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永远也成为不了中国人。”
深思熟虑后,在中国生活了近20年的英国人马克·基多用这句话宣告他的离开,并在Prospect(《展望》)杂志上发表了以此为题的最后一篇文章,向他的读者致意,也向他客居多年的这个国家道别。因文中提到空气、食品安全和教育等众多社会问题,引起广泛共鸣,他的离开和这封告别信在消息圈里“不胫而走”。
在这前后,美国青年查理·卡斯特和另一位英国商人克里斯·德文什·埃利斯,也不约而同地分别在博客和公司网站上发表了公开信《我为何要离开中国》,表达了他们对中国的怨与爱。
卡斯特:为了给孩子一片蓝天
查理·卡斯特今年27岁,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有一位对中国文化相当感冒的老爸。家里不仅摆着《论语》《老子》,还有一只叫“孟修斯”(mencius,孟子的英文)的猫。卡斯特父子都最喜欢道家。在这样崇尚自由又遵循传统的氛围里长大,卡斯特有着大多数美国人的开放和务实,也有着随遇而安的性格。
在布朗大学学习了东亚文化后,卡斯特来到“孟修斯”的故乡。来到北京后,写文章、摄像、编曲写歌,十八般武艺皆精的他在这里如鱼得水。
他开了英文资讯博客:“ChinaGeeks”,因为有个博客会强迫自己继续学习,“我得天天看新闻,看历史,反正得找什么有意思的跟中国有关的东西写。”这个博客站点月点击量数万,成为在华外国人了解中国当下的一个重要渠道。
2011年,卡斯特成了中国女婿。他最自豪的是和妻子共同拍摄了一部关注中国被拐儿童的纪录片。为了这部片子,他们四处筹钱,跋山涉水,跟踪了20多个家庭。他说“最大的挑战不是辗转劳顿,而是要面对镜头前停不住的泪水。”
最大的成就则是在拍摄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一些家庭以类似“同盟军”的形式联合起来,坐着合租的小货车去寻访他们被拐骗至山西砖窑做苦力的孩子。据他说“同盟军”以这样的方式已经解救了全国100个孩子。
这么热爱和适应中国的有为青年怎么还是选择离开,而且是短短几年之后?
在離开的原因里,空气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同样赫然在列。卡斯特承认,这听起来有些陈词滥调,就连信里那张在阳台上拍摄的雾霾照片也早为北京人司空见惯。“是的,我们也可以应付(这些问题)。但是,为什么要应付呢?”一想到可能会在这里出世的孩子,卡斯特心意难平。
还有一些原因在告别信里没有提到。作为一个熟练的媒体从业者,卡斯特说中国是外国记者的天堂,但也是外国记者的“地狱”。碰到很多话题,不止是官方机构不给说法或者有意阻拦,就是普通的中国人也会对外媒有种天然的惧怕。他很困惑:报道出来以后,总会被骂忽视或者“没有中国的观点”,你都不愿意接受采访,怎么来报道你的“中国”的观点呢?
转眼卡斯特已经在缅因州的家里呆了几个月。他最大的感受是,回去后一直感觉天空“有点假”。他跟老婆开玩笑说,“这天看来是被PS过的”。在蓝天之下,卡斯特多了一种放心感:买吃的不害怕里边有毒,因为空气干净终于敢在户外运动了。
“罗曼蒂克”时代结束了
在《纽约客》杂志驻华记者欧逸文看来,看似集中的老外“返乡热”在他所知道的外国人里,并不普遍,他觉得这主要反映的是在华外国人对于中国短期经济局势的不明朗和长期改革前景的不肯定。也许有少数较为知名的外籍人士选择了离开,但那也完全是无可厚非的个人决定。如果因此认为大批外国人都要纷纷回老家并展开种种联想,绝对是对形势的误判和庸人自扰。“就好像很多不同国籍的人在美国呆长了,也会住不惯走人,不是吗?”
