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核藻质粒状DNA的研究进展

来源 :海洋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ovenort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已在绿藻、红藻与硅藻等真核藻中发现有质粒状DNA,其结构一般是环状或线状的双链DNA小分子.红藻与硅藻的质粒状DNA中有可读框架(0RF),某些0RF有转录活性或与已知基因有明显的同源性,表明藻类质粒状DNA是一种功能活跃的新型基因组.研究还发现质粒状DNA是有用的分子分类标记,同时也是藻类基因工程潜在的载体.藻类质粒状DNA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用价值.
其他文献
以聚乙二醇6000分级沉淀、DEAE-SepharoseCL-6B,PhenylSepharose4B层析和制备电泳初步纯化了对生玉米的5-氨基酮戊酸脱水酶,它在pH8.5时比活为31U/mg蛋白,酶纯化了112倍,得率为12%,其亚基分子量为41KD,它可以用于酶促合成胆色素原,也可用于联合法测定
用CID-301PS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的开放系统研究了生长于庐山山地上的鹅掌楸苗期叶片的光合特性及其对遮荫的响应与适应性.结果表明:①在夏季晴天、土壤供水充足的条件下,鹅
对氧化亚铁硫杆菌加工纯铜的反应动力学与热力学进行了定量分析. 通过试验明确了生物加工过程中细菌对铁离子循环的动力学作用和水解对pH值变化的热力学作用,给出了生物加工
目的:探讨3′-HVR探针及Southern杂交技术应用于实验小鼠遗传质量监测的可行性。方法:采用人源α-珠蛋白3′-HVR探针,应用ECL试剂盒,以HRP标记进行Southern杂交,以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对5种近交系小鼠(BALB/c、DBA/2、T739、TA1、615)、1种封闭
以鸡痘病毒复制非必需区TK基因为侧翼,在牛痘病毒A型包涵体晚期启动子(ATI)与16个串联的突变型早期痘苗病毒p7.5启动子组成的复合启动子的下游,分别插入编码传染性法氏囊病病
足叶乙甙(etoposide)可以诱导上海四膜虫大核在形态和生化方面出现类似程序性死亡的典型特征,如染色质凝集成颗粒状;分散的核仁连接成串;DNA凝胶电泳出现阶梯状条带;彗星电泳
采用瓶插、冷藏等系列保鲜方法.研究毛百合花朵开放动态、花蕾发育状态与开花质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每朵花在水中开放3~5d.花枝整体花期8~9d.经保鲜液处理每朵花延长3d、总体花
生物体内进行的代谢反应错综复杂.但生物体是在动态平衡状态下生存发育的.因此,任何一类生化反应都应有一定的约束条件,并在最优化原理的支配下完成.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提出了
目的:了解CyclinD1基o表达产物(p36D1)与.大肠癌发生和进展的关系。方法:应用改良Westernblot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33例肠道对物(大肠癌29例,癌前病变4例)及其非瘤粘膜组织CycliflD1基
角类肥蛛(Lariniodesco,、nuta)是棉田害虫的重要天敌,我国大多数省份都有分布,该蛛的生态学研究较多(赵敬别,1993),但细胞遗传学研究未见报道,近年,我们对其染色体核型作了研究,发现该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