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非遗文化”融入百姓生活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boy8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全国“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以活态体验、贴近生活、活动传播为特色开展非遗文化系列活动,将非遗与教育、体验、旅游及艺术鉴赏创新对接,激发民众文化自觉,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传世。2017年6月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区紧扣主题,精心策划,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精彩纷呈。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培训班。
  6月6日,在即墨区图书馆举办了“即墨区非遗保护工作、传承培训班”,来自各镇、街道文化中心主任、非遗项目保护单位的负责人及传承人等60余人参加了培训。此次非遗培训班,邀请了青岛市党校魏明老师授课,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员们充分了解到即墨市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绩。通过本次培训学习,进一步加强了我区非遗项目申报工作质量,对持续推进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深入保护,促进非遗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传习活动的开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即墨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
  为全面展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提高全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2017年6月10日即墨区文广新局在信特广场举办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庆祝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启动仪式暨专场文艺演出、非遗传统技艺项目传承人现场展示、即墨区非遗保护成果展、即墨区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成果展、传统游戏大赛等。其中非遗传统技艺项目传承人现场展示活动板块共展示了我区二十五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选调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传统美术、传统医药、传统手工技艺等项目,此次活动参与市民达2000余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三、开展文化遗产进休闲场所宣传活动。
  根据我区的文化遗产和文物资源分布状况,制作了文化遗产图片展板41块,共选取了图片300余幅。这些照片,不少都是当地热爱非遗的摄影艺术家们,以摄影家的视角,聚焦非遗,记录乡愁。5月28日博物馆日至文化遗产日期间,在马山地质公园和信特广场进行了集中展示,现场还组织讲解人员向市民讲解即墨市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知识。通过展览,让市民在领略我市丰富文化遗产的同时,也感受到当地文化遗产原生态保护与活态保护的成果。
  四、运用各种模式开设非遗宣传渠道。
  为了烘托节日气氛,我区先后在6月9日、10日的《知即墨》和6月12日的《新即墨》《即墨文化网》《来了,即墨早新闻》等各媒体开辟了一个宣传渠道,对活动进行了集中宣传。在电视台《民生播报》栏目中对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在信特广场路边悬挂“传承非遗——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振兴”、“保护传承非遗展现生活智慧”、“活力社区活态非遗”、“振兴中国传统工艺”等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宣传标语。通过各级媒体同步跟进,在全区兴起了保护文化遗产日的热潮。使非遗真正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食粮。
  五、组织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
  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扶植年轻一代学习中国传统民间艺术。6月10日组织七星螳螂拳走进名都国学小学。12-15日,组织柳腔走进即墨区第二实验小学、德馨小学、实验四小、翠英中学、普东中学等学校。通过课堂学习,使优秀的非遗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再创佳绩
  近年来,建立了完善的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和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体系。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个,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8个,即墨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2个;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名,山东省级非遗传承人5名,青岛市级非遗传承人13名,即墨区级非遗传承人31名。青岛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公布了13个亮点事项为2017年度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亮点工作和8名非遗传承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范传承人。我区推荐的《即墨花边创新推动传统工艺振兴》、《即墨大欧鸟笼开启“互联网+”模式,建设美丽乡村》两个事项和即墨花边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王军榜上有名。通过开展“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系列展示展演活动,对我区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彰显了文化遗产的社会作用与功能,增进了全社会对“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认识和了解,增强了公眾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如何延续这文化的记忆,最重要的是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成为我们所认同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惠及我们每一个人的艺术表现形式,才能真正的传承和发展下去。
  七、结束语
  非遗保护,将缩短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距离,非遗文化重新焕发出活力,走入寻常百姓家,重新走进我们当下的生活。文化传承,就是要让不同的人产生认同感“文化遗产需要注入新力量,只有成为生活方式,文化遗产才会代代相传。”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发挥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极作用,才是对文化遗产实施更好的保护和发展的良策。文化是一种有根性的东西,有了认同感才会有生命力。民众不认可、市场无需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很难得以保存的。无形文化有形化,非物质遗产生活化,通过其活态传承、活态展示,推动非遗融入百姓生
