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感恩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来源 :教学考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w_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品德、文明行为、美好生活、艺术修养等信息,感恩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感恩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感恩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感恩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黏和剂”,可见在大学生中传播和践行感恩文化意义重大,我们可以通过感恩祖国、感恩家庭、感恩师友具体开展感恩实践活动,弘扬和传承感恩文化,推进感恩文化体系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文化;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3-0149
  感恩是受恩者对施恩者的感激意识和行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各国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开展感恩文化体系建设是“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对于立德树人,进一步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并融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全过程,培养合格大学生具有要现实意义。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社会进程中,感恩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感恩文化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感恩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教典教义中,都把感恩作为重要内容。在西方,很多国家都设有自己的感恩节,他们对感恩节的重视程度,堪与传统的盛大节日-圣诞节相比。在日本,人们的感恩思想根深蒂固,主要表现为,国民对国家、对民族、对企业、对岗位的忠诚。在中国,感恩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儒家、道家更是用感恩思想传家,很多经典的感恩故事传颂至今。习总书记指出:“有一颗感恩的心很重要,所有的人都要有感恩的心。”可见,感恩是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世界各国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
  2.感恩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层面的要求,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个价值观的表述,包含了感恩的最基本元素,这是我们培育感恩文化的理论依据。
  3.感恩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黏和剂”。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但是,一些人受到恩惠却不懂得感恩。不少人对现实生活不满,对国家不满,对单位不满;享受着大自然赐给的一切,不知感激和保护,反而随意破坏;一些人常常是只顾自己的利益,将国家、单位、父母、亲人、师长、朋友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天经地义。因此,引导人们知恩、识恩、感恩、报恩,对于营造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二、感恩文化体系建设的具体实践
  感恩文化体系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感恩祖国、感恩家庭、感恩师友”。
  基本思路来源于传统文化中的感恩“天、地、君、亲、师”,延续和拓展《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在齐鲁工业大学传统文化系列小讲坛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和基础,精选出《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分别在“感恩祖国、感恩家庭、感恩师友”等三个方面的经典片段和内容,各部分的活动线上線下同时开展,相辅相承,通过重点内容讲坛讲解、竞赛类活动开展、教育活动创新实践等方式方法逐步构建齐鲁工业大学的“感恩文化体系”品牌建设。
  另外,依托齐鲁工业大学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养涵斋”工作室,以“外塑形,内养涵”为宗旨,以传统文化、齐鲁文化中的精华来涵养工大学子,结合“养涵斋”工作室开展相关实践活动。
  1.感恩与爱国——感恩祖国 ,深挖《三字经》中的爱国情怀
  教育部于今年6月以“传承发展·自信担当——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印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四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的通知》。习近平在2016年“七一”讲话中七提“理想信念”,我们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学习深挖《三字经》中爱国元素,开展感恩爱国主题讲坛。激发爱国热情,比如“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告诉我们国家所处的位置在整个地球的东北边,面积辽阔,热带、温带、寒带三个温带都有。“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告诉我们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是五千年文明的发源地。“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告诉我们五大名山称为“五岳”,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每座山都有着许多美丽的神話和传说。“幼习业、壮致身、上匡国、下利民”,告诉我们我们要在幼年时努力学习充实自己,长大后学以致用,替国家效力,为人民谋福利。“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告诉我们应该提倡一种,谁的学识越多,谁的奉献就越大。人民把更多的荣誉献给他们。“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告诉我们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有多少仁义之士用他们的生命和热血,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迹。“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告诉我们自鸦片战争以后,各帝国主义国家相继侵略中国,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多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们依托齐鲁工业大学孔子学堂——《三字经》小讲坛,选拔优秀的学生讲师为在校学生讲解《三字经》中的爱国篇章,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每期讲坛由2-3名讲师,在专业老师的指点下精心准备课件和讲稿,定期组织各学院的新生,开展传统文化系列小讲坛,配合我校的德智双学分培养模式,已经列入我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案。
  我们结合时代特点定期开展感恩祖国系列活动,比如“结合党的生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开展爱国主义精神宣讲、主题班会、主题演讲等感恩宣讲活动;开展红色基地参观、缅怀革命先烈等感恩实践活动;每年利用“7.1”、“10.1”、“12.9”等节点开展感恩纪念活动。通过这些主题活动,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引导广大师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进一步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2.感恩与孝道——感恩家庭,创新《弟子规》中的孝文化。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中国人品德形成的基础。我国孝道文化包括敬养父母长辈、生育后代、推恩及人等,是一个由个体到整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延展攀高的多元文化体系。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的最基本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传统美德形成的基础,也是政治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基本元素,也是当今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所以,给予我国孝道文化以科学和现代的诠释,对当下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所有公民教育大有裨益。
  “百善孝为先”。究竟什么才算尽孝呢?《弟子规》中曰:“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这24字就告诉我们在日常起居生活中该怎样做才算尽孝。让老人从“养老院”搬进子女家庭,这是中国人熟知的“养儿防老”,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品质,是儒家“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众爱,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经典智慧。
