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瑶山的呼唤

来源 :中国扶贫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xusl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记广西优秀共产党员、扶贫工作先进个人赵文强
  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为公则灵。斯是公仆,服务于民。脚步遍基层,民情入脑深。谈笑有百姓,往来无私情。可以观实况,察真情;无谎报之乱身,无偏颇之爱心,榜样焦裕禄,赢得百民钦。众人日:公仆精神。
  ——摘自赵文强《读书笔记》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2014年2月14日,农历正月十五。这是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这是一个阖家团圆的日子。
  天上一轮明月,人间万家灯火,多么诗情画意的夜晚,人们沉浸在家庭团圆的喜悦之中。也就在这个晚上,年仅45岁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扶贫办主任赵文强一个人悄无声息地走了,医生说他积劳成疾死于心肌梗塞;父老乡亲说,赵主任不是病死的是为我们脱贫累死的。
  他走了,那么年轻,很多人为他感到惋借;他走了,那么敬业,身后留下一步步坚实的脚印;他走了,那么廉洁,给人们留下清风两袖的风采。
  山若有情山亦老。噩耗传来,大瑶山的每一座山,每一道岭,每一棵茶树……都洒下如诗如歌的泪水,祭奠这位瑶乡的扶贫干部。
  赵文强用20年不悔的赤心,锻铸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和群众事业的高贵品质—一忠诚。
  金秀县委组织部长莫克兵对记者说:“赵文强是我们大瑶山的优秀儿子,也是金秀人民的骄傲。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瑶族干部,赵文强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家乡,以坚定执着的信念扎根大瑶山,用美好的青春和热血浇灌这片土地。他参加工作24年,认真践行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勤勤恳恳做事,清清白白做人,这是赵文强人生的座右铭。他在担任扶贫办主任的7年多时间里,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奋战在扶贫第一线,无论在哪个岗位,他总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实现^生的价值。”
  不忘初心,心里装的是瑶乡人民
  金秀,多么好听的名字,地处大瑶山腹地,这里山青水秀,是瑶族儿女栖息的金色家园。
  1968年金秋十月,赵文强出生在金秀瑶族自治县大樟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的到来没有给这个贫困的家庭带来多少欢乐,带给家长更多的是送与留的选择。家里兄弟姐妹多,多一张嘴就多一份愁。赵文强生不逢时,刚生下来不久,面对生活的无奈,父母将他送^抚养。
  远离亲人并没有使他脱离贫困,他过的依然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苦日子。
  经历就是财富。幼年清贫的生活使他养成了勤俭节约、不怕吃苦、凡事都要亲力亲为的好习惯。正是这段生活的磨砺,让他明白了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乡亲们需要的是什么?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1987年,赵文强高中毕业,这是人生的拐点,是一个人重新为自己设计前程的关键节点。针对一些同学将上学视为逃离农村跳板的情况,他在毕业留言簿上这样写道:“当我知道一些同学为他们所谓的理想拼搏,目的是为了逃离农村时,我却要高呼家乡万岁!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吃着农民种的粮食长大的朋友要三思。”
  1990年,高中毕业的赵文强没有远走高飞,回乡后在大樟乡当了团委干事,因工作成绩突出,1994年入党,两年后被县里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说起赵文强的工作,不得不提起六巷乡。六巷乡是金秀县位置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的乡镇。八十年代初,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携夫人王同惠来六巷开展社会调查,王同惠竟不幸罹难于深山密林中。由于远离县城,交通不便,很多干部不愿到六巷工作。
  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赵文强主动请缨到六巷工作,一干就是八年。八年里,身为乡党委书记的他,身体力行,努力工作,用勤勉和智慧点亮了六巷,让这个偏远的乡镇结束了没有电、没有路、没有自来水的历史。
  哪里有灾害,哪里就有赵文强的身影。2005年夏天,六巷乡遭遇二百年不遇的洪灾,损失惨重。正在县里开会的赵文强得知灾情后,立即往回赶,几天几夜不吃不睡,带领干部群众奋战在抗洪第一线。
  大灾过后,包括乡政府在内的7个村屯需要整体搬迁。其中6个村屯找到了搬迁地,只有一个小山村的搬迁地没有落实。时任乡党委书记的赵文强了解情况后,当机立断,把原计划留给乡政府的搬迁地让出来。对此,一些乡干部不理解,赵文强表示:先把群众建房用地的问题解决好,政府搬迁的事以后再说。
  情牵扶贫,造福金秀百姓
  梦领瑶山富,魂系绿茶情。
  赵文强把贫困村屯当家,把群众当成兄弟姐妹,石崖茶基地、致富路、便民侨……这一点一滴的改变,都凝聚着赵文强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见证着赵文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2007年,赵文强调任县扶贫办主任。职务变了,一个严峻的形势摆在了他面前:一个山区县,贫困人口为32000人,占全县人口的21%。全县农民人均收入1415元,大大低于全国贫困线。此县也成为连片特困地区之一。
  山区为什么这么穷?出路在哪里?通过调研,赵文强认识到,产业经济是瑶山群众脱贫的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则是脱贫的保障。十多年的山区基层经验告诉他,茶叶是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最佳选择。
