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像二十年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WEN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摄影金像奖这个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授予的全国摄影界最高个人成就奖,于1989年、新中国成立40年、摄影术公布150周年之际,在北京首创。20年后,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与新中国60华诞、摄影术公布170周年,又如约相遇。
  纵观这20年,金像奖始终与中国摄影艺术节相伴而行。1989年10月,首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在京拉开了序幕。如今,一年举办多次甚至一个月举办数次艺术节已不足为奇,但在20年前,在国内尚属首次的中国摄影艺术节,因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规模之盛大,在当时创下了空前的反响。在那届持续了20多天的艺术节期间,中国摄影金像奖的颁发和展示,无疑是当时一大亮点。
  据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著名老摄影家袁毅平回忆,当时中国电影家协会有“金鸡奖”,中国戏剧家协会有“梅花奖”,这两项都是中共中央批准的常设全国性文艺大奖,在社会上已形成很大影响。于是,1988年2月,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四届第五次常务理事会决定设立中国摄影金像奖,并于翌年的首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上进行颁奖。
  
  一般影展影赛,以评作品为主,而金像奖从一开始就明确了要表彰成绩卓著的优秀摄影家、全面衡量摄影家的宗旨,并将创作水准和个人修为作为评判标准。据袁老回忆,当时的比赛多是评独幅作品,看不出摄影师的整体水平。为了鼓励摄影家形成自己的风格,金像奖特别要求每人提交10幅作品。之外,还要求提交有一定理论高度的文字作品。由此看出,早在金像奖设立之初,选拔专业人才、树立摄影界“德艺”楷模就已是宗旨。到2007年第七届金像奖时,评选规则中再次对金像奖“评人”的原则给予了明确和强调。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参与金像奖的摄影人,无特殊情况时须经由其所在省摄影家协会报送,而很多省市摄协会对提交的作品和材料先行筛选一遍,有的省份还将报审的作品进行公开展览,欢迎大家提出改善建议。如此严格的前期把关,有力保证了金像奖的整体水平。
  金像奖的评选一直以讨论、评议方式为主,并在20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作出调整,比如用评委打分制代替了最早的投仔评选等。 2009年第八届金像奖的评选,将这种方式发扬光大:每位评委通过“打分表”对申报作者进行作品、论文、思想品德、业绩四方面的评分,并且每份打分表都要求评委签名、留存,以备查询之需。本届评选还着重强调了评选的“复议”程序,极大地推进了评选的民主进程,最大限度保证了评选的公平、公正。
  20年来,金像奖的完善与发展还可以从奖项设置的改变中得以明确体现:
  设奖之初,仅有用于鼓励在艺术创作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金像奖”、用于鼓励组织工作突出的“开拓杯”和“金烛奖”,加上“金像奖提名奖”,总获奖名额为30人。
  2001年,第五届金像奖在奖项设置上第一次作出了较大调整:在保持创作奖和组织工作奖两个常设奖项外,增设了成就奖、理论评论奖、教育工作奖、图片编辑奖。
  2005年,《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管理办法》出台,对举办全国性文艺奖项给以更为严格的控制,中国文联主办的全国性文艺奖项规定为13个,金像奖就是其中之一。
  2007年,第七届金像奖时,为了争取到更多奖项,中国摄影家协会经过仔细研究,根据摄影发展现状,对金像奖子项进行了调整,分为创作奖、理论评论奖、图片编辑奖、图书奖、终身成就奖,并在每个大类下又细分出艺术、纪实、商业、评论、史论、网络编辑等多个小类达93项。这一届获奖人数达45人。
  2009年,金像奖仍沿用上期奖项设置,获奖名额扩为53人。
  金像奖颁奖仪式“上星”直播,无疑是该奖项里程碑上浓墨重彩的一笔。2007年9月28日晚,青海卫视对第七届金像奖颁奖晚会进行全程直播,使得金像奖第一次达到了同“金鸡奖”等一样的社会传播效果,金像奖获得者也第一次真正像明星一样面向整个社会、面向全国的观众。2009年,云南卫视再度现场直播第八届金像奖颁奖晚会,在明确“扩大摄影影响,塑造摄影明星”的主旨下,借助大理丰富的民族特色、突出颁奖各个环节的创意性表现,再次创造了史无前例的传播效果,在摄影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时,无疑又将其社会影响力向前推进一大步。
  从1989到2009,从第一届的84人申报,到现在的322人参评,走过20年的金像奖,见证了摄影界的人才辈出,见证了摄影技术的日新月异,也见证了摄影事业日益提高的社会影响力。它为我们提供了展示摄影现状的良机,更担任起树立摄影标兵的重任。
  金像之下,不乏走过20载的追随者,不乏三次夺冠的佼佼者,不乏锐意创新的探索者,不乏永不言败的坚持者……当不断发展的金像奖对摄影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仍然会有无数的摄影人为其执著,因为它所树立的“德、艺”标准是摄影人锐意进取的动力和方向。
