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行随想坦洋村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lin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时节,绽放一季的烂漫早已鲜艳褪去,大雨初霁后的田塍园径旁,依稀可以看到零落成泥的花瓣残骸,这是种无奈,尽管我们都想极力去挽留。毕竟,道法自然,自然的季节更替并不因人的情感和意志而停滞或推延,该去的终究要去,该来的终究是会来的。花褪残红青杏小,红残的去牵引了绿葱的来,一个的结束又带来了另一个的开始。大自然的化迁尚且如此,人类历史的递嬗又何尝不是如此,更何况是一种茶和一个小山村?当然,人生亦复如是。这些都是坦洋工夫和坦洋村让我体悟到的。
  
  隐藏渊默的强音
  
  灿烂的日头在无私地向大地辐照着。蜿蜒的小径在脚底无尽地蔓延。我知道从这里开始。便是由喧嚣步入宁静的前奏,这对于成日疲于奔命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的我而言,无疑是种久违的释然与闲适。不多时,一幕明快的葱翠倏忽跃入我的瞳孔,使我根本来不及躲闪。就乖乖地被它给俘虏了。这是一片典型的丘陵茶园,一丛丛茶树齐整地缘山势而植。高处就高,低处就低,显得屈曲有情,行行层层环绕在山丘上,像是穿上了翠绿的百褶裙一般;山坡上,缘坡也装点了一株株黄绿的遮阴树,仿佛是额前的缕缕青丝;山脚下的一泓清塘,波光潋滟,点点滴滴都映衬着天光云影。山谷里徐徐而来的山风,吹皱了池水,曳弯了树腰,茶园里早已是绿浪滚滚,茶的清香在周遭弥散。
  若说茶园是涵养坦洋工夫的襁褓,那么,坦洋村则是哺育坦洋工夫的摇篮。坦洋工夫之为坦洋工夫,皆因坦洋村而闻名。这个村子并不大,但它的故事却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就在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里,诞生了一种驰名中外的香茗,创造了一段辉煌灿烂的历史。坦洋村距福安市区约28公里,一路的颠簸令我们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但为了找寻这段传奇历史,再多的疲惫也就显得无关紧要了。
  车在离坦洋村不远的路边停住。小山村位于闽东第一高峰——白云山的南麓,周遭群山环抱,碧树环绕,清澈见底的小溪穿村而过。它因地处清溪入口处呈“船”形。“四山排闼,一水中流”的布局,使整个村子如同一块长形木板。所以当地人又称坦洋为“板洋”。虽然天气晴朗,但村子里却是雾岚弥漫,覆着黑瓦的村落一片朦胧中若隐若现。俨如仙境的村落。怎不让人心生流连之情呢?
  相传,坦洋工夫可考的历史可追溯到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年~1874年)。有个自建宁来的茶客来坦洋村收购茶叶,将红茶的制造工艺从武夷山传入了坦洋。村民胡福四(又名胡进四),以当地的“菜茶”为原料,成功地试制了红茶,并冠以“坦洋工夫”的茶标,经广州运销国外。这是关于坦洋工夫创制的始末,其真实性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坦洋工夫的兴旺与水路、陆路运输航线的开辟的的确确给坦洋村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像是投入清潭的一颗小石块,激起千层浪,让这个静谧的小山村顿时沸腾了起来。据说。每逢茶季时,坦洋村街上接踵摩肩,熙熙攘攘,将刚刚从茶园里采摘的鲜叶送到茶行加工,放眼望去。像是一片由茶叶簇成的绿色海洋。
  好景不长,热闹非凡的景象犹如昙花,美丽而短暂。清廷的腐朽、外夷的入侵、频仍的战乱和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使坦洋工夫一度黯然失色,孕育坦洋工夫的坦洋村也因坦洋工夫的颓败而沉寂,昔日的鼎盛也如梦幻泡影,转瞬即逝。从此,小山村的一切又复归于静默,甚至在沐浴春风的大好时期,坦洋工夫仍险遭大刀阔斧的改革。小山村继续选择了沉默。
  直到如今展现在我面前的依然是那个默默无语的小山村,除了那条涓涓的溪流和零星的几声鸡鸣以外,再也没有其它的声响。然而,这种沉默并不代表着死寂,亦非靡靡之音,而是蕴藏了强音的“希声”,是无法用耳朵听闻的天籁之音。因为,在这渊默之中,似乎有股蓄势待发的力量,如同萦绕在村落间的云雾一般,正在缓缓地从地面上升。
  
