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言文的变序教学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ra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现代文教学相对侧重内容解读,那么文言文教学则更注重字面解释。一般教师采取按部就班式的逐段翻译法,力求做到字字解释,句句翻译,再穿插一点朗读,省事而不乏实效。但长此以往,一成不变的教学套路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消解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利于思维的激活和深入,长远来说,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教学是一门艺术活。所谓戏法人人会变,只是巧妙不同。不言而喻,大家都喜欢巧妙灵动的“戏法”,同样,学生也乐意有所变化的教学程序。变化,使课堂更灵动,使互动更活跃,使思维更开阔。
  鉴于此,本学期笔者一改以往直入式的文言文教学,而是研磨每篇课文的内在逻辑,寻求作者的写作脉络,思考教学的突破口,力求有所创新,从而激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趣味和思维,使文言文教学朝着“活、实、趣”的目标进展。
  一、海底捞月式
  此种教学方式以底为头,层层倒逼,步步设疑,环环相扣,最后不知不觉地直捣黄龙。它避免了一般按部就班的直线式程序,由果溯因,逻辑推理性强,有利于文本内容的清晰解读和学生思维的深度开发,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点,使教學显得趣味盎然。
  教学《陋室铭》从最后一句“孔子云:‘何陋之有’”入手。下面是教学片段。
  师:陋是客观存在的,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陋室之“陋”?
  生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明房子不高,连草都能伸入窗内,还有说明来的人少,可能是因为不是很有钱吧。
  生2:屋里的摆设很简单。只有一台素琴,一张桌椅,还有一些佛经。没有其他多余的物品。
  师:我们可以想见屋子陈设的简陋。可是作者自己有没有感到简陋呢?
  生齐:没有。
  生3:从“绿”“青”可看出屋子所处的环境非常清幽,他很喜欢这个地方。
  生4: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看出作者交往的人高雅,不是粗人,人虽少却是有共同志向的同道者,想必谈话充满着乐趣和机智。
  师:同学们从环境、人际交往、兴趣爱好等方面看出了陋室其实并不陋,归根结底,是因为作者的什么?
  生5:品德高尚。课文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教者从结尾句起底,抓住“何陋之有”这个牛鼻子,确切地说,是紧抓“陋”这个黄金字眼,追问“陋”在何处,又追问作者是否感到“陋”,最后归结到“陋室不陋”。由果推因,由现象到本质,逐层推进,浑然天成。
  再比如教学《大道之行》,也可采用此法。抓住文中三个“故”字,首问:作者的目标是什么?明确最末一句话:是谓大同社会。再问:要实现这个理想,须达到什么条件?由此一步步往上追溯条件,最后回到文本首句:大道之行也。这是实现大同社会的根本条件。整个教学自然回环,一气呵成。学生既厘清了作者思路、把握了文本主旨,也落实了重点字词和重要句式,优化了教学效益。
  二、中间开花式
  此种教学法是从文本中间“横插一杠”,然后“瞻前”又“顾后”,贯穿起文本的整体内容,起到承前启后、抓重点带两头之功效。
  下面是《核舟记》教学片段。
  师:这枚桃核刻的是什么内容?
  生:苏轼泛舟图。
  师:就他一人泛舟湖面吗?
  生:连他在内共有5人。
  师:究竟是哪5人呢?他们各自在干些什么?
  生:苏东坡、黄庭坚共阅一手卷,佛印和尚“矫首昂视”。
  (重点分析第三段的内容。略)
  生:还有两个是舟子,也就是船工。一个仰着面,靠在一横木上,好像在呼喊;另一个拿着扇子,在烧水。
  (重点分析第四段的内容。略)
  师:这艘船上除了5个人,还有哪些物品?
  生:顶上有箬篷,船侧各有八扇窗,窗上各刻着8个字。
  (重点分析第二段的内容。略)
  生:船背上刻有4个字,还印着一枚4个字的篆章。
  (重点分析第五段的内容。略)
  师:这么多人和物都刻在怎样的一枚桃核上的?谁有这样高超的手艺?
