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往互动的师生关系中实施思想政治课教学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ai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建立交往互动的师生关系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意义
  
  交往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形式。它既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也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简单地说,交往是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活动。交往所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为主客体的关系,在交往关系中每个人都是主体,都是彼此间相互关系的创造者,同时又都是相互认识与交流的对象。所以说,交往意味着交往双方均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在学校中的交往由于处在特殊的环境中,具有与日常生活中的交往不同的独特性。在教学中,交往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为了某一共同目的而进行的沟通、对话、理解等活动。当然,这里所说的交往不光是指个体与个体的交往,还指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以及群体与群体的交往,它不是一种单向的流动,而是一个动态的网,教师与学生就是网上的结。概括地说,教学中的交往有以下特点:
  从交往的目的看,教学交往是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它的目标主要指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获得发展,是由这一目标派生出来的“产品”;从交往的主体看,学生与教师都是活动的主体,他们在人格、权利和自主性方面是“平等”的,但在信息的拥有和交往中的作用方面却又是不“对等”的;从交往的内容看,其主题是被“规定”、具有“规范”意义的,因此,教学的交往是以教材为“话题”的师生相互作用;从交往的结构看,这种交往常常是有计划、相对“有序”的,或者说,是被精心组织起来围绕一定目标而展开的。
  高效教学的本质是师生的交往互动。学生不是提着一只碗来等着教师倒水的,学生要参与到教学中。青少年学习思想政治课,也不仅仅是背几条政治理论,对于正处于成长阶段的他们,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固然重要,但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质、创造的精神却是未来人生中更为宝贵的财富。建立交往互动的师生关系的首要意义就在于开发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我们的政治教学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灌输式、填鸭式的传统,交往仅仅浮于表面形式,即便是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质疑、诘问,学生仍然要“看教师怎么说”,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不是主动的,成了“被给予的权力”。科学理性主义认为教学就是输入—输出的活动,学校是工厂,学生是产品,教师就是加工的机器,知识是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教学就是知识的接受过程。教师是权威、是中心、是表演者,学生是观众、是听众。在教学中,教师常以权威者和社会代言人自居,要求学生绝对地服从自己,“教育者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对学生耳提面命,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教师经常摆出授道者居高临下的姿态,总是试图把一种统一的价值观授于学生,凡是不同于课本观点、不同于传统理念、不同于自己价值标准的问题和言论,要么斥之错误,要么避而不谈、置之不理,以为这样自己就可以四平八稳,少犯错误,也能让学生思想统一,行动一致。殊不知,这样做学生口服心不服,久而久之,变得言行不一、表里不一,上课不敢说、不想说,导致了师生之间缺乏交往与对话,谈不上理解,更谈不上精神上的交融。因而教育出的学生是没有生气和自由思想的,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大相径庭。
  事实上,教与学并不是外在于教师与学生的活动,而其本身就是师生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所以,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首先突出师生关系这一侧面,以实现教学范式的转变,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
  传统教师权威、知识本位的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师生缺乏交往与沟通,它否定了教学的本真意义,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也最终否定了教师在教学中所具有的真正的指导作用。且不说在今天这个“数字化时代”,教师的信息优势和高势能受到挑战,单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操作而言,我们也未必都能进入学生独特的精神世界,都能理解学生怎样凭借自身的经验在思考。在新事物、新变化面前,我们必须接受“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现实。这里笔者引用2003年被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录取的一名学生在与南通市教研室的教师交流时所说的一段话:“随着社会生活日益民主化,言论日益自由化,社会日益复杂化,思维的批判性已显得日益重要。作为学生,我们应敢于怀疑老师、怀疑体制,甚至怀疑课本。”可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当把教学看做是交往的活动。