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用论、工夫论与境界论看王阳明的“无善无恶”说

来源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eo55121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阳明倡导的"无善无恶"思想,是引发中晚明思想界热烈讨论甚至激烈争论的一个重大问题.在阳明那里,无善无恶既可表示无善恶可言,也可表示好善恶恶但却无所刻意、执着.前一含义涉及体用论,后一含义涉及工夫论与境界论.就体用论而言,阳明认为无论物还是心之本体原本都无善恶可言,只有心之本体发动以后才有善恶可言,这反映了他离用无体、即用言体的主张.就工夫论和境界论而言,无善无恶就是不作好恶,就是自然好善恶恶,指意念完全出于良知而无所刻意、执着;与之相对,有善有恶就是作好恶,就是勉然好善恶恶,指意念部分出于良知而仍然有所刻意、执着.阳明提出有善有恶和无善无恶,主要是为了给学者分别指点出由勉然好善恶恶工夫达到道德境界和由自然好善恶恶工夫达到天地境界的为学进路.
其他文献
如果把20世纪中国油画放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考察,特别是与都属于东方文明古国和第三世界大国的印度的同时代的油画比较,也许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中国油画发展的脉络。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西方油画最初传人印度的时间(1580年,果阿的葡萄牙人耶稣会传教使团把基督、圣母画像带到印度莫卧儿王朝的宫廷),大致与传人中国同时,而在东方土地上生根主要在20世纪前后。西方油画移植到东方以后,逐
期刊
荀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荀子》不仅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及伦理道德等方面的论述,还包含了很多关于语言的讨论.20世纪初,西方哲学出现了语言转向.语言哲学在现代哲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荀子》关于语言的论述不仅涉及到了语言学问题,也涉及到了语言哲学问题.研究《荀子》中的语言哲学思想可以加深人们对于荀子哲学思想的认识.这对于丰富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对推动中西逻辑比较和中国哲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诉法解释》第二百四十七条规定了禁止重复起诉制度,为重复起诉设置了“后诉与前诉的当事人相同”这一主观要件.在该规则的实践应用中,自大陆法系借鉴而来的既判力扩张理论为当事人相同的理解与适用提供了大致框架.但在我国《民法典》进一步强调意思自治原则并系统调整多数主体之间复杂实体法律关系的背景下,以判决对案外人产生拘束力为内核的既判力扩张理论亟需新的证成与界定.在此过程中,不仅要基于《民法典》的原则与具体规定确定既判力扩张及于何种案外人及其理由,还应探讨既判力扩张在复杂诉讼形态中的体现,并分析其与案外人再审、第
王阳明的一生可以说是励志的一生,是从“立志”到“熟志”的一生.把做圣贤(成圣)当成第一等的事情是他“三变”中的不变,而立志说既是他最初的教法,也是他“三教”变化过程中的相对不变之教.在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学说以后,立志说不但没有被放弃,而且还得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在王阳明的思想中,立志是一个包含本根、功夫、结果三合一的问题,相应地,立志也包含无志、志不真切、意必等难题.王阳明不断重申立志,就是因为如果不能破解立志的难题,立志说难以发挥促使人们立志的功效.“致良知”理论则有助于解决立志的疑难
投龙简文作为记录投龙活动的祭祀文书,具有通谕神灵、祈福祷告、维系民心的功用,唐宋时期还在国家祭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投龙简文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固定的套语格式,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从其发展脉络来看,投龙简文的套语格式主要经历了东晋的雏形期、唐代的定型期、五代吴越国的新变期和宋代的成熟期.套语格式既为投龙简文的书写提供了重要的范本参照,又使得简文内容可能出现程式化、趋同化的创作倾向,但是简文在书写时仍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撰笔人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有时不用拘泥于套语格式的限制而使格式为内容服务,出
《投身饲虎本生》在大乘佛教国家中,备受佛教信徒推崇。即使在南传佛教国家中,也广为佛教信徒们熟知。然后,这则本生故事在早期佛教巴利文经文中,却不见踪影。在巴利文《本生经》的五百四十七个本生故事中,许多属于舍身类的本生,大都为大乘佛教采纳沿用,例如:《尸毗王剜眼施鹫缘》、《兔自烧身供养大仙缘》、《尸毗王救鸽命缘起》等。
期刊
丹江商路是明清时期沟通西北与中南两大区域最重要的市场连接.该商路体现了农业社会地域之间分工互补的经济需要,也在路线走向和控制运输成本方面契合市场最优原则.依靠自然力的水运、畜力以及人力运输是该时期实现跨区域市场连接的基本模式.到近代之后,工业化成为社会发展的方向,依靠机械动力的轮船、铁路、公路运输是实现跨区域市场连接的更高效模式.在市场连接模式的迭代演变中,丹江商路呈出现下沉趋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新陈代谢.
"反"是道自身的特性也是老子思想道、言说道的方式.在老子的思想中,"反"既是哲学范畴也是美学范畴,作为哲学范畴的"反"已经得到学界相当的重视,但作为美学范畴的"反"却常处于隐而不显的位置.在中国美学中,"反"的美学意义在"道"的美学阐释以及"道"与"艺"结合的过程中显现出来,"反"既是"艺"成为精神和审美层面的路径,也是"道"落实到艺术和感性层面的关键.作为思想方式的"反"要求审美主体构建"虚静"的审美心胸,作为言说方式的"反"启发了艺术创造中重"虚"、尚"意"的表现方法,作为道自身特性及运动规律的"反"
1.就该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而言,大多是对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及荷马史诗的孤立考察,较少涉及比较研究,或者说还没有真正进入到深入系统的比较研究层面。偶有国外学者对其进行比较研究,也往往由于缺乏“史诗文体学”的建构意识,而显得肤浅而不深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该选题的提出在英雄史诗的研究领域具有一种填补空白的性质。
期刊
作为助考行为的宾兴活动,明代贵州的相关记载不多,但从方志等文献中可梳得一二.因黔人赴乡试、会试均较遥远,加之经济滞后,贫生较多,宾兴因而具备重要意义.宾兴经费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土地和各类生产资料产生的租金;二是宾兴银两所产生的利息.受助者有参加会试的新老举人、参加乡试的生员及即将入国子监读书的岁贡生等,资助额度则从人均银几两到二十余两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