其他文献
“读图时代”的到来,为摄影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前所未有的机遇。尤其是在媒体上刊发的优秀摄影组照常常成为吸引读者注目的靓丽风景。与单幅摄影作品相比,组照具有丰富的信息量和连贯的视觉效果,可以让观者对一件事或一类主题有更加深入的主观认识和了解。因此,在各类影展影赛中,组照也常常令评委们格外关注。组照作品的与日俱增充分说明许多摄影爱好者在创作时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瞬间捕捉,更注重题材与内容、形式与深度的思
摄影在不经意之中走进了我的生活,现在回想起来,这种不经意既有偶然的因素,也有必然的因素。说起偶然,那是因为繁忙的工作之余,摄影更能让我放松,于是我拿起了相机,走进了大自然。说其必然,我感到在我的经历中有过摄影基础的累计。儿时喜爱美术的我,在中学、大学时做过一些美术宣传工作,虽然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但一些美术常识和技能对我的摄影有着很大的帮助。昔学今用,这就是我热爱摄影的必然。几年的摄影经历让我的生活
2016年是中国摄影大师、中国文联原荣誉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原主席徐肖冰诞辰100周年,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以此缅怀这位老艺术家的艺术业绩和高尚艺德,在摄影界弘扬“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风尚,带动和激励摄影工作者向老一代摄影家学习,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为繁荣发展摄影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摄影研讨会追忆徐肖冰  2016年12月24日,由中国文联、中国摄协、桐乡市
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玻璃墙”的困扰。遭遇“玻璃墙”,大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惯性,包括思维、观看、手法的惯性。二是思想的能力,包括思想的深度和广度。突破这些“结点”,每个人可能都会有不同的方法,我们不妨总结一二,彼此借鉴。  一是尝试改变既有的方式或节奏,通过打破规律找寻灵感。艺术创作既是一个追寻规律的过程,也是一个“破坏”规律的过程,有意识地打破规律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反
其实多数手机都有两个摄像头,一个在前面,一个在后面。如果你的脑洞够大,其实可以同时使用它们。即使只用其中一个,也有不同于普通拍摄的有趣玩法。  让现实多于现实  幻视  幻视是国内科技公司开发的一款App,能智能识别手机摄像头采集的画面,并将数据库中的数据与之匹配,进而在你的屏幕上看到更多的信息,并可以拍下来分享到微信和微博。不过目前现实增强(AR)技术仍然不算普及,可供我们扫描并能看到更多信息的
因愛好而生、给自己设定了一个长期“作业”的非职业摄影师陈志贤,从1985年开始,就以山西晋城人民广场为坐标,用生动的影像串连起一个小城30余年发展前行的印迹。陈志贤的影像带给我们的信息量极大,不仅是源于30年的漫长时间跨度,更源于他丰富的自我体验、对这个专题难以磨灭的情感。从朦胧的记录意识开始,到持续30多年的自主拍摄,他的坚持,把“拍别人”这件事儿变成了自己的事儿。
谁能想到,首钢北京厂区这个昔日凝聚了几代人光荣与梦想的工业巨人,在搬迁停产后竟成为了各路摄影人会聚的乐园。在这片钢铁丛林里,无论是喜爱拍工业建筑、环境人像、观念创意,还是想拍点纪实报道,甚至是拍动漫故事,似乎都可以从中找到无穷无尽的灵感。笔者这样的器材烧友,自然也少不了紧跟潮流去装模作样创作了几把,而且第一次身入其中时还真有股喜出望外相见恨晚的激动。  最近,笔者为了试一试新拿到手的适马“大三元”
这个专题包含的作品来自三位摄影者,其中两位在国内,另一位在加拿大,他们之间并不熟识,但在网上展示和交流作品,碰巧都听过对方的名字。  由于从数码开始玩摄影,他们面对风景时,照片是否需要、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进行后期处理,不是需要纠结的伦理困境,只是实现效果所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这些作品结合了前期拍摄与后期处理,从画面内容和描述中可见,这些风景的呈现更多受到小说、游戏与电影所構筑的魔幻世界的影响。  
“为悦常伴” BMW售后服务摄影作品征集是宝马(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连续举办了五届的面向宝马车主的一项摄影培训与服务,五年来选登的作品也越来越精彩,涉及的范围也更加广泛。“悦常伴”,伴随着宝马的车主,也伴随着车主们快乐摄影的分享。一路有你,灿若星火 林雨果 摄君常伴,悦天下 赵力 摄用MINI的视角,带给你不一样的视角 陈宣宇 摄温暖 赖宏铭 摄爱宝马,爱生活 刘宇光 摄不一样的3系 陆书翰 摄
每年春夏之交,天气由寒转暖,是回潮天气的多发期,这种天气让霉菌雨后春笋般滋生,不知让多少人的贵重器材面目全非,心疼不已。对于摄影师来说,一台好的防潮柜产品是必不可少的。那么,该如何选择防潮柜呢?一般的防潮柜不够安全,数十万元的器材总让人放心不下;保险柜呢,是安全了,却不能防潮,仍面临着回潮天的巨大威胁。  近日一款思锐公司新推出的防潮柜,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既可防潮又可防盗的终极产品。思锐品牌,在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