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路

来源 :文化月刊·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sb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德路过去属广州市东山区,明清时称府学东街,1918年扩建为马路,是一条有悠久历史,集中了古玩字画商铺的老街道,北起中山四路,向南贯穿文明路、万福路接文德南路到珠江边上。
  上世纪60年代, 广州11路公交车市内总站曾设在这条路上。记忆中的文德路,虽紧挨广州市最繁华热闹的街区之一 —— 中山五路和永汉路(现今北京路)交汇地带,那时却还显得比较安静,不像现在。它的北段,马路西侧一边有省中山图书馆北馆,著名的“致美斋”老字号酱菜馆,恰位于文德路与中山四路连接的转弯角。路中段靠文明路的南面一侧,则是省中山图书馆南馆,前身为清末广雅书局藏书楼。
  大约是在1981年的时候,省电影公司在图书馆南馆斜对面仰忠街的职工宿舍楼建成,又在旁边新建的省文化厅幼儿园的6楼加建了一层职工宿舍,4个单元,分给了我两房一厅。那正是广州市住房十分困难的年代,我到公司不过才五六年时间,能分到这套使用面积为六十多平米的房间,在当时看已十分宽绰了,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
  我的孩子当时刚刚1岁。记得搬进去不多日,就迎来了中秋节,一家人自然十分开心。不久我提升为副科长,接着又到大学进修,孩子则进了楼下幼儿园。在仰忠街,我们居住了大约10年时间。后来图书馆南馆被拆除,省电影公司又在那里为中层以上领导建了一栋新宿舍,我当时是省文化厅电影处副处长,但编制和工作都还在公司,所以也搬了过去,住在7楼的一个单元,三室两厅,八十多平米的使用面积,直到现在。算起来,我在文德路附近居住,前后已经有33年时间了。
  其中在仰忠街的那十年最令人难忘。这不仅因为那时自己年轻,家庭年轻,岁月充满了朝气,也因为在那里,留下了我对文学梦想追求的起步足印。无论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我总在南面靠阳台窗前的一张小铁桌上勤奋地阅读、写作,有时艰难地熬到半夜甚至黎明。因为住的是顶层,上面又没有隔热层,炎热的夏季,一家人热得实在受不了,常常就一起挤在铁桌与床之间那一小块地方的地板上睡觉。时间长了,那一小块地方的水泥地面被蹭得特别光亮。尽管这样,那时的日子却总洋溢着欢乐,特别是孩子刚学会走路的那段时间,每天睡前逗他玩军事操练,和他讲故事,成了非常有乐趣的事情。
  也是在仰忠街,我经历了人生的第二次重大挫折。到今天,我还为自己当时丝毫没被击垮的一种生活信念与态度而感到庆幸。这大概也和我早在更年轻的时候,已经历过这样的人生挫折有关吧。叫我永远忘不了的是,在我领导职务被免去一年后的那个春节,恰好妻子带小孩回娘家,就剩下我住在这里,一个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过了个非常孤清冷寂的春节。屋子里真安静啊,没有一丝人气,3天时间,客厅里那台红色电话机,一回期盼的铃声都没有响过。那是个寒冷的冬季,夜里北风从靠外走廊房门底下的缝隙中不停地钻进来,我一个人蜷缩在被子里,都想了些什么呢?记不得了,也许是在回忆中拼命搜索往昔温馨感人的画面吧,或者仍然做着不着边际的甜美之梦。想起来,我现在还不觉淡淡一笑,理想和情感真是个怪东西,即使理性的人也不得不被它所困。我妻子算可以了,这两房一厅的套间,我从来没认真经营过,添置过像样家具,而且到最后,卧室那张大床的支架严重扭曲变形,睡在床上,感觉到摇摇晃晃要垮,必须用一根木棍支着顶到墙上才行,我们每天晚上支、白天收,居然硬是对付到搬家才换新床。要是别人肯定觉得不可思议,可她好像从来没有埋怨过。那时的我们,都很执著、单纯。
  夏天的傍晚,我们会经常带孩子外出散步,穿过北京南路到沿江路,往西顺江边一直走到海珠桥。假日,我们有时会到海珠广场或者东面的烈士陵园玩羽毛球;更多的时候,是去登白云山。
