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与石头的女儿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tasdfg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惠安女服饰是古代百越遗俗与海洋文化、中原文化碰撞交融的服饰民俗文化遗产。以惠安女服饰装扮的人群分布在福建泉州惠安东部海岬区域的崇武、山霞、净峰、小岞等乡镇。这里的男子多出外谋生或出海打渔,惠安女自然成了建设家乡的主力军。她们开公路、修水利、种田地、补渔网、敬公婆、教子女,里里外外一把手,真可谓全能媳妇。
  独特服饰背后的历史演变
  惠安女服饰的整体样式定型于唐朝,至宋代渐趋成熟,明末清初以后,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即形成了款式奇异、装饰独特、色彩协调、纹饰艳丽的基本特征。20世纪初,随着文化生活和视野的逐渐开阔,惠安女服饰不断发展完善,从而成为了一种极具区域特征的服饰民俗文化现象。闽南人描述惠安女的服饰,常用:“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来形容,这12字把惠女服饰的特点形象而又风趣地概括出来。
  现存的惠安女服饰实物大致可归纳为清末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服饰、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服饰、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服饰,包括上衣、裤、饰物以及发型、首饰和穿戴习俗。上衣已由大衭衫、接袖衫逐渐演变为缀做衫、节约衫。裤有大折裤子、黑丝绸裤、黑布裤、蓝布裤等。至于饰物,则包括百褶边裙(俗称肚裙)、贴背和褡裢(又叫“插么”)、腰巾、袖套、腰带(彩色塑料带和银腰链)及小竹篾篮等。发型,有未婚和已婚之严格区别。原先繁缛浓重的大头髻(埔缀髻)现改为圆头、双髻头和螺棕头、目镜头髻、贝只髻。头饰和首饰有黄斗笠、花头巾、银手镯、金戒指等。鞋则有凤冠鞋、踩跷鞋及拖鞋。发型和首饰有盛装发型、轻便发型。
  据专家考证,惠东人群是古百越民族的一个分支,是闽南十八峒、蝴蝶峒的后裔。蝴蝶是其原始的祖徽和崇拜对象,惠安女服饰因此在服饰色彩上具有蝴蝶般的艳丽,集中体现在蝴蝶图形的种种纹样及头饰中的蝴蝶造型等。
  穿在身上的灵动画卷
  崇武一带妇女,外上衣多为蓝色,右衽大襟式(也称“大袄衫”);只有夏天着浅色衣,如白底绿条或浅色碎花,也有肩、胸部用绿色镶接白色的式样。这种短衬衫,外地人称“节约衫”,胸围袖管收缩,紧裹上身,衣袖仅及臂腕之上;袖口边沿接上环节(多为黄、橙等暖色)。一环花布,长不过脐,裸露一圈肚皮至肚脐。下摆臀围是大弧度的椭圆形,充分展露鲜艳的五彩塑料丝裤带和银裤带。裤子均为黑色,中老年妇女喜穿传统的卷筒裤,裤管肥大。裤筒宽约1尺至1.2尺,裤头为臀部的一倍宽,上面缝接一块5寸宽的蓝色布边。着装时,裤头插迭套于腹部,系上裤带或银带。有时劳动时挽起裤筒,别上卍字花或中心插等,很有装饰味。现在一些青年妇女已改穿窄裤管的西式裤或直筒裤腰小臀大,配上传统上衣,同样窈窕多姿。穿西式裤一般不挂银裤带,多拴红白或红黄二色搭配的塑料丝编织成的、有各种花纹图案的裤带。
  小岞一带妇女的服装同样是短上衣、宽裤子。与崇武尚蓝的习俗不同,其短上衣大部分用红色、天蓝色或白色布料裁制;或纯一色,或缀上小花蕾儿。短上衣外套一件绣有花色的无袖褂子;冬天换成红绿两色羊毛褂。裤子除黑色外,还有深蓝色的。其衣、裤、褂的领、袖、裾及裤头都极为考究,常绣以艳丽多姿的纹饰。如在褂背和裤筒上常绣一个方形绣记。相传,古时有位新嫁娘,为因帮厨烧破裤的小姑缝补裤洞,用方形绣记弥合。因技艺精湛,受人称赞,其他妇女竞相仿效,以显示手艺灵巧。