  齐鲁工业大学以“年度为单位”加强对新版二十四孝的学习、推广、践行;每年开展《弟子规》解读大赛活动;征集大学生中“孝”的典型事迹;倡议大学生孝的行为规范,成立《弟子规》讲师团给每年新生宣讲,开展新六艺教育;开展以“孝”为主线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孝“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活动;在社会实践支教活动中讲解《弟子规》中的孝文化,等等一系列的具体活动,弘扬和创新“孝”文化。
  3.感恩与师道——感恩师友,弘扬《论语》中的师道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师道:《论语》,群弟子,记善言!开篇就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以“学”字做为整部《论语》的领起,可谓意味深远,说明学是安身立命、经世致用的关键。古人所学乃圣贤之道,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不尊师则无法超凡入圣,修齐治平亦沦于空谈。故《学记》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尊师、敬学对于明德、传道、治国、平天下皆至关重要。
  师道,背后承载的是千年万世的圣贤智慧。尊师,就是尊重古圣先贤、列祖列宗。就佛法而言,尊重师道,就是尊重当人自性。唯有尊师重道,我们才能回归纯净纯善的本性,把扭曲的人性导归正途,才能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存,化解当今人类社会的种种矛盾冲突,把世界带向一个安定和平的未来。重振师道,无疑乃当今之要务;师道之隆,必然为天下之福。
  齐鲁工业大学以年度为单位通过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以感恩为主题的社会奖学金“曹惠琴奖学金”颁奖仪式、教师节等契机开展感恩师友的相关活动;利用老师的生日契机开展生日祝福活动;《论语》大会活动;《论语》经典诵读活动;传统文化系列小讲坛之《论语》小讲坛等一系列活动,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弘扬师道,感恩师友,推进感恩文化体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一颗感恩的心很重要,所有的人都要有感恩的心。”2014年在北大发表的纪念五四讲话中,又对青年提出:“要学会感恩。”这些重要的表达不是孤立的,是有着深远意义的。在大学中开展感恩文化建设活动,利用齐鲁文化涵养齐鲁工大学子,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曾仕强、曾仕良:《论语的生活智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
  [2]钱文忠:《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年2月
  [3]赵法生:《弟子规》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
  作者简介:刘福政(1972-),山東潍坊人,齐鲁工业大学理学院党委副书记,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吕丽红(1979-),江蘇盐城人,齐鲁工业大学理学院团委书记,国家二级创业咨询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刘文龙(1988-),山东蓬莱人,齐鲁工业大学理学院辅导员,国家二级创业咨询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中国的俄语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以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的俄语教学为例,阐述了近年来我国俄语教育的新变化。  关键词:“一带一路”;“大俄语”;专业导向  中图分类号: 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3-0001  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使“一带一路”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水平受到了较高的关注。化学教学是高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高中教学工作整体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但是在以往工作中,高中化学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化学教学模式不能满足现阶段教学工作的需求,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迫在眉睫。本文在充分分析以往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创新高中化学教学方法的策略,以期能够为高中化学教师开展工作带来一些帮助。  关键词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P51内容  教学目标:1、让学生实际操作,进一步巩固数位及位值的概念。会用棋子在数位表中有序的摆数、读数,会记录用棋子摆出的不同数。  2、通过动手操作及观察,感悟棋子十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与所摆棋子数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发现其他规律。  3、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把某一数量的棋子分别摆在数位表的十位和个位上,得到不同的数,
期刊
摘 要: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需要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在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框架下,政府把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权委托给具有专业资质的社会组织,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强调政府、学校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协商对话,它是以专业评价、社会评价替代替行政评价,根本目的在于实现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关键词:社会组织;教育质量监测评估;独立性  中图分类号: G526.5/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627
期刊
摘 要:树立创新思维意识、自主提高思辨能力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明确思辨能力的内涵基础上,梳理相关文献、实地调研数据,分析采用模拟联合国训练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思辨能力的可行性,为后续实践研究提供依据和指导。  关键词:思辨能力;现状调研;创新培养;模拟联合国训练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3-0027  一、思辨能力的内涵 
期刊
摘 要:实习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本科实践教学的必要组成环节。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来看,实习这一环节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时至今日,实习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浙江大学近五年来大力推进实习教学改革,核心指导思想是挤去实习教学过程中的水分,把实习教学做实、做长、做强、做出成效。通过对实习教学制度的顶层重构,通过教学管理的管理创新,浙江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期刊
摘 要:兴趣在学习中永远起着一种主动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它在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绝不能低估。然而,光有兴趣显然是不够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另一种因素也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那就是情感因素。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如果缺乏积极的情感因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很难发挥出来,作为教师,我们当下需要做的就是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活动的这类特性并随时提醒自己用变化、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 善于发现每
期刊
摘 要: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都需要在课堂中落实数学应用意识。数学应用意识属于学科核心素养范畴,“隐性”的性质不容易在课堂中得到主动体现。文章以一节小学数学课为例对它的落实策略进行阐述:一是“有用”、二是“会用”、三是“主动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意识;落实;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3-0093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
期刊
摘 要:本文拟简述三微观课模式,分别叙述了真实课堂问题界定的依据及特点,以及三微观课主题确立的依据及要素。  关键词:三维观课;问题;主题;依据;要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3-0143  三微观课模式是广汉教研团队将课堂观察技术本土化的实践产物,是指教师团队为解决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课堂文化、学科性质等存在的具体问题,将问题聚焦转化
期刊
摘 要:目标达成度是判断一节课成功与否的试金石,学生学习是否有效就要看目标是否有效达成,近年来我市一直致力于研究和倡导“目标导学”的教学理念。因此,我们选择“目标达成”作为观察视角。我非常赞同上海市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夏雪梅博士关于目标达成的3个判断标准:目标设计是否合理、学生学习的进步度、目标达成的过程是否有意义。  关键词:目标 达成;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