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精密检测技术应用课程思政元素分析

来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u00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思政是实施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而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是专业课程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前提.因此,深入挖掘精密检测技术应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不仅能为该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奠定基础,也能为其他同类课程挖掘思政元素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伴随着新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图像研究逐渐成为国际史学界的研究重点和热点话题.受此影响与启发,国内学界也开始自觉地展开本土图像史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中共党史的研究完全可以吸收和借鉴图像史研究的理论和范式,加强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中图像史料的收集与整理,挖掘党史上留存的丰富图像资源,拓展党史研究的视野,诠释与解读图像中的历史议题,构建中国共产党的视觉档案史.
为探讨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惠及群体与发展趋势,采用三期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和probit模型与负二项回归(nbreg)模型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尽管目前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惠及的老年人规模仍然不大,但惠及群体逐渐与政策目标趋于一致,其兜底保障作用逐渐显现;(2)居家养老服务惠及群体在城乡和收入水平上存在异质性,农村老年人倾向于使用生活照料和辅助就医等基本服务,城市老年人则更倾向于使用信息咨询等拓展性服务;(3)社会保障中的转移支付对居家养老服务惠及群体促进作用显现并呈增长态势;(4)老年
20世纪70年代末,政治发展和民族运动问题促使比较政治学重新关注和系统研究国家的基本特性和运行模式.对苏联、俄罗斯、土耳其、缅甸、南非和西班牙的民主化和民族政治问题的比较分析发现:五大民族冲突机制引发和升级对抗性民族政治运动,进而导致政治秩序脆弱和政治发展乏力.国家自主性的薄弱或缺失又是这几大冲突机制共同的基础性因素.因此,国家自主性构建发展便是规制民族运动和实现民族整合的主要前提.整合型文化培育,政治精英妥协达成和宪制体系构建等又是国家自主性构建路径的基础性结构要素.
当前对卡尔·波兰尼自由理论的研究主要从权利-权力视角和责任-社会视角展开,但波兰尼对“自由”的思考是建立在对“复杂社会”的理解的基础之上,“复杂社会”是一种现代市场体系,本质上是古典自由主义构想的,以自发调节的市场为主导的社会,然而这违背了社会本身对于经济市场的先在性,因而充满矛盾和张力.从复杂社会的视角对波兰尼的自由理论展开研究,并强调“复杂社会”中一个显著的“复杂性”——强制力.强制力的客观存在并不是拒斥自由的理由,相反,强制力可以被用来提供保障自由的能力,构建不同于自由主义的权利-能力型自由;这恰恰
如何实现全民健康是现代国家卫生治理的核心问题之一.城市和农村二元社会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带来了挑战,但我国也存在独特的制度优势.割裂和碎片化是卫生体系绩效低下的主要原因,为实现“病有良医”这一目标,我国不能照搬西方经验,必须从国情出发,建立有效的卫生治理体系.从体系整合的不同模式、形式、程度,分析和总结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三明和深圳改革经验发现,整合是卫生治理的基础,卫生治理相应地促进整合.以满足美好生活健康需要为导向,以加强顶层设计为统领,以治理结构、过程、要素等整合为手段与策略,一条卫生治理的中国道路
为实现“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这一目标任务,应该合理界定中等收入群体的内涵和定义,梳理城乡中等收入群体的现状与特征,分析后疫情时期城乡中等收入群体成长的制约因素,探讨新发展阶段扩大城乡中等收入群体的对策思路.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主要表现为城乡分布、区域分布、行业分布以及收入构成不均衡等特征.既有世界经济形势、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社会结构变迁、税收及社会保障制度等宏观因素的影响,也有城镇就业容量不足、优质就业岗位缺乏、收入来源单一、行业垄断、微观领域机会不平等以及农村教育和人力资本差异、工资收入增长幅度缓慢、城镇
耶拿时期的费希特以“自我”表达其所洞见的哲学第一原理(“本原行动”),致使人们普遍将耶拿知识学判定为一种立足于“自我意识”的主观唯心论.通过阐析《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就寻索第一原理所展开的论述,意在辨明:耶拿时期的“自我”蕴含着“自我意识”与“本原行动”两种判然有别的义涵,就学理逻辑而言,耶拿知识学的思想立足点在于“本原行动”,但就表达逻辑而言,它却把“自我意识”置于十分突出的位置,后者对前者构成了严重遮蔽.辨明这一点,对于贯通性地理解前后期的知识学,还原费希特真实的思想肖像,意义重大.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革命理论阐述的重要文本,《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蕴含着马克思关于信用与革命关系的重要理论.经由对七月革命、二月革命、六月起义等重要历史事件的线索梳理,马克思揭示出信用危机与社会革命之间的必然联系,认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信用体系表征着统治阶级的生产关系实质,阐发了“无产阶级的起义,就是消灭资产阶级的信用”的重要判断.通过对国家信用、商业信用、私人信用等具体范畴的界说,马克思阐明了其“信用危机激发社会革命”“革命运动重塑信用秩序”“信用革命与阶级革命内在统一”的信用与革
基层制度创新是强化党对农村工作领导和推动基层民主发展的重要抓手,以D村“两票”制为样本厘清农村党支部选举制度创新的实践进路及经验启示,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党的制度创新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以“两票”制创新实践为考察起点,农村党支部选举制度创新遵循从村民自治实践中“两票”制的初创、多重实践检验下“两票”制的推广、实践反思中“两推一选”办法的形成到实践深化中“一肩挑”落地的实践路径.“两票”制经验表明:农村基层制度创新中坚持党的领导是制度创新的组织保障,农民实践是制度创新的内生动力,以人民为中心是制度创新的价值遵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一方面承认资产阶级开创世界市场进而形成世界历史,另一方面对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条件下人受制于物的抽象统治,进而丧失自身主体性展开了激烈批判.由此,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下的“资本逻辑”与“虚幻的共同体”,进一步指出只有人成为“世界历史性”个人时才能恢复主体意识,实现真正的解放,届时世界历史也将转向“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逻辑为核心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真正共同体阶段.世界历史在坚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叙事主题基础上,在不同历史时期针对不同的历史发展状况具有阶段性的叙事主题.在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