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让人不敢相信的是,成都竟会有这么强烈的震感,这是所有在成都生活过的人都不曾经历过的。我当时想到的是,成都附近一定有什么地方发生了罕见的强烈地震。下午3点多钟,在四川大学校园里,一位学生骑车过来说,“汶川,7.8级。”这是我最初得到的信息。
一反常态的龙门山地震带
这次地震从一开始就被称为“汶川大地震”。然而,当我把震中标注在图上时才发现,震中虽然在行政区划上属汶川县所辖,但离震中直线距离最近的县级城镇却是都江堰,只有21公里,离汶川反到有56公里。中国地震局发布的此次大地震的震中是:北纬 31.0°,东经 103.4°。如果要用具体的居民点位置来描述震中,那么就是:汶川县映秀镇西偏南38°方向约11公里,汶川县水磨镇北偏西11.5°约7.5公里。
震中按确定方法的不同,有微观震中(亦称仪器震中)与宏观震中之分。通常所说的震中一般都是指根据仪器记录的地震数据所确定的微观震中。宏观震中是根据实地调查确定的地震后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如果要从震害最严重的地区来确定宏观震中,那无疑是由映秀至北川这个东北方向延伸的地带。相比较而言,汶川还不是遭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由此,考虑到这场大地震在四川大范围区域,特别是龙门山地区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笔者以为将其称为“四川龙门山大地震”似乎更为贴切。
5月12日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公布的此次大地震的震级数据速报为7.8级,5月18日最终确定为8.0级。二者的差别看似不大,但从地震释放的能量来看,8.0级是7.8级的2~3倍,是6.0级的约1000倍。在离成都平原如此之近的地方,竟然出现震级如此之高的大震,并造成如此惨重的破坏和损失,的确大大出乎专家们的意料。四川省地震局著名专家韩渭宾感叹:“没想到是龙门山。”中国地震台网首席预报员孙士宏说,这次地震震前的表现形式和以往7级以上大震不一样,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出奇的平静,临震以前的宏观异常基本没有。自1966年开始搞地震预报以来,这次地震前我们得到的信息量是最少的。
尽管在震后有舆论说,有人曾作出过此次地震的预报,未被重视,但从目前能证实的消息看,震前并没有人能按照地点、时间、震级三要素作出在龙门山地区将发生7级以上乃至8级强震的预报。
一度被传为曾发出预报的四川省地震局高级工程师周荣军谈到,他于2007年7月在美国《地壳》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里,只是阐明北川—彭灌断层(即北川—映秀断裂带)具有发生强震的构造背景,并没有直接进行地震预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陈一文先生披露,从2006年开始,该学会的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就汶川地区可能发生强震,曾向中国地震局提出过三次中期预测,但这种中期预报不可能确定较为准确的发震地点、时间和震级。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学忠在2002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自1900年以来,四川地区7级以上地震平均时间间隔为11 年……自1900年以来四川地区发生的7次7级以上地震之前1~3年,中国大陆地区都发生过7级以上的巨大地震。从1976年以来四川地区已经26年没有发生7级以上地震,远远超出平均时间间隔。在这种背景下,2001年11月14日在青海—新疆交界处发生了8.1级巨大地震,很可能指示在未来1~2年内,四川地区将发生7级以上地震。”这仍然属于中期预报。而且,在四川诸多地震带中,有谁会想到是龙门山呢?
龙门山地震带属于中国“南北地震带”中诸多次级地震带中的一条,它沿东北—西南方向延伸,北起青川,经北川、茂县、汶川、都江堰、宝兴、天全至泸定附近,刚好分布在横断山区东缘与四川盆地相邻的地带,长约400公里,宽约70公里。

龙门山地震带因为毗邻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成都平原及其城市群,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但从强震活动的频度和级别来看,它是一个相对“沉寂”的区域。龙门山地震带有记录以来从未发生过7级以上地震,这里有记载的最大地震是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发生的汶川6.5级地震,而且从1970年大邑6.2级地震以来近40年中,还未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有人把1933年叠溪7.5级地震、1976年松潘—平武7.2级地震的松潘地震带和龙门山地震带混为一谈。实际上,从地质背景、发震构造以及地震频度和强度来看,这是两个不同的地震带。
5·12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可以说颠覆了专家们对龙门山地震活动的基本认识。8.0级的大地震突然降临较为平静的龙门山,是我们漏掉了过去的大震记录,还是过去数千年的相对沉寂只是它蓄势待发的一种表象?
