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宏:说说晓光谬论

来源 :社会与公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m_j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读完晓光老师驳“永光谬论”一文,竟得“晓光谬论”。这里就谈谈原因,说说原文中的情绪问题、9个逻辑问题、4个方法问题、三观凌乱问题、路径选择本末倒置的问题、信息缺乏、过度加工的问题。
  此稿修改多次,力求平和理性、以理服人。不当之处,欢迎拍砖,如有失礼,敬请谅解!
  《康晓光:驳“永光谬论”——评徐永光<公益向右 商业向左>》一文刊出后,素闻晓光老师铁骨风格,立即放下手头工作,逐字读起。
  永光老师《公益向右 商业向左》,仔细读过,远见卓识历历在目,所倡导公益向右,商业向左,摆事实,讲道理,求同存异,弥合分歧,为善开道,携手共进,用心良苦,善莫大焉。
  读着读着,奇怪!竟然成了“晓光谬论”!其原因,我分几个小节,一一道来。
  情绪飞起、道理顿失
  文中开启,情绪化词语便目不暇接:
  .狭隘的
  .黑暗的
  .卑鄙的
  .邪恶的
  .无耻的
  .危害是巨大的
  .永光借势到处演讲,流毒日广,危害日深,不可小觑
  ……
  .立场、态度和情绪是邪恶的
  .肆无忌惮
  .永光谬论具有很大的蛊惑性,足以混淆视听,干扰公益事业乃至社会的健康发展,甚至将公益事业乃至社会引向邪路,因此永光危害巨大。
  问题是,这篇文章是来讲道理的,慢慢讲,静心说,静能生慧 慧能生智,才有道理。平和理性的文字才彰显力量。
  情绪化的文字,可能使表达偏离预期。
  过往的总结是这样说的:
  .面对问题,情绪会产生新问题,且不解决原有的问题;
  .情绪会获得一个负面的反馈;
  .沟通,70%是情绪,30%是内容,情绪不对,
  内容扭曲;
  辯论之法,有礼有节、有节有序、有序有因,有因有果。秩序,序就是萝卜头议事规则,有了这个,就能辩论出东西来。
  情绪的作用,第一个,就是破坏了秩序。直接是辩论成为了争论,其二,使基于事实与逻辑的竞争走向了人与人之间的斗争。
  逻辑错误、大厦将倾
  逻辑、是项链的线条,是建筑的骨架。有逻辑问题,那么就只有珠子与废墟。
  这篇文章中主要的逻辑问题是概念模糊、错误类比、二元思维、错误推理、稻草人、诉诸情感、滑坡谬误、人身攻击、以偏概全等。
  稻草人
  稻草人就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人,通俗地说,就是为对方设立一个虚假的观点(稻草人),通过攻击这个观点,来达到攻击人的结果。
  稻草人谬误产生的原因有两个:
  一、由于非理性的情绪导致曲解了说理者的立场。
  二、没有深入理解对方的观点,和说理者的本意有所偏差,理解有误。
  例如,文中有如下的文字:
  据我观察,永光最初钟情于社会企业;为了鼓吹社会企业,而贬低公益组织;进而吹捧商业,贬低公益;再进一步,为了贬低公益和公益组织,否认人类利他的可能性,同时,为了论证商业和企业是唯一的选择,强调人类只有利己这一种可能性。
  书我也看过啊,里面没有这么说。
  永光谬论的关键要件是,否认人类具有利他的可能性;抹杀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将人类贬低为只能利己不会利他的禽兽;由此毁坏、否定公益事业的根基;而且,否认公益事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对于这些,我也没发现啊。
  市场、企业并非万能。自由市场的鼻祖,亚当.斯密已经认识到市场的不足,需要一个“守夜人”。现代西方经济学,从产权理论入手,区分了“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建立了“市场失灵”理论。(除了所有权不完整,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还有契约失灵、信息不对称、非竞争性。)市场只能有效地提供私人物品,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需要非营利组织和政府的参与。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谁也不能包打天下,只有三方合作,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才能有效地解决人类的全部需求。鼓吹企业、市场万能是不知道何为“市场失灵”,缺乏最基本的经济学基本常识。即便是最狂热的经济学帝国主义者,也没有说,除了企业不再需要其他类型的组织。
  书中没有这样的结论,去否认公益组织。
  在《公益向右 商业向左》中,对此是这样说的。
  公益向右,从布施钱财到注重投入产出效益;再向右,强调资金投入是否有效解决社会问题,产生影响力;再向右,公益服务可以收费,比如教育、医疗、养老服务,与商业很相似,但商业分配利润,公益组织的收入不分配利润,故称为“非营利组织”;再往右,公益转变为商业模式,成为社会企业。
  商业向左,从追求利润最大化到在商业活动中努力承担社会责任,兼顾股东、消费者、环境和国家利益;再向左,从企业社会责任升级到企业战略公益,把公益渗透于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共享经济,令商业向左争先恐后;再向左,用影响力投资与社会企业,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社会企业以社会利益为先,把赚钱放在了第二位。
  ……
  社会化是公益的目标,市场化是通向这个目标的路径。社会为本,市场为用,相互相成,相得益彰。
  注意这句“社会为本,市场为用”,写的很清楚,是走向善的道路!