  往昔梦华的搜寻
  
  当地有一首民谣是这样唱到的:
  茶季到,千家闹,茶袋铺路当床倒。
  街灯十里亮天光,戏班连台唱通宵。
  上街过下街,新衣断线头。
  白银用斗量,船泊清风桥。
  这首民谣是对当时繁荣的坦洋街真实写照。据《福安县志》记载,在坦洋工夫最隆盛的时期里,社溪两岸新屋林立。短短1公里的坦洋街上。竟有36家的大茶行在此扎堆,收购周边七八个县的茶叶,畅销到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收益甚巨。是坦洋工夫缔造了坦洋村和坦洋街的奇迹。于是,便带着一种崇敬而希冀的新心情,从真武桥下来,向前步行数百米来到当年盛极一时的坦洋街前。踏着平坦整洁的水泥路。我边走边张望,甚至不放过一墙一瓦,遍寻着它遗留的痕迹,然而看到却只是一排排新砌的红砖房,至多也就是一两栋贴着大幅坦洋工夫销售广告的土坯房。就这样,我们在街上悻悻地徜徉着。随行的一位老茶师告诉我说,从前这里的茶行,临街是铺面,为了方便收购、精制和贮藏茶叶。茶商们将茶行修建成两三层楼高。最高甚至可以达到四层。
  听着老茶师讲的故事,除了不住地赞叹外,我仍不愿放弃搜寻坦洋街的旧迹。也许是心内的虔诚,也许是机缘巧合,临近街间的尽头时,一栋接近于支离破碎的楼架霎时映入我的眼帘,它犹如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茕茕孑立在一堆碎石瓦砾上。从那一根根笔直整齐的木柱和它身后保存完好的飞檐上不难想象它曾经有多么地趾高气扬。楼的一侧已经破旧不堪,而在另一侧木柱间的木板上还能清晰地看到一个个半圆形的图案,上面刻着精美的对花。此外。在每根木柱的两侧还各有一个精巧的花草木饰。消褪的朱漆色与灰白的木柱显得极为不协调,旁边一爿长满荒草与青苔的残垣断壁更增添了几分残破与衰败。
  
