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语文阅读综合素养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water_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决定语文教学要立足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尤为重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可以说是重中之重。语文阅读教学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与此同时也不断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综合素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以教材为本,扩大学生阅读面
  语文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以教材着手,引导学生进行更广泛的阅读。但许多语文教师都要求学生扩大阅读面,这似乎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原因之一就是学生还缺乏阅读的方向,很多时候根本就不知道要读哪些方面的书。这时候,教师的丰富的阅读经验就要发挥作用了,如果一味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那似乎不现实。如在学习《〈论语〉六则》,我们完全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扩大学生阅读面。教师在课前先准备好关于《论语》的其他文章,在立足本教材的基础之上,进行横向或者纵向的内容补充,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更多的知识。对这样富有人文精神的课文,完全可以以“阅读理解”为教学核心,其他方面的教学,可以放到其他课时中。二是教师通过课堂,调动学生对本文的兴趣,让学生在怀着兴趣的前提下,课后进行相关的阅读。如可以以“孔子弟子三千,最让你欣赏的是谁?”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面也就随之增长了,阅读综合素质也随之提高。
  二、转变学习方式,激活教学资源
  课堂阅读环境较为特殊。它既能进行个体的独立思考,又会受到群体的阅读制约。个性化阅读教学,师生都是探究者,都面对着新问题,对文本都能在已有的知识积淀之上,建构自己的新视点,赋予自我的新理解,这也就决定了要相互探讨,相互启迪,而最终达成相互提高。因此,阅读必须互动,“文本与阅读主体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唯有互动课堂才是流动的、鲜活的、生机的课堂,个性化阅读结论的开放交流,畅所欲言,可充实完善自我结论,提升思考质量。如在上《蔡勉旃坚还亡友财》这一课时,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法指导。教学时采用了设置情境教学法、激发兴趣法、问题讨论法、师生互动法等,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这样学习的方式改变了,教学资源也得到了灵活运用。学生既有兴趣,语文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三、发挥学生想像力,实现个体思想转变
  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实现知识的转换,将文章中精髓部分转化为自己内在的思想,需要在拓展学生想象空间的基础上进行,二者可以相互辅助。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注意讲课的方式,避免“权威式”教学,不要让学生对教师的解读产生定势思维。尽管学生吸取教师的思想是应该的,但是,也不能全屏吸收。这是素质教育对学生个人能力的要求。为此,教师可以运用文章中的一些“断点”让学生发挥想象,对文章进行个人的思考。如在上《范进中举》这一课时,范进家的众邻居,在他中举的消息传开后,送鸡送米送酒,出主意想办法为他治疯,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态度也是一个强烈的反映,有关这些情节,教师应该让学生立足全文,立足当时社会背景的情况下,进行解读。当然,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由学生自己进行发挥。但是,教师必须要设置条件,就是让学生对自己的解读进行解释说明,让学生在自己的猜测中,贯穿一定的个人思想。如有学生喜欢幻想,把时空进行转换,让范进到现代社会,然后思考竞争激烈的高考压力下,范进是否能“中榜”。这样的思维方式,教师也是应该肯定的,毕竟学生对文章中的“科举”与当前的“高考”作了对比,是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是个人阅读理解能力的升华。
其他文献
《心声》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自读课。在学习这一课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五个探究专题,放手让学生自学。  一、理情节。  二、析人物(京京、程老师)。  三、《万卡》为什么能打动京京的心弦?  四、找出描写京京心理的句子,做一处心理分析。  五、说话练习:  1、说给京京。2、说给程老师。  学生积极地活动起来,读课文,查资料。又写又划,同桌讨论,兴致盎然。在进行成果汇报时,学生表达得很好,照搬资料的
期刊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呢?是教会学生使用现代语文。什么叫语文?叶圣陶对“语文”做了解释,他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从叶老对“语文”的解释中,我们不难看出:“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关系,“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书面语言”是“口头语言”的规范。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交际工具是口头语言,口头语言表达
期刊
2012年2月26日,《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实验研究》课题研讨会在临淄二中举办。这使得一个原本普通的周日,因为“阅读”的诗意绽放,而变得鲜亮起来,同时我们也得以享受诗意的栖居。  一天的时间,从大师阅读课到单元阅读课,我们临淄的田丽群老师和葛晓丽教师,告诉我们:阅读课原来可以这样上。临淄二中的阅读成果展示,不仅驱赶了与会教师的疲倦,而且让我们的眼睛饱餐一顿。听着看着孩子们的表演和诵读,我们的心被感动
期刊
在现行语文版的中学语文教学课本中,散文作品占有相当的比重,其内容丰富,结构灵活,语言优美,具有广泛的审美教育的功能,因此散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非常突出的,它不仅可以传授给学生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与写作能力。中学生初读散文,往往难于把握其要领,教学中关键在于教师要教会学生“文中寻眼”,即让学生抓住“文眼”,找准理解全文的突破口。历来,优秀的散文大多设有“文眼”。所谓“文眼”,晋
期刊
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师,让学生用他们独有的方式表达那种纯真的情感,用他们带着真情和感激的言行来表达对老师的评价。我知道,那是爱的回声,那是爱的回报,是一个被理解和关注的孩子从内心深处发出的赞扬。只有理解、宽容、关爱,才能得到的回报。教师不是英雄,但只要能把自己的爱化作甘露滋润心灵,也会获得骄傲与自豪。  辛勤的耕耘,默默地奉献,将自己一路的辛劳换作学生的一个个微笑,自己只将那一丝幸福留在心间,这是教师
期刊
很小的时候,就觉得老师的地位很神圣,梦想自己长大后也能走上讲台成为一名光荣的老师。上学读书时就好观察老师的一举一动并偷偷模仿。如今走上三尺讲台已十几年,时常在思索这样的问题“我是个合格的教师吗?在学生眼里我是什么形象?我尽到教书育人的职责了吗?”身为教师,教书与育人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师德意识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思想指南。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要把自己的情操的陶冶,人格的完美,真善美
期刊
传说从前有一个富贵人家,子孙满堂,老祖母年届七十,“人生七十古来稀”,在老祖母七十寿诞这一天,合家欢乐,红烛高照,亲朋满座。人们依次给老太太叩头,祝寿,颂扬赞美之辞洋溢寿筵,什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不一而足,真是主宾欢洽,喜气洋洋。  末了,只见一书生上前拜寿,高声吟道:“这个婆娘不是人——”,真是石破天惊之言,不敬自不必说,简直是咒骂了,在座的人都大吃一惊,目瞪口呆,面面相觑。这太出人意
期刊
当前初中写作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学生怕作文、烦作文,写不出作文,写不快作文,写不好作文;面对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不少中考满分作文书应运而生,深受老师和学生的青睐。于是乎,为写出好作文,东拼西凑一些华丽的辞藻、语句,发一些故作深沉的感悟,排列几句名人名言或诗词典故的“小文人作文”日益增多。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指导学生摆脱写作的困境而步入写作的佳境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从督促学生积累
期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伴随着民工潮的产生,留守儿童成了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由于这些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亲情的缺失使他们生活在孤独无助的环境中,在很多方面与其他孩子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留守儿童的问题,已引起了政府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教研课题。关注留守儿童,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快乐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一位
期刊
创新教育就是以人的创新欲为前提,启迪和开发人的创新潜能的教育活动,其终极目标是充分发挥人的个性特长,培养有健全人格的创新者。创新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给学生一把打开创新大门的钥匙,是广大语文教师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知识积累,孕育创新能力的丰厚土壤  创新知识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扎实的基础知识;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