  稻草人谬误是最严重的问题,这就使文章偏离了原有的标靶,飞向了一个不知名的对象,简而言之,批评的不是永光谬论。
  概念模糊
  辩论以始,需要确保大家说的是一件事情。因为个人信息背景的不同,大家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一定是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信息来源、不同的认知程度、不同的结论。因此,如果批驳,先得把对方的核心概念提取出来,同时确保自己的基本概念清晰。   但是我发现,这篇文章,有如下概念问题:
  .什么是商业
  .什么是公益
  .什么是利己
  .什么是利他
  .什么是主义
  .什么是善
  以这个为例:
  古今中外,对慈善的认识,有一个共同的交集,那就是“利他”。可以说,慈善的本质是利他。
  问题来了,商业也有利他性,那商业是不是慈善?慈善可能好心办坏事,那慈善的本质是不是“害他”。
  再看:
  自己吃饱了,家有余粮,并因此获得幸福感。门外有人忍饥挨饿。甲看在眼里,无动于衷,并且无所作为,而且幸福感没有丝毫减损。他人的死活、痛苦或快乐与甲无关。只要自己能够吃饱喝足,哪怕遍地饿殍,近在咫尺,他仍然可以怡然自得,乐在其中。
  ……
  甲,就是一个纯粹的利己主义者。
  问题是,有些人有爱,悲悯之心更多,例如特蕾莎修女,有些少,甚至无,例如虐杀动物甚至伤害人的人。生命皆利己,但利己不一定就是利己主义。成为主义,意味着主动的、成体系的意识行为,以至于成为信念,行为信条,且坚定持有。
  如果甲是利己主义,那么如下图,狗狗就是利他主义者吗?一定不能忽略成为“主义”的一些特征。
  错误类比
  所谓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类比是一种主观的不充分的似真推理,因此,要确认其猜想的正确性,还须经过严格的逻辑论证。
  例如论证关于小而美和规模化:
  几个人组织起来每天打太极拳健身,一伙人组织起来时常去观鸟,有人建一个老人护理院照顾一些老人,他们尽心尽力,自得其乐,有何不可?为什么非要“规模化”?不规模化怎么就成了“花拳绣腿”?
  社会组织是为其参与者期望解决的社会问题而存在的,这里不包括自娱自乐,也不包括没有问题的这种情况。
  规模化是一种倡导,但是并没有否认个体基于偏好的选择。规模化的潜台词是专业化,标准化(最佳化)。如果专业化、标准化,那么就会自动规模化,你不想推广,别人会求着你共享,进而规模化。
  因此,两者不具有类比性。
  二元思维
  与《公益向右 商业向左》不同,文中处处割裂着商业与公益。因此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矛盾:仁义值千金,金钱是粪土。
  郎咸平一次在某大学演讲中说,我们的企业不要追求做大做强,大学的高材生就问他:“难道要做小做弱吗?”