  斑驳背后的焕然
  
  楼架的“突现”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遂循着旁边的一条深巷继续前行。青石板上。苔迹斑斑,一扇灰砖拱门硬生生地陷在斑驳的土墙里,像只愁云密布的眼眸,毫无生气。徐步前行,一栋黑石砌筑的、楼檐有着柔美线条的院落闯进了我的视线。“这就是坦洋村大名鼎鼎的胡家宅邸!”老茶师大声地说道。伫立宅门前,石墙上除了镶嵌着红色梅花窗格以外,还有几个方形、拱门形的类似小窗的洞口,这大概是为了防范土匪用来架设土炮的。门楣上的字早已剥落。但还能隐隐约约地觑见几笔苍劲有力的笔划,想必内容大约是些励志明德的古训。门虚掩着,出于尊重,我轻叩了几下门,许久没人回应。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我还是忍不住冒冒然地走了进去。和达官贵人的宅子相比,这个院子不算太大,天井里横着几根晾着衣服的竹竿,爬满青苔的地上杂乱地堆着朽木和断石,一侧的厢房墙体斑驳。上面还镶着几扇雕花窗,显得荒凉颓废。
  步出宅院,我们看到不远处的房顶上有两个红彤彤的热气球在空中飞舞。下面系着条幅。走近一看,原来是个祠堂,虽然院门紧闭,但是透过院门的缝隙能清楚地看到门楹赫然刻着“胡氏宗祠”四个金字。新祠堂是在早年胡家祠堂的原址上修葺的,屋顶上覆着油亮的黑瓦,外墙全是用青砖砌筑而成,上面还有几幅美轮美奂的石雕画,在宝蓝色琉璃墙檐的映衬下焕然一新。胡氏宗祠的修缮,是坦洋人对坦洋工夫之父胡福四的怀念,也是对坦洋工夫繁华往昔的追忆。但更多地是在表达坦洋人对坦洋工夫亘古不变的一片深情。
其他文献
茶界有很多专业性的工作职称,例如:能掌控制茶技术的“制茶师”。茶叶初制厂需要这样的专家;能以感官评鉴茶叶制成品品质与特性的“评茶师”。茶叶精制厂及茶业公司的品管室需要这样的专家;能有效控制茶汤浓度与茶性的“泡茶师”。茶艺业与品茗时需要这样的专家。以上这些职称都是比较强调技能性的。如果偏向于艺术性、思想性、道德性,大家就不便轻易地用“师”了,比如称呼在茶道领域上有一定心得的人,就少有人用“茶道师”:
期刊
茶友去观赏茶道表演活动,他说其中有一张茶席,司茶已准备就绪,司仪正介绍着她们,眼看马上要开始泡茶了,这时候却有位第三者从贵宾席中跪爬上前至茶席,于茶席上的一个奉茶盘动手取下一张小标签,又跪爬回去座位。现场并没有被告知到底为了什么,司仪继续他的讲话,然后司茶便进行了泡茶仪式。茶友认为此动作相当突兀,好奇探个究竟,查实那张小标签原来是商品的价格标示,那第三者原来是主办代表之一,认为茶具上不应贴着价格标
期刊
俗话说:明前茶,贵如金。清明节期间上市的新茶因其口感醇香绵和,加上产量又少,所以就显得格外珍贵。可是每年的此时,一些不法商贩就会趁机用陈茶重新加工冒充新茶。陈茶冒充新荼需用染色剂染色,如果是用铅铬绿染色的,更会危害健康。随着新茶上市时间的临近,本期《海峡茶道》三人行特别邀请了高级茶叶工程师陈金水先生一同与茶友们探讨如何慧眼识新茶。  卦卦:在讨论本期的主题前,我想先问问我们的茶友:有遇见过“伪新茶
期刊
有关陆羽的史料,如纷披的散丝,散落于正史、野史、笔记……在爬梳这些吉光片羽的过程中,陆羽犹如一个耀眼夺目的光点,不断地向外辐射着灼灼光芒,将他的朋友圈照得通透朗彻,一张张被历史尘埃所遮蔽的面孔在酬赠陆羽的诗文中一点点鲜活起来,宛在眼前。与陆羽相识的友人,可谓三教九流,不一而足,其中就有“三卿”。不过,这“三卿”可不是官职的三卿,而是三个名字里有带“卿”字的人,而且他们恰恰也都是官员——颜真卿、刘长
期刊
23年前,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创会理事长范增平以台湾茶界代表的身份,首次将“茶艺”一词引入大陆,成为首位在大陆公开演讲和表演茶艺的特使。而他大陆之行的首站便是上海,那里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因此,当他见到赴台参加学术交流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日语系主任陆留弟教授时,竟有相见恨晚之感。  在近7个小时的品茗恳谈过程中,陆教授流露出了他对当前茶界关于“茶艺”、“茶道”与“茶文化”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
期刊
这是一个如世外桃源般的地方,有香醇的茶、可爱的人、美味的私房菜、雅致的家具、静谧的环境……如果你来过这里,就一定会爱上它。这就是朋友口中的“69号”——华侨新村69号“上源品味生活”会所。    感知会所    一栋始建于1958年的二层小楼,一个开阔的庭院,建筑面积共有700多平米。这里原是华侨新村管委会的办公楼,因为新主人的到来而“老枝发新芽”,彰显出了新的活力。即使现在从外表看来,它同周围的
期刊
如果这是一间茶庄或者茶会所的话,那这样的设计装饰便不觉得稀奇,如果把茶会所里那些常见的中国古典文化元素刻画在那种属于白领阶层办公的写字楼里,倒是能让原本冰冷且生硬的办公环境增添几分典雅而浪漫的气息。三和茶业的办公楼便是这样。它不同于纯粹意义上的办公室,也区别于接待茶客的会所,它很巧妙地把办公功能与品茗享受完美融合,让人眼前一亮。走进这样的办公楼,看到那各式各样的中式古家具、精心为来客设计的喝茶桌,
期刊
宋代欧阳修《尝新茶》诗说:“泉甘器洁天色好,坐中拣择客亦佳”。这首诗中描绘了新茶、甘泉、洁器以及好天气,再有二三佳客,这已是具备品茶的上好时机;而苏东坡的西塔寺品茶诗:“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这是品茶的好环境,在花木幽深的禅房,外面是风和日丽的艳阳天,既有好茶、洁器、甘洌的井水,又有“可人”佳伴相陪,这就是品茶的好空间。事实上,品茶的时空因素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
期刊
2010上海世博的台湾馆深受瞩目,其中精湛的茶艺文化展演更令人印象深刻,当时提供赞助的厂商正是近年以茶器闻名两岸的“陶作坊”。  创办人林荣国毕业于台湾师大工教系,主修陶艺制作却没有“专心”当一位陶艺家。反而在1983年创立“陶作坊”,专业于茶器与生活陶艺的开发。历经近30年的努力,如今已建立一套完整茶器架构的王国,不仅深受两岸茶人的喜爱,更扬名日本、韩国、东南亚、欧美等十数个国家。今天的“陶作坊
期刊
“如果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那么,微博,就是一个偌大江湖。它在线上,也在线下,运行于光速的网络之中,又潜藏于每个人的心间。”对于微博,一本流传甚广的《微博秘笈》如是阐述。  从2009年出现至今。微博一路高歌猛进,以傲视网络群雄的姿态闯进了人们的视野,改变着人们了解世界,甚至沟通与交流等方式。据权威机构统计,2010年底,中国互联网微博累计活跃注册帐户数已突破6500万个,2011年将突破1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