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折子粉制作技艺”揭秘

来源 :文化月刊·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_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阳新折子粉产于湖北省阳新县,是深受阳新消费者喜爱的美食之一,其“折子粉制作技艺”入选了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阳新人喜爱阳新折子粉,不仅因为它风味独特,更是因为它脂肪含量较低,维生素B12较为丰富,对预防老年痴呆症、减肥、预防肿瘤等有辅助功效。
  阳新折子粉享誉鄂赣边区,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从明朝起,在阳新就有人从事折子粉的手工制作,民国时期至今也有很多人在民间传承折子粉制作技艺。据当地制作折子粉的老人讲,历史上折子粉曾经是进贡朝廷的 “贡粉”。解放前,折子粉是招待贵客、孕妇催乳的佳品,有钱的人家才能吃上折子粉;计划经济年代,能吃上折子粉,就是一件幸事。
  阳新“折子粉制作技艺”
  秘诀
  阳新折子粉与其他的米粉不一样,其制作技艺的独特之处主要有三个关键点。
  一是原材料。阳新折子粉使用的原材料,主要是产于阳新当地的优质早稻米。阳新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幕阜山北麓。东北与蕲春县、武穴市隔江相望,东南邻江西省瑞昌县,西南接通山县和江西省武宁县,西北连咸宁市和大冶市。阳新是多山之乡,百湖之县,构成“六山两水两分田”。境内峰峦叠翠,河湖交织,属亚热带季风区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阳新的自然条件适合种植水稻,盛产的优质早稻米,为制作折子粉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二是发酵。制作折子粉的大米,需要放在陶瓷的米缸中进行发酵。大米通过发酵后,会产生一种独有的香味,这是不同于其他米粉制作的关键环节。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发酵食品是人类巧妙地利用有益微生物加工制作而成的一种食品,具有独特的风味,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发酵食品中维生素B12较为丰富,可以预防老年痴呆症。并且发酵食品一般脂肪含量较低,因为在发酵过程中,要消耗碳水化合物的能量,所以发酵食品的能量值比较低,这对欲控制热量摄入而减肥的人是首选的低热能食品。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保留了原来食物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如多糖、膳食纤维、生物类黄酮等对机体有保健作用的物质,还能分解某些对人体不利的因子,如豆类中的低聚糖、胀气因子、豆腥味物质等。微生物新陈代谢时产生的不少代谢产物,多数有调节机体生物功能的作用,能抑制体内有害物的产生。最新的研究表明,不少发酵食品对预防肿瘤有一定的功效。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微生物,为人类贡献了各种风味的发酵食品,既能使人们享受饮食的乐趣,又能保健养生。
  三是晾晒。将做好的米粉铺在特制的竹折子上进行晾晒,利用竹子之间的缝隙,使做出来的粉干得快且不会串味,从而保持折子粉的口感。如果在木板上或者使用其他的材料进行晾晒,这样的折子粉就没有那么软和了。“折子粉”名称也主要源于这一特殊的在竹折子上进行晾晒的技艺。
  阳新折子粉制作的主要流程
  制作阳新折子粉非常有讲究,别看它只是一种简单的米粉,制作起来却特别讲究科学。制作折子粉的作坊必须要通风,否则热气形成的水蒸气会毁掉折子粉。阳新折子粉制作技艺经过长期的传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艺流程。主要经过选米(包括淘洗)—烂米(发酵)—磨浆—压干—拍坨—沸水煮坨(半生熟,视季节确定时间)—碓匀—揉坨—装桶—上粉架—同时烧沸水—压制成型直接下锅—煮熟—起锅—清水过滤—在竹折子上成型 (半斤左右一小折)摊晒—晒干后包装产品等10多道工序并由传统手工制作完成。