  如同文中,要规模化,就不要小而美,要商业,就不要公益。这就是典型的二元思维、好坏人思维、非黑即白思维,这种思维只看到了事物的相反的两面或两端,忽视了其他方面或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间情况,而其他方面可能很多,中间情况也往往是最普遍的。
  青年学者羽戈说:
  辩证法与二元思维,虽非中国的特产,然而在中国的流毒,似远较他国为烈。所谓二元思维,即非黑即白、非善即恶,非对即错、非好即坏、非此即彼、非友即敌、非忠即奸、非先进即落后,非进步即反动……罗列下去,不知尽头。质言之,在二元思维治下,仿佛世间万物,都可二分,于是我们常常看见,两个原本不是针锋相对、甚至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被纳入二元的狭隘选项,硬生生逼成了敌手,如鱼与熊掌,你只能择取其一。
  经过了斗争年代和把辩证法的臭脚丫当金子的时代,二元思维深入人心。只要说辩论,那就上不用知识就可以赢的辩证法,就来不用脑子就可以赢的二元思维。把听众推上貌似只能二选一的决策局面。
  回过头,看看在《公益向右 商业向左》中,永光老师对此如何说:
  公益与商业的边界渐趋模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个模糊地带正是社会创新的精妙之处,活力空间,混沌所在。如果规定公益与商业只能是经纬分明,乃至视之为水火不相容,如果用一成不变的道德标准、祖宗法则来对待新的变化,用道德窥探、道德绑架和道德审判来对待公益与商业的革故鼎新,不啻于冷不防冲出一群社会创新的“杀手”。在社会创新的“混沌地带”,创新者很容易被“他殺”;如果自己也被世俗势力困扰绑架,患得患失,没有与之对抗的勇气和能力,则可能走向“自杀”。
  如果看了开头这段文字,那1万字长文的批驳,如何写的下去。
  错误推理
  利己与利他是真实的存在。尤其是,利他是真实的存在,而且是广泛地存在。所以,永光谬论的基础性论点——人不可能利他,只能利己——是不成立的。
  真正的利他是自私+理性的产物,感性的利他,可能更多的是好心办坏事。这种利他只存在动机与行动,但是与结果无关。
  时至今日,基于人类的利他性,已经建立了与之配套的所有权、治理结构、组织文化、专业技能,也建立了配套的法律体系、激励机制(税收优惠)、问责体制、社会价值。从社会到政府,从微观到中观到宏观的组织体系,已经很完善了。
  恰恰说明了一个事实,为了解决一个1毛钱的问题买了一个10块钱的工具。所以存在巨大的浪费。悲悯之心基于人性,虽然取之不竭,但是浪费巨大。因此,现行公益是消费模式,而不是生产模式,因此是一种不理性的持续,不道德的持续。
  永光自己创建的希望工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最初的年捐款十几万元,二十多年间持续增加,到如今年捐款稳定地超过5个亿。这就是利他的力量,也是对永光谬论的最有力的驳斥。
  有很多纯公益项目,利他性十足,为什么没有5个亿,都活不下去,这就是利他的力量?
  诉诸情感
  诉诸情感(appeal to emotion)是一种非形式谬误,系指借由操纵人们的情感,而非有效的逻辑,以求赢得争论的论证方式。
  在文中:
  .以美的名义   .以善的名义
  .以智慧的名义
  .以光明的名义
  .以人民的名义
  .以社会的名义
  .以进步的名义
  .以文明的名义
  痛斥、批判。
  让人误以为所主张的正确性!
