过60斤。碰到邮件多只好临时雇员。因此邮差队伍少则三四人,多则十来人。邮差个个穿着前面印有“中华邮差”、后面印有“邮差”的邮衣,扎着绑腿,格外精神。那时一个县辖地方圆有几百里。从县局出发挑到各乡镇,远的有百把里。为了不误期,有时还得走夜路。这样邮担上还得吊个邮灯、油壶。说起这个邮灯也奇。那时无玻璃罩,只用铁丝扎个灯架,蒙上油纸,灯内放个小杯子,装上桐油,用棉条点火,类似后来的马灯。入夜,山间一片漆黑,唯有这支小队伍,灯光朦胧晃荡,宛如一条游动的小火蛇。十数人一路吆喝一路唏嘘,那光景也够滑稽。碰上梅雨季节,邮件又不能耽搁,于是风雨兼程,邮差们爬行在山路上,风声雨声雷声,声声贯耳。弄不好还会滑下山谷,跌个灯飞担打,鼻青脸肿。夜行山路,危险的还数“跳石墩”。湘南河流大多河宽水浅,不便架桥,山民每隔数步垒个石墩,高出水面,行走时步步跨过。每逢山洪溢河,石墩露出不多,白天通过尚要小心,夜间行走更是提心吊胆。有一次山洪暴发,一队邮队踏着石墩过河,前面一个邮差踩虚了一脚,连人带担“卟通”跌下河去,后面邮差见洪水大,谁也不敢下去救,只好眼睁睁看着同伴被卷进洪水里……
  
  三
  
  到了光绪末年,山深林密的湘南,时有过山的老虎为患。这老虎体形虽不大,却格外凶猛强悍,时常袭扰山民。某县有一地叫乌泥岭,原始森林绵延十数里,是山大虫经常出没之处。山民白天通过都要手持武器结伴而行,入夜更无人敢过。光绪三十年一天,一支五六人挑担的邮差经过乌泥岭,他们手拿棍棒大刀,乘天色未暗过山。行至中途,突然山风一阵,虎吼一声,跳出一只斑额大虎。这群人都非猎户出身,又不是本地人,早已吓毛了。大虫扑过来张开血盆大口将其中一人撩倒,咬住大腿不放。眼看此人就要丧生虎口,好在一人胆子稍大,呼叫大家拿出武器搏斗。老虎终因寡不敌众,大吼一声带伤夺路而逃。众人惊魂未定,一看那人腿上巳咬掉一大块肉。经这一场惊吓,邮差们轻易不敢过山。有时非得夜行更是鸣锣放铳,一路点起松明火把,一路吆吼鼓嗓。从此,从虎口夺回的邮件,邮局都标上“虎口余邮”大字,意在告知收件人此件送到不易,邮件主人收后当然感激万分。
  除了虎患还有匪患。旧时这一带时有土匪出没。他们三五结伙,手持大刀潜伏在密林岔道,专劫行人财物。邮差虽受人尊重,但土匪也常光顾。土匪抹着花脸,操着大刀,大喝一声:“留下买路钱!”劫走邮担中的钱物。只要你乖乖丢下担子,不喊不反抗,就不加害。这样邮差性命是保住了,但回去交不了差。丢了邮件要赔偿,弄不好邮局诬你伙同土匪劫邮,除了赔偿外还得蹲班房。邮差见多了也学乖了,碰见劫匪,连忙丢下担子,大叫“大哥饶命,东西你拿去,不过请写一张条子,小弟回去也好交代。”聪明点儿的还要土匪把自己捆住,嘴上塞上帕子,等下一班邮差赶到也好作个证明。有的邮差强行反抗,那命运就惨了。
  土匪劫多了,引起了官府的注意。于是土匪为患的地方成立了团防队。邮差们遭抢多了也想出了对付土匪的办法。一次邮差王某要走夜班,他事先联络团防队,要他们装成邮差队挑担远远跟着。王邮差行至险恶处,果然又窜出三个劫匪。土匪二话不说。“咔嚓”砍掉邮担索子,扁担抛出丈把远。王邮差不慌不忙道:“三位大哥,我这一担不值钱,值钱的在后头。”三匪回头望去,果然有一“邮队”跟上来了。土匪不知是计,其中一个道:“我在这里看住这家伙,你们去抢那些邮担!”二匪遵命而去。留下的劫匪来抓王邮差。王邮差对土匪说:“大哥,我要撒尿。”土匪不怕他走脱,口里骂道:“你要撒,老子也要撒。”转过身就哗哗哗地撒起尿来。王邮差运足气猛地飞起一脚,将土匪路踢倒。狠命向前死死压住土匪,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绳子套住土匪脖子,将他反手捆牢。这时那边也响起了枪声,团防队员也动手了,正在追捕二匪。不一会儿那两个土匪束手就擒。
  同样,从土匪手中夺回的邮件,也标上“劫后收回”大字。
  (责任编辑 孙开颜)
其他文献
曾棨,为明朝永乐一年(公元1403年)间的状元,他除了文章惊人,酒量也奇大。曾因喝酒而被明成祖朱棣赐为“酒状元”。当年就在曾棨刚考中文魁入宫不久,碰巧有一外国使节来朝上贡,这个外国使节很能饮酒,并向招待他的有司提出,愿与朝中官员畅饮一回,言下之意是要比比酒量,有司对外宾的要求不好拒绝,就一口答应下来。并立刻推选能陪酒者,先在宫中守卫中找到一个能整天饮酒的人。有司觉得一人太少恐有不胜,所以把这事上朝
期刊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来自历史悠久的武士政治。自公元1192年至1868年。历39代天皇,日本处于武士集团统治之下,镰仓、室町、江户三朝幕府先后交替,在此期间,天皇徒有虚名,成了幕府将军的傀儡。    庄园制孕育武士集团  平源氏逐鹿京畿宫廷    日本7世纪“大化改新”推行的国有土地班田制,8世纪初开始演变为私有化庄园制。当时政府颁布了“垦田永世私有令”,贵族、寺院驱使奴婢、招揽逃亡农民大举开垦荒地
