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依然是作文教学,中学作文教学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它的沉重在于:以应试为中心的作文教学的弊端已十分明显地损害着中学师生;中学生作文“贫血”“缺氧”,部分已蜕变为新八股文;“新概念作文”及一些打着其他旗号的作文竞赛有的似已走入泥沼,其负面影响误导着中学生。
笔者曾执教于一所中等专业学校,学生素质不齐,作文能力普遍较差。每次课堂作文时,只听教室里唉声一片,只见一个个皱着眉头,苦思冥想,大有“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咬破钢笔杆”之状。但迫于老师的压力,不能不写,然后如同挤牙膏一样,一句一句拼凑,丝毫不见欣喜之情、不吐不快之感。拼凑完了赶紧上交老师,连再读一遍、修改修改的勇气都没有。整个作文过程完完全全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说成是折磨,一点儿也不为过。自然,老师评改时,读着内容空洞、真情匮乏、语言干瘪、千篇一律,如同“克隆”的文字,味同嚼蜡,也依然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是一种折磨,也依然唉声一片。
上述情况的出现,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教材方面说。虽然新教材比以前有了进步,有了“写作训练”的具体内容,且自成体系,但其编写仍不尽如人意,尤其是例文陈旧,缺乏时代感,难以“示例”。
其次,从教师方面说。一是教学观念陈旧,思想认识模糊,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少教师对作文教学的学科性认识不够全面,在作文教学中偏重于甚至局限于写作知识的传授和写作技巧的讲解,忽视了学生道德情操、思想品德的教育。有的学校“应试”痕迹颇深,似乎作文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煞费苦心猜题、押题,学生绞尽脑汁、搜断枯肠地写作。二是教学方法落后,训练形式单一,学生写作兴趣不浓。多少年来,教师上作文课都是一支粉笔打天下。作文教学的程序无非是作前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三部曲。教师关在校园教作文,学生禁锢在教室里写作文,其结果收效甚微,学生越练越没劲,越练越厌恶写作文。三是作文教学过程不完整,作文评改方法失当,教师岸上教游泳,学生不得要领,作文久练无长进。作文教学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一般有“作前指导—学生习作—作中指导—学生修改—评讲赏析”等五个环节组成,而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只简化成“指导—习作—批改”三个环节,即使这三个环节,也没有完全落实好,仍存在不少问题。作前指导,教师笼统讲讲写作技巧,再提几条要求便完事;写作是学生的事,教师便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将学生推下水,让他们在游泳中学习游泳,教师在岸上袖手旁观;批改时,只要主题正确都给及格分,严格控制高分,评语是无关痛痒的几句话,哪篇文章都通用。难怪学生拿到作文本看一下分数便放置一旁。
第三,从学生方面说。学生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有学好语文、写好作文的愿望,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功课太多,负担太重;另一方面,中学生生活圈子太小,活动空间有限,生活内容相对单调,一些封闭式管理的学校更是把学生限制在学校的四堵墙之内、小天地之中,写作的生活之源近乎枯竭。
第四,从社会方面说。媒体的作用与影响是很大的,但有时候媒体充当的角色并不光彩。其一,每年高考之后,不少媒体总要发表一批满分作文,但其中不乏抄袭之作,不乏内容空洞、词藻华丽的“美文”,甚至有无病呻吟之作,影响很不好。其二,近几年不少全国性作文大赛尤其是所谓“新概念作文”的获奖作文刊登之后影响很大,但其负面作用也不小,一些获奖作文难以读懂,“新”则新矣,但偏离了中学生的认知与生活轨道,成了十足的“另类”;一些作文显得出奇的老成,令人怀疑是不是出于中学生之手。其三,网络文学的影响以及网络上“出售”作文等做法对中学生也产生了很不好的“诱导”。其四,作文类出版物琳琅满目,充斥着大小书店的书架,但真正好的并不多,有的偏重于“炫技”,有的则提倡文字游戏,有的表面讲考场作文之法,实质传授如何邀获阅卷老师青睐的“技巧”,用心可谓良苦矣!