  我们亲眼见证了这一带的起伏变化。80年代初,仰忠街这条很窄的街巷,成了闻名远近的服装销售街,从我家楼前到北京路短短一段的街巷两侧,密密麻麻搭满了个体户的简易售货摊,南来北往的客人和商贩,每天将这里挤得水泄不通。而北京路那头对着的街巷——高第街,更是全国闻名的服装和小商品集散地,行人川流不息,摩肩接踵,街巷日日大包进小包出。附近文明路的市工人第一文化宫,来看电影或参加各种技能培训的青少年也是络绎不绝,文化宫的电影票房在广州市一度居高蹿前。它旁边有家卖烧鹅的个体户,生意长期火爆,每天下班时间,摊档前都排起了长龙,我们也经常去买。再过去一点,是羊城无人不知、同样生意火爆的“太爷鸡”。步行街概念兴起以后,北京路从北端靠中山五路,往南到文明路接大南路的一整段,都辟为了步行街区,旧北京路再次成为广州商业最繁华的中心区之一。由于这一带人流量的剧增,文德路中段与文明路交叉的十字路口,不得不架起一座人行天桥,市民形象地称其为“八爪鱼”。
  前两年中,我有两次与妻子在我们现在和过去住过的附近没事随便走。当走进对面仰忠街巷口时,就觉得有一阵无比亲切熟悉的情感袭上心头。虽然近在咫尺,我却好多年没再到这条街巷了,往事历历在目,叫人如鲠在喉,又不愿过于细想,怕触动了伤感的神经。仰忠街变化不大,但当年两边的个体户售货摊早已消失不见了。到北京路那边的高第街,是一天的夜晚,虽见到街巷两旁还保留着不少商业铺面,但似乎也不像从前那样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了。著名的许氏家族的居住地——许地,藏在这条街巷的深处。我记起,母亲在上世纪60年代到高第街买那台上海蝴蝶牌缝纫机的时候,是我跟着一起来的,好像花了一百几十块钱,快要接近父亲一个月的工资。她那天非常高兴,为这,她期望了许久。
  市一宫恢复了从前的安静。我们在里面的“榕泉电影院”又看了两场电影,那是我们过去经常看电影的地方,旧电影片恢复放映时,千把坐席的观众厅常常座无虚席。现在的“榕泉电影院”,每场只有零零星星十数名观众,后来兴起的多个小放映厅,估计都没再开了。它旁边的那个烧鹅档也早撤了,据说发得不清不楚,不再做烧鹅生意了。我住在仰忠街时,北京路和文明路交叉口路边,新建了一座叫丽都的酒店,在当时广州算得上比较起眼了,去那喝早茶常常要排队等号,现在早被比下去了,淹没在北京路大片商业出租的店面中。“八爪鱼”因为有碍城市观瞻,前些年终于被拆除,市民还有些依依不舍,纷纷跑去跟前照相留念。
  省中山图书馆已迁到文明路新建的馆舍,北馆仅作为孙中山文献馆保留。而我现在住的地方,南馆虽然拆除快30年了,计划建的写字楼却一直没有建成,空地仍被当成停车场使用。不过,最近听说快要开始动工了。倒是北边对面一座叫“东方文德”的艺术品大厦,业已落成,正等着开业。文德路上的字画镜框、笔墨纸砚和玉器商铺,显示出日益增多的趋势,已横溢到了中山路和文明路。
  离我家几步路远的文德东路文德楼,还是一幢历史文物建筑,但现在十分破旧。1925年,中共广东区委员会曾租赁过此楼的部分房子。其中3号2楼,是时任广东区委常委、军委书记周恩来和夫人邓颖超的居处;1号2楼,是李富春和蔡畅夫妇居处;4号2楼,则是海军局代理局长李之龙的居处。中山舰事件时,李之龙在此被捕。
其他文献
10月26日,“2014首届中国版画大展”在中国版画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是本年度美术界最受瞩目的全国性、学术性大展之一,有国内外近300,名艺术家参加,参展的代表性作品近600件,全面呈现出中国版画的当代创作面貌和多元学术方向。在展览现场,展出的不仅有习惯的挂在墙上的版画作品,也有从版画观念出发的一系列装置、影像、行为艺术纪录作品等,形成了更为丰富多彩的视觉和文化体验。颇为深刻的是,第一个展厅呈现
期刊
10月26日,67岁的传记作家陈廷一在京获得上海基尼斯总部颁发的“个人撰写、出版传记文学著作数量之最”称号。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白庚胜向陈廷一颁发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的荣誉证书。  陈廷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自1987年创作文坛首部书稿《许世友传奇》,之后,数十年笔耕不辍,创作并出版传记文学作品达101部,2014年获得了大上海基尼斯“个人撰写、出版传记文学著
期刊
