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要坚持做到“两活”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rff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科是一门姿彩纷繁的学科。生物学就是介绍、揭示、探索生物的生存生态原理的科学。生物学科本应是形象生动,趣味活泼的学科,但生物课本上所介绍的却多是纷繁的名称、概念等抽象的知识,若教师在教学时,只是就课本上所介绍的生物名称的概念进行讲述,学生很难进入状态,于是就会感到索然无味,毫无兴趣,势必难以学到知识。所以,生物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艺术。在教学中,教师的讲述应生动形象。趣味活泼,将学生带进生物境界,激起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如何去实现这一目标呢?本人从教学实践中体会到:生物教学必须坚持做到“两活”——“讲活”与“导活”。
  
  一、要坚持做到“讲活”
  
  “讲活”,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形象语言,生动有趣,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生疏为熟知,“讲活”生物知识。可从以下方面去进行努力:其一可从物体的状态出发,“讲活”生物体和生物知识。生物是有形有态的生命体,生物知识就是生命活动的“活”知识。教师在教学时,要努力用形象化的教学语言将生物体讲成“活”物,让活蹦乱跳的生物呈现在学生面前,将学生引入“活”境,进行有趣的形象思维。其二可以从语义出发讲“活”生物体和生物知识。名词和概念是生物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象是很抽象的。教师在教学这些知识时,一定要努力运用形象而准确的语言给学生解释清楚生物名词和概念的含义,让学生清晰地、直观地、形象具体地感悟,认识和理解概念和原理,从而掌握生物知识。其三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物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出发,讲“活”新的生物体和生物知识。在遇到一种新的生物知识概念时,学生往往会有一种生疏感,这时,教师应充分启发学生调动贮存的生物知识和积累的生活体验,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授述,激发学生生动形象、直观性的形象思维,从而在兴趣中感悟新知识,理解掌握新概念。其四可以从数字出发,讲“活”生物知识和原理。例如:“心脏”一节中:在安静时,成年人心脏平均每分钟收缩跳动约75次,每次收缩跳动输出血量约70毫升,每分钟输出血量约5250毫升,这样一个健康的成年人,心脏在24小时内所做的功率,可以把32吨重的物品升高约0.33米。如此数字,一下就能将学生带领进入直观形象思维之中。其五可以利用比喻手法讲“活”生动体和生物知识。比喻可使生疏变得熟悉,使抽象变得具体,使枯燥变得生动。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采用比喻手法,将学生带进熟悉、具体、生动的境界,让学生进行有趣的、轻松愉快的形象思维,在愉悦中感悟、理解、掌握知识。
  
  二、坚持做到“导活”
  