  瑶山云雾出好荼。从茶农那里得知,石崖茶收购价格是普通绿茶的3倍,一亩石崖茶,每年可产茶200公斤,每亩收入可达3000-5000元。这是得天独厚的致富之门啊!石崖茶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然而,如何大面积推广却是一个大难题。
  为争取上级对石崖茶种植的政策支持,赵文强用双腿丈量大瑶山,走遍了这里的村村寨寨,绘制出21张贫困村地形图,这些图详细地标注着各村寨的具体位置、人口数量、村寨之间的距离、致富能人的名字和电话。一图在手,一目了然,方便工作,得心应手。
  2012年,通过赵文强的努力和引荐,金秀石崖茶种植项目成功入选广西“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新增项目,获得9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   甲江村四面环山,交通不便,当地群众靠种植八角和杉树为生,产品运输全靠肩挑马驮,单一的产业和闭塞的交通制约着甲江村的发展。赵文强走村串寨,一家一户做工作,动员当地群众打造石崖茶种植基地。
  要想富,先修路,为准确测量甲江村到茶叶基地的距离,赵文强徒步爬山丈量,用最原始的“结绳记事”的方式进行计算,每一步的长度是75厘米,每走10步,折一根树枝放在口袋里,到终点,总共折了400根树枝,这3公里的扶贫路,就是这样计算出来的。
  在担任扶贫办主任的7年时间里,赵文强因地制宜,利用大瑶山独特的生态环境,相继建成了石崖茶、绿茶、香芋、水果、中草药等5个特色产业基地,全县贫困人口锐减。
  廉洁自律,心底无私天地宽
  固守清廉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信念,是一份承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赵文强一直固守的信念。他坚持原则,敢于负责,不以私情徇公事,不拿原则做交易,不用权力谋私利,坚守信念防线、道德防线、法纪防线,无隗为人民的好公仆。
  赵文强担任扶贫办主任的7年里,在他的努力下,县扶贫办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到的资金就有8000多万元。这些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每一笔他都清清楚楚,甚至能精确到毛和分。他始终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是:扶贫资金是老百姓的救命钱,一分一厘都马虎不得。
  2006年,已调回县城工作的赵文强准备在城里买一套商品房,然而5万元的首付却让他一筹莫展。碍于情面,他吩咐妻子出面向信用社贷款。信用社工作人员根本不相信,一个乡镇党委书记居然还要贷款付首付,但这是事实。时至今日,这套房子的贷款还没有还清。赵文强走的时候,他的银行卡里只剩下2500元,其中扣除当月的房贷800元,扣除给读大学的女儿1000元的生活费……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一个人民公仆留下的“财富”,一个现代版的《清贫》。
  当年,方志敏在《清贫》中写道:“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多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未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数在百万元,但为革命筹集来的金钱,要一点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业。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走进赵文强的内心世界,不难发现,他同样有着一颗广阔、深邃的心灵。他热爱工作,淡泊名利;热爱生活,甘于简朴。在母亲的眼中,他是孝顺的儿子;在妻子的眼中,他是重情重义的丈夫;在女儿眼中,他是慈爱有加的父亲。
  平常日子,总是粗茶淡饭,妻子覃干鸾习惯了清贫的生活。赵文强和妻子共同走过了20年的风风雨雨,虽然日子过得并不富足,可感情一直很好。回家的时候,他们一起做饭,一起散步,和女儿一起打球,一家人其乐融融。可如今,赵文强一个人孤零零地走了,妻子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他走得太早,还有很多的事没有做。他对得起组织,对得起百姓,唯独对不起家人。
  面对赵文强最后留下的那张储额只有2500元的工资卡,覃干鸾心里有股说不出的酸楚。3年前,她参加县里组织的合唱比赛,要求女队员统一佩戴项链上台演出,自己因为没有项链而退出演出。赵文强得知此事后,十分愧疚地说:“嫁给我委屈你了,连一条项链都没有送给你。”她没有责怪丈夫,因为丈夫给她灌输最多的理念是“清廉是福”,夫唱妇随,她愿意和丈夫共同坚守这份清贫。
  赵文强有个懂事听话的女儿。女儿上小学时,他让女儿背诵《弟子规》,虽不解其意,女儿却能一字不落地背下来。女儿是个让父母省心的孩子,一直品学兼优,考入大学后,并成为莘莘学子。如今,女儿一直没有走出失去父亲的悲痛,但她已将父亲留下的精神珍藏在心里,那是她一生的财富。
  赵文强去世后,大家担心他已经93岁的老母亲难以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无情打击,一直瞒着她。一次,覃千鸾回家看婆婆,老人思子心切,拉着她的手一遍又一遍地问:“媳妇啊,文强呢?我的文强呢,他去哪里了,怎么这么久不来看我了?…‘阿妈,文强去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工作了。”老人家似懂非懂,村里人常常看到老母亲一个人站在村头的老树下,眼巴巴望着回村的路……
  赵文强在他的一篇日记里这样写道:“40岁的男人活得很累,在社会这个舞台上,他是中坚,怯懦不得;在家庭这个舞台上,他是柱石,顶天立地。”现实生活中的文强就是这样,他用自己坚定的信念,用他的爱与责任,成为家人和老百姓心中永远屹立的顶粱柱。
  大瑶山在呼唤!赵文强,他不能走,他也不会走,他一定会再次走进瑶山,走进崖茶飘香的山寨,这里有舍不得他的老妈妈,离不开他的妻子女儿,还有永远的父老乡亲。
其他文献
