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滴盏的轮回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ad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它轻轻地捧在掌心,凝眸,凝思。
  一颗颗灿若星辰的银色斑点,星罗棋布在凝重的釉面上,犹如繁星闪烁的宇宙,苍茫而寂寥,深邃的让人的神思漫无边际地游走驰骋。
  那道幽深的釉色,仿佛带着深沉的沧桑,夹杂着缥缈的斑驳。釉上的斑斑点点浑似一只只星眸,流露出淡淡的忧伤和无奈,低诉着掩埋在记忆深处的前尘往事。它的荣光只属于千年前那个斗茶成风的时代,上至九五之尊,中至诗礼簪缨,下至草民野夫,都习以为常地看着素白的乳雾在它厚重的身上升起、粘着、退去。渐渐地,这种习惯变成了一种依恋。不过,它始终还是没能逃脱反复无常的历史那双翻云覆雨之手,在漫漫的时光中幽独地黯淡,苍老。就这样,依稀留存着当年繁华盛开时的激越与落尽时的落寞,流转了千年。剥开尘封,拂去尘土,它再一次惊艳了世人,唤起了暌违已久的惊叹。轮回千年,它的陶土身躯与前世精魂在今生的烈焰中华丽地重生了。
  
  克隆
  
  从北宋建盏问世之日起,束口碗就是建盏的经典器型。它内外施黑釉。但为了避免盏底在烧制的过程中粘底,因而外壁通常只施半釉(釉水在高温下发生流动,易出现挂釉的现象。即“釉泪”),显得古朴敦实。然而,富于变化的窑变令建盏愈加美轮美奂,兔毫、鹧鸪斑(又称油滴斑)、毫变这三类的窑变纹堪称建盏的巅峰之作。这只油滴斑束口碗建盏走的无疑就是克隆古器的路线。
  盏身盏内均施黑釉,黑亮如漆的釉上井井有条地镶嵌着大小不一的结晶状银色圆斑,闪耀着金属的光泽,犹如滴落水中的油滴,时聚时散,悬浮水面;又好像迢迢银汉,繁星遍撒。若把盏捏在手上缓缓地旋转,银斑在灯下会发出含蓄内敛的光芒,甚是灿烂。遥想千年前,制器者也许在某天炒菜煮饭时或某夜抬头仰望星空时突然灵光一闪,受到自然现象的启示,从而在素朴的黑釉上烧制出精美绝伦的斑纹。
  盏壁上靠近口沿处,有一周向内凹的圆圈,浅而圆滑,此为束口碗的突出特点。这个圈在茶作为比屋之饮的宋代是非常实用的。宋僧惠洪曾有诗云:“点茶三昧须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宋时点茶斗茶。上行下效,蔚然成风,因建茶的茶色较白,故颜色绀黑的建盏可谓是品鉴建茶的绝配,盏沿上的圈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点茶时注水量的标尺。因此,可以说,油滴斑束口碗是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完美结合的典范。
  盏的底足较浅,无施釉。圈足展露含铁质的泥胎本色,线条柔和简洁,同有些富丽堂皇的器身形成鲜明的对比,却不显得突兀与不谐,有着浑然天成的简素之美。但是,较之建盏古器,它系参效古法,采用现代制瓷技术,没了挂釉,虽光亮圆整,毕竟少了几分自然,多了几分匠气,此是后话。
  