大地震孕育之地
龙门山连绵于成都平原西缘,巍峨挺立,蔚为壮观。杜甫曾用“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诗句来形容由成都平原眺望龙门山的景象。
龙门山能形成如此雄伟的山脉,是因为它作为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的一部分,受高原东缘断裂活动的影响强烈上升,而四川盆地相对下沉的缘故。
与龙门山脉走向平行,有3条大断裂。当我们由成都平原向西北方向穿过龙门山时,就会看到龙门山完整的地质地貌结构,它依次出现的是:江油—都江堰大断裂;前龙门山;北川—映秀大断裂;后龙门山;茂县—汶川大断裂。

5·12汶川大地震的根本原因是板块活动的结果。进入新生代以来,南方的印度板块一直向北方推移,经过强烈挤压,使原来的古地中海东延部分逐渐消失,然后又使喜马拉雅山脉隆起。印度板块一直以俯冲的形式楔入西藏板块下面,使喜马拉雅山脉不断抬升,同时使西藏板块向东挤压扬子板块。西藏板块和扬子板块都是欧亚板块的一部分,这个大板块分裂成许多小板块,四川盆地就在扬子板块上。
龙门山是青藏高原的前缘,也是西藏板块的前缘。当它用力挤压扬子板块的最西端,也就是成都平原的时候,许多巨大的山头被推过来,在彭州和什邡境内,形成举世罕见的飞来峰奇观,成为了两个板块挤压的活证据。可以想象,在形成这些飞来峰的时候,一定产生了特别强烈的地震,不知比今天的5·12汶川大地震强烈多少倍,只不过那时人类还没有出现,不可能留下任何记载。
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明白,龙门山完全有形成强烈地震的地质构造机制,也有极其强烈的地震历史。地震活动是一种地质现象,必须从漫长的地质时期的眼光来审视,不能仅仅局限于区区人类历史记载,否则就有短视之嫌,也会错误地把龙门山排除在强烈地震带之外。
汶川大地震·南极
王自磐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如果要追究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元凶”,那得从2.5亿年前说起。
如果我们追根溯源,追究这次地震灾害的“元凶”——印度板块源自何处,那得从大约2.5亿年前(前寒武纪)说起。
那时地球上的陆地大体上连成一片,称之为泛古大陆。从那以后至1亿年前(侏罗纪后期至早白垩纪),这块超级大陆逐渐分离为南、北两大片,北片称之为劳亚古陆,包括了现今的北美板块和欧亚板块,南片称之为冈瓦纳古陆。在随后的地质年代里,超级大陆继续发生破碎、分离和漂移。南面的冈瓦纳古陆进而分裂成东西两大块。西冈瓦纳板块包含南美板块和非洲板块,东冈瓦纳板块包括澳大利亚、南极和新西兰,以及印度等板块。
到大约7500万年前(晚白垩纪),随着海底的不断扩张和板块的漂移,西冈瓦纳板块的非洲板块和南美板块继续发生分裂,东冈瓦纳板块的南极板块与澳大利亚板块完全脱开,包括西南极部分与新西兰的脱离。原来位于南极大陆北面的印度小板块脱离南极板块,早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向东北方向不断移动。
在大陆分离的过程中,南极板块同时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动,最终渐移至现今的位置。而印度小板块在不断向欧亚板块接近和靠拢的过程中,同样也发生了转动。在经历了7000万年漫长岁月和从南半球跨越赤道向北半球的长途跋涉之后,印度板块终于在亚洲大陆的南部,西起伊朗东至缅甸之间的部位与欧亚板块相遇,就像一位远从南极大陆出嫁的新娘,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的如意郎君。不过,大概是因为远途奔波和求君心切,这辆满载“嫁妆”的南来“婚车”竟然刹不住车,至今还直往“婆家”门里冲撞。这不,拱起了青藏高原不说,还惹出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天大祸事。

由于迄今印度小板块在欧亚板块的下方仍不断向北推进,造成了青藏高原的持续隆起。国外有专家预测,在5000万年之后,印度小板块的大部分将有可能消失在青藏高原之下。
冈瓦纳古陆分离的证据——水龙兽化石