在师生的相互交往中,教师会受到很多启发,对学生会有更多的了解,这些无疑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以交往互动为特征的教学,教师与学生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在这样的教学中,课堂已不再单纯是教师独霸的唱独角戏的舞台,也不再是一个个学生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的知识回收站,而是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是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在这种课堂学习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不同的意识在碰撞中相互同化,于是,每个人的经验都进行了改组和改造,每个人都获得新意义的生成与创造。在这样的课堂里才能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成为展开生命活动和精神生活的“理想世界”,这样的教学也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的沟通。由此可见,教学交往是平等的、民主的、实质上的,而非形式上的。师生在教学交往中不仅获得了知识,还陶冶了情操,锻炼了意志,因而,建立交往互动的师生关系的意义还在于有利于做到真正的教学相长。
  总之,把思想政治课教学视为一种交往和互动,是抓住政治课教学活动中的主要矛盾,寻求政治教学改革“突破”性进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交往互动师生关系的确立
  
  (一)重构师生关系,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教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要重构师生关系,这不仅是教学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须,所以我们要理性地审视和反思自己的传统角色,从传统的知识权威向与新课程同步成熟的“平等者中的首席”作根本位移。
  人的思想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学生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由政治教师任意涂画,外界不能强行把一种意识、思想、观念灌输给学生,只有把认识、理解、体验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以主体角色在多种自主实践活动中理解、掌握、体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观点,从可信走向相信,最后达到坚信,从而形成信念、信仰。在政治课教学的过程中师生双方都作为独特的个人而相遇与交往,在相互对话与理解中接纳对方,教师要真正体会到学生作为独特个体的需要、情感、态度和发展的意向,体会到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主体的独特个性以及自由、创造和选择,并且信任学生、尊重学生,而不是把学生看做是年幼、无知、不成熟的人而强迫学生服从自己的意志,接受自己的权威。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在这个过程中,交往关系并不是消除教师在教学中的独特地位,也没有消除教师的教学活动,更没有消除教师传授知识的作用,只是把教师的教育活动建立在师生平等理解的相互交往的基础上,把教育放在生活世界的大背景下,使教育、知识、学习真正地与学生的精神发展相关联,使教师在与学生的真诚交往中,对学生进行整体教育,让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比如,在教授高二哲学“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这一课时,有两位借班上课的教师分别作了这样的课堂小结。甲:“今天非常感谢同学们对我的支持,大家精神饱满,积极开动脑筋,充分发挥了作为课堂‘部分’的功能与作用,这样才有我这堂课的整体优化。”乙:“同学们,如果我把我们今天共同合作的这一课作为一个整体的话,它是怎样体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互相补充,教师从学生的发言中确信大家是真正地理解并掌握了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这一思想方法后,总结道:“非常感谢同学们把我作为这节课的部分而且是关键的部分,我在与大家的合作中也学到了很多,特别是同学们在为面临困境的敢死队员设计方案时所体现的情感、扩散思维的方法给我启发很大。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我们怎能不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呢?!”同样是“感谢”,却是两种观念的反映,甲自认为实现了课堂的整体优化,笔者认为其本身就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授课教师自我满足、获得好评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确立、积极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是不矛盾且密切相连的,而甲的小结明显将两者割裂开来,将学生放在客体的位置上,为教师的“表演”服务。而乙就较好地处理了师生之间的这种交往关系,把自己看成探索者、学习者、合作者、引导者,用真心、真情鼓励学生进行自我体验和感悟,实现由知到信的转化。
  (二)改变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新课程实施所要求的教学改革,既涉及教师思想观念层面的变革,又涉及操作技术层面的变革,前者主要是更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思想,而后者则要求在教学策略上进行调整与创新。政治教师的教学策略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和课堂教学的效果。笔者认为教师要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所作为,在策略方面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注重情感交流。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绪、情感可以影响和调节学生的认知过程,可以协调师生的人际关系,并对学生的认知动力、价值取向和对象性选择有着重要影响。人们只有在被打动、被感染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发现真和善。思想政治课涉及人的品格、情操、理想、信念,直接触及人的内心世界、灵魂深处。因此,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应少些空洞的说教,多进行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及他们关心的社会问题出发,找准师生情感交流的切入点,进行及时、灵活的引导、升华,帮助学生实现健康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建立“场外交流”的信息沟通机制,就像“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一样,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也不止在课堂上。教师在课堂外通过与学生聊天、谈心、嬉戏玩乐、共同活动等,既可以融洽师生关系,树立自己的亲和形象,改善师生的人际关系,促进教学;又可以了解到大量关于学生学习体验的信息,把师生的积极互动延伸到尽可能宽泛的领域。