  结婚时,惠安女穿的是上下全套黑衣裤,式样与平日相同,但无绣饰,显得典雅端庄。从整体看,惠安女服饰的色调柔和庄重,自上而下色调逐渐加重,给人以沉稳感。黑、蓝基调上所缀绣饰,打破服装的呆板格局;色彩不佻不乱,至为和谐,艺术效果强,有独特的审美情趣。
  “簸箕髻”和“短棍髻”
  旧时惠安女多蓄发为髻,髻的花样很多,其中最令人赞叹的是“簸箕髻”和“短棍髻”。
  “簸箕髻”,以竹片范圆框,鱼骨为架,直径约2尺许,高戴头上,将头发摊开,团团敷满,分绺扎牢,然后再插些银指钗为点缀。形如簸箕,又似佛菩萨的毫光。“簸箕髻”的梳洗,起码需三四人帮手,耗费半日。所以要两三个月才能梳洗一次,美则美矣,却太繁复费时,故今已不多见。
  “短棍髻”,又名“高射炮髻”。以稻草和鱼骨为干,高约3尺,粗恰盈把,高戴头上,将头发摊开包匀扎牢,然后再插些银指钗为饰,高翘头上,确如高射炮。据发式专家研考,这比之元朝宫女的矗耸发型还要高擎一倍有余。其梳洗虽较“簸箕髻”为易,但仍须请人帮忙,亦颇费事,故与“簸箕髻”一样均已过时。
  现今惠安女的常见发式,五六十岁的老妇脑后梳横髻,插几个头笄或银钗、塑料弯梳等;有的则包深色蓝巾,冬天髻两旁还要叠黑色丝料。年轻妇女或剪短发,或梳辫子;两条辫子各饰一别子,头顶留一束头发,称“中补”。中年妇女的头饰处于老年与青年之间,梳辫子,但不佩“万字花匾”和头架。港墘村等地妇女,还喜在头顶横置一缎发束,扎上4个别子固定好,用黑丝绒铁头架(粗大呈弓形)假发向两耳垂下。
  惠安女婚嫁时发式最奇特。旧时净峰、小岞一带姑娘出嫁,必须改变发式,即将少女的“髻尾”(辫梢处扎红黑绒线)改梳成蝴蝶般的发式,以示成人。这种变发式俗称“上头”。“上头”由姑姨或表姐妹或乡中姐妹来办。先在头上立高5寸许的“藤架”,前半头发把藤架盖住向后披,与后半发合拢,以红绒线扎稳头架,不使歪斜或下坠;再用“髻塞”(用黑布将通心草或灯心草、软木包成椭圆形,直径约6寸)裹住,也以红绒线扎紧,便成发髻。梳理停当,开始上饰,先在髻塞两侧各插银质“骨簪”24支,每支皆宽首尖尾,髻塞上端饰银牌链、字或其他小饰物,顶端中央插一把彩针,长约8寸。发髻下围,饰以银制(或金质)花串,俗称“下串”。然后插2把凤头银饰于额前,称“头花”,长尺半,凤头下镶珠质响铃;发髻左右各添3把凤头银饰物,称“发桃”,长尺许,也有珠铃。之后,两耳各挂如帐钩大小的耳坠,称“耳栓”,缠上一大串银扯链,这种盛妆发式,状如蝴蝶,称为“蝴蝶式”发髻(当地人称“埔缀”),重的有20斤,有的妇女头发因不胜负荷,便早早脱落了;上年纪后往往是童山濯濯,所以乡中有“七枝头毛编八把”的俚语。现今惠女结婚的发饰已大大简化了。
  花头巾和黄斗笠
  除钗、簪、笄、珠花之外,最能体现惠女头饰特色的便是其头上的花头巾和黄斗笠。花头巾多折成三角形,裹于头上,严严实实,仅露眼睛、鼻子、嘴巴和部分脸庞,花巾前还左右对称戴着许多用彩色塑料丝带及钮扣自制的“万”字花,中心插各式别子(有圆形、菱形、花瓣形及其他复杂的几何形)。花头巾向两侧展延,后呈三角形,以通风透气,还能防风防晒和护发,冬天更有御寒作用。当地年轻妇女,往往拥有花头巾70条~80条,多者逾百条,随四季变化而更换,夏天常用白底浅花,冬日爱扎蓝底白花。姑娘们进城,一见新颖艳丽的花布,必买无疑。回来还要绣上花边,缀以各种小装饰。外地来客,若给女主人带来新花色的头巾,被视为最珍贵的礼物。
  惠安女还习惯在花头巾上再低低戴上一顶金黄色的用细竹编的尖顶斗笠,使本已不甚外露的面容再遮一层面纱,由此更添几分绰约风姿和神秘色彩。据说,这种黄斗笠是1958年“大跃进”年代,惠女被动员参加建设乌潭水库时为防日晒雨淋而发明的。黄斗笠作为装饰越来越受惠女喜爱,如今惠安境内到处可见花头巾上戴黄笠的惠女。这种竹编斗笠做工精细,系带上有绣饰精美的花纹图案,笠左右两沿饰有4条塑料花或绢花织带,显得别致。惠安小岞一带妇女对黄笠更是喜爱,无分风雨晴晦、室内户外,均喜戴黄斗笠,装饰作用胜过实用功能。
  惠安女还喜戴小巧的耳环(旧时安东、小岞等地有戴大耳环的,长者垂及胸前)、项链、戒指和手钏等。由于被遮头蔽面的大头巾所遮掩,故不为人注目。已婚妇女在黑色缎裤上配有特殊装饰“银裤带”。旧时银带仅两三股,现在多至8股。银带约有2寸多宽,重1斤多,价格可达千元以上。惠安女自古不兴缠足。过去惠安女多赤足,现也穿凉鞋和拖鞋。