  选米。选好上等优质的早稻米,将米洗净沥去沙粒。
  发酵。把产于阳新当地的优质早稻米洗好后,倒入陶缸中进行发酵。发酵时间的长短,要根据季节及温度来决定,夏天一般需要7天左右的时间,冬天一般需要20天左右的时间才能发酵好。然后,将发酵好的米再清洗干净。
  磨浆。将发酵好后的米捞出来冲洗干净,将洗干净的发酵米兑适量的水,用石磨磨成米浆。
  压干。将磨好的米浆倒入专用的布袋中,用15公斤左右的石块,经过8至15个小时的挤压,把布袋中米浆的水压干,让水分溢出。
  拍坨。将米浆压成干的面团后,再用手将干面团拍成实心的面团坨子。压好后的浆粉,像汤圆粉一样。拍坨时,要采用拍打方式,使坨越拍越紧,拍到坨的表面光滑发亮为止。只能拍,不能揉,越揉越散。因为糙米没有粘性,所以要使劲儿地拍打面团,这样才能使制作出来的折子粉有嚼劲。
  煮坨。用大火将水烧至100度,将拍打好的面团放进沸水中煮成半熟,并用竹签不停地翻动,以免坨粘锅、烧糊。根据季节的变化,对煮坨的生熟程度的要求也不一样,一般夏天将坨煮成四分熟、六分生;冬天将坨煮成半生半熟为宜。
  捣坨。把煮过的粉坨倒进粉斗捣碎。
  碓臼。把捣碎的粉坨倒进碓臼捣碎,并用手翻动,使之生熟均匀。用手翻动捣碎的粉坨时,要随着节奏进行,具有应变性,否则容易使手受伤。
  揉坨。将碓臼中捣好的粉坨倒在木台上揉,像揉面一样,揉的时间越长越好。
  装坨。把揉好的粉坨装进特制的粉桶,尽力压紧,直到粉桶装满为止。
  上粉架。将装好粉坨的粉桶放在专门的粉架上,依次在上面放上粉钨、灶饼、压筒等工具,用压杆挤压。被挤压出来的折子粉条慢慢滑入到大锅里的沸水中。
  晒粉。将煮熟的折子粉一折一折地摆放到竹折子上放好,然后将竹折子背到室外太阳下并调整好晾晒的角度,将折子粉晒干。
  制作折子粉的主要工具有:粉架、竹折子、粉盆、缸、粉饼、粉箍(箍,方言读:kū)、粉盖、压桶、米碓全套、锅灶等。
  制作折子粉的时候,天气一定要晴朗。通过太阳晒干后的折子粉可以保存很久。晒干后的折子粉不能见风,必须包装密封起来,不然折子粉非常容易断开,因为早稻米的硬度比较大。如果是晒得不干的折子粉,3天左右就会坏掉,因为做折子粉的米经过了发酵,非常容易发霉,一旦坏掉,折子粉就不能食用了。由于发酵的原因,折子粉有股淡淡的酸馊味,所以也有人将折子粉叫做“臭粉”。
  折子粉的食用方法。在食用折子粉之前,要把折子粉放在冷水中浸泡6个小时以上,泡软后的折子粉,可以炒、炖、煮、下火锅吃。根据个人的口味,加入适量的肉丝、大蒜以及各种调味品炒着吃,吃起来不仅嚼着有筋道,而且还有折子粉独有的香味;如果将折子粉炖(如:牛肉炖折子粉、羊肉炖折子粉)、煮、下火锅吃,折子粉不会糊汤、口感会更好。因此,阳新折子粉在阳新十分受消费者的青睐。阳新折子粉,闻起来臭,吃起来香,与臭豆腐有一些相同的味道。这种富有独特味道的地方美食,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记忆,并能在消费者的舌尖上留下特别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阳新折子粉制作技艺的传承
  折子粉制作技艺能在阳新流传至今,源于其制作技艺的不断传承、利用。目前,张丙兴是阳新折子粉制作技艺最具代表性的传承人。张丙兴是“折子粉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生于1950年,从小跟随祖父、父亲学习制作折子粉,在计划经济年代,担任生产大队养猪场场长,一边养猪一边做折子粉。几十年来,一直从事折子粉的传承、利用工作,现在,仍然带领着家人专门从事折子粉制作。近年来,张丙兴带着女儿张菲菲制作阳新折子粉,并积极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宣传“折子粉制作技艺”相关活动。2011年12月,他们参加了黄石垄上行大卖场活动;2011年,在大冶市参加阳新折子粉的宣传活动;2011年、2013年,分别参加由黄石市举办的宣传、展销活动;2012年,参加了湖北省首届食文化知名食品大会;2012年,在武汉高龙博古城非遗传承园进行阳新折子粉的展销。可以说,他们生产制作的阳新折子粉走出了阳新,还远销到黄石、武汉、广东、上海、北京、香港和加拿大等地。
