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阁巨著《榴花梦》与三位女作者

来源 :知识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btv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最长的古典弹词小说《榴花梦》,全书三百六十卷,有四百八十三万八千四百字,比《红楼梦》长四倍,与《红楼梦》有“双璧”之誉。
  这部有“天下长著”之称的弹词小说前三百五十七卷,是清末女作家李桂玉手笔,作于清道光辛丑年间(1841年),李桂玉,字嬗仙,出生于甘肃陇西,嫁给福州望族林肖蝓为妻。她一生除删订《三奇缘传》外,花了将近二、三十年功夫写成《榴花梦》。李桂玉的身世,史料可资稽考者不多,据佩香女史陈俦松透露:
  《榴花梦》一书,系她盟姊桂玉所著。桂玉性幽娴,心耽文墨,于翰章卷轴,尤为有缘。每于省向之暇,必搜罗全史,手不停披,出语吐词,英华蕴藉,常偶评历史兴衰。
  李桂玉自己在一卷开头这样表白:
  “朔风凛冽暮冬天,长夜严寒转未眠;
  冷月半轮窥绣户,残檠一盏射帘前。
  自怜弱质难酬应,犹幸高堂有动怜;
  闭户每将针线缀,消闲多近药炉边。
  常开奁其寻文墨,性喜研朱染小笺;
  《三奇缘传》经删订,《榴花异梦》再垂编。
  自愧拙才非咏絮,敢留字迹玷羞惭;
  只缘尘世浑如梦,捻指韵光去不还。
  一旦渺茫脂粉散,应无事业可流传;
  遗得数篇残句在,得人批点亦难寻。
  故而不揣粗庸句,搜集成编付梓人;
  虽无正史诗书妙,离合悲欢颇足观。”
  李桂玉既是一个名门闺秀,又是一个爱国心切的才女。从读史到评论历代兴衰,尤对唐代感慨殊多,其实是针对她所处的清朝从兴旺转入衰弱、抗英鸦片战争正在激烈进行的年代,有感而发,进行创作的,足见其写作动机是有深切的寄托。
  《榴花梦》全书采用韵文写成,文笔活泼清秀,韵如环扣,节律相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作者以唐代兴衰为背景,通过桓、罗、梅、桂四大家族,写出桓斌、玉桂、桓魁、梅媚仙、罗锦魁、桓珠卿……等一连串人物活动,突出地刻划了唐代中叶“孟丽君”式的奇女子——桂桓魁。她能文善武,抱负不凡。在唐室干戈不息,内乱外扰的危急关头,她毅然为国弃胭脂于妆台、建功立业于沙场,肃清君侧,廓清宇内;最后则以花好月圆为结局。作者把她自己想象的丰功伟业都荟萃于这位女主人公的身上。并以“众人皆醉而彼独醒”作为塑造这位女主人公的巾帼英雄形象。我国著名学者郑振铎、阿英都曾对《榴花梦》予以关注。郑振铎在一九三八年曾提到福州“有《榴花梦》评话一种,最负盛名,有三百余册。可谓最冗长的了。”文坛巨匠郭沫若还曾请人代为搜集《榴花梦》,可惜只觅得1—50卷,以未能窥见全豹为憾。李桂玉晚年曾在福州李家书馆教书,曾为三个心爱的学生亲手誊写三部《榴花梦》原稿,以自己的心血结晶,作为陪嫁妆奁。至于李桂玉为什么写到三百五十七卷就封笔呢?是“伤感”?还是有什么特殊因缘?尚是一个难解的哑谜。
  《榴花梦》后三卷,续作者署名为“闽侯浣梅女史”,续于一九三五年。据查考,“浣梅女史”系现代福州女作家翁起前和杨美君的共同笔名。六十年代初,翁起前已年七十,住在福州化民友巷内,翁毕业于福州女子师范,由于封建家庭的束缚,无法“打破牢笼飞彩凤”,在她三十一岁那年,偶然间发现附近一家老婆婆家中藏有《榴花梦》,几经周折,才租借到手,看完全书三百五十七卷,深为书中女子的英雄业绩所感动,但美中不足,这部弹词没有结尾,遂生续貂之意。她反复研究原作,反复构思,安排结尾,腹稿酝酿了十年之久。一九三五年,趁亲戚杨美君从天津来福州寄居之机,花了八个月合作续写完《榴花梦》。续书中柳湘君继承桂桓魁的英雄事业,唐皇后被谋害,桂桓魁之子梦蛟为太子李诚谋抓杀害皇后的凶手,报了深仇大恨。蟒蛇精化为仙女,谋刺梦蛟被罗毓铨擒杀……。续书是否符合原作意图,不得而知,但成其全璧,这点实在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杨美君世居福州,丈夫游克昌在福州开设当铺,家道殷实富有,但生活奢侈,娶五房妻室,杨美君排行第三,杨对丈夫奢侈行径,深为不满。她与翁起前共同把《榴花梦》续写完,足成三百六十卷全帙,是有共同渴望妇女挣脱封建枷锁的思想基础的。杨美君除了续写《榴花梦》外,还创作过白话章回体小说,内容多数是抒写反对封建枷锁、追求爱情的传奇故事。她生于清末光绪八年(1882年),卒于一九五七年。
