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唤结构视野下的童话教学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aringro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本是与作者沟通的载体,为提高童话教学效率,以接受美学中的召唤结构理论为指导,从文本解读的角度归纳童话召唤结构的不同类型,利用朗读、对比、情境的召唤结构开展童话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欣赏与评价文本,收获语言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召唤结构;童话教学;统编教材
  童话是最接近学生生活体验的文本。近二十年来,人教版(含后来的统编版)语文教材第一学段选文中的童话比重一直不断增加。这也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在第一学段的目标“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一致。童话教学把守第一学段学生语文学习的入口,其首选文体的教学价值有目共睹。笔者统计了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类选文篇目,合计42篇。其中,第一学段27篇,占据童话选文“营地”的霸主之位;年级愈高选文愈少,四年级的数量大幅度“缩水”,五、六年级则没有选文。
  本文侧重探讨“瘦身”后第二学段的童话教学。处在第二学段的学生正经历思维转折期,由具体形象转向逻辑抽象,对语言学习表现为倍加有兴趣。如果第二学段的童话教学能立足学生的童话积累,充分利用第一学段积累的童话图式,结合第二学段的童话教学特点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童话将成功为学生开启语文学习的“大门”。在童话教学中,引入伊瑟尔提出的召唤结构理论,有利于从新的角度审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一、召唤结构理论与童话教学的勾连
  “召唤结构”是由德国学者、接受美学的“佼佼者”伊瑟尔在吸收英伽登的“不确定”理论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文学文本具有“不确定”和“空白”意义的结构。这里的结构,不是指作者赋予文本的层次结构,而是指文本带给读者的意义。童话文本是静态存在的,对作者来说,它的原生意义是自己想法的“产物”;对接受主体(学生)而言,童话文本的继生意义是师生所赋予的意向诠释,其潜在的丰富多义有赖于师生的建构。
  所谓“召唤结构”,指的是“不确定”和“空白”,即童话文本中未明确向读者提及的和有意未具体实写的。正是这“不确定”的虚无,能点燃教师“教”和学生“学”童话时的再造灵感,以自我经验建构意义、启迪思想、感知审美,从而深入阅读对话。正是这“空白”的魅力召唤读者以理解和想象去补充、再造文本,促使阅读期待独具个性。“结构”在文本与读者之间互动生成,阅读中的文本成为读者个人专属的文本。这个意义上的读者,同时也具备了作者的身份。
  在童话教学中引入召唤结构理论,其意义在于:第一,“召唤”学生“二度创造”文本,“定义”文本“不确定”的意义;第二,“召唤”学生“重新构建”文本,填补文本的“空白”之处,“召唤”根植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体悟感受,独具个性,无所替代。《2011版课标》中明确阅读行为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三维度的对话过程。教师应与童话文本对话,发掘教学“生成点”,为学生与童话文本对话预留“生成空间”。可以看出,《2011版课标》的理念同样重视文本对师生的“召唤性”,以阅读对话建构阅读文本意义,与接受美学的提法不谋而合。
  二、童話文本召唤结构的类型
  童话教学有别于常说的童话欣赏,需要教师独具慧眼,洞察每一篇童话的“特定”和“特异”之处。教学上能否识别文本用笔的“不确定”和“空白”,是童话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笔者试从文本解读的角度,列举隐含召唤结构的三种童话文本类型,以期为教师挖掘因文而异的童话召唤结构找到抓手。
  (一)语音语调类
  童话语言简单、干脆,多用拟声词、叠词,念起来顺口押韵,听起来顺耳。如《小狗学叫》中响亮且节奏跳跃的拟声词:哞哞、喔喔、咯咯、咕咕、砰砰、汪汪……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建立语言特点的概念,在自我后续的编童话或语言实践中就会“情有独钟”于“教材例子”的言语形式。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中,慈祥的老屋在要倒的时候,听到小动物一次又一次求救的声音,以“等等,老屋!”贯穿故事的情节。
  (二)语义建构类
  关注文本的“重要句子”尤为重要,是直通作者想法的快速通道,但重要句子不限于文章的中心句,作者“有特别用意”的句子,往往有所暗示、隐喻。读“破”此类句子的不确定之意,能连通与作者对话的“窗口”,一句值“千言”。如《一块奶酪》中蚂蚁队长率领小蚂蚁们“搬运粮食”,面对诱人的奶酪渣,蚂蚁队长的“心七上八下”,“犹豫了一会儿,终于一跺脚”,最后“命令年龄最小的一只蚂蚁”吃掉,以心理、动作、语言描写,立体塑造了蚂蚁队长的形象。