  “折子粉制作技艺”第七代传承人张丙兴的女儿张菲菲,生于1972年,长期跟随父亲张丙兴学习折子粉制作技艺。2009年,为了更好地使折子粉制作技艺得到传承和利用,在父亲张丙兴的指导下,其在阳新创办了“亿鸿折子粉”小型加工厂,目前收徒有10余人,专门生产折子粉,使“折子粉制作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利用。
  由于张丙兴及其女儿张菲菲坚持不懈的努力,2013年10月,“折子粉制作技艺”入选湖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8月,张丙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折子粉制作技艺”第四批省级传承人公示名单; 张菲菲也入选为黄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折子粉制作技艺”传承人。
  总之,阳新折子粉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利用,与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习惯、民俗风情及多元文化的积淀紧密相连,也与传承人不懈的坚守密切相关。目前,随着科学技术和消费者对食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传承和发展折子粉制作技艺面临多种挑战,如制作折子粉在晾晒时受天气状况的影响,导致折子粉的产量有限等因素。同时,以手工为主的折子粉制作技艺,还因受到现代化和机械化生产以及市场无序竞争等影响,使传统手工技艺受到严重冲击。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折子粉制作技艺”,是当前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在实践中,张丙兴以及他的女儿张菲菲正在对折子粉制作技艺进行探索和研究,并根据消费者的口味不断进行改进,使阳新折子粉在市场上占有更大的份额。
  可以认为,阳新“折子粉制作技艺”的形成与发展,是对弘扬阳新地方饮食文化的一大贡献,充分展现出了勤劳智慧、善良朴实的阳新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阳新折子粉制作技艺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给阳新人民留下了蕴涵特定历史信息的无形文化遗产,充分体现和展示了阳新地方的民俗文化与饮食文化的完美结合。虽然阳新折子粉在阳新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已成为阳新人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但是,我们更加希望阳新折子粉能够走得更远,走进更多老百姓的生活,让更多地方的人民群众喜欢阳新折子粉,使阳新折子粉制作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利用。
其他文献
靖边位于陕西省西北部、榆林市西南部,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全县总面积5088平方公里,人口35万。  靖边县资源丰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石油探明储量3亿吨以上,天然气探明储量4666亿立方米,是“西气东输”的重要气源地;煤炭分布面积达800多平方公里;全县近80%的土地下含有岩盐。这里,人均耕地5亩,森林覆盖率达42.3%,有蓄水库坝40多座。连接东西南北的青银、包茂高速绕靖边县城通过,横贯东西的太
期刊
2014年9月16日至18日,由河南省博物馆学会主办,中国衙署文化研究中心、内乡县衙博物馆承办的第四届全国衙署文化研讨会在河南省内乡县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近200人,围绕古代官制和官德文化进行了充分的研讨。  2014年9月17日下午,全国衙署文化研讨会开幕式在内乡县衙大堂前举行。南阳市委书记穆为民发来贺电,市县领导分别致辞;河北保定直隶总督署、山西霍州署衙博物馆、南阳府衙三个衙署博物馆为
期刊