  二是进行问题教学。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考的可能。教师不是单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总之,教师是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在问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反思自我、超越自我,真正承担起师之为师应当付有的责任。正如美国后现代教育的著名代表多尔所说:“教师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相反,教师要求学生延缓对这一权威的不信任,与教师共同参与探究,探究那些学生所正在体验的一切。”
  三是创设特定情境。政治教师切忌简单照搬学科专家的方案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人”,尤其必须珍视学生生活的世界,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创设精彩的情景和启发性的活动,就能像磁石般紧紧地把学生吸引住,像钥匙一样悄悄地开启学生的心扉,学生顿时会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情趣和欲望,从而达到学习活动的最佳状态。
  四是变教科书的执行者为教学方案的开发者。在新课程标准的引导下,政治教师的创造性也应随着新课程的成长而得到充分的释放。就课程既定内容而言,教师要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注重与学生沟通对话过程的再生性和多元性,不以有限的结论锁定无限的对话过程,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本校特色的校本课题,以拓展思想政治课的内涵和外延。就课程动态建构而言,政治教师要着力突破课堂教学的自闭性,主动建构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从而使思想政治课与鲜活的现实同化为充满生机的统一体。尽管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已经紧跟时代了,但社会在飞速发展,新现象、新观念层出不穷,新的政策法规、新的改革方案也在不断出台,如安乐死、克隆人、基因技术对伦理与法律的冲击,虚拟世界、反物质带来的哲学反思等等,都应该成为课程资源,这样,思想政治课才能及时直面社会、关照现实、捕捉前沿。
  五是强化实践体验介入研究型课程。政治课抽象和枯燥无味的根本原因是脱离社会实际、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课堂教学无论怎样举实例,也总是一种虚拟现实。社会经验少的学生总有一种不能“绝知此事”的感觉,学得好的学生也只是善于领悟和体会而已。所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理论联系实际,而且要帮助、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积极实践,在实践中理解、内化,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政治课介入研究型课程,让学生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自然与社会事实的解剖活动来开展学习,就会兴趣盎然。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得出真理性的认识,必然会产生一种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产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甚至有所创造的积极欲望。
  (三)实现教师个性的自我完善
  交往互动的师生关系的确立,关键在于教师。教师除了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之外,本身必须具备人文精神。专业知识是教师的根本,人文精神则是其灵魂。人文精神要成为教师的一种品格,要做到这点,首先,教师需有高尚的人格,教师的德行就像春风细雨能潜入学生的灵魂,无声地滋润学生的心田。教师高尚的人格是一种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惩制度所不能替代的教育力量。其次,教师应有与学生平等的心态,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要认识到,在人格上师生没有高下之分,在教学中两者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没有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不会有课堂上平等的交往;没有真诚,就不可能有心灵的互动与交流。再次,教师还应严于律己,教师只有以身作则,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爱戴和对所授内容的信服。
  同时,教师还必须加强对其他人文学科的学习,诸如文学、历史、哲学、地理等,加强科学和艺术方面的修养。如果教师具有丰富的科学、人文知识,并且能够融会贯通,不仅可以开阔眼界,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课程整合能力,在教学中综合运用,挖掘出教材更深层次的内涵,让政治教学更加丰满、鲜活、生机盎然。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4级教育硕士)
其他文献
