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有效提问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_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背景
  当前,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存在许多困惑,出现了不少的难题。课堂提问是教师运用的最广泛的一种语言技能,然而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现状却存在着提问随意、提问满堂见等情况,严重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效率。我在教学实践中针对语文课堂问题的设计进行反思,深刻认识到:如果课堂问题设计得当,提问讲究技巧,不仅可以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教师及时获取教与学的反馈信息,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加快教学进程,优化课堂教学。
  教学回顾
  《桃花源记》是一篇散文,但桃花源却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因而本文是一篇运用了小说手法的特殊的文言散文。在备课过程中,我改变原先上课的“展示”,问题设计和教学设计是比较简洁明了的,以“桃源在哪里——桃源是仙境吗——桃源为何不足道”的问题串联课文,引导学生“入源——避世——造世”走进东晋末年的陶渊明,去读懂他那颗“逃避的是政治,而非生活”的心。首先引导学生寻找“桃源在哪里?”,讨论“桃源是仙境吗?”,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源”内之美:景美、人乐、心和,这是传统的教学内容。接着,运用辨识小说背景的方法——“背景在文中”,扣住“外人”二字,引导学生辨识文中几处“外人”的内涵,包括“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遂与外人间隔”“不足为外人道也”等,折射出“源”外之乱——战乱频繁。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作者之情——“在乌烟瘴气的环境中寻求超脱与自然”。最后,适当进行思想教育,以开头的“桃源在哪里”问题结束,引导学生在理解陶渊明心中的“桃源”世界的基础上,进而发现探寻自己心中的“桃源”,去找寻自己心灵的慰藉。
  教学反思
  (一) 研读文本,创设有效情境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兴趣爱好,这第一锤就是良好有效的情境。创设情境是互动的基础,在课堂中,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必须先创设有效情境。
  教师研读文本,做好引导工作,可为学习新课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准备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一种探求知识的渴望。同时师生情感产生共鸣,达到了“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从而使课堂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师生在教与学中共同感悟、共同体验;营造课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
  (二)研读文本,善于有效提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既要注意在课堂中所提问题的有效性,更要注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有效性。教学中,师生在交流互动过程所提出的问题都必须发挥创造力与想象力,所提问题的有效性才能得以保证,教师也才能更好地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析语言环节的目的是分析字词句,为了增加难度,同时也为了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我给出了五种赏析语言的句式,让学生任意进行选择。设计这个环节是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做阅读时,语言比较匮乏,甚至是“肚里有货”却不知道从何下笔。所以我给出了这五种句式,就是想增加学生“肚里的货”,为学生选取某个角度来深入研究课文,然后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去想问题,留给学生去发言,留给学生去品味,这样就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精度。
  在这节课中,我没有频频发问,而是通过三个问题的“导”让学生自己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同时让学生的听说读写都练习到了,打破了传统先介绍作者背景→整体感知→理解疑难句子→品味语言的固定模式。巧妙问题的设计,使教学设计简化、优化,这样的教学流程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的语言和思维都得到了发展。由此可见,教师要创造性处理和加工教材,对教学的内容做到取舍有度,在教材和学生空白点处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问题。同时,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调适学生的心理,激励学生走向尝试探究之路,在思维不断“碰壁”中,让学生获取知识、锻炼智力、张扬个性,唤起创新的欲望。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伴随着民工潮的产生,留守儿童成了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由于这些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亲情的缺失使他们生活在孤独无助的环境中,在很多方面与其他孩子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留守儿童的问题,已引起了政府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教研课题。关注留守儿童,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快乐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一位
期刊
创新教育就是以人的创新欲为前提,启迪和开发人的创新潜能的教育活动,其终极目标是充分发挥人的个性特长,培养有健全人格的创新者。创新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给学生一把打开创新大门的钥匙,是广大语文教师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知识积累,孕育创新能力的丰厚土壤  创新知识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扎实的基础知识;二
期刊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决定语文教学要立足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尤为重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可以说是重中之重。语文阅读教学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与此同时也不断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综合素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期刊
课堂教学越来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教服务于学。 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许,所以对小组学习进行合理的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  为了使小组评价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本学期我做了如下尝试:将学生按六人一组均匀分开,每个组的六人成绩分别为六个层次,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细腻地品味语言呢?比较揣摩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对语言材料的比较辨析,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感受到语言文字非凡的魅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揣摩语言的规律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注
期刊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爱因斯坦也说: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语文学习更应该把学生引入质疑问难的天地,让他们各抒己见。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他们最想解决的,也是他们最想研究的。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规范办学的背景下,要改进教与学的方式,立足学生的主动发展,以“学”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遵循“先教后学,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能学不教”的基本原则,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展示欲,努力创设
期刊
一、关于教什么  阅读一般文章(包括科学文本)和阅读文学作品的阅读方式方法是有很大区别的。文学作品的阅读是在于文学文本的语言本身,我们通过文学语言理解文本;而一般文章的阅读则主要是获得信息,即阅读的目的不是指向文本的语言本身,而是指向文本语言以外,即通过阅读以获得文本所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阅读科学文本,我们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阅读文本获得科学知识。但这种本领,不是能够在人的头脑中自动生成的,而是必须
期刊
初三的语文课结束后,将怎样去复习,是一件头疼的事情,因为一年来,我们的教学理念就是把一切机会给学生,让学生去探寻知识,寻找规律,展示自我,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求知欲望。因此,在结束课后,我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将内容分为三个大模块进行探究式的复习,具体如下:  一、分层次探究  我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C层次(基础略差的部分学生)探究的是
期刊
有部分老师,做学生的时候,学习成绩特别好,几乎没费多大劲,就考上了大学,就算在竞争激烈的教师招聘考试面试中,也是一路过关斩将,顺利走上了教师岗位。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屡屡碰壁,一直没教出好成绩。这些年来,在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中,我有意多听了这些老师的课,发现这些满肚子学问教不出好成绩的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管不住学生,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精心设计的一堂课,因为学生一乱,火气一上来,就上不
期刊
向课堂要效率,是所有语文教师的追求,而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我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备课要充分。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教师只有深入钻研吃透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