  来一个小例子看看诉诸情感的危害性。
  这个人都杀人了,你怎么给这样的恶魔做辩护律师——这就是诉诸情感。
  在听众心中演绎的结果就可能是:
  .这律师没有良知
  .这律师是同谋
  .这律师不知道收了多少钱,才没有良心的
  .这个律师是一个坏人
  潜意识里面,听众会认为:
  .哎呀,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这痛骂的人有正义感,智慧
  .你骂的对
  .你和我们是站在一条线的
  结果就是:
  .误导了大众对正义的追求
  .忽略证据,让人产生按舆论定罪的倾向
  .脱离理性轨道,大众大快人心,结果可能冤枉好人
  滑坡谬误
  滑坡谬误(Slippery slope)是一种逻辑谬论,即不合理地使用连串的因果关系,将“可能性”转化为“必然性”,以达到某种意欲之结论。
  慈善的本质是利他,所以,否认利他的可能性,也就否认了慈善的可能性。除了利己,人类别无行动的动机。这样一来,自私自利、唯利是图成了人类唯一的选择,商业也就成了人类行动的唯一模式。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说永光谬论是邪恶的。
  缺乏理性是唯利是图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唯利是图必须得缺乏理性。
  自私自利是唯利是图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缺乏理性时,如果再加上自私自利,那么就会唯利是图,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反过来说,唯利是图的人一定是缺乏理性的、自私自利的。
  自私自利的人,可能是唯利是图的,但不必然是。
  社会组织的价值何在?提供公共服务!没有错!但是,决不止这些!还有更为重要的:(1)社会组织能够满足人的社会性需求。人是社会性动物,人需要与他人交往,结社是交往的一种形式。结社是人之为人的必要条件,所以结社是人的基本权利,为了结社而结社本身就有无上的价值,无需任何其他理由。(2)社会组织是志趣相投的人追求共同的目标的工具。(3)社会组织是公民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工具、载体、空间。(4)社会组织是人类集体行动的载体。一盘散沙的个人无足轻重,团结起来有力量,社会组织是公众反抗权力和资本压迫的工具。(5)社会组织是自主、自立、自治的社会的基石。一言以蔽之,社会组织是文明社会的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你是一个公益人,这个没有什么可光彩的,你帮助别人得到了好的效果。这个才光彩。
  同样,是一个社会组织也是,并不因为你本身的属性就自动的呈现社会对社会的价值。社会组织承载了参与的个体的意愿,但并不一定必然表现为善,或恶。而看其组织具体实现了如何的社会价值。
  人身攻击
  混账、黑暗、邪恶、愚蠢、无耻、危险、丧心病狂……太多这样的词汇。
  这个吧,就不说了,大家自己去看。
  要不我也就理解不了为什么原文被删了。
  以偏概全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是不完全归纳推理的一种。其特点是:作为前提的关于某类事物部分对象的判断,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由此推出关于某类事物全体对象的判断带有或然性。如观察到铁受热膨胀、铜受热膨胀等事实而不知其所以然,由此推出“所有金属受热膨胀”的结论就是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以偏概全从来就是错的!
  看到了个别的商业有问题,就以为所有的商业有问题。
  那看到个别的公益组织有问题,我能不能说所有的公益组织都有问题,公益是公害呢?
  但是文中不完全是这样的以偏概全,而是双重标准对待。
  方法不当,适得其反
  动机论
  在《公益向右 商业向左》之前,对于永光的奇谈怪论,如“小而美”都是花拳绣腿、公益组织劳民傷财、“公益铺路,商业跟进”等等,我和许多人一样,认为是一种表达策略,想通过“矫枉过正”增强效果。现在看来,不是这样,所谓“偏激”不是失误,不是策略性的“矫枉过正”,而是内心的立场、态度、情绪的真实表达。
  这种表述方式,就是动机论,不能以道德的名义去怀疑别人的动机。原因是:
  .动机不可证实;
  .要审议的不是某个人而是某件事,对动机的怀疑和揭露本身就是对议题的偏离;
  .利己性是人类共有的本性,在不侵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利益最大化并不为过,指责他人动机毫无意义。
  关于动机论,我们可以如下演绎:
  甲:你是一个贼
  乙:我不是
  甲:你不是你狡辩什么
  乙:不吭声
  甲:看吧,我说对了吧,这就叫做贼心虚。所以我说的没错。
  乙:你凭什么说我是贼,证据呢
  甲:证据?怎么着,想借机溜走是吧。我看还是先把你送到派出所比较安全。
  看看上面这个例子,你就知道动机论的威力。你可以找身边的一个人演习一下,对方毫无招架之力。
  在我们的历史上,动机论罪孽深重,在当前,要谨防这种反事实,反智慧斗争工具死灰复燃。
  即使是好的一面,也千万不可使用动机论,例如文中关于社会企业。
  永光显然不满意上述“定义”。他要拆除对社会企业的一切约束,让社会企业回归企业。最著名的案例就是永光宣称摩拜是社会企业的典范。实际上,要区别企业、社会企业、非营利组织、公益组织,只能从动机入手,不能从结果入手。“以……为目的”至关重要。但是,永光偏偏喜欢拿结果说事。   怎么从动机入手呢,听别人嘴上说?
  万一这个人心口不一呢。
  如果企业自称有良好的动机,你怎么办,开胸验心吗?
