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代的自由恋爱

来源 :读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zhong9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雎》 是周南的第一首诗,也是 《诗经》 的开篇。老实说,孔夫子的这个选择,是动了脑筋的,它表现出的文化观念、诗歌观念,比我们今天的许多人还要先进。我们今天如果要去编一本诗选,放在前面的肯定是领袖作品,或者是某个著名诗人的作品,你们去看现在编的诗集文集,哪一本不是这样?而且主题一定是很严肃的。孔夫子却不是这样。其实我们不妨想一想:社会是由家庭构成的,家庭是由夫妇构成的,两性的结合就是天地间第一件大事情,叫作“男女婚姻,人伦之始”。这就是孔夫子的观念。是不是比我们还先进呢?
  全诗可分为五章,是一个渐次递进的过程: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3.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4.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5.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关”是一种水鸟的叫声,它叫“雎鸠”,叫声是“呱呱呱”的,也就是“关关关”的。雎鸠就是你我都很熟悉的“渔老鸹”,学名“鱼凫”,又叫“鸬鹚”。有人说它就是“鱼鹰”,据我的研究,最多只能说它是“鱼鹰”之一种。因为另有一种捕鱼为食的猛禽,也叫鱼鹰,但它没有这种叫声。你们去看渔老鸹捕鱼:如果一只渔老鸹发现了鱼,马上就会“呱呱呱”地呼叫,其他的渔老鸹听到了,就会扑过来围猎。这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说的是河边沙洲上,一群渔老鸹正在围猎,一片此起彼伏的叫声。洲者,河中小岛也。出现在这片叫声中的,是“窈窕淑女”,是君子之人求偶的好對象。“逑”是对象、目标,就是object,“好逑”就是佳偶。窈窕是个连绵词,就是“以音求义”之词,不能分开来讲“窈”是什么、“窕”是什么。“窈窕”就是“遥迢”,遥迢者,远也。
  “窈窕淑女”是说和那美丽的女子距离很远。这个距离,指的是感情距离:虽然那个淑女就在江边,可以见到,但是彼此不认识,无缘靠近,就感觉隔得很远了。这就像 《西厢记》里面,张生初见崔莺莺的那个唱词:“隔花阴,人远天涯近”—— 明明和美女只隔一片花阴,因为无法攀识,无从交往,就觉得比天涯还远了。这种情况就是“窈窕”。汉代的经师们说:“窈窕”是因为淑女住在闺阁之中,很不容易见面。这个解释,显然不符合这首诗歌描写的现场场景。
  第二章四句,很值得分析:“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淑女们正在采摘一种叫“荇菜”的水生植物。《诗经》 里面对此有专门的解释,说这种荇菜是“宗庙祭祀之用”。参差者,长短不齐也,就是长长短短的荇菜在水面漂浮。荇菜的根没在水中,牵得很长,像藤蔓一样;叶子是圆的,颜色紫红,直径一寸左右,漂浮在水面上,所以采摘时只需要微微弯腰。“左右流之”的这个“流”,是借来表现采摘动作的动词,相当于“捞”或者“揪”,表现女子采摘的动作:左手捞一下,右手揪一把,腰肢扭来扭去,极尽女子的体态之美。显然那个时候的风气是很开放的:这些漂亮女子在水里采荇菜,虽然不像今天穿三点式泳衣,总不会是穿得很复杂,不然怎么方便呢?读到这里,这首诗的秘密就现出端倪了:它写的是古代的一种民俗活动。每年的春末夏初,荇菜成熟的时候,各家各户的年轻女子都到水里去采,用来敬鬼神、祖先。她们在采摘的时候,搴裳及腰,亮出玉臂美腿,姿态又是那么优美,就引得城里的小伙子—— 也就是“君子”们,都去河边看,看谁家的女子漂亮,哪个女子身材好看。这就相当于一种含蓄的选美活动。古今人情不远,这些事是无师自通的,并不是只有今天的小伙子才会欣赏美女。小伙子看得心有所动,夜晚睡觉都老是在想,既觉得伊人遥远,又实在割舍不下,这就是“寤寐求之”。“寤寐”是个偏义复词,本来“寤”是指醒来,“寐”是睡着了,联用的偏义在“寐”,就是梦中都在思念,都在追求。这个“之”是代词,指那位让人心动的女子。
