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 安平树屋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_la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政府被迫于1858年先后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条文明述台湾开放通商口岸。1862年,台湾沪尾海关成立。1865年1月1日,台南安平开港,正式名称为“台湾关”。同年,洋商纷纷在台湾设立洋行。所谓洋行,就是外商建立的商业办事处,此时也正是大量西式建筑出现于中国之际。当时台湾有五大洋行,分别是英国德记洋行、怡记洋行、和记洋行、德国东兴洋行及美国唻记洋行。现存规模最大的为英国德记洋行,其仓库后方临盐水溪畔,即是为昔日的古码头。
  安平树屋原为英国德记洋行的仓库,砌墙古红砖推取自热兰遮城(即安平古堡,建于1624年,是台湾最古老的城堡,曾是荷兰人统治台湾的中枢,也曾是郑成功的居城)。从红砖、门楣花岗石、窗框基石和木屋架构判定,仓库最早应建于19世纪末及日占初期,之后作为“大日本盐业株式会社”办事处仓库,现在的规模即为日本人扩建的。台湾光复后,这里归属台湾质监总厂,后来总厂迁址,仓库便任其荒废。据台湾盐业公司退休场长张坤煌口述,1935年他在此上班时,自安顺盐田运来的盐包都堆置于此,当时仓库己有榕树盘根,可见树龄已近百年。
  现在仓库内外多株百年老榕树盘根错节,气根在屋顶及墙壁攀附生长,形成了“树以墙为干、屋以叶为瓦”的天然艺术品。茂盛的榕树与建筑物“纠缠不清”,让本来平淡无奇的仓库成为一个有趣的探险空间,宛如台湾版的“吴哥窟塔普伦寺”。后来仓库老屋荒废多年,没有人敢接近的原因:榕树被当地人视为阴性,部分人还习惯参加丧事或是到命案现场前,身上都会携带两三片榕树的叶子,以趋不洁之物。在这些习俗与观念的作用下,许多人对旧残酷避之不及,所以旧仓库榕树区便成为一个禁地,也因此完整保留下最自然的状态,毫无人为的干扰与破坏。
  吊诡的是:先有了房子,树依附其上,房子的结构被破坏了,树根反而成为房子支撑的结构。接下来新增的构造物,如何一同参与这样子的有机型态?现代建筑师对安平树屋的设计手法,是将树屋视作一开放地景艺术:不特意翻修屋顶,但利用掀开已毁坏的屋顶,规划成树屋内部开放与半开放空间交错特殊韵律,让雨水自然落入屋内,地面作排水处理,绿地上有木栈道、榕树间架设钢构空桥,参观路线环绕整个树屋,从空桥上方可以俯视榕树枝头,树干与枝叶尽收眼底,让人的行为与天然景色可以和谐共存,相互辉映。
  台南安平树屋因时空变迁而闲置破败,如今却意外地形成了一个自然生态与人文融合的历史痕迹。现在的安平树屋犹如蒙尘的明珠,经仔细擦拭后,再次绽放出闪亮的光芒。
其他文献
惠安女服饰是古代百越遗俗与海洋文化、中原文化碰撞交融的服饰民俗文化遗产。以惠安女服饰装扮的人群分布在福建泉州惠安东部海岬区域的崇武、山霞、净峰、小岞等乡镇。这里的男子多出外谋生或出海打渔,惠安女自然成了建设家乡的主力军。她们开公路、修水利、种田地、补渔网、敬公婆、教子女,里里外外一把手,真可谓全能媳妇。  独特服饰背后的历史演变  惠安女服饰的整体样式定型于唐朝,至宋代渐趋成熟,明末清初以后,有了
期刊
“凤凰装”最惹眼  福建畲族分布面广,各地畲服型制略有不同。闽东畲服中最具特色的是“凤凰装”。畲族妇女喜用红头绳扎头髻,高盘于顶,俗称凤髻。在衣裙上刺绣着各种彩色花边,多是大红、桃红夹着黄色的花纹,镶绣金丝银线,象征着凤凰的颈、腰和羽毛;而后腰随风飘曳的金黄色腰带,象征凤凰的尾羽;周身悬挂叮当作响的银器,象征凤凰的鸣啭。相传畲家始祖盘瓠王因平番蛮有功,高辛帝招他为驸马,在与高皇三公主成亲时,帝后娘
期刊