  要建一座不会成为棺材的大楼,起码的要求,就是不能建立在那些不稳定的地基上,例如沙子、地下采空区等。必须锚定一个事实,否则不真者可能不善。再缺理性,不真者定不善。
  失去这个锚定,愿望越美好,结果越最悲惨。
  立场论
  原文如下:
  当下中国,公益与商业关系问题日益深化,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时代问题”。永光谬论站在商业立场,而且是“狭隘的”商业立场,不是文明化的商业立场,对这一时代问题做出了回答。其方法是错误的,其逻辑是混乱的,其立场是邪恶的,其危害是巨大的。
  永光谬论的立场、态度和情绪是邪恶的。否定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否定人有利他、相爱、向善的可能;进而,否定公益事业的根基;同时,否定公共事业的运行机制,否定公益事业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无根据地吹捧企业与商业,肆无忌惮地诋毁公益组织与公益事业;颂扬没有爱、没有温情,自私自利的商业世界。他所向往的,不是人间,而是狼窝或地狱。
  这首先就是一个“稻草人”错误,文中这样的错误太多。因为在《公益向右 商业向左》这本书里的第一章节讲的就是纯公益如何用市场化的机制规则手段来提高效益,何来否定。
  这个问题就不再说了,要说的就是这个严重问题,立场论。
  立场就是和谁(人或者群体)站在一起,为谁说话。这无所谓邪恶,属于用词不当,即使站在嫌疑犯的立场,只要讲事实,讲逻辑,也是没问题的,要不律师就是邪恶的。
  与动机论一样,立场论也是一大毒瘤,立场论将相对的正确绝对化,从而表现为一种绝对错误,逻辑上是一种滑坡谬误。
  阴谋论
  原文中:
  永光就是资本利益的自觉不自觉的代言人。他代表资本的利益,表达资本的心声,而且以公益领袖的身份代言,效果更佳。
  资本也投桃报李,一唱一和。《公益向右 商业向左》一书有三篇序言,其作者均是商场中人,老牛集团创始人牛根生,新东方合伙人徐小平,正和岛、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创始人刘东华。有三位推荐人,亦均为商场中人,万科集团前董事局主席王石,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这绝非偶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此言不假。
  “绝非偶然”?然后呢?
  内部?合谋?见不得光?损人利己?神秘组织?
  幸亏现在这个时代好了,要是在几十年前,你要是抱个收音机还遮遮掩掩,我就说你在用电台给美帝国主义发射情报……
  这就是个典型的阴谋论,当然,文中的只是在暗示。
  我们用阴谋论的一般特征来对照下,一个好的阴谋论,一般具有以下优秀素质:
  1. 拥有一个抓人眼球的基础设定:最常见的是“未知”和“神秘”以及它们带来的“恐惧”。
  2. 给“相关势力”一个有力的动机。
  3. 必须有一个神秘组织。
  4. 利用部分事实作为材料的组成部分。
  5. 要有“坏人”,其与大多数人的立场对立。
  (引用:果壳网-怎样制造一条科幻阴谋论。)
  阴谋论以动机论、立场论为起点,以部分事实为基础材料,虚构事件关系,以恐怖结果与神秘气氛干扰受众判断,以神秘组织激发诱导听众非理性想象力,实现特定的信息传递目标。
  阴谋论常见的场景就是帮派斗争,国人喜闻乐见的宫斗剧,基本上都是阴谋论,娱乐就娱乐吧,千万不要把这个弄到现实世界。在我看来,阴谋论的用途就只有一个,就是诬陷、杀人工具,无他。
  缺乏论据
  否定公益的结果,必然是鼓吹商业万能。古今中外的理论和经验一致地否定了这种谬论!