  这部鲜为人知的古典弹词小说《榴花梦》三位女作者为我们留下中国清代封建王朝兴衰的历史缩影。尽管这部弹词小说长得惊人,从未刊行过,但由于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因而并未影响它的广泛流传与传抄,据笔者所知,建国后,发现抄成全幅的《榴花梦》仅有三部。可惜一部毁于火,另两部一藏福建省文化局,一藏福建师范学院图书馆。笔者一九六二年在福州曾见过《榴花梦》足本手抄本,抄书者是笑红女史、校对者是惜香女史,笑红、惜香究竟何许人也,无法查考。根据清代福建地区有少女出嫁前在闺房里抄书作为妆奁的风俗来推测。这抄本也许是当时随嫁的妆奁。
  这部闺阁巨著《榴花梦》,据《文汇报》透露,已由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四十多位专家学者搜集、整理、补缺、标点,历时十余载之久,又经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一年多的编辑、校勘,即将正式出版。据悉,此书已授权上海京王国际文化发展公司在精心包装后,向海内外隆重推出。人们期望能购到这部“天下长著”《榴花梦》,一饱眼福。
  责任编辑/杨剑鸣
其他文献
垓下之战,汉王刘邦打败了楚霸王项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建立了汉朝,他就是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汉高祖。  天下虽然统一了,但对楚汉战争中立有战功的大将。汉高祖不得不封他们为王。其中要数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战功最显赫,实力最强大了。他们都想割据一方,甚至进一步取刘邦而代之,汉高祖对他们委实不放心。他先后用计除掉了韩信和彭越,英布一听到这个消息,就干脆扯起了反旗。  英布对部下说:“皇上老了,一
期刊
曾棨,为明朝永乐一年(公元1403年)间的状元,他除了文章惊人,酒量也奇大。曾因喝酒而被明成祖朱棣赐为“酒状元”。当年就在曾棨刚考中文魁入宫不久,碰巧有一外国使节来朝上贡,这个外国使节很能饮酒,并向招待他的有司提出,愿与朝中官员畅饮一回,言下之意是要比比酒量,有司对外宾的要求不好拒绝,就一口答应下来。并立刻推选能陪酒者,先在宫中守卫中找到一个能整天饮酒的人。有司觉得一人太少恐有不胜,所以把这事上朝
期刊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来自历史悠久的武士政治。自公元1192年至1868年。历39代天皇,日本处于武士集团统治之下,镰仓、室町、江户三朝幕府先后交替,在此期间,天皇徒有虚名,成了幕府将军的傀儡。    庄园制孕育武士集团  平源氏逐鹿京畿宫廷    日本7世纪“大化改新”推行的国有土地班田制,8世纪初开始演变为私有化庄园制。当时政府颁布了“垦田永世私有令”,贵族、寺院驱使奴婢、招揽逃亡农民大举开垦荒地
期刊
清代的文化市场,五彩缤纷,鱼龙混杂。不法之徒为了赚取厚利,竟千方百计,绞尽脑汁,以假乱真以新作古,伪造假冒,制作赝品,一时文化伪品充斥,教人难辨真假。有趣的是,这些作假者之所以作假,其目的却各不相同。  光绪年间,湖广总督张之洞从鄂入京,偶游京城文化集市琉璃厂,发现一家装璜考究的古董店有一巨瓮,形制奇诡,古色斑斓,背衬玻璃镜屏,光怪陆离,格外夺目。张之洞不禁驻足浏览,认真端详。但见巨瓮四周刻满古篆