期刊
清代的文化市场,五彩缤纷,鱼龙混杂。不法之徒为了赚取厚利,竟千方百计,绞尽脑汁,以假乱真以新作古,伪造假冒,制作赝品,一时文化伪品充斥,教人难辨真假。有趣的是,这些作假者之所以作假,其目的却各不相同。  光绪年间,湖广总督张之洞从鄂入京,偶游京城文化集市琉璃厂,发现一家装璜考究的古董店有一巨瓮,形制奇诡,古色斑斓,背衬玻璃镜屏,光怪陆离,格外夺目。张之洞不禁驻足浏览,认真端详。但见巨瓮四周刻满古篆
期刊
主持人:陈东有 南昌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社会经济史博士生,著有《金瓶梅文化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变迁与大众审美》等论著。  讨论人:林一民 南昌大学中文系外国文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著有《接受美学》、《西方现代文论》等论著。  罗宗阳 南昌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著有《历代笔记小说选注》、《红楼梦轶事》等论著。  主持人:禁书现象,中外皆有,并且历来成为读书人
期刊
饮酒过量会伤身体,酗酒闹事更有害于社会。然而古时却有不少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为酒所迷醉。一些“酒仙”与“酒怪”,给后世留下了许多趣事与警示。  酒仙大多豪爽,且嗜酒如命。“仙”虽不存在,但酒可使人头脑昏然,脚跟飘然,似有几分仙气,故“酒仙”辈出,芳名雅号泛滥。  东汉的蔡邕,学识渊博,由于仕途中风波叠起,遂沉湎于酒,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有时酒醉,竟躺卧于路中,被人封以“醉龙”的雅号。  魏晋之际,最为
期刊
提起长江大桥,人们会数出很多,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九江长江大桥……,但是,早在700多年前的宋朝末年,在四川省涪陵境内就曾架起过一座长江大桥,这却是鲜为人知的。  公元1258年初,元宪宗蒙哥率兵伐宋,一路势如破竹,很快进入川西。在川西,元军遭到宋军的顽强抵抗,双方相持不下。面对这一情况,元军清醒地知道,一旦宋军援兵溯长江而上,于自己将大大不利,于是决定在重庆以下封锁长江。农历九月,元军都
期刊
甲:听说接吻有害身体健康。  乙:我也有同感。  甲:你说具体点。  乙:昨天晚上看电影,突然停电,我吻我妻子,结果吻了别的姑娘,我妻子打我一耳光,那姑娘打我一耳光,到现在我脸上还火辣辣的。  (王明坤)    找原因    冰冰:妈妈,我属什么?  妈妈:属马。  冰冰:那我爸爸属什么?  妈以:属虎。  冰冰:怪不得我们在一起做作业光出错。  妈妈:你这是什么意思?  冰冰:马马虎虎。  (王
期刊
公元前167年5月,汉文帝发布诏书,宣布废除肉刑,这是我国刑法制度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重大变革。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促成这一重大变革的,却是一位十几岁的少女。  西汉初年,刑罚是很严酷的,各种酷刑漫无节制,单就肉刑而言有:黥刑,即在脸上刺字涂墨;劓刑,即割掉鼻子;斩左趾,即砍掉左脚;斩右趾,即砍掉右脚,等等。受刑的人,轻则终身残疾,重则致死。有钱有势的人,可以通过权势和钱财减刑和免刑,穷苦百姓只好听天
期刊
追根溯源 始自西周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在盛行高髻的我国古代,妇女头发的长短、疏密成了衡量美的标准之一。一些头发短而稀的妇女,为了使自己的发髻也能达到时尚的标准,只能用别人的头发来增益己发,这种头发被称为“假发”。  说起假发,源远而流长。  假发的由来,可上溯到距今3100多年前的西周。当时,王后、君夫人等有身份的妇女,在参加祭祀等重大活动时,要佩戴副、编、次等首饰。副、编、次就是
期刊
我国最长的古典弹词小说《榴花梦》,全书三百六十卷,有四百八十三万八千四百字,比《红楼梦》长四倍,与《红楼梦》有“双璧”之誉。  这部有“天下长著”之称的弹词小说前三百五十七卷,是清末女作家李桂玉手笔,作于清道光辛丑年间(1841年),李桂玉,字嬗仙,出生于甘肃陇西,嫁给福州望族林肖蝓为妻。她一生除删订《三奇缘传》外,花了将近二、三十年功夫写成《榴花梦》。李桂玉的身世,史料可资稽考者不多,据佩香女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