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在《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课外语文·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ar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诗宋词选读》历来是江苏省高中语文教学必选的内容。诗词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同时又兼具情感和美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得师生喜爱的内容。但是,美是最难说清楚的,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传统的诗词鉴赏课,大多采用讲授法和讨论法,一首首地赏析,一句句地品味,诗歌的美感和韵味无法传达出来。单调的学习模式也让学生比较倦怠,从最初的新鲜感到渐渐地懈怠。
  那么是否可以用比较法来重组《唐诗宋词选读》,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自己鉴赏从而领略诗歌的魅力呢?
  我的设计如下:
  1.不同诗歌相同意象的比较。如“月”的意象,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张九龄《望月怀远》、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白居易《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中都有关于月的描写和联想,抒发的情感各不相同。《春江花月夜》中“月”是诗人描写的重点,从月生开始,到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反复描写月下的思妇,最后以落月收结。诗歌中,月光朦胧地笼罩了江流芳甸、花林、沙汀,使整个世界都浸染了明月的白色,仿佛整个宇宙都被净化了。是月光抽离了所有的色彩,使天地融为一体,正是在这样的纯净中,诗人开始了与宇宙的对话。《望月怀远》中月亮是寄托相思的载体,“隔千里兮共明月”,月亮好似一只巨大的折光镜,把此方的感情折射给彼方,又把彼方的感情折射给此方。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诗人想掬一捧月光献给远方的人。这一点与《春江花月夜》又是相同的。在张若虚的笔下,“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诗中的主人公在望月,她想象中的情人此时也在望月,她把心中的深情寄托给天上的月亮,希望它能传递自己的思念。而李白笔下的“月”则是诗人之友,诗人“举杯邀明月”,然而“月既不解饮”“我歌月徘徊”“永结无情游”,诗歌主要写出了李白的孤独。而白居易的诗歌《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又与张若虚、张九龄有相同之处了,同样是以月寄托思念,但不是男女相思之情,而是通过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抒写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
  2.通过比较来辨识意象的内涵。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一句中“鸿雁、鱼龙”的含义,课本上的解释是“作者在这里引入了两种能在月空与江水中活动的生物的形象,以此衬托出一切生命在宇宙中的渺小,人类情感在宇宙中的无奈”,而蒋勋先生则认为“尺素在鱼肠,存心凭雁足,鱼龙和鸿雁是两种互传音信的载体,以此来说明二人音讯不通”,也可以引导学生来讨论哪种解释更好些。
  3.同一作者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作品的比较。李清照少女时期的《点绛唇》、婚后的《醉花阴》以及晚期的作品《声声慢》可以串联起李清照的一生。李煜前、后期的作品内容和风格完全不同,可以通过比较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其思想情感的巨大转变。
  再如杜甫,被称为“诗史”的杜甫,其作品一向是“沉郁顿挫”的风格,饱含着现实的沧桑和伤感。但其作品中也有一些轻松活泼的作品,尤其是诗人在四川成都的浣花溪畔那一段相对安定的日子里,诗人写下了很多这类诗作,如《客至》中“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村》中“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等,都充满了愉悦轻快之情,他对花鸟虫鱼自然风物的描写都体现了这一点:“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细动迎风燕,轻摇逐浪鸥”“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等等。把这些作品和诗人的《兵车行》共读,除了能体会到诗人丰富的内心情感外,还能更深地感受到战争对人的摧残和对生活的毁灭。杜甫也和我们一样是热爱生活的普通人,然而现实的残酷迫使他离开了这些美好的事物而用笔记录下战争的残酷和民生疾苦。
  以上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的几种比较方式,当然还可以有很多种其他角度的比较。比如内容相同的诗歌比较,相思之情是诗词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比较其相思之情的异同。可以引导学生选取其中的两三首来比较选取意象的不同、抒发情感的细微不同以及表现手法的不同。还可以让同学来说说为什么都是同样的内容而自己特别喜欢其中的某几句,这样的思考可以帮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一字一句一人一词皆可比,皆可引发学生探讨的兴趣,皆可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悟。在比较法的运用中,我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活动方式:
  1.教师提供比较的方向和选题,学生在周末自由查找资料,课堂交流讨论,小组展示成果。
  2.学生自选方向和选题,通过自读自学写读后感。
  一段时间的实践表明,这样的方式可以促发学生阅读探讨的热情,可以引导学生鉴赏研究,同时课堂上学生不再无话可说,而是各抒己见,常有争鸣,课堂气氛活跃。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品出来的。唯有引导学生去读、去品、去感受,学生才能赏出诗词的味道,才能在诗词的世界里感受到情、感受到美、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其他文献