大量的古生物化石的发现,为冈瓦纳古陆的演变提供了证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南极大陆恐龙先祖——水龙兽化石的发现。1967年至1969年间,新西兰与美国南极考察队相继在南极横断山脉的格拉发峰附近的三叠纪岩层中,挖掘出生活于2亿年前的动物骨骼化石。考古学家根据这些化石恢复水龙兽的原形,并推测水龙兽与狗差不多大小,实际上是一类群居性的陆生食草爬行动物,经常栖居在溪流或水沟附近。水龙兽是一度控制地球的恐龙的祖先。后来,南极大陆移向南极,气候愈来愈冷,导致陆生动物无法生存,水龙兽最终灭绝。科学家在远隔重洋的两个大陆上都发现了水龙兽化石,而水龙兽不可能游过4000公里距离的大洋,从这一事实可以推断这两个大陆曾经是连在一起的陆块。
汶川大地震·成都
洪时中 成都市防震减灾局研究员
近两千年来,四川地区发生过十多次7级及以上地震,但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打破了历史记录。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人们十分关心一个问题:位于龙门山附近的成都市区距离震中比北川、青川近得多,为什么几乎毫发未伤?
这首先要从发震构造说起。成都市区在成都平原东緣,虽然平原内也有两条小断层,但它们和龙门山断裂带没有直接连通的关系,不会因为龙门山中发生地震而直接受影响。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来说,二者之间各有各的“电路”,相互并未接通,一边“电线走火”,绝对不会传到另一边。
其次,北川、青川、平武等地虽然和震中所在的汶川距离很远,但却属于同一个断裂带,地震波沿着断层可以迅速传播。而成都处在龙门山断裂带之外,即使距离很近,地下蕴积的能量也不会直接在这里爆发。譬如电流可以顺着电线传播很远,而电线近旁却不会触电。
第三,地震有一个特点,遇硬就硬,遇软就软。地震波遇到坚硬的山石能够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可遇到松软的沙砾石层时就不一样了。有着许多孔隙的沙砾石层能够分散地震波的冲击,好像是一件保护性外套,可以大大缓解地震波的冲击,不会像在山区那样造成巨大的损失。
成都市区和龙门山断裂带之间,隔着一片广阔的平原,平原里深厚的沙砾石层更像一件防护衣,呵护着成都”。
汶川大地震·次生灾害
唐晓春 中国地理学会山地专业委员会委员
大地震可能诱发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水灾等各类次生灾害,严重威胁人畜生命安全。
地震次生灾害是指由于强烈地震造成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水灾等威胁人畜生命安全的各类灾害。地震次生灾害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社会层面的,如道路破坏导致的交通瘫痪、煤气管道破裂形成的火灾、下水道损坏对饮用水源的污染、电信设施破坏造成的通信中断,还有瘟疫流行、工厂毒气污染、医院细菌污染及放射性污染等;二是自然层面的,如滑坡、崩塌落石、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砂土液化等次生地质灾害和水灾,发生在深海地区的强烈地震还可引起海啸。
大地震诱发的和可能诱发的次生灾害链主要有:
地震—建筑倒塌—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根据四川省农业部门提供的数据,在这次特大地震灾害中,四川全省有1700多万间房屋倒塌和损毁,造成数百万人无家可归。重灾区一些乡镇和绵阳北川县城等被夷为平地。地震造成公路、铁路、桥梁、电力、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厂房严重损毁。
截至5月24日,汶川大地震相关地区已造成67183人遇难,20790人失踪,361822人受伤的巨大人员伤亡。地震造成四川省19个市州不同程度受灾,重灾区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涉及6个市州、88个县市区、1204个乡镇、2792万人,占到全省总人口的1/3。