10月26日,“2014首届中国版画大展”在中国版画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是本年度美术界最受瞩目的全国性、学术性大展之一,有国内外近300,名艺术家参加,参展的代表性作品近600件,全面呈现出中国版画的当代创作面貌和多元学术方向。在展览现场,展出的不仅有习惯的挂在墙上的版画作品,也有从版画观念出发的一系列装置、影像、行为艺术纪录作品等,形成了更为丰富多彩的视觉和文化体验。颇为深刻的是,第一个展厅呈现
期刊
10月26日,67岁的传记作家陈廷一在京获得上海基尼斯总部颁发的“个人撰写、出版传记文学著作数量之最”称号。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白庚胜向陈廷一颁发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的荣誉证书。  陈廷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自1987年创作文坛首部书稿《许世友传奇》,之后,数十年笔耕不辍,创作并出版传记文学作品达101部,2014年获得了大上海基尼斯“个人撰写、出版传记文学著
期刊
国际关爱组织副主席龚庭玉女士和史蒂文·洛克菲勒Ⅱ(洛克菲勒家族第五代)有着多年笃厚的私交,史蒂文先生和他的几乎每一位家庭成员都对中国文化充满浓厚的兴趣,因而龚主席在这个话题上和他们经常开展各种各样的探讨与交流。  作为一个一百多年来热衷于公益文化事业的庞大家族的代表,史蒂文先生希望能够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做些事情,让西方人更真实、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艺术。当他和龚主席说起这个愿望的时候,她觉得作为
期刊
我的心始终无法从《后会无期》中的小岛解脱出来,我总是怀念片中的海风,温柔得醉人的夕阳,三面环抱的海水,那条小路的脚印等等,还有漂亮的小蓟草开着紫色的花,爬满礁石的长春藤和爬山虎……“东极岛,你是人间的仙境。太平洋的阳光它最先照耀着你……”这首《东极岛岛歌》勾起了不少旅友对它的神往与痴恋,天是蔚蓝的,海也是蔚蓝的,坐在石头上,静静地想,静静地听,让海风轻轻地吹拂头发,思绪和海风一起飞扬,那辽阔宁静的
期刊
因瓷窑而形成的村落历史  碗窑旧称焦滩,据考古所得瓷片,宋代即已有人在此地定居,清代时,为浙南地区烧制民用青花瓷器的主要基地。据村民口述,为避明末战乱,本以陶瓷业为生的余、巫、江、毕、胡等多姓乡里,自福建省连城县一路结伴内迁,至焦滩,见此地高岭土贮量丰富,林木茂盛,水源充足,遂结庐村中,重操旧业,烧窑制瓷,后改称焦滩为碗窑,也称焦滩碗窑。民国《平阳县志·食货志》载:“烧造之业最早者,为南港三十七都
期刊
白海鸿是我研究生时期的同窗,后又成为同事,为画为人我都非常熟悉。他不苟言谈,朴实敦厚,一如其山水画,笔墨厚重,构图厚道。海鸿的画是以陕北为主题的田园山水画,是用自己的语言娓娓讲述家乡陕北的风情故事, 就像用一辆牛车吱呀吱呀载着你缓缓走进他的故里,感受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之一,展现了国人以山水为家园的内在修性。陕北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它更是一个文化概念。作
期刊
徜徉在不同的城市,如果留心,你有可能发现或一隅或闹市中总有与当地建筑不大一样的另类古建筑,或是形制、或是雕刻、或是建筑材料别具匠心。总之,多少异于当地文化的味道,让你感觉出不同,这多半就是会馆了。  会馆这个词于我们来说其实已不大陌生,都市中林林总总的养生会馆、私家菜会馆乃至一些标榜高端的地产,都很是青睐会馆这两个字眼。那么,会馆到底是什么呢?《汉语大辞典》是这样给出解释的: 旧时同省、同府、同县
期刊
目睹邓日区先生的书画作品,已是数年前的事情。尤其是其山水佳作,流光异彩,至今想起来,仿佛犹置身于天籁般的清凉境地。  艺无止境,人与俱老。经此流年,再次品鉴邓日区先生画作,自然有了别样的感悟。或许,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之理罢,今日佳作自然不能与过去同日而语。  其中,最大体会就是画面层次感愈加强烈。因为先生愈加注重墨的运用。尤其浓重则取其苍茫,力透纸背,使山石呈现如斧劈、如刀削、绝壑幽岩之美,笔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