如今,人体彩绘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了,无论是全身还是局部,艺术家们都能像模像样地画出各种创意图案。来自意大利的Guido Daniele是个喜欢尝新的艺术家,他以人手作为“底板”,画出了各种各样让人惊叹的动物图案,不仅有海豚、斑马、鳄鱼、大象,就连驯鹿、蟒蛇、变色龙,甚至珊瑚他都能塑造得惟妙惟肖。
期刊
在过去的5年里,摄影师左凌仁带着相机,走南闯北,遇到了众多的野生动、植物,并将它们一一摄入画面。不过即使如此,摄影创作中还是会遇到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时刻。左凌仁说:“在我遇到这群在西藏珠峰南坡的长尾叶猴之前,我从不敢想像在中国也可以与野生动物如此接近、亲近,它们甚至会好奇地围观我。所以,就有了这张照片。”
期刊
【参赛主题】  1. 风光组  记录大泉州各个乡村美丽风光为基本内容的摄影形式,包括村容村貌,新村建设,自然风光等。迎合泉州市政府所倡导的“美丽乡村”主题,通过光影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泉州的乡村,回归自然。  作品单幅、组照(组照:4幅/组~6幅/组)均按一幅评选。(彩色、黑白不限。)  2. 人文组  重点反映大泉州地区各个乡村的风俗、民俗,人文生活。包括乡村生活、宜居、经济等。通过镜头记录下乡
期刊
妈祖服饰是福建莆田湄洲岛女性一种传统服饰,经过历代传承和演变而形成独特服饰文化。湄洲有民谣:“帆船头,大海衫,红黑裤子保平安”,说的就是妈祖发型和服装特色和内涵。  湄洲女服饰源于妈祖信仰,而妈祖是湄洲女杰出代表,集中体现湄洲女善良、勤劳、勇敢、甘于奉献的品格。因为有了妈祖,湄洲女形象显得熠熠生辉。  梳妆楼里的便装妈祖  到湄洲岛时已近黄昏,沿路并未见到特别打扮的女子,不免有些担心,能否见到湄洲
期刊
孔子评价齐桓公的大臣管仲时说“微管仲,吾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要是没有管仲,我们就要像夷狄那样披头散发了。可见,汉服的右祍是其最主要特点。客家服饰保持了中原宽博及右祍的服饰特点,但也融入了当地少数民族以短窄为上的服饰特点。客家人的服装,无论上衣或是裤子,都保持了宽松肥大的古风。客家最常穿的大裆裤,更是以裤裆深,裤头宽为特色。大裆裤的腰间一定要摺叠几层才能系紧。平时一般人家衣服,男女无多大区别,上衣
期刊
林美凤是记者在村中见到的第一位小脚老太太。独自坐在木凳上结渔网的她,见记者要拍照,非要进屋换好衣衫,重新裹脚后才肯出来。据她回忆,她是3岁开始缠足,16岁作为童养媳嫁给了当时村里最能干的渔夫,“从前裹脚时,比谁家女儿脚裹得最小,成年后就最多人上门提亲。”而婚后的日子,除了补鱼网和料理家务,林美凤也曾因女红(即妇女所做的手艺及成品)做得好,有出外务工的机会,但却遭婆家断然拒绝。  村里缠足妇 均为童
期刊
福建省摄影大奖赛征稿启事  主办: 福建省摄影家协会 中共福清市委宣传部  协办: 福清市天生农庄 海峡摄影时报  福清市旅游局 福清市广电局  福清市文联 福清市侨乡报社 福清市摄影家协会  为全面记录福清市“三城同创”进程,展示融城绿色发展风貌,由福建省摄影家协会与中共福清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天生杯·美丽福清”全省摄影大赛,即日起向全省摄影工作者和爱好者征稿。  一、征稿内容  凡是反映福清
期刊
作为福建泉州的一个沿海渔村,蟳蜅位于古刺桐港畔,三面环海,这里的蟳蜅女与惠安女、湄洲女并称“福建三大渔女”,是闽南沿海一大民俗奇观。  蟳蜅女身着斜对襟的衣服,衣着朴素,大都打着赤脚,或者踩着一双人字拖,可头上都戴着鲜艳的花儿。年近70岁的黄老伯,他的儿媳妇站在摊档前吆喝着“鲜货咧”,腰上别着一个亮光光的红色塑料小钱包,头发在后面绾成圆髻,中间除了插一根象牙色的筷子作发簪,还多插了一根红筷子。圆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