据初步估计,汶川大地震相关地区的间接经济损失可能在300亿~600亿元之间。此次灾害造成的全部损失可能在1050亿~1900亿元之间,其中还未考虑其他地区可能受到的间接影响。此外,截至5月22日,各级政府共投入抗震救灾资金139.75亿元。
地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阻断道路交通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进入震中区域汶川县城的213、317国道及省道交通,被地震造成的山体崩塌、滑坡以及泥石流全部阻断。各路救灾人员不得不采用徒步、空降以及乘冲锋舟等方式进入重灾区,给抗震救灾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加大了救灾投入。
地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阻断河流形成堰塞湖—堰塞坝溃决形成洪水
汶川大地震引起大量山体崩塌,巨大滑坡裹挟巨石、树木、泥土冲向河道,造成河道阻塞,共形成34个堰塞湖,其中最大的是唐家山堰塞湖。唐家山堰塞湖位于北川县城上游3.2公里处,到6月2日,蓄水量超过2亿立方米,成为威胁最大的地震次生灾害,严重威胁下游绵阳数十万人的生命安全。通过动用大型器械建立泄洪通道等排险施工,到6月9日,唐家山堰塞湖水位开始下降。
地震—水库大坝破坏—水库大坝溃决形成洪水
在汶川大地震中,四川震损水库1803座,其中379座存在高危以上险情。
地震—炉具倒塌、漏电、漏气及易燃易爆物品引起火灾
火灾是首屈一指的地震次生灾害,尤其是现代化大城市地区的地震,其火灾往往比地震本身还可怕。最典型的例子是发生于1923年9月1日的日本关东大地震。由于地震发生在中午11时58分,正是做饭的时候,结果造成横滨市208处房屋同时起火,又因消防设备和水管被震坏,火灾无法扑灭,全市几乎被烧光。
地震—砂土液化、喷沙冒水—地基失稳
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处于地下水位以下的砂土的性质可能发生明显变化,致使砂土表现出类似液体的特征,这种现象被称之为“砂土液化”。在唐山地震、日本神户地震、台湾花莲地震及土耳其地震中,砂土液化都带来了极为广泛的灾害。
地震—人畜死亡后尸体腐烂—污染水源—瘟疫流行
大地震发生后,人畜死亡后尸体腐烂污染水源,大批灾民以及军地救援人员、志愿者等大都集中于灾区,加上天气转热等因素,地震灾区可能造成传染病流行,成为地震灾区防止次生灾害的一个重大任务。
地震—毁坏植被和农田—荒芜的迹地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山体中上部的大量植被被破坏,成为荒芜的迹地;与此同时,这一区域内的部分动植物丧失生境,使珍稀动植物如大熊猫等的生存受到影响;而位于河谷区域和山体中下部的耕地也被泥石流冲毁。
地震—危险化学品、危险废弃物泄露—生态环境污染
地震可能引起有毒及放射性物品泄漏,流入附近水体,造成水污染。2007年日本新潟发生6.9级地震。受地震影响,柏崎刈羽核电站发生含微量放射性物质的水泄露事件,所幸未对水环境造成影响。。
地震档案
在所有的自然灾害中,地震所造成的破坏是最为严重的。下面是人们记录下的最为惨痛的一些地震灾难。
陕西关中地区大地震
地点:中国陕西关中地区
时间:1556年1月23日(明嘉靖三十四年腊月十二子时)
震级:8.3级
这是中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史称嘉靖大地震。地震波震撼了大半个中国,有感范围远达福建、广东、广西等地。震中区人口稠密,房屋抗震性能较差,史料记载“压死官吏军民奏报有名者八十三万有奇……其不知名未经奏报者复不可数计”。
旧金山大地震
地点:美国旧金山市
时间:1906年4月18日
震级:8.3级
凌晨5点12分,美国旧金山市的居民们在睡梦中被惊醒,圣安德烈亚斯断层发生大规模断裂,大地震爆发,瞬间地动山摇,房屋倒塌,地下煤气管道断裂,火灾四起,大地震颤持续了45秒到1分钟。方圆10平方公里内,大火整整燃烧了三天三夜,财产损失达5.24亿美元。
关东大地震
地点:日本关东地区
时间:1923年9月1日
震级:8.2级