综上所述,种种负面的影响导致一部分学生的作文之舟偏离了正确的航向,陷入了危险的泥潭。看到这些,所有语文教育者无不心急如焚。
为了使沉重的话题不再沉重,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项对策,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
一、确立写作新理念
长期以来,广大语文老师都忽略了这样的问题:作文是什么?学生写作文为什么?弄清楚这两个问题,对作文教学的认识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其实,作文是一个人的主观精神活动,是一种书面的表情达意,是一种感情的宣泄,它有鲜明的目的性和个性。因此,教师要让作文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实现三个“表达”:
一是作文必须是学生真情表达的结晶。学生作文要强调一个“真”字,即说真话诉真情。说真话,就是写真事、写实事,写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看法,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不胡编乱造。诉真情,就是写真情实感,写自己对生活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不要虚情矫情,也不要把情感分成积极和消极,用条条框框束缚真情实感的流露。
二是作文应该是学生自由表达的载体。学生作文在做到“真”的同时,还要强调一个“敢”字,即敢想敢写。鼓励学生“敢”字当头,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指导学生根据表达的目标和需要自主选择最适宜的表达形式,真实地表现生活和表达情感。
三是作文完全是学生个性表达的舞台。学生作文做到了“真”和“敢”,必然会写出属于自己的“个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人和事,对这些人和事也会有自己的看法和体验,把它们真实地写出来,就不会人云亦云,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千篇一律。
此外,教师要学会下水作文。长期以来,教师不愿写下水文,因而对学生知识、能力,技能上的缺陷和写作中的重点、难点等均不甚明了,指导起来也就抓不住要点,点不透机关,无法打通关节。这是作文教学低效的重要原因。现在有不少学校要求教师写下水文,让教师身临其境地去体味作文写作中的酸甜苦辣,并从中寻找出阻碍学生写作能力长足发展的症结和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这样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点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指导写作,教师在“游泳”中教学生“游泳”,这是作文教学走出困境的又一有效措施。
二、实现写作与生活、写作与活动、写作与阅读的三个结合
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帮助他们观察生活、拥有生活、积累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和参与者,指导他们感悟生活、亲身体验生活的真谛、发现生活中的美。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处理好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
写作与生活的结合,要走活动化的道路,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亲身参与生活,做生活的主人。这样,学生拥有了写作素材,就会产生一吐为快的冲动,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写作水平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叶圣陶曾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所以,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是关键所在,一方面,语文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读熟课文,读配套的自读课本,读大纲要求的名著诗文,读报刊上的时文美文。通过多读,获得思想的提升、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学习作家思考生活和表达生活的角度、方式和技巧。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把读和写结合起来。课内阅读,要善于捕捉课文中读写结合点,设计口头和书面作文的训练,例如为《项链》补写结尾。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了就动笔的好习惯,从摘录精彩语句开始,到写作品介绍、故事梗概、人物分析、读书心得、读书札记等,长期坚持这样做必有好处。
三、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兴趣、习惯、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在学科知识和技能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经被实践所证明。而作文教学质量的好坏跟中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习惯和毅力等非智力因素也是密切相关。作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于大面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关键在教师。