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野说: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一种闲人文风。推敲一些与董事会相关的“三字经”,发现其中竟然充满怪诞的理性!
野读:抛开理性与逻辑的缰绳,让感觉与幻想无虑地飘荡,眼前每个字只是踏过即逝的路石——这种阅读充满着“意识流”的味道。公文纷至沓来,淹埋了阅读感觉,阻断了原始意识,枯燥了原先轻松的生活,于是我们寻找一种还原,野说便成了野读最好的伴侣。
解读“博弈术”之前,先说一个“骗酒”的故事:
话说何先生嗜酒如命。一天,他突然想起老朋友沈先生今天过生日,于是便自作主张地前往祝贺,其实,他只想趁着吉日多贪几杯老黄酒。但是不巧,沈先生近来运气不佳,生意失算,捉襟见肘,所以,为了节省酒钱,设宴之前私下吩咐自己的书童说:“你每次只能给何先生斟半杯酒!”然而,何先生兴冲冲地远路赶来,闻着美酒的醇香却喝得不爽,而且更不好意思面对满桌的客人发作。于是,何先生灵机一动,便找了个解手的借口闪出大厅,在院中随手拿起地上的几块泥土用纸包上,然后召唤书童过来悄声地说道:“老夫身体欠佳,不胜酒力。现在给你几两碎银子,还请后生高抬贵手,每次给我浅浅斟上几滴便可!”那书童满心欢喜,转身急忙打开纸包,见是泥块就非常愤恨。于是,每次何先生刚刚干完一杯酒,书童便快步上前举起酒盏猛斟,一直斟到老酒外溢为止。自然,何先生那个乐哟美在心里!但是面部还得做出一些痛苦之状来。
任何故事都能小中见大,所以说故事总是能够受到欢迎。这不,有人听罢便觉得何先生所施的仅仅只是一个雕虫小技。其实,这里面已经包含了“博弈”的大道理。
应当说,“博”是力的象征,它讲究的是制衡。
力是对立两方的事,否则与自己较劲就没了意义。如果双方能够较上劲,那就是对峙,哪怕只有一瞬间。一旦没有对峙,必定是弱的一方无力,要么就是不发力,就像2005年全运会那场女子重量级柔道冠军赛上的“谦让”。不发力就是作假、违规,就将被剥夺参加博弈的资格。
在古罗马斗兽场中,角斗士殊死决战饿急了的猛狮,如此残酷的场景为什么能够吸引众多以文明著称于世的罗马人呢?应当说,人兽角力的可看之处就是人与兽之间那种反复彼此的对峙,能够激发观众情绪的就是双方之间那种“力的传递”以及双方相互制衡的生动过程,但决不是力量十分悬殊的那种强者对弱者的残酷杀戮。其实,在角力最后的血腥来到之前,人与兽之间的角力始终充满着特殊的原始艺术性。原始艺术的一个精髓就是平衡。今天,艺术院校将“不平衡性”称作现代艺术的真谛,与之也就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古人追求十分平衡的原始艺术精神,其中的道理十分简单:如果双方不能达到平衡,就会表现出一方压倒另一方的绝对形势,接下去就只剩下孤独的一方了。这也许是现代企业家十分渴望的一种最佳商战局势。所以我们有理由说,现代企业家们一定不太喜欢原始艺术。
原始艺术为何讲究平衡的美,就连结果必然充满血腥的角力也追求这种平衡美的过程,也许原因在于远古时代因为人类认识能力有限,天地人之间“三才会通”则有条件表现出某种神秘的混沌。此混沌又是什么呢?它就是人类看不懂的那种“没有规则的平衡”,现代人都管这种混沌叫做“黑箱”。噢!原来“黑箱”就是最为神秘、充满力量的平衡!难怪人类虽然看不懂,却都喜欢它!
我们解读“博”的含义,不妨先将“博”字拆开来看:左边一个“十”字,表示古代角力士所用的十字战戟。“甫”字常常被用来表示具有大智慧的人,比如神甫。“寸”在古代就是那被脚底踩着的方寸之地。所以,一旦你发力过大,将戟伸出过远,你的脚就会离开立足的方寸之地,于是摔倒,失去与对手之间原有的那种“力的平衡”,其后果必然会变得非常惨烈。生意场上如此,生活中亦如此。
这不,计谋得逞之后,何先生渐渐地按捺不住心中得意了,他开始用大口喝酒来挑衅沈先生。于是,在何、沈之间原有的平衡极限被何先生在无意中破坏后,沈先生就被迫展开了制衡动作:沈先生看出猫腻后也借故闪出大厅,暗示书童专门烫上一壶变酸了的老黄酒,放在何先生的面前供他独饮。于是,哈哈,好戏开场了!