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县塔瓦库勒乡地处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年降水量仅30毫米左右,年浮尘天气平均达260天以上,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全乡辖18个行政村,总人口2.7万,人均占有耕地少,土地贫瘠,受地理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农业发展十分缓慢,农民群众收入普遍微薄。  自治区团委作为第四轮定点帮扶和田县的牵头单位,2011~2015年定点帮扶和田县塔瓦库勒乡。2011年以来,自治区团委充分发挥共青
期刊
宜信公司创建于2006年,是一家集财富管理、信用风险评估与管理、信用数据整合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服务企业。  九年前,宜信公司创始人唐宁对宜信的战略发展提出了三个“三年计划”,即“夯实基础”“两翼齐飞”“遍地开花”。  九年间,宜信始终坚持商业可持续发展与社会效益最大化并重的双底线经营原则,让4万余名宜信人遍布城乡,以创新和科技为推手,努力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财富管理和互联网金
期刊
河南省民权县是大别山片区县,现有贫困人口3.4万户、11.25万人。近年来,该县以实施产业扶贫为抓手,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000多万元,做强优势产业,精心打造品牌,在60个贫困村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取得了初步成效。  四方联动 强化力量  民权县委、县政府理清思路、整合力量,坚持“定、联、包、驻”,强化产业扶贫力量,为全县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是定点帮扶借外力。借助国家质检总局定点帮扶的大好机
期刊
人物简介:马永军,回族,现年48岁,系贵州省威宁自治县双龙镇江林村人。现任威宁自治县南方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贵州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副会长、毕节市第一届政协委员等。  创新培训模式带领群众科学种田  作为威宁自治县的科技示范带头人,在自己认真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的同时,马永军还带领周围群众科学种田。他通过农业科技网络及电视里的农业科技节目,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并把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通过实验、示范
期刊
从繁华的首都北京到豫西伏牛山区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河南省汝阳县,从干净整洁的办公室到贫困山区的田间地头,他迅速完成角色转换,用真情和实干取得了汝阳广大干部群众的信任和爱戴。先后被评为优秀公务员,获得“河南省社会扶贫先进个人”、“洛阳市扶贫开发先进个人”、“中央、国家机关驻豫、驻洛定点扶贫先进个人”等荣誉,并被洛阳市记功嘉奖,被汝阳县委授予特别贡献奖。他就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首位到汝阳定点扶贫挂职
期刊
河北省涞水县是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2012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县。近年来,该县按照示范带动、率先脱贫的要求,以打造绿色崛起示范区为目标,以创新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方式为路径,以整合行业部门资金发展扶贫产业为落脚点,探索实施贫困户增收的多种实现形式,集中力量突破贫困区域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事业等方面的薄弱环节,举全县之力打扶贫攻坚战,确保县内88个贫困村、226
期刊
“山上栽花椒,山下养牛羊、产业扶贫好、致富门路广,如今走出穷窝窝,‘金果树工程’帮大忙。”这是在河南省洛阳市13个贫困县区737个贫困村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是乡亲们对洛阳市社会化产业扶贫“金果树工程”发自内心的赞美之声,更是洛阳市扶贫工作的真实写照。  合力培育“金果树”  近年来,洛阳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以
期刊
近日,中共辽宁省委常委、大连市委书记唐军,大连市委副书记、市长肖盛峰率大连党政代表团到贵州省六盘水市深入推进对口帮扶工作。期间,同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省长陈敏尔共商进一步深化对口帮扶工作大计,并在六盘水市召开了“大连市对口帮扶六盘水市工作座谈会”,同六盘水市党委、政府负责同志总结了19年来两市对口帮扶工作开展情况,就下一步深化两市对口帮扶工作进行了深入座谈,并向六盘水市援助2015年帮扶资金300
期刊
2014年以来,四川省巴中市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公开公正识别出贫困村699个,贫困户14.9万户,贫困人口50.9万人。如此庞大的贫困数据,成为巴中市达成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可逃避的现实。  为此,巴中市从助农帮扶基金的试点尝试到农村互助资金的拓展延伸,再到小额信贷的全面升级,成功实现了金融扶贫“三级跳”。在充分发挥政府引导的同时,盘活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建立有效的利益联
期刊
安徽的第一书记选派工作,开始较早,渐成品牌。  自2001年开始,安徽省从省、市、县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连续选派6批1.8万名年轻党员干部,到难点村、贫困村、后进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或书记。中办发25号文件出台以来,安徽的第六批干部选派工作大力向精准扶贫倾斜,同时建立了“领导联系、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和驻村工作队”定点帮扶制度,对建档立卡识别出的3000个贫困村全部派驻了扶贫驻村工作队。根据中共中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