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改进教学方法,首先要融作文教学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生动有趣的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激发热情、生发灵感、升华思想、陶冶情操;其次,要多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训练,根据不同文体采用不同形式,根据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分类指导,分层训练,让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学有所得,练有所进,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另外,要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格局,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吸取写作源泉,实现作文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的突破;同时要帮助学生消除对作文的恐惧感和畏难情绪,使他们感觉到写作文不是一件难事、苦事,而是像学骑自行车那样容易、听偶像唱歌那样开心,那么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就大有希望了。
对于写作来说,良好的写作习惯本身就是写作素养的重要方面,是写好作文的必备基础。如果写作一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成了一种习惯,那时,写作也就成为一种快乐,一种享受。良好的写作习惯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勤于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坚持写日记、写读书笔记等多练笔的习惯,列提纲、打腹稿、一气呵成的习惯,反复修改、精益求精的习惯,工整写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合理分段使结构清晰的习惯,等等。但是良好的写作习惯不会自然而然地养成,一要靠严格要求,二要长期坚持,三要经常督促。良好的写作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内化为学习品质和写作素养,写作教学应该追求这个境界。
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角度来看,多读多写需要毅力。有了这种毅力,也就形成了习惯。“每天读一点,每天写一点,长期坚持,熟能生巧”。写作能力就是在这种不断实践中提高的。
笔者曾执教于一所中等专业学校,学生素质不齐,作文能力普遍较差。每次课堂作文时,只听教室里唉声一片,只见一个个皱着眉头,苦思冥想,大有“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咬破钢笔杆”之状。但迫于老师的压力,不能不写,然后如同挤牙膏一样,一句一句拼凑,丝毫不见欣喜之情、不吐不快之感。拼凑完了赶紧上交老师,连再读一遍、修改修改的勇气都没有。整个作文过程完完全全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说成是折磨,一点儿也不为过。自然,老师评改时,读着内容空洞、真情匮乏、语言干瘪、千篇一律,如同“克隆”的文字,味同嚼蜡,也依然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是一种折磨,也依然唉声一片。
上述情况的出现,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教材方面说。虽然新教材比以前有了进步,有了“写作训练”的具体内容,且自成体系,但其编写仍不尽如人意,尤其是例文陈旧,缺乏时代感,难以“示例”。
其次,从教师方面说。一是教学观念陈旧,思想认识模糊,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少教师对作文教学的学科性认识不够全面,在作文教学中偏重于甚至局限于写作知识的传授和写作技巧的讲解,忽视了学生道德情操、思想品德的教育。有的学校“应试”痕迹颇深,似乎作文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煞费苦心猜题、押题,学生绞尽脑汁、搜断枯肠地写作。二是教学方法落后,训练形式单一,学生写作兴趣不浓。多少年来,教师上作文课都是一支粉笔打天下。作文教学的程序无非是作前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三部曲。教师关在校园教作文,学生禁锢在教室里写作文,其结果收效甚微,学生越练越没劲,越练越厌恶写作文。三是作文教学过程不完整,作文评改方法失当,教师岸上教游泳,学生不得要领,作文久练无长进。作文教学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一般有“作前指导—学生习作—作中指导—学生修改—评讲赏析”等五个环节组成,而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只简化成“指导—习作—批改”三个环节,即使这三个环节,也没有完全落实好,仍存在不少问题。作前指导,教师笼统讲讲写作技巧,再提几条要求便完事;写作是学生的事,教师便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将学生推下水,让他们在游泳中学习游泳,教师在岸上袖手旁观;批改时,只要主题正确都给及格分,严格控制高分,评语是无关痛痒的几句话,哪篇文章都通用。难怪学生拿到作文本看一下分数便放置一旁。
第三,从学生方面说。学生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有学好语文、写好作文的愿望,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功课太多,负担太重;另一方面,中学生生活圈子太小,活动空间有限,生活内容相对单调,一些封闭式管理的学校更是把学生限制在学校的四堵墙之内、小天地之中,写作的生活之源近乎枯竭。
第四,从社会方面说。媒体的作用与影响是很大的,但有时候媒体充当的角色并不光彩。其一,每年高考之后,不少媒体总要发表一批满分作文,但其中不乏抄袭之作,不乏内容空洞、词藻华丽的“美文”,甚至有无病呻吟之作,影响很不好。其二,近几年不少全国性作文大赛尤其是所谓“新概念作文”的获奖作文刊登之后影响很大,但其负面作用也不小,一些获奖作文难以读懂,“新”则新矣,但偏离了中学生的认知与生活轨道,成了十足的“另类”;一些作文显得出奇的老成,令人怀疑是不是出于中学生之手。其三,网络文学的影响以及网络上“出售”作文等做法对中学生也产生了很不好的“诱导”。其四,作文类出版物琳琅满目,充斥着大小书店的书架,但真正好的并不多,有的偏重于“炫技”,有的则提倡文字游戏,有的表面讲考场作文之法,实质传授如何邀获阅卷老师青睐的“技巧”,用心可谓良苦矣!
