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的问题设计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inehop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是师生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多提一些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提问无疑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途径.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问题的提出并不能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有时会出现一个问题提出后,学生没有反应,或者学生的回答与自己的期望答案大相径庭,起不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如何才能通过课堂提问帮助学生接受所学知识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逐步提高提问技巧,总结出一些课堂提问的方法和技巧,即问题的设计应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相符合,并应遵循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
  2问题设计的多种方式
  2.1首尾呼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种提问方式一般是首尾呼应式,多在一节课的开头提出一个问题,故意不给出问题答案,等到知识讲解完毕后,再把问题拿出来进行解决,这种提问方式让学生有悬念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集中注意力听课,以求尽快找到问题的答案.
  案例1在讲解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时,给学生播放一段动画作为情景导入:“一位司机不小心把车开到了一片沼泽地的旁边,而沼泽地是必经之路,司机下车后抓耳挠腮地想办法.”随后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你帮助司机想办法该如何顺利通过沼泽地?”
  这个问题的提出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家都想拿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但是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还没有讲解,所以学生就处于一种想帮忙解决问题又苦于没有思路的状态,这便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随后会认真听讲,以求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影响压强的因素“压力和受力面积”讲解之后,再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让大家想办法,可想而知学生的兴致非常高,对本节课的内容理解得很透彻.
  2.2类比化归,指导学生有效思考
  类比法也叫“比较类推法”,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用这种方法设计问题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做比较理解和记忆,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把握和应用.类比的学习方法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学习和思考问题.
  案例2在学习内能时,由于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是微观概念,学生不好理解,可以先复习宏观概念动能和势能,学生通过这两个知识做类比,便很好理解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同时又与宏观中的动能和势能做了区分,一举两得.
  另外在学习电流时,由于学生刚接触电学,对电流概念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这时可以把电流和水流做类比进行讲解,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掌握的也比较牢靠.
  这种类比方法的运用,让学生较轻松地理解和掌握了新知识,教学效果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2.3明确具体,扫除学生思考障碍
  问题的设计尽量要具体,可以具体到一个点上,让学生的回答具有方向性,如果给学生一个很大、很空的问题,学生就会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老师的问题,那么这样问题的设计起不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案例3在《压强》习题课上,如果给学生的问题是:“影响压强的因素是什么?” 由于压强包括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其影响因素各不相同,这样一个空泛的问题给学生,学生就会感到无从下手,不知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把题目改为:“影响固体压强的因素是什么?” 这样方向性便比较强,学生很容易经过思考给出答案.
  2.4结合生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过程中设计的问题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最好与时俱进,能与新的事物和事件相结合,这样才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案例4在给学生上《比热容的应用》这节内容时,我在前一天晚上拍摄了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在导入时播放给学生看,学生一看是今天的天气情况,兴致极高,马上听课的热情提起来了,随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全国各地的温度以及温差不同呢?”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的思维,接着从全国各个地区的气温存在差异一步步引入到比热容的应用,学生这节课听得很轻松,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学到了知识.
  现在正值世博会期间,很多问题也可以围绕与世博会有关的事宜展开,这样一来问题的选材和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这样设计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大脑思维, 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生活中,物理知识离自己很近,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5情感先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三维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恰当地体现出来呢?可以在问题中体现出来.
  案例5在学习《机械能》时,可以给学生播放“嫦娥一号”发射成功的视屏,并解说:由于“嫦娥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发射成功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乃至文化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进而提出相关问题:“‘嫦娥一号’在腾空升起时具有哪些类型的能?这些能量之间是否可以互相转化?”
  这种让学生亲临现场的问题设计方式,很容易感动学生,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2008年奥运“福娃”,“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等都可以作为设计问题的材料,同时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3问题设计的原则
  问题的设计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符合一定的规律,才能使所提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3.1循序渐进原则
  问题的设计要遵循由低级到高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这不仅是教学目标的要求,也是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处理的要求.例如:关于《力》的有关知识就可以设计这样几个层次问题:(1)什么是力?(2)为什么必须有两个物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3)力对物体的运动状态有什么影响?(4)力对物体的形状改变有什么影响?(5)力有哪些作用效果?(6)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这样的几个层次问题的学习与讨论,就能层层深入地认识力的概念与作用效果.   3.2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是最早由孔子提出的.事实告诉我们:由于每个学生生活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知识水平不同,从而使每个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等方面客观存在差异性,特别是心理方面的兴趣、爱好等差异明显,具体表现在学习过程中智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能力的差异进行问题设计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符合教学规律,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提问要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水平以及接受能力的差异进行设疑,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水平上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想、有所答、有所收获.让大家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例如:较为浅显的问题(适合后进生选择):什么是二力平衡?求速度的公式是什么?做机械功的公式是什么?密度的公式是什么?单位有何物理意义?
  稍有难度的问题(适合中等生选择):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哪几种?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固体和液体密度有什么测量方法?
