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中的心理“短板”(二)

来源 :青年心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0702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面主要讲了购买和售出股票时人们可能会面临的困境,但人们为什么又会沉迷于此,孜孜不倦呢?除了利益的原始驱动力之外,是不是还有其他心理因素在作祟呢?
  
  心动还是幡动:股民的控制幻觉
  
  很少听说有人真正长线投资(被套牢后不得不如此宣称的除外),多多少少都会去投机,翻来覆去地折腾,这当中有什么玄机呢?金融学研究表明,市场中都存在过度交易行为,这大大降低了投资者的收益率,高交易率的账户所获的净利润要少于低交易率的账户。最极端的例子是《南方周末》近期刊出的一篇报道,题目是《“股神”炒股一年祭24万本金一年变成不足七千》,详细描述了湖南一名散户的辛酸历程,这位仁兄一年间超过500次交易,平均每个交易日有两笔交易,为此他支付了超过3万元的手续费、超过3万元的印花税,最后本钱几乎全赔了进去。为什么人们愿意频繁地买进卖出呢?行为金融学家Odean等人通过研究提出一个看法,认为人们的过度自信正是导致过度交易的主要原因之一。
  小薇去年刚研究生毕业,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工作不忙,于是她实施起了自己的“理财计划”,开始选择了基金,但由于当时买基金的人挤破了头,她几次申购配售比例都很低,于是把更多的资金投向了股票。开户,买入卖出,几次操作下来,她逐渐喜欢上炒股了:“这个比基金好玩呀,基金不能老是申购赎回,不然钱都被银行拿去了。股票可以自己想怎么倒腾就怎么倒腾,自己操作,不是交给那些长啥样都不知道的基金经理,感觉虽然刺激但也会很兴奋。”从小薇身上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股民,尤其是新股民的一个代表性特点——控制幻觉。这是一种过度自信的表现,人们认为他们能通过自己的行为操纵或控制一种形势,虽然在该形势下他们没有或者很少有作用。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幻觉”,是因为人们往往喜欢体验到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感,她们化妆、减肥,甚至试图改变自己的性格,从中获得生命的意义和对自我的肯定和愉悦,投资行为也是如此。在生活中,虽然对许多行为和事件的控制感的确存在,但还有一些控制感只是一种错觉。比如,给您10块钱去买5注双色球,您会怎么做?很多人会挑选对自己有特殊意义的“幸运号码”,或者从以往开出的中奖号码中寻找规律来选号,而不愿意采取机选的形式。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做更有把握,实际上,从概率上推算,这两种方式中大奖的机会几乎没有区别。
  心理学家Langer曾指出,一个由随机概率决定的情境,如果看来越像一个需要技巧或努力的情境,我们就越难意识到其结果完全是随机决定的。股票投资虽然跟赌博或博彩不完全一样,但风险概率仍然相当巨大,可是因为股票投资收益在某些程度上的确受到人们行为的影响,例如,投资者可以对个股进行基本面分析、技术面分析、消息面分析,可以炒短线、抢反弹、做波段,看起来学问大得很,似乎很需要操作水平,于是,有的股民看到了证券市场的技术性的一面,便一口一个公司财务报表,一口一个KD·MACD指标,无形中,控制幻觉以及过度自信等心态被进一步放大。殊不知,您又忽视了一点:股市太复杂了,影响因素太多了,相比起来,您个人的知识和操作能力又太小儿科了。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股谣曰:“踏空的,都是看K线的;站岗的,都是玩波段的”,古典和后现代两张嘴,说的都是同样一个道理。那些呼风唤雨的股神,口若悬河的股评家,面对云诡波谲的股价和指数也往往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随着证券交易转向网络化,投资者的交易更加频繁,收益率也更低。为什么呢,因为网上交易更容易操作,更方便获取信息,人们的控制幻觉更容易被激发,自信心更容易膨胀。而网上交易由于其虚拟性和便捷性,使得人们更容易草率做出决策。
  