综上所述,种种负面的影响导致一部分学生的作文之舟偏离了正确的航向,陷入了危险的泥潭。看到这些,所有语文教育者无不心急如焚。
为了使沉重的话题不再沉重,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项对策,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
一、确立写作新理念
长期以来,广大语文老师都忽略了这样的问题:作文是什么?学生写作文为什么?弄清楚这两个问题,对作文教学的认识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其实,作文是一个人的主观精神活动,是一种书面的表情达意,是一种感情的宣泄,它有鲜明的目的性和个性。因此,教师要让作文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实现三个“表达”:
一是作文必须是学生真情表达的结晶。学生作文要强调一个“真”字,即说真话诉真情。说真话,就是写真事、写实事,写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看法,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不胡编乱造。诉真情,就是写真情实感,写自己对生活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不要虚情矫情,也不要把情感分成积极和消极,用条条框框束缚真情实感的流露。
二是作文应该是学生自由表达的载体。学生作文在做到“真”的同时,还要强调一个“敢”字,即敢想敢写。鼓励学生“敢”字当头,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指导学生根据表达的目标和需要自主选择最适宜的表达形式,真实地表现生活和表达情感。
三是作文完全是学生个性表达的舞台。学生作文做到了“真”和“敢”,必然会写出属于自己的“个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人和事,对这些人和事也会有自己的看法和体验,把它们真实地写出来,就不会人云亦云,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千篇一律。
此外,教师要学会下水作文。长期以来,教师不愿写下水文,因而对学生知识、能力,技能上的缺陷和写作中的重点、难点等均不甚明了,指导起来也就抓不住要点,点不透机关,无法打通关节。这是作文教学低效的重要原因。现在有不少学校要求教师写下水文,让教师身临其境地去体味作文写作中的酸甜苦辣,并从中寻找出阻碍学生写作能力长足发展的症结和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这样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点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指导写作,教师在“游泳”中教学生“游泳”,这是作文教学走出困境的又一有效措施。
二、实现写作与生活、写作与活动、写作与阅读的三个结合
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帮助他们观察生活、拥有生活、积累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和参与者,指导他们感悟生活、亲身体验生活的真谛、发现生活中的美。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处理好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
写作与生活的结合,要走活动化的道路,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亲身参与生活,做生活的主人。这样,学生拥有了写作素材,就会产生一吐为快的冲动,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写作水平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叶圣陶曾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所以,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是关键所在,一方面,语文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读熟课文,读配套的自读课本,读大纲要求的名著诗文,读报刊上的时文美文。通过多读,获得思想的提升、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学习作家思考生活和表达生活的角度、方式和技巧。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把读和写结合起来。课内阅读,要善于捕捉课文中读写结合点,设计口头和书面作文的训练,例如为《项链》补写结尾。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了就动笔的好习惯,从摘录精彩语句开始,到写作品介绍、故事梗概、人物分析、读书心得、读书札记等,长期坚持这样做必有好处。
三、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兴趣、习惯、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在学科知识和技能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经被实践所证明。而作文教学质量的好坏跟中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习惯和毅力等非智力因素也是密切相关。作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于大面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关键在教师。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改进教学方法,首先要融作文教学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生动有趣的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激发热情、生发灵感、升华思想、陶冶情操;其次,要多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训练,根据不同文体采用不同形式,根据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分类指导,分层训练,让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学有所得,练有所进,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另外,要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格局,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吸取写作源泉,实现作文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的突破;同时要帮助学生消除对作文的恐惧感和畏难情绪,使他们感觉到写作文不是一件难事、苦事,而是像学骑自行车那样容易、听偶像唱歌那样开心,那么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就大有希望了。
对于写作来说,良好的写作习惯本身就是写作素养的重要方面,是写好作文的必备基础。如果写作一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成了一种习惯,那时,写作也就成为一种快乐,一种享受。良好的写作习惯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勤于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坚持写日记、写读书笔记等多练笔的习惯,列提纲、打腹稿、一气呵成的习惯,反复修改、精益求精的习惯,工整写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合理分段使结构清晰的习惯,等等。但是良好的写作习惯不会自然而然地养成,一要靠严格要求,二要长期坚持,三要经常督促。良好的写作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内化为学习品质和写作素养,写作教学应该追求这个境界。
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角度来看,多读多写需要毅力。有了这种毅力,也就形成了习惯。“每天读一点,每天写一点,长期坚持,熟能生巧”。写作能力就是在这种不断实践中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