  难度较大的问题(适合优秀生选择):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怎样运动?如何用速度公式以及变形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测量物体的密度要用到哪些相关知识?对同一种物质来说有几种测量方法?
  不同难度问题的设置,只要做到教师心中有数即可,不用把这些问题的设置明确规定哪些学生要回答哪些问题,而是在问题提出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对于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可以鼓励其回答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找到自信,并鼓励学生学会自我挑战、不断进取!
  这种按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提问,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主体作用得到体现,从而促进个性的发展.
  3.3切合实际原则
  物理是一门与实际生活关系密切的学科,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随时启发学生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去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获得学以致用的喜悦感,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良好习惯.
  这种问题设计方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基于学生的兴趣,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问题可以设置在一些司空见惯而又不容易被注意的事物或现象上,让学生思考,触动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比热容的应用”一课中,可以设计很多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问题:①“三峡水电站建成后对当地的气候有何影响呢?”②“为什么保温桶的外壳一般是塑料制成的,而不是金属制成的呢?”③“夏天去海边游玩时,是在岸上凉快还是在水中凉快呢?④在夏日阳光的照射下,用手摸公园里石凳和木椅的温度有何区别?”⑤冬天暖手用的暖宝中为什么装的是水而不是其他液体呢?等等.
  在讲解“回声”一节时,可以设置如下问题:“为什么舞台后面有厚厚的、软软的幕墙?”“为什么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可以听到回声?”在讲解“音调”时,可以让学生听一段录音,让他们猜测是班级中哪位同学的声音,然后再让一名同学听自己录制的声音与自己直接说话的声音有何区别.
  这些问题与生活非常贴近,有助于学生从物理知识走向生活,问题一提出便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活跃状态.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4启发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提问题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能力与创造性人格.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难点时,教师应抓住教学的内在矛盾,给出一个对突破难点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感到问题的给出对解决难点有很大帮助,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
  例如:在学习电阻时,由于电阻是个抽象的概念,阻值大小不好理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笔者先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河水在流淌过程中,如果在河中放一些石块,河水流动的速度会怎样变化?”学生马上会想到河水流速会降低,随后给出问题:“当电压一定时,影响电流的因素是什么呢?”学生马上就会受到刚才河中石块的启发,理解当电流在导体中通过时,影响电流大小的就是电阻.
  由于启发性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对电阻的认识较形象化和具体化,理解的也比较深刻.
  从课堂实践和教学效果来看,课堂问题设计应该多样化,并同时注重学生的反映和隐性发展,而且以上所提到的问题设计方法,不一定在每节课上都全部得到体现,而是根据实际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问题设计方式,另外对待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选择不同的问题设计方式.多样化且有效的问题设计方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了课堂提问的奥妙和乐趣,它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桥梁和纽带,是师生交流的平台.作为教师应该在提问中做到关注学生的身心特点、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问题中获取知识、茁壮成长.
其他文献
椎管内髓外硬膜内之脊膜瘤在脊髓压迫症中是比较常见的疾病,它属于良性肿瘤,我院于1981年中收治一例椎管硬膜内巨长脊膜瘤,瘤体长达15公分,直径约1.5公分以上。但在临床症状
工作的安全性对任何的企业来说都非常的重要,如果能够实现从零到零的过程,这是企业实现和提升管理的完美中状态。然而如何实现这一零目标,是值得我们安全人去深思和研究。下
导语:花园与荒原师:(板书:花园、荒原)看到这两个词,你们想到了什么事物?生:看到花园,我想到鲜花;看到荒原,我想到一片杂草丛生的景象。师:请同学们跳出花园和荒原,看到它们,
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包围农村的现象越来越多,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城中村现象。为了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合理利用城乡土地资源,保障社会经济可
精彩绽放,只因有你!为庆祝重庆客户超越2000万,中国移动重庆公司推出了“感恩2000万,真情大回馈”的大型系列活动,为您送上6000万倾情好礼,感谢您一直以来的信赖!即日起到201
要加大道路交通、水上交通、铁路和民航安全监管执法力度,严厉查处超速、超员、超载、疲劳驾驶、非法载客以及违规冒险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要落实公路、铁路、民航、轮渡以及
神经纤维瘤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0.7—14.7%,占颅内肿瘤的8.6—9.5%。颅内的神经纤维瘤主要发生在听神经上,其次是三叉神经及三叉神经节上。发生在舌下神经、副神经、迷走神
脑血管病是危害人民健康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可由多种原因所致,常为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心脏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本病一但发生,多引起死亡或残废。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在一些
他长期坚持写安全日记,长期为各类媒体撰写安全生产稿件;他编写了大量安全生产宣传资料和安全生产培训教案,有效地宣传了安全知识,他就是——安全生产需要正能量,这是全社会
目的:探讨对手术室护士进行分级管理的措施和效果。方法:分级培训方法实施前偏向于新入科护士1年内的培训,对3年以上护士缺乏系统性培训。自护理部推行的护士分级培训制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