  没有今日的商业之前慈善就已经存在了。早在资本主义市场形成之前,早在现代企业出现之前,慈善早已存在,并持续地发挥作用。简而言之,没有商业,照样有公益;公益先于商业。
  缺乏证据支持。反例:三皇五帝’中唯一一个有从商經历者,舜,不但是中华道德文化的开创者,更是中华商业文化的创始人;他以诚信对待商品生产和经营,不使假更不欺行霸市的思想,成为中华商业文化‘诚实守信’的源头活水。”
  在《公益向右 商业向左》中,永光引述了一个基督教牧师讲的故事,用以论证自己的人性论。为了自己进天堂而利他,确实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利他。实际上,基督教教义对“爱”的解释绝对没有这么粗鄙低劣。永光还通过误读、歪曲拉来孔子、孟子为自己站台。这种做法之荒诞实在不值一驳。
  过多的使用观点的串联反对对方的观点,而不是以基于事实的逻辑。
  过多的使用情绪化的词语,例如误读、歪曲、邪恶、贬低、卑鄙、黑暗、无耻,不是通过反击信息、前提、假设、逻辑。
  缺乏有力的论据,使这篇文章的力量大打折扣,不能以理服人,而不可避免的成为“晓光谬论”。
  三观凌乱、盲目狂奔
  利己与利他
  利己不是一件丑恶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要吃饭、穿衣、需要爱与性,需要尽到责任,需要艺术与美。
  我们就需要与付出对等的工资,来换取有尊严的生活。
  在利他方面,人可以说有纯粹的利他行为,但是看起来这个是矛盾的,结果又被否定了,例如这样:
  .真正的爱是不求任何回报的。
  .爱是自私的。
  表面上,你对我的爱是不求任何回报的,结果我发现,爱都是自私的,不求回报,只为更多,因为你想要得到我的心。
  生命皆自私,因为有命,要活着。无理性时,善恶在心,有理性时,善恶在理性。
  至于利己利他,那都不是事儿。甚至可以忽略利他,但是不能没有利己。   亚当 . 斯密的表述就是:每个个体对私人福利的追求,会自动成全公共福利。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自私是文明进步的原动力。
  认识善与道德
  原文中有如下文字:
  永光谬论中,真正属于永光“独创”的、拥有毫无疑义的自有知识产权的是“社会创新五部曲”,即“公益铺路,商业跟进,产业化扩张,可持续发展,有效解决社会问题”。这也是永光谬论中最愚蠢、最无耻、最危险的论调。
  所谓“公益铺路”,即先建个公益组织,打着公益的招牌,聚集公益资源,用公益资源建立有形或无形资产。所谓“商业跟进”,即经营者关闭或“闲置”公益组织,设立自己的公司,将公益组织的资产转为自己公司的资产,并利用这些资产为自己赚钱。当然,“商业跟进”的前提是公司继续做原来的项目。永光认为这是公益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且是公益事业的“正道”。说白了,“公益铺路,商业跟进”就是“化公为私”。这是最无耻、最肮脏、最下贱、最嚣张的犯罪。永光大张旗鼓、不遗余力地鼓吹、美化的就是这种犯罪行径。
  这段文字,除了有稻草人,动机论的问题以外,还有如下的问题。
  这就是将本来存疑的事情放在阳光下,让黑暗的区域面积更少些,是社会的进步。这不是罪恶,反之,表面光亮,内部黑暗的才孵化培育犯罪行为。做公益,必须认识到这一点。但是原文黑白颠倒了。
  这也就是规则为什么比道德重要的多。好的规则(制度)可以让坏人变好,坏的规则,可以让好人变坏。如果讲道德不讲规则,那么这个社会的人就伪善、蔫坏、互害。如果讲规则不讲道德,道德反而会自动产生,形成法治社会人与人之前的和谐之美,别的不说了,日本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功利主义与集体主义
  人类发展、人类进步的含义是什么?人类发展的过程,就是利他精神逐步丰盈的过程,就是利他精神越来越有力地约束、征服利己之心的过程。这就是“文明化”的最核心的内涵与本质。永光谬论是对人类历史的否定、亵渎与污蔑。
  人类发展、人类进步这种目标是虚幻的、不存在的。存在的是,每一个具象的人,对每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给予尊重与关爱,这是文明的核心内涵和本质。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个不是一样的吗,其实完全不同。
  一旦我们设定看似一致的两个目标,总有一天会出现一个矛盾,甚至会让你不知道怎么办?
  例如,你阻碍了人类进步。
  例如,你损害了集体利益。
  这个时候,就不得不取舍了。你说我拿你怎么办?你说说,你都阻碍了人类进步了,你损害了人民利益了。
  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尊严很快将一钱不值,生命也会一钱不值,反而代表人类、代表人民消灭你会获得无上的光荣。
  罗曼罗兰说过:“自由啊!多少罪恶都假着你的名字而行”。说完这句话之后,罗曼罗兰就被砍了。砍她的人当然不会因为自己的私利,而是为了人类的解放,人类的自由。
  给每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给予尊重与关爱,这个就足够了,关心每一个具体的个体,才是真正的关心整个人类。
  尊重,那么要道理何用呢?这不就是功利主义吗!