  生:长只有八分多一点,高只有二分左右。
  (重点分析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本设计从人物入手,搞清有哪些人物,各自在做什么,再摆列舟上的所有物品,可谓是琳琅满目。接着话题一转,追问是怎样大的船容下了如此多的人和物,答案提示:原来是一枚不满一寸的核舟。不禁让人惊叹中国民间艺术的精美绝伦和民间高手的巧夺天工。
  突出重点,兼及其余是这种教学法的特点,适合篇幅较长的文本。运用巧妙,可起到一箭双雕之效,而且学生对重点内容印象深刻,避免平分秋色。
  三、牵一发动全身式
  这种教学法以某一句话为基点,通过层层设问,不断铺展,像滚雪球一般最后席卷所有内容,推进有序,教法灵动。
  下面请看《桃花源记》的教学片断。
  师:文中有一句话,“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请问“此中人”是谁?又是跟谁说的?
  生1:“此中人”是桃花源里人。他们是对渔人说的。
  师:渔人是怎么遇见桃花源人的?
  生2:渔人沿着溪流走,遇到了一大片桃花林,感到奇怪,便顺着水源,穿过一个小山洞口,来到了桃花源。
  师:在桃花源,他看到了怎样的一幅景象?
  生3:土地平坦空旷,房子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青翠的桑树和竹林,田间小路纵横交错,鸡狗的叫声此起彼伏,男男女女各忙各的,老人小孩,快快乐乐。
  师:桃花源人是怎么到这个地方的?
  生4:是秦朝时为了躲避战乱拖家带口,和同乡人一起来到这里的,久而久之,与外界隔绝了,不知外面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师:桃花源里的人是怎么对待渔人的?
  生5:都非常热情,各家各户邀请他去自家做客,杀鸡备酒做饭,招待了好几天。
  师:他们为什么要嘱咐渔人不能对外面的人提起?
  生6:一旦被人知晓,肯定会蜂拥而来,这样他们平静安逸的生活就会被打破。
  生7:暗示桃花源这样美好的地方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就这样以一句话为引线,中心爆破,发散如云,看似松散,实则紧紧围绕核心,把主干内容一网打尽,浑然一体。
  也可以一字、一词作为核源,层层抽剥,有序点击。如《伤仲永》一文紧紧抓住一个“伤”字,问学生作者究竟“伤”什么。第一层,“伤”仲永幼时天资过人最终却”泯然众人”;第二层“伤” 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行径;第三层“伤”天资不佳却又不重视后天教育的普通人。从而带动相关内容的理解。整个教学紧凑匝密,铺垫自然。
  教学如同写文章,都喜欢有些波澜起伏,跌宕回旋。如果上课程式老是千篇一律,平铺直叙,中规中矩,四平八稳,学生也会产生审美疲劳的。尤其是多数学生不那么钟意的文言文,更是如此。而变序教学多少弥补了这一缺憾,在平静的湖面上投进了一颗小小的石子,激起了些微的涟漪。当然并不是有了变序,就有了活力和效率。变序仅仅是形式,不能为变序而变序,最重要的是变序有其现实必要性和内在逻辑性,能使文脉更清晰,文意更贯通,文本更紧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在一次次活泼有机的变序中迸发出来,使得文言文变得可爱起来。
其他文献
语料库作为一种新的资源和技术走进课堂需要实践创新,过程凸现的是语料库的“教学加工”理念的实施,能促使“语言教师从语料库产品的被动接受者和消费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构建
在数学课上,教师要想为学生搭建支架,必须从问题的设计入手,铺设切合学生实际、简单开放、具体灵动,根本又有层次的问题,让学生乐学、好学、会学。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有力工具,不仅促进了教学方式的改变,还为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发挥了直观演示、实际操作的功能,更好地实现了应用意识的价值。
本文总结了馆藏条形码缺失的几种情况,以及ILASⅡ系统对于馆藏缺失条形码的处理方法.
“前置学习”指的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是推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方法。前置学习的任务具有基础性、实践性
语文教学离不开"作者介绍",《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我国文学批评早就有"知人论世"的观点。"颂其诗,读其书
语文是小学教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科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在新课改背景下,为了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教师要充分应用生活化教学方
一、引言  英语写作是一项能够客观反映学生思维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技能,是英语学习者必须掌握的。与听、说、读的能力相比,写作的要求更高,它要求学生不仅具备词汇、语法、修辞等知识,而且要有语篇组织的能力。尽管教师和学生在写作方面作了很多努力,但是英语写作仍然属于薄弱环节,一直是英语教学中的难点。在中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笔者特别关注写作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力求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英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学校教育作为联系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纽带,如何转变机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