国际关爱组织副主席龚庭玉女士和史蒂文·洛克菲勒Ⅱ(洛克菲勒家族第五代)有着多年笃厚的私交,史蒂文先生和他的几乎每一位家庭成员都对中国文化充满浓厚的兴趣,因而龚主席在这个话题上和他们经常开展各种各样的探讨与交流。  作为一个一百多年来热衷于公益文化事业的庞大家族的代表,史蒂文先生希望能够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做些事情,让西方人更真实、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艺术。当他和龚主席说起这个愿望的时候,她觉得作为
期刊
我的心始终无法从《后会无期》中的小岛解脱出来,我总是怀念片中的海风,温柔得醉人的夕阳,三面环抱的海水,那条小路的脚印等等,还有漂亮的小蓟草开着紫色的花,爬满礁石的长春藤和爬山虎……“东极岛,你是人间的仙境。太平洋的阳光它最先照耀着你……”这首《东极岛岛歌》勾起了不少旅友对它的神往与痴恋,天是蔚蓝的,海也是蔚蓝的,坐在石头上,静静地想,静静地听,让海风轻轻地吹拂头发,思绪和海风一起飞扬,那辽阔宁静的
期刊
因瓷窑而形成的村落历史  碗窑旧称焦滩,据考古所得瓷片,宋代即已有人在此地定居,清代时,为浙南地区烧制民用青花瓷器的主要基地。据村民口述,为避明末战乱,本以陶瓷业为生的余、巫、江、毕、胡等多姓乡里,自福建省连城县一路结伴内迁,至焦滩,见此地高岭土贮量丰富,林木茂盛,水源充足,遂结庐村中,重操旧业,烧窑制瓷,后改称焦滩为碗窑,也称焦滩碗窑。民国《平阳县志·食货志》载:“烧造之业最早者,为南港三十七都
期刊
白海鸿是我研究生时期的同窗,后又成为同事,为画为人我都非常熟悉。他不苟言谈,朴实敦厚,一如其山水画,笔墨厚重,构图厚道。海鸿的画是以陕北为主题的田园山水画,是用自己的语言娓娓讲述家乡陕北的风情故事, 就像用一辆牛车吱呀吱呀载着你缓缓走进他的故里,感受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之一,展现了国人以山水为家园的内在修性。陕北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它更是一个文化概念。作
期刊
徜徉在不同的城市,如果留心,你有可能发现或一隅或闹市中总有与当地建筑不大一样的另类古建筑,或是形制、或是雕刻、或是建筑材料别具匠心。总之,多少异于当地文化的味道,让你感觉出不同,这多半就是会馆了。  会馆这个词于我们来说其实已不大陌生,都市中林林总总的养生会馆、私家菜会馆乃至一些标榜高端的地产,都很是青睐会馆这两个字眼。那么,会馆到底是什么呢?《汉语大辞典》是这样给出解释的: 旧时同省、同府、同县
期刊
目睹邓日区先生的书画作品,已是数年前的事情。尤其是其山水佳作,流光异彩,至今想起来,仿佛犹置身于天籁般的清凉境地。  艺无止境,人与俱老。经此流年,再次品鉴邓日区先生画作,自然有了别样的感悟。或许,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之理罢,今日佳作自然不能与过去同日而语。  其中,最大体会就是画面层次感愈加强烈。因为先生愈加注重墨的运用。尤其浓重则取其苍茫,力透纸背,使山石呈现如斧劈、如刀削、绝壑幽岩之美,笔为
期刊
阳新折子粉产于湖北省阳新县,是深受阳新消费者喜爱的美食之一,其“折子粉制作技艺”入选了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阳新人喜爱阳新折子粉,不仅因为它风味独特,更是因为它脂肪含量较低,维生素B12较为丰富,对预防老年痴呆症、减肥、预防肿瘤等有辅助功效。  阳新折子粉享誉鄂赣边区,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从明朝起,在阳新就有人从事折子粉的手工制作,民国时期至今也有很多人在民间传承折子粉制作技艺。据当
期刊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和甲午中日战争120周年,在这个重要且特别的时段,谨以此文,献给曾为抗战负累重重的中国人民,并向为保家卫国英勇奋战的中国老兵,向捍卫正义与和平远赴重洋的美国老兵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让我们的子孙永远记着这段湮没许久的历史。  记忆  一群中国民间人士历时数年去寻找阵亡于高黎贡山的美军军官梅姆瑞的故事,搅动了太平洋两岸沉寂已久的二战中缅印战场的人和事,美国国家档案馆的两万多张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