应当说,“弈”是局势,它讲究的是调控。
“弈”就是中国古围棋中的“局”。有位细心的读书人写过一本名为《局道》的书,他将一个简简单单的“局”字分解为设局、观局、开局、控局、对局、僵局、搅局和败局等八种局势。其实这样也过于复杂了:“八局之分”无非就是一个“局”中可能出现的八种状态。也许受到西方哲学精神的影响,人类与生俱来的想象能力经常被“分析化”了。所谓“分析化”就是一种将事物的连贯性分离、割断。
事实上,完全可以在僵局中重新开局,败局也不一定就是表明已经不能控局,如果再做一个佯败的策略呢?再则,观局时一般需要具有极深的城府,因此,实际上观局既是对局,又是僵局,更是控局。等等如此如同天上那个“雨加雪”的风暴,能够分得清哪块是雨、云、风、雪吗?在这样的恶劣气候下,人们所能感受到的也就只是那种风暴的“大势”了。中国古代的“弈”真正所指的就是那“局势”。所以,高手之间的对弈一般并不需要杀到残局为止,一般来讲,审时度势之后,总有一方中盘起立。
这不,棋还没有走到中盘,势头已经出现了端倪:这时,何先生虽然已经骗得整整一壶上乘佳酿下肚,却还算不上最后的赢家。何先生聪明一时,这时却也非常无奈,人家当着众客人的面将一壶“好酒”供你独享,那就只好硬着头皮喝下去了!
这难道就是何先生已定的败局吗?其实,这只不过是双方的一种僵局。不知看官发觉没有:在此僵局之中,实际上暗藏着双方的“动机”,也就是动作的玄机,因为双方各自都有调控整个局势的角度、力度、时机和效果。
当然,《局道》一书所列出的“八局”分别有自己的特点也具有有益的参考价值。其中那些设局之暗巧、观局之明静、开局之旷勇、控局之稳健、对局之机变、僵局之含守、搅局之刁恶、败局之权宜,都可以作为调控时选用的角度、力度和时机,人们可以以“八局”为基始,然后按照各自的特点渐渐展开下去。
应当说,“术”就是方法,它讲究的是节奏。
话说沈先生猜拳劝酒不急不忙。何先生却一直暗自叫苦不迭,但是他不由得从心里佩服沈先生道高一尺:你看,他的“报复”行动就这样在不经意之中实施了。这时,同坐的客人们对何、沈两位的表现却羡慕不已。他们称赞说:何、沈两先生如此投缘,你来我往真是热情,这种友情非我等可比。他们哪里知道,暗地里一场艰苦的博弈正在进行着呢!
看官是否发觉:在这场博弈中,最耐人寻味的还是何、沈两人之间那种推杯换盏的有序节奏。只是何先生希望这样的节奏越慢越好,而沈先生则相反,他希望何先生一杯比一杯喝得快。其实,控制节奏只是众多博弈方法中的一种。
有人要问:为什么“术”所讲究的却是节奏呢?因为“术”要比一般的“法”更为抽象和玄妙。这种抽象和玄妙的核心就是逻辑。西语中“博弈”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逻辑,逻辑是人的思维中最有理性的组成部分。所以,并非舞池当中那种“跟着感觉走”,用于博弈的节奏原来非常理性。
这里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奥秘,那就是节奏一直受到逻辑的控制。此话怎讲?在“骗酒”故事中,博弈的那种节奏里面一直充满了逻辑的力量,因为此时沈先生已经在逻辑上胜算。他想:在满座高朋面前,何先生怎么也不会拉下老朋友的面子端着美酒不喝,特别是特地为你单独烫的一壶美酒呢!可怜这位贪杯的何先生,现在只能暂时抓住“放慢节奏”作为救急的稻草了。因此,你能够说节奏不是一种方法吗?
现在也有一个问题总是说不清,那就是:究竟是抽象的节奏激发了人类内心的激情,还是人类内心的激情创造了抽象的节奏?原先这仅仅是一个有关流行音乐原理和古典音乐原理的基本问题,它的一般答案则是:原始人类的激情创造了现代音乐的节奏,流行音乐的节奏反过来激发了现代人的激情。按照这样的逻辑,如果何先生反击的激情被沈先生调控着的饮酒节奏所激发,然后何先生凭借“沈先生酒力不如自己”这个绝对的逻辑,硬着头皮与沈先生拼上了酒量,那么,何、沈两先生接下来的“博弈术”游戏就将变得越来越有趣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