广大小学班主任的鼓励对象是一个个天真活泼、富有个性、自尊心强的学生群体。要搞好班主任管理工作,使学生们在一个充满爱心和和谐的、宽松愉快的环境中成长,班主任就必须具备一颗慈母般的爱心,用坚定执著的耐心和认真细致的情感去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使班级工作有成效地进行。    一、用爱心去呵护每一个学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呵护儿童。”班主任应具备一颗慈母般的心,热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重视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依据这一指导思想,本人认为,课程改革后的小学生数学学习评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完善评价内容    依据《标准》的要求,小学生数学学习水平可以分为: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数学学习过程;数学
期刊
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长足发展,信息技术手段已经成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强大动力。但随着信息技术手段运用的不断深入,也日益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渐渐成为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瓶颈。  问题1: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过程中搞“一刀切”。  目前,各校仿佛已普遍形成这样一种共识,只要上课,教师就必须使用多媒体课件,如果不使用,即便教师的课上的再好,也会被一票否决。更有甚者对每堂课使用多
期刊
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也逐步向多语种、复合型、宽口径的方向转变。基于此,我国高校要求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至少一门本专业语种以外的其他语种,根据学校具体情况的不同,可以开设不同语种的二外课程。俄语二外的学习相对其他语种而言,存在入门较难、语法复杂等内在因素,加之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际地位的下滑等外在因素,使俄语的教学面临更大的困难。如何提高俄语的教学质量,改善学生
期刊
社会的快速发展,家庭生活条件逐渐富裕,使广大学生的优越感日益增强,父母对孩子意志品质的培养有所忽略,导致学生出现过于依赖的心理,学习没有激情,意志薄弱,缺少拼搏的精神。作为学校和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担当起这个重任,加强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方法主要有:  (一)教育引导法  正确的竞争意识首先要有社会责任感。教师要端正思想,清楚竞争的目的和意义,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只有竞
期刊
教学当中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其根本问题都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中学历史课的问题教学法同样也要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目的。所以,教师在对历史课的问题进行设计时,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考虑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问题设计教学法的指导应包括下面两个最重要的环节:一是指导学生启动思维,独立自主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这一环节是一个设疑—思辨—释疑的过程。二是指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环节,
期刊
随着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起,全社会都在提倡“赏识教育”,认为教育中只有表扬和鼓励才是正道,而批评和惩罚与新的教育思想相悖,因此,惩罚学生已被公认为现代社会中最不文明、最不科学、最不人道的教育手段。然而,教育理论可以是彩色的,但教育实践却经常是灰色的。时下,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激励和赏识是否就意味着不能惩罚和批评?学生犯了严重的错误,该如何处置?教育究竟是否有惩戒权?惩戒的范围有多大?怎样使用惩
期刊
在新课程改革之前,大多数语文教学以满堂灌为主,教师生怕学生学不会,生怕自己没有讲到位,生怕学生记不住。于是课堂上便形成了教师无休止地讲,学生被动地听,然而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教师常常很是苦恼地说:“我都讲到了,而且再细致不过了,为什么教学效果却不好呢?”其实这并不是一个两个教师的苦恼,这也代表了大多数教师的苦恼。我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给学
期刊
学生是教育的大环境,教师是这一大环境中的生命体。一个生命体要对这个环境作出贡献,第一步就是要发挥生命体的主观能动性去适应这个环境并服务于这个环境,使自己与大环境共同且友好地存在。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升学压力也随之增大,任课教师在课堂创设的氛围一般只适应于好学生,授课多数只为好学生服务,即教师去适应尖子生的环境,而不顾困难生的环境,结果呢?困难生数量增加,师生关系紧张,导致教育教学工作的大面积
期刊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将培养高素质、富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摆到一个突出的位置上。我国目前正在逐步实施的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最为核心的价值目标也正是教育对人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对创新潜能的挖掘,而中学的创新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和创新思想诞生的不竭之源。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指运用教育技术优化教育资源,把人才学、教育学、创造学、心理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有机结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