  生物教师必须要“讲活”,但这还不够,教师还必须努力做到“导活”,即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要引导得“活”也就是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要联系现实生活,要引领学生进行生活的体验,也就是生物教学要坚持生活化。
  生物学科的生活性特强,生物与人的生活具有最直接最密切的联系。人,本身就是生物之首,学习生物的目的就是研究和探求生物对人类生活的利益和价值。所以,学习生物知识就应紧密地联系人类的现实生活。中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理所当然应联系中学生的现实生活。所以,生物教学设计应努力做到贴近学生的现实学习和生活实际,要适合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思维能力、情趣状态,切不可不顾学生现状,好高骛远,一味追求学生接受知识,考得高分,那只不过是空中楼阁,是完全脱离学生现实的。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在悉知学生具体情况的前提下,安排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要回归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做因材施教,因情施导。在教学上,教师应认真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可视、可听、可感、可操作的现代教学媒体,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起其渴望学习欲。教学方式上则应采用合作式、探究式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生物教学的内容,应努力做到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意义源头,是教育发生的源头。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注重回归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加强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让学生回归生活,其学到的知识才会是生动的、鲜活的、流动的、具有生命力的知识。回归生活,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才是对生活真理的真正感悟。回归生活,学生的学习才能紧密联系各学科,才能紧密联系实践与社会。
  再次,生物教学的方法要注重联系现实生活,让课堂成为生活体验的场所。知识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生物知识与人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生物教学应注重联系现实生活,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教学联系生活,抓住生活中的生物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理悟、体悟,在趣中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理解知识。由于生物学与自然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密切联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领学生联系现实生活,采集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学生生物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获得真正的生活的生物体验。生物教学“讲活”、“导活”了,学生就能活学、学活。
  (作者单位:427000 湖南省张家界市天门中学)
其他文献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好玩、有趣的事情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复习 “Read and act”时可采用讲故事的形式。  这种题一般都是以一组幽默的连环画形式出现的,每一幅图上都有一两句点睛之笔。对于这样的内容,可以要求学生在弄懂图与句子意思的前提下,把几幅图连起来说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要用上图中的句子,而且在故事中尽量用英语。 当然这种题也可以让学生用小品的形式来表演。具体如何使用,可根据实
期刊
面对异彩纷呈的大千世界,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究,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学习理念,同时也是现代人必备的学习方式。然而,探究本身是一个学习主体不断思维和进取的过程,需要探究者付出很大的努力,本文就物理教学中学生探究性学习品质的培养谈些肤浅的认识。    一、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主体一切未知领域的总和。在人类所处的物质世界里,任何人都在各自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同样存在着诸多的
期刊
有人认为电视机发展日新月异,黑白电视机早已淘汰,此门课程也没有开设必要。但笔者认为,黑白电视机作为日常用品的确可以推出历史舞台,而作为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其实际意义仍不可忽视。它既是对《电子工艺》、《电子技术》、《电工基础》等基础课程的总结、检验,又为后面《彩色电视机》的学习起到了铺垫,并以较低的成本训练了学生的焊接、元器件识别与检测、电路分析与故障排除等多种技能。因此开设此门课程仍有其必要,不过
期刊
高中化学教学中。摆在化学教师面前的难题是:随着知识难度和深度的增加,使相当大一部分学生产生畏惧情绪,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如何解决此难题?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有兴趣学习,学习就会有事半功倍之效果。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对此,我谈下面几点体会。  
期刊
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应着重以下几点:  一、 通过重大历史事件阐明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以增强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外历史上有着无数为反对剥削而壮烈牺牲的革命领袖,他们气贯长虹,光照日月、名垂千史。他们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他们能够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做得好,影响大。如果离开历史发展的要求,任何人都不可
期刊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的实情,决定了大部分初中学生都来自于农村的现状。受到经济条件、传统观念及其它社会条件的制约,大部分农村初中毕业生都不能进入高中或大学继续深造,初中毕业后他们将直接进入农业生产或其它行业,因此,在教学中渗透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农村初中生物课,是初中毕业生与劳动就业的联系纽带,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甚至决定学生未来的人生道路,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举足轻重,因此,初中生物课教育应
期刊
长期以来,现行的中学政治课教学仍然处于以升学为目的的僵化教学轨道上。上课教师讲空道理,交代知识要点,没有结合实际让学生去体会。因此,考试时学生只能生搬硬套,不能灵活运用。这样学生学习得到的只是一些教条,不知道它们在现实生活中有何用处。有的同学甚至觉得有些教条和现实生活是相矛盾的,是无用的东西。从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个问题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我从事中
期刊
“读史使人明智”,学习历史对个人的修养有直接好处。人类历史的变迁,历史上的善与恶、正与邪、是非、美丑都将影响着我们,我们认识历史,其实质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自己与全人类之间的关系。理解这种关系,才会有充分的自我意识和共同的社会意识。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三维”目标,其中之一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向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情
期刊
【摘要】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如果掌握了这种艺术,那么就可以使课堂生辉,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字】物理教学 艺术 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掌握了这种艺术,就可以使课堂生辉,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高涨的学习情绪。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要求辩证地处理知识与
期刊
多年来,“升学率”一直成为衡量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为了追求高升学率,提高课堂“效率”,许多教师在历史课的教学中一味偏爱“讲授法”,采用满堂灌,使学生被动地接受历史知识。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忽视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了历史课教学的枯燥乏味,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严重影响了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今天,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