  新的时代里,封建旧俗已经消失,惠安女的勤劳、坚韧与创造力却没有被磨灭,并在各个领域得到了更好的施展。
其他文献
8月4日,是俄罗斯鄂木斯克城的塔狄安娜和斯拉瓦结婚的日子。这一天,塔狄安娜和斯拉瓦以“最长婚礼披纱”的提名打破吉尼斯纪录。拖在喜娘塔狄安娜身后长长的雪白的披纱竟有3686米长,比此前英国人创造的纪录还要长300米。
期刊
中国一大特色是言(口头语言)文(书面语言)的殊途同归。我以为,中国的书面语言并非口头语言的记录或保存,它本身有独立的起源,大概源出于结绳记事。所以六书中应以“指事第一”为原则。它本为远古巫师→君主→贵族所掌握,神圣而神秘;其后由于传授经验、历史事实和祖先功业而与口头语言结合,但又始终和而不同,仍然保持其相对独立性格。中国书面语言对口头语言有支配、统率、范导功能,是文字(汉字)而不是语言(口头语言)
期刊
刚度过127岁生日的新疆疏勒县老人阿丽米罕·色依提出生于1886年6月25日,她从2010年起,已经连续三年荣获中国老年学学会公布的全国十大寿星排行榜第二名,是经历了三个世纪的老人。原我国最第一寿星广西巴马罗美珍老人已于今年6月4日去世,这就意味着阿丽米罕老人成为中国最长寿者,也是世界上最长寿的人。
期刊
早在三千多年前,甲骨文中就有了“米”字。米,象形,甲骨文象米粒琐碎纵横之状,本义为谷物和其他植物去壳后的子实。《说文》曰:“米,粟实也。象禾实之形。”米有时特指稻米。以米为反映对象,汉语形成了大量承载着深厚丰富文化含义的含米熟语和含米词语。    一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古代的植物性食料主要是谷物。古代有“五谷”之说,如《周礼夏官职方氏》云:“谷宜五种。”汉代郑玄注:“五种,黍、稷、菽(豆)、
期刊
8月12日,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金门国际学院近300名学生排成长队,他们同时伸出右手掌。一个名叫提帕克的小伙子来到队伍前,随着计时开始,他迅速拍击学生们的手掌。60秒钟后,他以击掌212下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期刊
来自英国汉普郡南开普敦的自然爱好者亨利克·达勒今年36岁,他从小热爱爬树。1年前,达勒离开英国,开始惊人的“爬树之旅”。他在一年中走遍了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奥地利、瑞士、荷兰、德国、丹麦、挪威以及瑞典。在365天中,他坚持每天爬一棵30米以上的大树,约在10分钟到90内完成。如今,达勒将根据自己的爬树经历写一本书。
期刊
23.8秒,这是90岁的日本老人守田满样的百米跑成绩,完胜先前一个90多岁老太的50.9秒的纪录。除了体能的因素,守田满样似乎完全不缺乏竞争意识和决断力。获胜后,她说:“好丢脸,没跑好,训练的时候跑过21秒。下次争取打破23.18秒的世界纪录。”
期刊
照片摄于美国犹他州峡谷地国家公园,国家公园位于犹他州东南格林河和科罗拉多河汇合处,这里以峰峦险恶、怪石嶙峋著称,还有许多印第安人生活的遗迹。摄影影师马克斯在一个夜晚徒步前往这些遗迹,希望拍摄到它们在银河下的景象,但是一场雷暴雨的到来,让马克斯拍到了这张令人惊叹的照片。
期刊
24岁的德国女孩米歇尔·科普卡在穿了三年专门订制的紧身胸衣后身材大变。现在的她腰围只有40.6 厘米,被称之为“蜂腰”女孩。目前米歇尔·科普卡正准备申请世界最细腰围吉尼斯纪录。
期刊
作品《鸟瞰塔里木河》是采用了特殊的视觉效果,利用塔里木河流域那干枯印迹和塔克拉马干地区特有的地理地貌特征为范本,反映我们生存的环境在日异恶化。过度的开发导致森林大面积的萎缩,河水断流、土地沙化等环境问题。摄影师想以此呼吁人们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珍惜水源,爱惜生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