说到大家纷纷吐槽的空气质量、食品安全、舆论环境这些事实,其实早已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欧逸文说,他身边的中国朋友对此抱怨得一点也不比老外少,外国人之所以提的意见多,也许正因为他们“还有别的去处”。如果试图理解三位主角的纠结,可以说人们选择一地生活,更多地依赖于他们对于未来的想象,而非此刻的承受度。所以当这些外国人感到要改善局面非一日之功的时候,不想再费时等待的他们才作出了这样的决定。
那么中国的经济实力、软实力和宜居性,是否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变得更让人担心了?欧逸文对此也给予了否定回答。在他眼中,中国的发展势头在未来还将保持,只是节奏会更适度。而对于外国人而言,也许改革开放初期的“罗曼蒂克”时代真的告一段落了。现在,是顺应潮流,作出改变和调整的时候了。
深思熟虑后,在中国生活了近20年的英国人马克·基多用这句话宣告他的离开,并在Prospect(《展望》)杂志上发表了以此为题的最后一篇文章,向他的读者致意,也向他客居多年的这个国家道别。因文中提到空气、食品安全和教育等众多社会问题,引起广泛共鸣,他的离开和这封告别信在消息圈里“不胫而走”。
在这前后,美国青年查理·卡斯特和另一位英国商人克里斯·德文什·埃利斯,也不约而同地分别在博客和公司网站上发表了公开信《我为何要离开中国》,表达了他们对中国的怨与爱。

查理·卡斯特今年27岁,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有一位对中国文化相当感冒的老爸。家里不仅摆着《论语》《老子》,还有一只叫“孟修斯”(mencius,孟子的英文)的猫。卡斯特父子都最喜欢道家。在这样崇尚自由又遵循传统的氛围里长大,卡斯特有着大多数美国人的开放和务实,也有着随遇而安的性格。
在布朗大学学习了东亚文化后,卡斯特来到“孟修斯”的故乡。来到北京后,写文章、摄像、编曲写歌,十八般武艺皆精的他在这里如鱼得水。
他开了英文资讯博客:“ChinaGeeks”,因为有个博客会强迫自己继续学习,“我得天天看新闻,看历史,反正得找什么有意思的跟中国有关的东西写。”这个博客站点月点击量数万,成为在华外国人了解中国当下的一个重要渠道。
2011年,卡斯特成了中国女婿。他最自豪的是和妻子共同拍摄了一部关注中国被拐儿童的纪录片。为了这部片子,他们四处筹钱,跋山涉水,跟踪了20多个家庭。他说“最大的挑战不是辗转劳顿,而是要面对镜头前停不住的泪水。”
最大的成就则是在拍摄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一些家庭以类似“同盟军”的形式联合起来,坐着合租的小货车去寻访他们被拐骗至山西砖窑做苦力的孩子。据他说“同盟军”以这样的方式已经解救了全国100个孩子。
这么热爱和适应中国的有为青年怎么还是选择离开,而且是短短几年之后?
在離开的原因里,空气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同样赫然在列。卡斯特承认,这听起来有些陈词滥调,就连信里那张在阳台上拍摄的雾霾照片也早为北京人司空见惯。“是的,我们也可以应付(这些问题)。但是,为什么要应付呢?”一想到可能会在这里出世的孩子,卡斯特心意难平。
还有一些原因在告别信里没有提到。作为一个熟练的媒体从业者,卡斯特说中国是外国记者的天堂,但也是外国记者的“地狱”。碰到很多话题,不止是官方机构不给说法或者有意阻拦,就是普通的中国人也会对外媒有种天然的惧怕。他很困惑:报道出来以后,总会被骂忽视或者“没有中国的观点”,你都不愿意接受采访,怎么来报道你的“中国”的观点呢?
转眼卡斯特已经在缅因州的家里呆了几个月。他最大的感受是,回去后一直感觉天空“有点假”。他跟老婆开玩笑说,“这天看来是被PS过的”。在蓝天之下,卡斯特多了一种放心感:买吃的不害怕里边有毒,因为空气干净终于敢在户外运动了。
“罗曼蒂克”时代结束了
在《纽约客》杂志驻华记者欧逸文看来,看似集中的老外“返乡热”在他所知道的外国人里,并不普遍,他觉得这主要反映的是在华外国人对于中国短期经济局势的不明朗和长期改革前景的不肯定。也许有少数较为知名的外籍人士选择了离开,但那也完全是无可厚非的个人决定。如果因此认为大批外国人都要纷纷回老家并展开种种联想,绝对是对形势的误判和庸人自扰。“就好像很多不同国籍的人在美国呆长了,也会住不惯走人,不是吗?”
说到大家纷纷吐槽的空气质量、食品安全、舆论环境这些事实,其实早已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欧逸文说,他身边的中国朋友对此抱怨得一点也不比老外少,外国人之所以提的意见多,也许正因为他们“还有别的去处”。如果试图理解三位主角的纠结,可以说人们选择一地生活,更多地依赖于他们对于未来的想象,而非此刻的承受度。所以当这些外国人感到要改善局面非一日之功的时候,不想再费时等待的他们才作出了这样的决定。
那么中国的经济实力、软实力和宜居性,是否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变得更让人担心了?欧逸文对此也给予了否定回答。在他眼中,中国的发展势头在未来还将保持,只是节奏会更适度。而对于外国人而言,也许改革开放初期的“罗曼蒂克”时代真的告一段落了。现在,是顺应潮流,作出改变和调整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