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T、B、NK细胞亚型与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1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和30例健康献血者外周血CD3+、CD4+、CD8+ T细胞、B细胞、NK细胞的构成比,并计算CD4+/CD8+比值,分析其与病情、病程和抗组胺治疗之间的关系.结果 慢性荨麻疹患者CD8+T细胞构成比27.20%±8.22%低于正常人对照组29.9%±3.74%(P<0.05),CD4+/CD8+比
【机 构】
:
510095,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510095,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510095,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510095,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510095,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广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T、B、NK细胞亚型与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1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和30例健康献血者外周血CD3+、CD4+、CD8+ T细胞、B细胞、NK细胞的构成比,并计算CD4+/CD8+比值,分析其与病情、病程和抗组胺治疗之间的关系.结果 慢性荨麻疹患者CD8+T细胞构成比27.20%±8.22%低于正常人对照组29.9%±3.74%(P<0.05),CD4+/CD8+比值(1.48±0.62)、NK细胞构成比21.20%±10.84%高于正常人对照组(分别为1.24±0.27,17.5%±3.56%,P<0.05);抗组胺治疗无效组CD3+T细胞61.81%±11.70%、CD8+T细胞24.00%±7.79%、B细胞10.78%±2.07%构成比低于抗组胺治疗显效组(分别为75.74%±2.36%,34.22%±9.30%,15.25%±4.10%;P<0.05,P<0.01,P<0.05),CD4+/CD8+比值(1.67±0.76)、NK细胞构成比28.61%±12.62%均高于抗组胺治疗显效组(分别为1.17±0.41,12.78%±6.02%,P<0.01).慢性荨麻疹患者的CD3+、CD8+T细胞构成比与症状评分呈负相关性(r=-0.31,-0.28,P<0.05),B细胞构成比与症状评分、病程呈正相关性(r=0.53,0.55,P<0.01).结论 慢性荨麻疹患者存在T、B、NK细胞亚型构成紊乱,在慢性荨麻疹及其耐抗组胺的发病机制中,可能有体液免疫参与。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大疱性类天疱疮(BP)患者血清抗BP180分子不同表位的自身抗体量.方法 制备BP180分子NC16A片段的不同抗原表位区NC16A-1、NC16A-2和NC16A-3,利用柱亲和层析的方法从10例BP患者血清中分别纯化抗不同表位区的自身抗体,定量,并用硫氰酸盐洗脱法测定抗NC16A-1、抗NC16A-2和抗NC16A-3自身抗体的相对亲和力.结果 经亲和层析纯化获得针对BP180-N-
患者女,62岁.下唇斑块伴轻度瘙痒2年就诊.2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唇中部出现一硬化、增厚的黄豆大小斑疹,轻度瘙痒,少许片状脱屑,无糜烂、渗液及结痂。
2007年3月3-11日,我市环县地区出现寒流天气,据环县气象部门提供资料表明,此时气温较往年同期明显下降,最低气温零下5.8℃,20日县疾控中心报告环县部分乡镇学校发生群发性手足红斑病例,我们配合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立即开展调查工作。
喜读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水疱性与脓疱性皮肤病的彩色图谱与概要).该书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靳培英教授主编.靳教授治学严谨,博览群书,医术高明,患者至上,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十大名医之一.靳教授从医五十余载,特别对大疱性及脓疱性皮肤病有很深的造诣,本书是她丰富临床经验
患者女,63岁.反复头面部丘疹、坏死伴发热2年.2年前无诱因于面部出现水肿性紫红色斑丘疹、丘疹.部分丘疹中央坏死或上附鳞屑.伴发热,无明显溃疡、渗出、瘙痒、疼痛和畏寒等不适.皮疹成批出现,反复发作,数目逐次增多.外用复方酮康唑软膏(皮康王)可控制,坏死的丘疹消退后,有萎缩、凹陷、结痂或瘢痕.半月前,停用皮康王1周后,于面部又成批出现类似皮疹,下唇明显坏死,自觉疼痛,并于枕后新起类似皮疹.伴发热,以
编者按 作者报道的病例很有意思,但缺乏足够的证据,①该患者被仙人掌扎伤3年后才出现"刺"样皮损,时间太长;②刺样皮损与原来扎伤的部位不符,3年前患者双手指、手掌多处被仙人掌刺伤,3年后在背部、上臂部有"刺"样的东西,且反复有新"刺"在其他部位出现,即使植物细胞可以在人体内生存,难道会在体内转移生长?
目的 检测头孢曲松低敏的淋球菌中青霉素结合蛋白2(PBP2)模式,探讨其是否与淋球菌对头孢曲松敏感性降低有关.方法 将11株头孢曲松低敏和2株头孢曲松敏感的淋球菌penA基因全基因测序,通过BLASTn与BLASTx分析,研究penA基因的碱基插入和置换情况及PBP2中氨基酸插入和置换模式.结果 13株淋球菌的penA基因中有多个碱基置换或插入,PBP2中共发现5种模式的氨基酸插入或置换模式,没有
颜面再发性皮炎是见于面部的复发性鳞屑红斑性皮炎,多见于20~40岁女性.本病发病原因不明,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化妆品皮炎或季节性接触性皮炎,与日光照射、温热和尘埃等刺激有关[1].我们自2006年11月至2007年7月,对常州地区129例颜面再发性皮炎患者作问卷调查和斑贴试验检测,以期探讨其致病因素和潜在规律,供临床预防、治疗借鉴。
患者男,43岁.2007年6月10日患者颈项和前臂曝光部位皮肤经强烈日晒后出现风团,伴明显瘙痒,未出现系统症状.昼起夜消,未经治疗,6月18日到我院就诊.患者自述3年来,日晒后曝光部位皮肤反复起疹,无明显季节倾向,避光后可消退。
患者男,42岁.因全身皮肤红斑鳞屑10年,结节、肿瘤8年于2004年8月就诊.10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背部出现一鱼鳞病样斑片,无自觉症状.1个月后,胸背部皮肤出现片状淡红斑,微痒,并逐渐扩展至头面部、颈、四肢,呈弥漫性,红斑上有细小糠状鳞屑.在当地医院多次按湿疹治疗无明显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