  另外,文本中的标点符号除了具有停顿和表达语气的基本功能,还留有情境的“空白”,如省略号、破折号及问号,不起眼的小标点可能隐藏了“一片天”。
  (三)意象意境类
  童话彰显幻想神奇的率性,为学生“想”出一个新的世界。教学中因“想”而教,学生可在童话世界的驰骋中领悟语言文字的运用。入编第二学段的15篇童话选文是“想象”的典型代表,文本的表达手法,人物勾勒的褒或贬、扬或抑,景物描摹的动静错落,情节安排的疏密缓急,修辞语句的精雕细琢,侧面描写的寓意表达……无一不是作者深思布局的高度智慧结晶,其内蕴的“空白”与“缺失”,教学中尤不可轻。
  童话的磁场不仅来源于文本的情境,连通生活、覆盖生活、表达生活,更是其强大的“后方”。挖掘教材文本资源优势,实践语言,内化“经验积累”后的迁移。如教学《鹿角和鹿腿》,不能满足于理解蕴含在文本中的道理,追问学生:“生活中有类似这样的事发生吗?如果有,就让我们听听你的故事吧。”而是要回归学生的生活思维,鼓励学生根据语境提炼语言负载的信息和情感。
  三、基于召唤结构的童话教学策略
  (一)语音语调类:利用朗读引导学生体验感悟
  不同年段的童话朗读侧重点各异。第二学段的童话朗读要“读懂问题”,读出文本的“想法”,学会抓重点词句破解文本的情感。教师应以“多变”的形式,如示范读,师生的合作读,生生的自由读、分角色演读、比赛互读等,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形成朗读习惯,让学生以读感知文本,以读体悟情感,以读内化语用。如《鹿角和鹿腿》指导朗读的设计为:第1自然段,读出鹿的漂亮;第2自然段,读出鹿痛快地喝着清水看见水中影子的惊喜;第3自然段,读出鹿对角的喜爱和赞美、自我欣赏和自我陶醉;第4自然段:读出鹿对腿的“嫌弃”,与第3自然段形成反差,语速放慢,语调低沉;第5、6自然段,读出鹿被狮子追的形势危急,语速加快;第7自然段,读出鹿在狮口逃生后的“反思”,语调要意味深长。   教师的示范读后,学生读的效果不“到位”时,师生的共读以“大手牵小手”的指导形式,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浸入童话情境去揣摩“言中之意”“言中之情”。继而,由学生担当“独角”,自主分角色比赛演读,从课内读到课外读,从文本读到创造读,教师要为学生的“沉醉”提供平台。当学生在读得绘声绘色的基础上还能分角色演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对人物形象理解的“精准”时,童话文本语言就可被学生内化成个性言语。如《巨人的花园》设计“对比三读”,分别为——对比一:读花园的春冬;对比二:读巨人对孩子的态度;对比三:读巨人的言行。学生的读,可把教材文本变成“活”语言,把“巨人分享快乐才能拥抱春天”的主题“原汁原味”地现场传达。学生从言语实践中得到乐趣,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读童话便成了一种享受,便能享受童话带来的神奇体验。
  (二)语义建构类:抓住对比培养学生语用能力
  在字、词、句、段表达的言语形式品味中运用对比辨析,教师的“高瞻远瞩”举足轻重:一方面要预见学生学习对比过程中的“帮扶点”,另一方面要为促进学生掌握对比手法设立“脚手架”。可先从对学生“纵向”“深入”想象的引导开始。如对《巨人的花园》中巨人三次赶走孩子时说的话在情感程度和对象上的异同,教师要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不同”:当时巨人心里在想什么?会有什么动作表情呢?……这种抓情节的差异补白,能让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想象思考,训练学生补充句子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更透彻地体会巨人的情感。借助想象填补感受的文字,除了是在训练学生的语文功底外,实际上也是学生一次次体悟巨人的内心,与作者王尔德“通话”的过程。
  童话的美丑善恶浓缩在特定的时空,其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对比性。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比联想,便于学生学会辨析区别,加深认识理解,内化思维能力。其间,教师在知识点异同处的点拨将助力学生能力的发展。在对比重组后为本来碎片化的词语学习注入“活水”,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此外,相比朗朗上口的语言规律,童话文本的构思写法在表情达意上更有“气势”。第二学段的童话偏爱“对比”的人物形象塑造手法,无一例外都用上前后对比,使得情节曲折生动,以对比叩问文本,有助于学生学习习作的布局谋篇。
  (三)意象意境类:利用情境鼓励学生表达所想
  童话给学生阅读带来想象的空间,其文字描绘的形象鲜明、情境丰满。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用图画和音乐渲染“复原”情境,创设画面,这符合第二学段学生感觉思考形象性和色彩化的特点,有利于激活学生运用语言的语境理解储备,体验童话文本内涵。在设计童话情节的扩展环节引导学生“横向”“加宽”想象,从童话世界获取的能量积聚至自我的真实生活:我的选择是什么?我会怎么做?……读童话不仅要享受读,还要学会用。