建构游戏是基于真实生活物象的再造游戏。幼儿头脑中积累的具体形象越多,在建构时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就越强。因此,教师要引导幼儿细致观察各类物体,特别是对于建筑物的观察和了解,不断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才能激发幼儿的建构热情。中班建构游戏“我们的幼儿园”的教学目标是让幼儿体验合作搭建、共同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游戏中加深幼儿对幼儿园的热爱之情和团队合作意识。为了达成目标,笔者尝试进行了两次教学,
【示范引路一】  (2017四川广安题)  风,跌倒了  才有了美丽的落叶  云,跌倒了  才有了滋润大地的雨水  雪,跌倒了  才有了银装素裹的世界  所以  让我们不再害怕跌倒  让我们在跌倒时  用最美丽的姿势  站起  请以“跌倒”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字迹工整,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每个人都是天上闪亮的星,跌落凡尘便成了最美的诗
【摘要】就《莫泊桑拜师》而言,我们在读莫泊桑,也是在读福楼拜,在读精神的缩写;同时,我们也是在读己,发现自己写作的诸多弊病。  【关键词】小学语文;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莫泊桑拜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莫泊桑拜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的课文,主要记叙莫泊桑初学写作的时候,拜作家福楼拜为师的故事。这篇课文有两条主线,一明一暗。明线是莫泊桑拜师,前后三次请教的经过,从中体
【真题呈现】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  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
【答题点拨】  记叙文的主题,即它的主要用意、意义或者目的所在,也即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通过各种描写想要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文章主题包括多个层面:一是文中想要说明的道理;二是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三是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四是作者对某种社会现实的看法。阅读一篇记叙文须把握其主题,才算真正读懂文章。  归纳文章的主题,实际上是考查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既包括理解分析文章内涵的能力,又包括概括、提炼、表达的能
摘要:冯庸大学是冯庸先生独自出资创办的一所私立大学,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礼仪思想。在最简单的学生日常生活和各种典礼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行为。冯庸大学的教育礼仪对改造社会的国民性、提升民族素质、发扬中国教育优良传统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冯庸大学;教育礼仪;现代价值  冯庸大学是民国时期东北著名的私立大学之一,虽然存在时间仅仅六年,但却在其建立和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理念
续字联即在原有对联上添加字句,使其含义发生改变。千百年来,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着许多有关续字联的故事,可谓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王羲之巧读除夕联。晋人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史称“书圣”。因其书法颇负盛名,时人皆以得其墨迹为快事。有一年除夕,王羲之家门口每贴一联便被人揭走,他连写三副,仍是门前空空。后来,他灵机一动,将新写的对联一分为二,上下联各贴出去一半。联语曰:“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次,由于
“目无全牛”意为眼中沒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指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属褒义词。它的近义词有游刃有余、鬼斧神工、胸有成竹、出神入化等。很多人将该成语错误理解为观察不仔细、看事情不全面等贬义意思,这都是不正确的。  该成语出自《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有个厨师替梁惠王宰牛,他的宰牛技术十分娴熟,刀子在牛骨缝里灵活地移动,没有一点障碍,而且
技法揭秘  一、选材  (一)选人之未言的材料。一篇文章有没有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材料有没有新意。我们写作时,只有选择那些过去没有出现过的新鲜材料,才能使读者耳目一新。  2016年河南省一考生写的《我的青春里有“栀子花”》,作者选材独特,富有寓意。文章中的栀子花和栀子花般的女孩都给作者带来了帮助,从一个很小的角度,写出了深刻的寓意,表现出了青春里独特的爱。2016年河南省一考生写的《我的青春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反差是课堂师生互动的大的背景,也是课堂师生互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学校对教育的要求不一致,作为应然的理想和作为实然的现实之间有着很大的反差。  “工具理性”主导着现实的教育。  何谓“工具理性”?查尔斯·泰勒的界定是:“我的‘工具主义理性’指的是一种我们在计算最经济地将手段应用于目的时所凭借的合理性。最大的效益、最佳的支出比率,是工具主义理性成功的度量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