期刊
主持人:陈东有 南昌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社会经济史博士生,著有《金瓶梅文化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变迁与大众审美》等论著。  讨论人:林一民 南昌大学中文系外国文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著有《接受美学》、《西方现代文论》等论著。  罗宗阳 南昌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著有《历代笔记小说选注》、《红楼梦轶事》等论著。  主持人:禁书现象,中外皆有,并且历来成为读书人
期刊
饮酒过量会伤身体,酗酒闹事更有害于社会。然而古时却有不少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为酒所迷醉。一些“酒仙”与“酒怪”,给后世留下了许多趣事与警示。  酒仙大多豪爽,且嗜酒如命。“仙”虽不存在,但酒可使人头脑昏然,脚跟飘然,似有几分仙气,故“酒仙”辈出,芳名雅号泛滥。  东汉的蔡邕,学识渊博,由于仕途中风波叠起,遂沉湎于酒,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有时酒醉,竟躺卧于路中,被人封以“醉龙”的雅号。  魏晋之际,最为
期刊
提起长江大桥,人们会数出很多,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九江长江大桥……,但是,早在700多年前的宋朝末年,在四川省涪陵境内就曾架起过一座长江大桥,这却是鲜为人知的。  公元1258年初,元宪宗蒙哥率兵伐宋,一路势如破竹,很快进入川西。在川西,元军遭到宋军的顽强抵抗,双方相持不下。面对这一情况,元军清醒地知道,一旦宋军援兵溯长江而上,于自己将大大不利,于是决定在重庆以下封锁长江。农历九月,元军都
期刊
甲:听说接吻有害身体健康。  乙:我也有同感。  甲:你说具体点。  乙:昨天晚上看电影,突然停电,我吻我妻子,结果吻了别的姑娘,我妻子打我一耳光,那姑娘打我一耳光,到现在我脸上还火辣辣的。  (王明坤)    找原因    冰冰:妈妈,我属什么?  妈妈:属马。  冰冰:那我爸爸属什么?  妈以:属虎。  冰冰:怪不得我们在一起做作业光出错。  妈妈:你这是什么意思?  冰冰:马马虎虎。  (王
期刊
公元前167年5月,汉文帝发布诏书,宣布废除肉刑,这是我国刑法制度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重大变革。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促成这一重大变革的,却是一位十几岁的少女。  西汉初年,刑罚是很严酷的,各种酷刑漫无节制,单就肉刑而言有:黥刑,即在脸上刺字涂墨;劓刑,即割掉鼻子;斩左趾,即砍掉左脚;斩右趾,即砍掉右脚,等等。受刑的人,轻则终身残疾,重则致死。有钱有势的人,可以通过权势和钱财减刑和免刑,穷苦百姓只好听天
期刊
追根溯源 始自西周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在盛行高髻的我国古代,妇女头发的长短、疏密成了衡量美的标准之一。一些头发短而稀的妇女,为了使自己的发髻也能达到时尚的标准,只能用别人的头发来增益己发,这种头发被称为“假发”。  说起假发,源远而流长。  假发的由来,可上溯到距今3100多年前的西周。当时,王后、君夫人等有身份的妇女,在参加祭祀等重大活动时,要佩戴副、编、次等首饰。副、编、次就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