  嫁接
  
  黑釉、油滴斑、束口盏为建盏的显著特征。除了传承仿古的经典釉色形制之外,亦有翻新之处,将经典的油滴斑“嫁接”到新釉色、新器型上,如红釉油滴斑建盏,黑釉油滴斑盖杯、壶组和茶洗等等。
  红釉油滴斑,相比黑釉,器型虽别无二致,但它来得更雍容华贵。若言黑釉为宋韵,那么它则极富汉韵唐风,而且银斑在红釉衬托下,呈现出类似大理石的纹路和肌理,带着些许富丽堂皇之气。
  油滴盏在器型上的与时俱进,则给人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之感。就比如油滴斑壶组“云间如意”,亦有黑釉与红釉两种,它遗传了建盏浑厚拙朴的特质,又增添了几笔轻柔舒缓的曲线。从壶嘴向壶身延展出两道波浪状的云纹,线条如行云流水般飘逸流畅,颇有云水禅意。倾壶斟茶,执盏品茗,啜饮之间,心无羁縻,纤尘不染,坐看云卷云舒。
  再比如这套鼓腹壶组,壶钮、壶盖、壶嘴、壶身都能产生厚实安稳的感觉,摒弃了矫揉雕饰,契合了品茗时淡泊宁静的心灵追求。还有像“三才”盖杯,专为工夫茶量身定做,端庄秀丽,冲泡岩茶、铁观音这类“建茶新星”时用此杯组,在一片清雅的茶香中感受一番古韵,循着醇香,梦回大宋。
其他文献
如果这是一间茶庄或者茶会所的话,那这样的设计装饰便不觉得稀奇,如果把茶会所里那些常见的中国古典文化元素刻画在那种属于白领阶层办公的写字楼里,倒是能让原本冰冷且生硬的办公环境增添几分典雅而浪漫的气息。三和茶业的办公楼便是这样。它不同于纯粹意义上的办公室,也区别于接待茶客的会所,它很巧妙地把办公功能与品茗享受完美融合,让人眼前一亮。走进这样的办公楼,看到那各式各样的中式古家具、精心为来客设计的喝茶桌,
期刊
宋代欧阳修《尝新茶》诗说:“泉甘器洁天色好,坐中拣择客亦佳”。这首诗中描绘了新茶、甘泉、洁器以及好天气,再有二三佳客,这已是具备品茶的上好时机;而苏东坡的西塔寺品茶诗:“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这是品茶的好环境,在花木幽深的禅房,外面是风和日丽的艳阳天,既有好茶、洁器、甘洌的井水,又有“可人”佳伴相陪,这就是品茶的好空间。事实上,品茶的时空因素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
期刊
2010上海世博的台湾馆深受瞩目,其中精湛的茶艺文化展演更令人印象深刻,当时提供赞助的厂商正是近年以茶器闻名两岸的“陶作坊”。  创办人林荣国毕业于台湾师大工教系,主修陶艺制作却没有“专心”当一位陶艺家。反而在1983年创立“陶作坊”,专业于茶器与生活陶艺的开发。历经近30年的努力,如今已建立一套完整茶器架构的王国,不仅深受两岸茶人的喜爱,更扬名日本、韩国、东南亚、欧美等十数个国家。今天的“陶作坊
期刊
“如果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那么,微博,就是一个偌大江湖。它在线上,也在线下,运行于光速的网络之中,又潜藏于每个人的心间。”对于微博,一本流传甚广的《微博秘笈》如是阐述。  从2009年出现至今。微博一路高歌猛进,以傲视网络群雄的姿态闯进了人们的视野,改变着人们了解世界,甚至沟通与交流等方式。据权威机构统计,2010年底,中国互联网微博累计活跃注册帐户数已突破6500万个,2011年将突破1亿,
期刊
这个时节,绽放一季的烂漫早已鲜艳褪去,大雨初霁后的田塍园径旁,依稀可以看到零落成泥的花瓣残骸,这是种无奈,尽管我们都想极力去挽留。毕竟,道法自然,自然的季节更替并不因人的情感和意志而停滞或推延,该去的终究要去,该来的终究是会来的。花褪残红青杏小,红残的去牵引了绿葱的来,一个的结束又带来了另一个的开始。大自然的化迁尚且如此,人类历史的递嬗又何尝不是如此,更何况是一种茶和一个小山村?当然,人生亦复如是
期刊
“初次见面,请多多关照!”在元泰茶业总部会议室靠墙而坐的矶渊猛,翻译每向他介绍一个到场参加中日茶界红茶交流会的嘉宾,他都从座位上站起来,谦恭地用日语向来者问候。  这个来自东洋的茶文化学者,在日本是一个人气很高的“红茶达人”,曾出版红茶专著40多部,并且每年都受邀到全国(日本)各地开讲座140多次。我们见到他的时候,他才刚刚结束为期2天的福建三大工夫红茶核心产区的考察,连夜赶回福州,下车时已经是凌
期刊
愚公把两座大山移开,他的儿子们从此不必再绕路上学;后羿射日,不忘留一颗太阳给人们取暖;佛洛伊德想从孩子的睡姿猜出他们渴望的生日礼物,所以完成《梦的解析》。除了怀胎十月,男人做的并不比女人少。  所以,在这个寒冷的冬日,各位女士,不管是为父亲、丈夫还是男友,都要泡一杯别致的男士养生花草茶,为自己爱着的或爱着自己的“他”送上最温暖的感动。  所以,在繁忙的生活工作间隙,各位男士,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
期刊
老铁壶煮水    睡个饱饱的懒觉,感觉神清气爽,许久未见的阳光又偷偷溜进了茶室,停在茶几上就像一只大白天窝在沙发上的小猫懒洋洋地一动不动,雪白的看得人犯困,或许这就是我喜欢在午后喝茶的原因吧。  品鉴需要纯净,包括心灵。有没有那么玄我不清楚,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认同,就是水一定要纯净,纯净的水可以保持茶的本质味道,而煮水的器具也要适当地讲究。不要以为品茶品的只是茶,茶之所以会形成一种文化不仅与其独特的
期刊
茶为国饮。  中国人发现茶、利用茶的历史几乎同中华文明一样璀璨悠久。自唐代起,以陆羽《茶经》的问世为标志,中华茶文化渐成一个独立完备的体系,并其后又历宋元、明清干余年的创新与发展,凝结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隋珠和璧”。  当中华茶文化东渐日韩时,开出了日本茶道、韩国茶礼两朵“新花”,饮茶习惯更是随着丝路上远去的驼铃与风帆,播撒到世界的其它角落。  在浩浩汤汤的茶史文明长河中,40年,不过是浪
期刊
海峡东岸总是寄托着茶人浓浓的相思,延绵的阿里山孕育了许多让人耳熟能详的佳茗。越来越多的茶友醉心于台茶,特别是摇曳生姿的东方美人和红浓香醇的台式红茶,总是令人浮想联翩。本次品鉴特备东方美人、台茶18号和台茶21号三款茶品。让这盛夏的午后,红韵十足。    北埔宝记东方美人(2010冬茶)    茶品名片:东方美人,对于此茶,内地的茶友恐怕是既熟悉又陌生,它不仅是台湾独有的名茶,还是台式乌龙茶中发酵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