  如果忽略了一个具体的个体,那怎么会有集体?
  道德绑架、本末倒置
  道德用于律己好过一切法律,用于律他时却坏过一切私心。说简单点,就是违反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公认天条。关于此,不想在细说了,要说的话,就说说什么是“本”的问题。
  缘起在下文:
  《公益向右 商业向左》的一位读者,也是永光的拥趸,在“读后感”中写到:“只要商业尚存,人类就有希望。”这个“读后感”确实深得永光思想的精髓。可惜,事实恰恰相反——如果只有商业,人类就没有希望。
  公益也可以分为:
  “本益”:解決根本性问题,例如让一个人活着,例如让一个人有钱能捐。可以“成人”。
  “末益”:不一定解决问题,但是可以“致善”,你可以做你认为善的事情,去帮助别人。
  “本益”就是商业,创造财富。“末益”就是公益慈善,分配财富。末是本的自然延伸。
  个人认为,原文改为只有商业,人类就没有爱,看起来更为恰当些。当然我也不主张这些,因为我觉得这个不是真爱。
  关于此,有一个不说人话的逻辑关系,如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道德经)。
  上德无情有道,下德有情无道。有道有德,无道无德。有德有福,无德无福。
  信息缺乏、过度加工
  但凡只是以书为友,以学为业,不参加社会实践的人,获得的总是滞后的二手信息。因为一手的是实践!书呢,是别人经过对信息进行消化,整理,重新输出来的,总会有一定的丢失、偏离。
  可以说,没有一手的信息,就不可能有优质的结论。信息输入什么,逻辑就加工什么。
  在我个人挖坑自埋的漫长历史中,总结除了一个如下的图表。用以对公益圈类似“晓光谬论”的生成根源,做一个描述。
  (本图有所修订,此为最新版本)
  关于文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经常归之于学习与思考太多,行动太少,过度加工所致。
  行文不当,结局自毁
  晓光老师驳“永光谬论”一文,之所以成为晓光谬论,就在于:
  1、 对象偏离:以稻草人错误失去标靶、从《公益向右 商业向左》转而批判另外一个对象。
  2、 传递失真:情绪干扰了文章的表达,不仅扭曲原意,而且将读者的关注点从文章所指,关注到文章本身,属于发射了导弹,自己进行了干扰,结果飞向了自己。
  3、 前提错误:以偏概全、滑坡谬误等错误使得概念体系出错,而三观问题,尤其关于人性、善恶、金钱的假设与认识。本来是指南针并决定策略,现在不指了,使得方向错误,越论证,越尴尬。
  4、 三大毒丸:动机论、立场论、阴谋论,这三大论调,在辩论中,只能起到反作用。
  5、 两大要害:缺乏事实依据、缺乏有效逻辑、结果就是没有完整的论证。辩论不是辩论观点,而是看如何论证。这使“永光谬论”直接转化成“晓光谬论”。
  其他观点的问题就不说了,不是本文所关注。当然,道德绑架、本末倒置的这些,本可不说,但是我自己忍不住,加点我的废话。
  对于此,《公益向右 商业向左》之永光谬论,还是晓光谬论,其实都不是问题,世界本来就运行在不确定之中。
  但就公益,重要在于“真”,“有真才可能有善”。而“善”,那就是追求理性。如果真实都没有,都无法正常表达自己的看法,还谈什么公益?
  先从一场带有商业味道而不是意识形态味道的辩论开始吧!
