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激发试验确诊日光性荨麻疹一例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qh_07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43岁.2007年6月10日患者颈项和前臂曝光部位皮肤经强烈日晒后出现风团,伴明显瘙痒,未出现系统症状.昼起夜消,未经治疗,6月18日到我院就诊.患者自述3年来,日晒后曝光部位皮肤反复起疹,无明显季节倾向,避光后可消退。

其他文献
粟丘疹亦称白色痤疮,系起源于表皮或附属器上皮的潴留性囊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性别.常见于眼睑周围、面颊、包皮、阴囊等处,疏散分布;或继发于皮肤炎症后等.现将本科2年来就诊的10例耳廓群集性粟丘疹患者报道如下。
期刊
患者女,37岁,因面部红斑20余年,左下唇肿物半年入院.患者2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面部出现红斑,日晒后更明显,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SLE,予以糖皮质激素等治疗,病情一直控制较平稳.一年前在家务农时,自诉下唇部不慎沾染农药,以后局部出现破溃、糜烂,皮损经久不愈。
期刊
目的 探讨大疱性类天疱疮(BP)患者血清抗BP180分子不同表位的自身抗体量.方法 制备BP180分子NC16A片段的不同抗原表位区NC16A-1、NC16A-2和NC16A-3,利用柱亲和层析的方法从10例BP患者血清中分别纯化抗不同表位区的自身抗体,定量,并用硫氰酸盐洗脱法测定抗NC16A-1、抗NC16A-2和抗NC16A-3自身抗体的相对亲和力.结果 经亲和层析纯化获得针对BP180-N-
患者女,62岁.下唇斑块伴轻度瘙痒2年就诊.2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唇中部出现一硬化、增厚的黄豆大小斑疹,轻度瘙痒,少许片状脱屑,无糜烂、渗液及结痂。
期刊
2007年3月3-11日,我市环县地区出现寒流天气,据环县气象部门提供资料表明,此时气温较往年同期明显下降,最低气温零下5.8℃,20日县疾控中心报告环县部分乡镇学校发生群发性手足红斑病例,我们配合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立即开展调查工作。
期刊
喜读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水疱性与脓疱性皮肤病的彩色图谱与概要).该书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靳培英教授主编.靳教授治学严谨,博览群书,医术高明,患者至上,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十大名医之一.靳教授从医五十余载,特别对大疱性及脓疱性皮肤病有很深的造诣,本书是她丰富临床经验
期刊
患者女,63岁.反复头面部丘疹、坏死伴发热2年.2年前无诱因于面部出现水肿性紫红色斑丘疹、丘疹.部分丘疹中央坏死或上附鳞屑.伴发热,无明显溃疡、渗出、瘙痒、疼痛和畏寒等不适.皮疹成批出现,反复发作,数目逐次增多.外用复方酮康唑软膏(皮康王)可控制,坏死的丘疹消退后,有萎缩、凹陷、结痂或瘢痕.半月前,停用皮康王1周后,于面部又成批出现类似皮疹,下唇明显坏死,自觉疼痛,并于枕后新起类似皮疹.伴发热,以
期刊
编者按 作者报道的病例很有意思,但缺乏足够的证据,①该患者被仙人掌扎伤3年后才出现"刺"样皮损,时间太长;②刺样皮损与原来扎伤的部位不符,3年前患者双手指、手掌多处被仙人掌刺伤,3年后在背部、上臂部有"刺"样的东西,且反复有新"刺"在其他部位出现,即使植物细胞可以在人体内生存,难道会在体内转移生长?
期刊
目的 检测头孢曲松低敏的淋球菌中青霉素结合蛋白2(PBP2)模式,探讨其是否与淋球菌对头孢曲松敏感性降低有关.方法 将11株头孢曲松低敏和2株头孢曲松敏感的淋球菌penA基因全基因测序,通过BLASTn与BLASTx分析,研究penA基因的碱基插入和置换情况及PBP2中氨基酸插入和置换模式.结果 13株淋球菌的penA基因中有多个碱基置换或插入,PBP2中共发现5种模式的氨基酸插入或置换模式,没有
颜面再发性皮炎是见于面部的复发性鳞屑红斑性皮炎,多见于20~40岁女性.本病发病原因不明,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化妆品皮炎或季节性接触性皮炎,与日光照射、温热和尘埃等刺激有关[1].我们自2006年11月至2007年7月,对常州地区129例颜面再发性皮炎患者作问卷调查和斑贴试验检测,以期探讨其致病因素和潜在规律,供临床预防、治疗借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