  对经验的依赖和膨胀的自信
  
  有的人又说了,那我不迷信技术了,以后就只好靠经验了。其实,经验也未必完全可靠。俾斯麦曾说过:愚笨的人从亲身经历中学习,聪明的人从他人的经历中学习。我想把这句话重新阐释一下,人们从别人的经历中学到的东西远远不够,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汲取的经验又往往太多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的大部分学习是依靠间接途径,亲身经历的事件由于其稀缺性,会更容易被提取和回忆,并对个人的认识倾向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由于这种稀缺性,个人经验的代表性往往不充分,所以自身的经验有时会让人们无视形势会随事件推移发生变化,无视不同情境中有些因素的变化。
  谈到对经验的依赖,就不得不说说锚定心理。心理学家曾经请一些名牌大学的学生做过一个小实验。实验的真正任务是要求估计芝加哥的人口数量,但在此之前要求判断洛杉矶的人口数量,一组人的问题是“洛杉矶的人口数量是否超过2万人”,另一组则被问及“洛杉矶的人口数量是否超过2百万人”。结果发现,一个毫不相关的经验判断对最终任务完成产生了显著影响,回答了前一个问题的大学生对芝加哥人口数量的估计明显小于回答后一个问题的大学生。这说明,人们在做决定时倾向于把一些不相干或联系很少的事实作为参考点,心理学家把这种微妙的心理称为锚定心理。
  正是因为这些心理因素,我们可能会把此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无论它是否与当前的决策有关,当成自己做决策的参照依据,而参照物的不同,自然会影响人们的选择偏好。
  在股市中,人们也时常存在这类心理,直接导致了散户投资者在牛市中持过分乐观的情绪,而在熊市中做过分悲观的预测。具体到投资行为中,就是大多数人在不断地追涨杀跌。另一方面,长期的亲身经验也会形成相对顽固的锚定点,比如,王老师是一个有近十年股龄的老股民,经历了长久的熊市,一直被套牢多年,直到去年开春,才开始有些许盈利,他自己也觉得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牛市行情。可是5.30一来,老王看拉出这样一根大阴线,赶忙抛出自己手中的股票。虽然没有亏损,但他汲取了以前每次抄底都抄到天花板上的教训,便谨慎起来,再也不敢踏入股市半步了。直到后来发现股市不但止跌起稳,还节节攀升,屡创新高,见到新入市的同事买的地产、金融和有色金属股纷纷走强,个个在八九月间赚得盆满钵满,王老师后悔不迭,见人就说:“我还以为今年跟以往一样,牛短熊长呢。”许多老股民在本轮牛市行情中“踏空”,大概就是源于他们所谓的“经验”已经跟不上如今股市的步伐了,正是“上了一当又一当,当当不一样”呀。国内还有人研究发现,开户时间长的老股民,因为自己觉得经验丰富也容易过度交易。看到这里,您可得好好反省下了,自己是不是也经常犯些经验主义的错误呢?
  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其实您真要有个平常心,别抵押房产或借钱炒股,也别指着股票、基金给您“雪中送炭”,或者让您的生活“翻天覆地”,就图着赚个买菜钱,或者跑赢CPI(当然,还得看今年形势啦~),上面说的这些认知偏差呀,心理效应呀,都跟咱没多大关系。再者说了,您炒股票也不是光为了钱呀。瞧,人家隔壁家强子说了,现在出差办事,不认识的人,没关系,说起股票准热乎,再分析分析政策形势,交流交流技术经验,嘿,一下成哥们儿了!楼下玫玫也说了,自从我开了户,再不看白痴娱乐节目了,开始关心起国家大事,张口公司财报,闭口动态市盈率,俨然知识女子一枚,还跟男朋友多了好多共同语言……可见,如今股票还可以帮你结交新知,和谐男女关系,起到人际润滑剂的作用呢。什么?您已经是深度套牢?呃,没关系,幽默一点儿,人生再无常也赶不上股市无常,在股市混,有点儿幽默感,来点儿自嘲是基本的生存素质。
  图/何影 编辑/李一茗 silvialym@163.com
其他文献
古龙书里的人物,一向是最难评的。一方面,古龙本人已经去世多年,就算有人想从作者那里挖掘出些什么写作内幕,已无可能。另一方面,古龙的书总是缺少前因后果,这就让那些企图从主人公成长经历里寻找答案的人无从下手。除了江小鱼和花无缺,我们很难在古龙的书里找寻到他们的童年经历。  就像小李飞刀。  据说当年电视剧《小李飞刀》热播的时候,所有去东南亚开演唱会的歌手,一定要会唱《小李飞刀》的主题曲,否则就有被人哄
期刊