  那就是不再斗争,开始竞争,辩论,看如何说的有道理;就像公益一样,看是否解决了问题,效果好不好。
其他文献
中国福利彩票是在我国顺应改革开放形势、如何关爱困难群体的背景下诞生的。它是国家筹集公益金的重要方式,在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提升市民幸福指数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过去多年来,深圳福利彩票发行中心发行了多种类型的彩票,尤其于今年11月27日又增加了一新的彩票品种——“快乐彩”。快乐系列彩票登陆深圳,无论从丰富彩种增加彩票趣味性的角度考虑,还是从激励更多人参与福彩、为社会福利贡献爱心的角度来说
期刊
当前,全国人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之中艰苦卓绝、万众一心,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战略成果。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经验与教训也需要我们深入总结。诸如一些企业造假售假、哄抬物价,一些群体招摇生事、混淆视听,一些个人隐瞒行程、扩散病毒等情形,反映的不只是道德问题,也是相应的法律问题,是需要把道德与法律统一起来加以考量的问题。现以这些情形为例,谈谈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中的法治视角。  公民道德建设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建设
期刊
何谓“永光谬论”?所谓“谬论”,错误的说法、想法、思想。“永光”作为定语,直接的意思,这是永光个人的“谬论”。实际上,这不仅仅是永光个人的谬论,而是一股思潮,属于一个比较广泛的社会群体的共有的“谬论”。  工业时代,公益归公益,商业归商业,在此基础上,双方取长补短,良性合作,携手回应社会的需求。  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到来,打破了原有的“分离—合作模式”,“融合”成为公益发展的趋势。公益要素融入
期刊
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首要要求,同时也渗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和社会层面,是每一个中华儿女最朴素的情感、最基本的要求和永恒的主题。在当下中国和世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强烈对比中,深植于海内外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进一步彰显,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和广大青年学生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悟。  一、 民族与世界  新时代的爱国是立足民族、面向世界的,是开放与包容的统一。当
期刊
俗话说,卖油的姑娘水梳头。“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更是小学生都耳熟能详的古诗,只是时至今日,它却仍通体透着现实意蕴。这样的辛酸,比比皆是:比如一斤米卖到快200块钱,很多人第一印象可能都是卖稻的农民赚了。但看了新闻才发现,现实的坑爹之处在于,种稻的农民和买米的消费者,都被“套牢”了。巨额利润在神秘的中间环节神不知鬼不觉地“蒸发”了。   这就是日前引起热议的天价五常大米“米贵伤农”事件。据20
期刊
2015年初,第七届三影堂摄影奖颁给了一个年轻的女生,陈萧伊。  她刚刚结束在英国的学习生活,本科和硕士时光都奉献给摄影,现在工作生活往返于成都与北京之间。  在她的获奖评语中,有这么几句话:“陈萧伊的作品受西方抽象艺术和东方哲学的双重影响,着眼于自然,颇具东方审美情怀。对于她,摄影是她将个人思想上升至探究哲学的工具。她近期的作品以摄影与版画的结合为主。这种形式通过简化与抽象化的过程,发掘事物表面
期刊
在手机摄影已经被人们普遍推崇的今天,拍照手机的硬件与软件技术正在以超出我们想象的速度发展。高像素、电子光圈、偏光滤镜等技术的应用,都为手机摄影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也为摄影爱好者们拓展“阵地”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渠道。然而,想要拍出一张好的手机照片,不是仅依靠手机配置就能实现的,更需要摄影者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与独特的思考方式。  “玩”出新鲜  张铁柱,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参考消息》的总编辑,也是一
期刊
大诗人李白有诗云:“古来圣贤皆寂寞。”仔细想想,古往今来岂止圣贤文人,即便是近代的摄影大师,寂寞孤独的也占多数。是否一个人到了“大师”的程度就容易孤军奋战、独往独来尚不得而知,至少自然界也很难见到两棵挺拔茂盛的大树同时生长在一起的情景。  就外拍活动而言,有人喜欢影友扎堆切磋,有人喜欢夫妻密友结伴而行,也有一些人像孤狼一样独往独来。总之,只要能从摄影中找到乐趣和教益,尽可按自己的喜好择善而行。但一
期刊
“在天气晴朗时,我们完全可以沿着战友坠机碎片的反光飞行,我们给这条洒满战友飞机残骸的山谷取了个金属般冰冷的名字,‘铝谷’。”这是美国《时代》周刊在二战时期对驼峰航线的描述。  二战时期使用的驼峰航线,是盟国为了给中国输送战略物资而开辟的“空中生命线”,是世界战争空运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惨重的一条空运线。驼峰飞行员共运送了约85万吨战略物资,约有1500架美国飞机坠落在中国的西南
期刊
加拿大传播理论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在1970年代前后作为意见领袖有着巨大影响力,他很早就预测了随着网络和新媒体而来的许多新现象。他的名言“媒介即信息”出现在其1964年的著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en),也是其理论的核心观点,意为:当代媒体创造了其自身的文化,并将特定的体验强加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