  活。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有效平台,成为推进非遗保护传承的品牌项目,“非遗文化日”正在改变着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非遗文化的理解,更让非遗文化贴近生活、融入生活、丰富生活,也带领非遗文化走出山东、走出全国、走向国际。
其他文献
摘 要:乔托是中世纪最后一位画家,他在艺术上的理念和精湛的绘画技艺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绘画中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也为人文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乔托作品中的人文主义精神是在揭示人性的本质和价值观,提出个体本位的人本思想,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提倡人性以反对神性,提倡人权以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反对人生依附,这确立了个人的价值,肯定了现实生活的积极意义,促进了世俗文化的发展,他的主要贡献不在于他卓越的绘画技
期刊
摘 要:本文选取中国甘肃郭煌莫高窟的唐代所绘第196窟壁画《劳度叉斗圣变》与文艺复兴盛期绘画大师达.芬奇绘制的基督教壁画《最后的晚餐》为研究对象,运用图像学研究方法,从作品的基本情况,作品题材,艺术语言,人文观念等方面对两者的异同进行阐述,展开讨论。  关键词:中西方;宗教壁画  一、作品的基本情况概述  《劳度叉斗圣变》基本概述佛弟子舍利弗坐仰莲坛座上,威仪严整,座后有四高僧坐于椅上,天王及天龙
期刊
摘 要:“置陈布势”“经营位置”是我国古代对构图的另一种说法。而所谓的工笔花鸟画构图,即创作者对画面中各个物体之间关系的安排,以体现创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感受或感知。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国工笔花鸟画的构图规律与构图技巧,以期为今后的创作提供有力的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工笔花鸟画;构图;技巧  一直以来,我国的工笔花鸟画构图尤其强调取势、留白以及开合之间的呼应等法则。至于真正的构图,除了需要充分展示绘画形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和发展,在看到我国基层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的同时,更应该看到我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仍然存在些许问题,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有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经费投入不足,这是制约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最重要的原因;其次,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落后,这就导致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乏硬件支持和软件应用;最后,由于管理体系上的不完善,让基层公共文
期刊
摘 要:中国画的题款艺术的发展,与中国绘画,书法的发展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中国画的题款更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形式,画面题款是中国画增添诗情画意的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段。题款本身包含着深厚的文学蕴涵和精湛的书法功底,也是一门极具美学价值的艺术。  关键词:中国画;题款  一、中国画的特色  中国画,也叫国画,顾名思义,就是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按照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所作的画。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
期刊
摘 要:我国属于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着独属于自身的特色。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民族存在的特色开始逐渐消失,一个国家的民族特色是其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根本所在,对其进行传承至关重要。有鉴于此,本文以蒙古族舞蹈为例,对蒙古族舞蹈的特点以及民族特色进行研究分析,期望能够借此对其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蒙古族舞蹈;特点;民族特色  舞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是我国劳动民众在
期刊
摘 要:中国传统绘画注重主观感情的抒发,自我之“意”的表现。故有“意象艺术”的说法。基于这种主观意识极强烈的审美理念,画家们所追求的艺术境界与思想情感则体现为对幽深渺远、萧疏平淡之境界的追求。而沈周的《东庄图册》却以其对景物描写的客观性及其纯粹的审美之风,在前朝山水画传统的强势之下散发着纯朴、恬静、精美的时代气息,更以其客观、纯美的艺术精神给予后人一种特有的美学价值及审美启示。面对日益西方化的当代
期刊
摘 要:印度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两千年左右便有了雕刻艺术的雏形,这时期的雕刻艺术还处于矇昧的阶段,但是柬埔寨早期的雕刻艺术却要比印度的雕刻艺术晚许多。造成这样状态的原因是印度的文化起源和形成的时期要比柬埔寨早,尤其是宗教文化的背景,因为在信奉宗教的国家里石头便象征着山神,而早期的人类宗教是对自然的崇拜。柬埔寨的雕塑有记载的雕刻艺术开始是公元1世纪,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更早,但是宗教的传入确
期刊
摘 要: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中国面在画面的空白地方,题上的一首诗,即题商诗。诗的内容既是咏叹画的意境,也是构成画面的一部分。诗在画面中所占的位置,与有画的部分共同构成一件完整的艺术作品,这就是形式上的统一,诗与画融合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古代很早就有题画诗或是以诗入画,将诗意、诗境转化为画意、画境的作品,以诗写画,以诗文之长补绘画之短,使绘画作品的意境得
期刊
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中,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的艺术程式几乎可以作为这一时代风格的代名词。时代风格的转换是突破既有的程式而走向新的程式。“程式”是画家对客观世界进行艺术加工、提炼、强调进而形成的相对规范的形式与结构构成的视觉语汇。它熔铸了情感,传达了画家的内心审美视像,是我们理解、把握中国画的必经途辙。因此,从“程式”这一角度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画家的创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我们建构美术史学意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