  尊重学生所想,童真、童趣、童言可贵。学生因个体发展的独特性,對同一“结果”会有自我的判断。第二学段的童话教学就可以“读后感”作为教学的“压轴”,让学生在童话学习后用文字表达自己心中的那个他(她)、那件事。如,让学生续写《陶罐和铁罐》结局,陶罐看着身边消失了的铁罐会说什么?学生在语言的使用中,经历对童话文本的解读,形成属于自己的语言风格、渐成体系的经验,并融进自己的生活。
  学生与文本接触越亲密,体悟便越深入。设计编演童话课本剧,让学生在童话描写场景的时空内细化“剧本”,补充“提示语”,导演情境中人物的位置和说话的语气语调、神态动作,等等。学生有创作的动力,在创编的语境中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力”也得到有效检测。如换位思考,《鹿角和鹿腿》中,快到嘴边的“鹿肉”都丢了,你觉得狮子停下来会说些什么呢?或续写结尾,如续编《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设想:胡子在风里飘动着,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事情?或拓展“题眼”:如《那一定会很好》,从种子到阳台木地板的历程中,它觉得怎样才是“好”?或加量深化,如为《巨人的花园》设计一个配角表白:我是那棵生活在巨人花园经历了暖春寒冬的树,我想对巨人说……
  召唤结构为童话教学创设了情境和活动,“召唤”学生已有的旧知经验。文本材料“架起”了学生的自觉感知思考、体验与再创造,从整体出发结成的“网”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图式”。学生收获了语言内涵,提升了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李华平.语文教学设计的“召唤结构”[J].教育科学论坛,2006(9).
  [2] 何更生.中学现代文学作品教学设计研究[M].合肥: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测量任务日益繁重,如何将获取的地理信息数据及时更新到城市空间数据库中,并建立快捷、经济的动态入库更新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常规实时动态更新基础上,引入了网格单元的概念,提出城市空间数据库网格化动态更新机制,并通过广州全市范围网格化动态更新和南沙区精细网格化动态更新的实践应用,验证了机制的可行性和可推广性。
动脉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病变,可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狭小。动脉硬化是随着人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血管疾病,其规律通常是在青少年时期发生,至中老年时期加
1996年冶金工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上游产品特别是能源大幅度涨价。企业经济效益大面积下滑。部领导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如何迎接上游产品不断涨价,特别是能源涨价的挑。积极引导企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语文要素能有效地矫正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的"跑偏"行为,但是,受之前教学模式惯性的影响,语文要素在落实中被"打折"。教师要学会将语文要素"溶"入之前的
中国在国际互联网治理方面是在寻求一种博弈式的国际融合,即在一系列国内与国际力量驱动下,中国互联网实际已经与主导性的全球格局与规则深度融合,尽管此融合过程仍充斥着政
立足本校班主任团队建设实情,借力"班主任名师工作室",探索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工作规范和长效机制,为打造结构优化、素质良好的班主任队伍筑牢根基。具体策略有:优化工作室
重点介绍了新钢公司轧钢加热炉的现状和对差距的分析,为赶超国内先进水平,提出了轧钢加热炉的节能对策与前景展望。
在随机有限集理论框架下,传统的3种基于高斯混合实现的滤波算法仅适用于线性高斯系统中的目标跟踪。为了将算法的使用范围扩展到非线性高斯系统,文中提出了传统3种滤波器基于
按《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本刊对刊发稿件的英文内容作如下要求。1英文标题的撰写国际标准化组织和GB/T 7713-87规定,标题最好不要超过10-12个实词,且除
充分回收利用的高炉煤气,是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指出应从回收与节约挖潜两方面做好工作,做好煤气动态平衡测算是充分利用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