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改革再出发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jian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划人语
  当历史的大车驶入“十一五”的时候,中国的一轮改革已经进入尾声,经济增长亟需向经济发展转变,社会体制改革正待破题,政治体制改革开始热议,有识之士开始讨论如何启动新一轮改革,寻找中国共识,共谋发展大计。
  让世界都措手不及的金融危机,打断了中国经济运行的既定轨道,“十一五”规划中的部分改革未能如期实现。今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明年中国开始进入“十二五”,同时担负着“十一五”重任的“十二五”,既有着改革开放30年后继往开来的战略意义,更可看作是60年之后新一个60年启动的开始,是中国启动新一轮改革的节点。
  中国社会走到了一个诸多领域的改革都进入深水区、矛盾集中爆发的时期,改革不前进,必然会后退,这也是目前中国整体形势面临的严峻问题。“十二五”改革有“三条主线”: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公共需求变化为主线的社会体制改革;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行政体制改革。这三条线必须同时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单兵突进已经变得不可能,很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问题和矛盾都集中在政府转型上,很多酝酿已久的改革都到了必须推进的时候。
  如果说前11个五年规划的主题都是“国富”,提高经济总量,第12个五年规划的主题则应该转为“民强”,让民众共享改革成果。所以“十二五”面臨太多的转型:从经济总量导向转向国民收入导向,从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从经济增长转向经济发展,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等等。能否真正告别GDP崇拜,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是否启动等许多悬而未决的事情已经变得举足轻重。
  “十二五”面临的是一场更加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将撬动一场深刻的利益关系调整,是中国改革的再次出发。“十二五”时期是中国改革能否进一步推进,经济转型是否成功,中国会不会进入新一轮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十二五”,是中国改革的大考。
  策划:本刊编辑部 统筹:杨军
其他文献
虽然生猪价格眼下一路看涨,河北省正定县的养猪户张运清(化名)还是有些担心,屠宰点减少、肉品均要送往几个特定市场,养猪户会不会失去议价的话语权?张运清的担心源于石家庄正在推行的肉菜追溯码。按照石家庄市商务局的规划,到今年年底,流入超市的每一块肉都会有一个追溯码,市民通过追溯码可以在超市的终端机或是通过短信和语音查询到这块肉的流通过程。  肉类蔬菜追溯码并非石家庄的首创, 该市是商务部确定的第二批试点
中国文化消失了的精髓有很多,除了北京的四合院,还有一类人物,叫做侠客。  “侠客”本来分两家:“游侠”与“刺客”,司马迁写《史记》,没有把两者合并,证明在先秦的时候,游侠与刺客有分别。  游侠不受所在地域的规限,游剑江湖,由于古人首重土地分封,宗土所在,离开自己的地域,是对世俗的一个突破,可见“侠”先要享有不受束缚的自由。刺客就两样了,奉命暗杀,身份潜藏,亦多属Part-time的兼差,不像游侠全
3月中旬的欧元区16国财长月度例会,向陷入债务危机的希腊发出了迄今最明确的救助信号。尽管号称“贷款池”的援救希腊机制的具体内容,还要待3月25日欧盟春季首脑会议最后敲定,但欧盟不会袖手旁观一个成员国的危机向整个欧洲蔓延已是可以肯定的。  从去年4月爱尔兰财政危机曝光到12月希腊债务危机走上前台,再到今年2月西班牙、葡萄牙乃至意大利也被拉入“欧猪(PIIGS)五国”危机黑名单,以及日前冰岛全民公决最
警惕旅游招商引资中的机会主义    保继刚(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经基本上形成了由东部沿海相对发达地区与中西部不发达地区所组成的相对简明的二元空间经济结构。资本积累在东部地区已经形成了比较大的增量,甚至出现流动性过剩,而广大中西部地区尚处于资本积累的初期阶段。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发达地区的资本,实现资源向资本的转化,就成为现阶段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重要的经济政策。  为
与现有的考核体系相比,民生指数最本质的进步不仅仅在于告别唯GDP论,更在于采取了开放的评价体系,不再仅仅是上级部门对下级官员的考核,而更多的是公众对政府施政效能的评判。考核评价政府和官员不再只是党内事务,而成为国人公共生活的一部分。    2011年“两会”前后,“幸福”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各级领导的讲话、报告中。各种各样的幸福指数也应运而生,都致力于将公众的幸福感予以量化,寄望纳入政府考核体系,推
“作家是逼出来的”。当过中学老师、记者,大器晚成的藤泽周平(1927~1997)就是在肺结核、失业、夫人早逝等一轮轮打击之后开始创作大量武士小说的。1973年,藤泽周平获得日本大众文学直木奖,跃了龙门,时年45岁。他擅长写有生活感的中下层武士,与好写历史国家天下的司马辽太郎和好“掉书袋”的池波正太郎并称“一平二太郎”,共享日本文坛武士小说的3/4江山。与1996年去世的司马辽太郎激情太过不同,藤泽
《中国世纪》站在历史意识和全球视野的纵横坐标上,梳理中国和世界的过去,分析中国和世界的今天,展望并预言在全球化洪流中中国的未来。  读完此书,笔者想起了另外两本曾产生较大影响的书,即1980年代后期问世的《山坳上的中国》和1990年代后期面市的《现代化的陷阱》,这三本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对民生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感怀。如果说刘涛先生的这本《中国世纪》有什么不同
《南风窗》:今年大环境不好,现在冬天过去了吗?  刘志波:还没全部过去,这主要取决于市场,而光伏产品的市场都在国外,国内市场才刚刚出现端倪。其中日本和德国走得比较早一点,美国是方兴未艾,欧洲其他国家像意大利和西班牙都正在起来,中国则才刚刚得到了一个启动的号令。我们有现金流压力,好在原材料现在也便宜了很多,我们的利润空间还是有保证的。   《南风窗》:这一次金融危机会让这个行业重新洗牌吗?  刘志
年底突击花钱的顽疾表明中国财政制度存在着严重缺陷:事前财政预算管理的粗放,事中、事后财政花钱的不透明和监管滞后,导致中国财政越来越处于进退失据的境地。只要公共财政不“阳光化”,这种最昂贵的预算模式就将愈演愈烈!    每年国家审计署的审计报告都是对公共财政被滥用的又一次扼腕叹息。2009年12月30日,审计署发布的2008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结果显示,仅中央部门预算违规和损失浪费的数
人类在思想、价值认定以及制度做法上,通常都会有一种恶劣的习惯,那就是把“可以”的事看成是“应当”。将它说抽象一点,就是人们会认为“存在即合理”,于是存在的恶即因此而一直持续而不能去。说得再彻底一点,那就是人们习惯性地以为,现在存在的事,它之所以存在乃是一种必然,既是必然那就不必怀疑,于是一种坏制度就一直持续下去。  最近美债欧债的问题将世界搞得惊惶不安,就很可以用来说明“可以”不等于“应当”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