时近正午,大多数人家都在准备午饭,突然地下传来一阵可怕的声音,紧接着大地剧烈地抖动起来,刹那间房倒屋塌,炉火翻倒,引起熊熊大火。这是日本现代史上震级最大、损失最严重的一次大地震。地震摧毁了日本关东的广大地区,东京85%的房屋被毁,横滨96%的房屋被夷为平地,14.3万人丧生,20余万人受伤,财产损失达300亿美元。
智利大地震
地点:智利
时间:1960年5月21日
震级:9.5级
主震发生于5月21日下午3时,直到5月30日,地震多次发生,其间有6座死火山重新喷发,3座新火山出现。地震还造成了20世纪最大的一次海啸,巨浪高达25米,猛烈冲击智利沿岸。海浪在地震发生22小时后到达17000公里外的日本列岛时,浪高还有8.1米,连大渔轮也被掀到了城镇大街上。这次地震造成1万人死亡或失踪,100余万人家园被毁,智利全国20%的工业企业遭到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达5.5亿美元。
秘鲁大地震
地点:秘鲁安卡什省近海海域
时间:1970年5月31日
震级:7.6级
这次地震造成6万余人死亡,10余万人受伤,100余万人无家可归。地震还引发了海啸。在地震和海啸的双重袭击下,秘鲁最大的渔港钦博特市损失惨重。钦博特市以东的容加依市被地震引发的冰川泥石流埋没,全城2.3万人被活埋。
唐山大地震
地点:中国河北唐山
时间:1976年7月28日
震级:7.8级
地震发生于凌晨3时42分,震中区烈度十一度,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有感。地震使这座拥有百万人口的城市在顷刻间被夷为平地,24万人死亡,16万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在100亿元以上,成为世界地震史上悲惨的一页。
神户大地震
地点:日本神户
时间:1995年1月17日
震级:7.2级
地震发生于日本神户地下一个不为人知的隐藏断层处,持续时间为几十秒。地震造成路面开裂,地基塌陷,大批房屋倒塌,5400余人死亡,3.4万余人受伤,几十万人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
土耳其大地震
地点:土耳其伊兹米特市
时间:1999年8月17日
震级:7.8级
地震发生于凌晨3时。地震造成大规模地表破裂,破裂带延伸约180公里,受灾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约占土耳其国土面积的1/5;死亡1.6万余人,受伤2.6万余人,倒塌房屋10万余间,近300万人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美元。
印度洋地震海啸
地点: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以西附近海域
时间:2004年12月26日
震级:8.9级
这是发生在印度洋洋底的罕见大地震,继尔引发大海啸,在印度尼西亚、泰国、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家的沿海地区造成巨大的破坏,夺去了28万余人的生命。苏门答腊地震和1960年智利地震都引发了大规模海啸灾难,但因印度洋地震海啸袭击的是人口密集的海岸线,人员伤亡远大于智利地震。
南亚大地震
地点:巴基斯坦西北边境克什米尔地区
时间:2005年10月8日
震级:7.6级
这场历时1分钟之久的大地震是由每年向北移动5厘米的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挤压碰撞造成的,波及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死亡人数超过5万,10万人受伤,300万人无家可归。南亚大地震受灾总人口中一半是儿童,因此有人哀叹:“南亚大地震损失了一代人。”
汶川大地震
地点:中国四川汶川
时间:2008年5月12日
震级:8.0级
这场地震也是由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挤压碰撞造成的。中国除黑龙江、吉林、新疆外的所有省市区,国外的巴基斯坦、越南和泰国都有震感。死亡人数超过8万,37万余人受伤(截至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