时间是最好控制的东西,但它也是最难控制的东西。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平等的,一天24小时,一年8760个小时。无论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它,它都只会默默地应对: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那些努力工作的人常常会抱怨,时间太少了,每天恨不得变成240个小时;而那些无所事事的人也在抱怨,时间太长了,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却只能坐在那里发呆。  其实,这就是涉及到一个新名词:时间管理。时间就像土地那样,是种不可
期刊
人生就是由一次又一次的选择组成,每次选择都是一个弯道,是从容或是踌躇,都由你来决定。    女人一旦投身职场,便像登上一架永不停歇的“旋木”,音乐响起灯光明亮,一圈又一圈的旋转中,光鲜亮丽的喧嚣试图遮盖不安的内心。你心知还有许多理想未能实现,只是这架大机器如此华丽,生怕一旦离开便再也无法买到入场券。  只是可曾想过,走下“旋木”你可能收获过山车、时空穿梭、激流勇进……人生就是一个超大型的游乐场,必
期刊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个圆满的过程。哪怕是最无知、最贫穷的人,他也拥有一个完整的生活:他从母体离开,意味着他生命的开始;他停止呼吸,意味着生命的结束。  有人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天使。对此我深以为然。  但就算是天使,也并非就因此而一帆风顺。那些比较会安排自己的天使,他们的生活会有意义、有趣味得多。  是什么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是什么让有些人哀叹他们的生活是如此乏味无聊?  影响人们对自己生
期刊
夏天又到了。  那天,我的好朋友打电话给我,让我陪她去逛街。走在街上,她的眼睛就不停地向橱窗里瞟,嘴里还不停嘟囔着。  我很好奇,因为她是个酷爱买衣服的人,时刻站在流行前端。家里有着好几衣柜的衣服,怎么现在又有了旺盛无比的购物欲?虽说女人对时装的抵抗力永远为零,但照她眼里的绿光看来,她现在已经堕落为负数了。  揉着酸疼的脚,我坐在咖啡馆里喝着咖啡,听她抱怨自己的身材又走样了,小肚子都鼓出来了,去年
期刊
家里新装修房子。为了方便,我买了块大大的穿衣镜。  妻子看了以后,大为生气,逼我去把镜子换掉。她说:这个镜子不好,你要买那种照起来显瘦的镜子。  镜子还能显瘦?显瘦的还是镜子?我百般不解。  妻子却说我老土,她说,这是现在的流行趋势,那种照起来实打实的镜子,现在都堆在店里没人买。  我仍然犹豫,问:一个照得和真人不一样的镜子,有什么用?  她说:这种镜子早上临出门前照一下,一天都有好心情。  我因
期刊
成功需要机会。有些机会需要等,而有些机会却在瞬间,面容模糊,来去无踪,甚至让人感觉不到它们就是机会。它们又善于佯装躲藏,在人最料想不到的地方潜入,在人决定放弃还是坚持的刹那,它们也在决定是露出真面目还是永远让人浑然不觉。  机会永远给人机会,也永远在考验着追求成功的人,它在瞬间就能辨别出一个人在敏锐、信心、能力等方面的高下强弱。  机会面前,觉悟和心态很重要。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我最近了解到一个
期刊
学习究竟是溺水般的痛苦挣扎,还是望梅似的心向往之?关键就要看你如何认知,以及教导者如何引领——    周斌接到北外德语系的录取通知时,欣喜若狂。从初二看了一部德语电影,他就迷上了一切与德语有关的东西,小说,歌曲,电影,能搜到的全都搜来,一遍遍地模仿,无师自通,还曾在省里举办的德语大赛中赢得铜牌。但是,当他如愿走进德语系两个月后,他发现自己竟然如此厌恶德语,连一个单词都不想再背下去!  这并不是一个
期刊
不想长大,长大后会失去他;不想长大,只想爱得笨又傻。  我们常常慨叹:如果能像孩子那样无所顾虑,纯真简单地去爱一个人,该有多好。  Why not?谁规定爱情就要扑朔迷离,像斗智斗勇的游戏?谁又规定爱情必须揣测试探,像答案莫测的心理测试题?  今天,我们不妨用孩子的眼光和方式来对待爱情,看看能不能爱得更轻松,更幸福。    测试题一:假如你遇到非常喜欢的他,你会怎样表达感情呢?  成人惯性思维: 
期刊
人们常把新生事物比喻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可是,在人生的路上有一道风景瞧着叫人忧虑:家长携着孩子快步上路,强势驮着弱者飞速前行。乍看时,由三口之家构成的这道风景足够亮丽,但知之底里后就不再能苟同,甚至生发忧虑,心情也会变得沉重起来。  应该说,这道风景的最初组合是优异的、完美的,郎才女貌、洞房花烛,金榜题名、占尽风骚。按照常理,两人期待“爱情结晶”应该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才是,可结果却恰恰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