  他想到了什么程度呢?“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个“服”字,上古音近pé,和现代“急迫”的“迫”意思相通。迫者,接近也;“寤寐思服”就是说他在梦中都想和那个女子在一起。悠者,长也。失恋的人觉得夜晚太长,等啊等啊等不到完,就是“悠哉悠哉”。“辗转”的本义是车轮转过去又转过来,就像司机转方向盘一样;“反侧”是翻过来覆过去,两个词连在一起,就是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梦中似乎相亲相近,实际上又不能见面,就像从前一首歌唱的那样:“梦里常相亲,觉来隔远道。”
  第二天,那个女子还在那里采荇菜:“参差荇菜,左右采之。”我们的这位君子又去了河边,这一次终于和那位女子有了交往,还约到了一个什么地方,一个奏琴,一个敲瑟,这就是“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就是以音乐作媒介,开始谈恋爱了。这个“采”读音qǐ,“友”读音yǐ,两个字在当时的读音是押韵的。古今谈恋爱大约都是这个样子,听音乐啊,看电影啊,先从这种似较含蓄的形式开始。这是第四章的内容。
  最后一章,一对恋人终于结婚,结婚仪式上请了文工团班子,用钟鼓这些乐器来庆贺,乒乒乓乓地热闹起来:“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芼”读音mào,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拔”字,还是描画那个女子采荇菜的动作,只是因为它现在要换一个韵,所以要换一个动词。这里的“乐”要读nào—— 音乐让自己愉悦,就是“乐”(读音lè),如果是为他人演奏,就叫nào,“热闹”的意思。
  综观全诗,它就是描写一对青年男女,从初见、相思到相识、结合的过程。大概这就是孔夫子的理想:在一个社会里面,青年男女应该通过自由恋爱来彼此认识,组建家庭。从这里,你能看到上古时代自由恋爱的痕迹,不是什么包办婚姻,说明自由恋爱绝不是现在才出现的事物。它被放在 《诗经》 的第一篇,反映出孔老夫子决不是那种糊涂、冬烘的人。
  (选自《流沙河讲诗经》/流沙河 著/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7年6月版)
其他文献
曹操,司隶校尉;司马懿,御史中丞;西门庆,山东提刑所千户;林如海,巡盐御史……四大名著中这些熟悉的角色,居然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 监察官。  两千多年的封建监察史,官名众多,制度浩繁,很难一笔写全。恰好国人爱看的四大名著主要讲述的,就是汉唐宋清故事,正是监察制度发展历史上较有代表性的时期,不妨以此观史。张翼德鞭督邮:汉朝监察初长成  《三国演义》 里有一起官员武斗的事件,督邮遭到张飞 (历史上为
一  1949年4月8日,前两年去国,此时刚刚借道香港回到北京的诗人卞之琳,带着一种应和中国巨变的“十分兴奋”,给远在上海的巴金写去一信:“我已经回到这里,十分兴奋。你知道要是没有这番大变,我是决不肯再回到这个一向喜欢而早成深恶痛绝的地方。年近四十,我决定彻底重新做人……”在说到自己的稿费等情况后,卞之琳突然来了一句:“从文糊涂,暂在医院修养,害得三姐真苦。私交上讲他实在太对不起我,可是我总不愿对
我接触夏衍书信是在1995年,他刚刚去世不久,有杂志约稿希望刊登有关我祖父的佚文遗稿,那时候,《夏衍全集》的编辑工作在他生前已搁浅,何时出版遥遥无期。我觉得,不如先做一些资料的征集整理工作。于是我就从征集书信开始做起,因为当时与我祖父同辈的亲朋故旧还有很多人在世,但也已经风烛残年,这项工作相当于是与时间赛跑的抢救工程。  我的这一想法虽得到一些人的支持,但这项工作没有多久就因故停了下来,非常可惜,
(一)  由于准备充分,再加上有接收石家庄、沈阳甚至南京等城市的经验,上海接收得非常顺利。  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宣告成立。陈毅任市长,曾山、潘汉年、韦悫为副市长。在上海还没有完全解放时,经我党地下工作者的联系和帮助,5月25日凌晨,代市长赵祖康先生率领原市府人员悬挂白旗以示投诚,并为维持治安、保护档案、财产安全做了有益的工作。赵祖康是著名的道路和市政工程专家,原任上海工务局局长。国民党逃跑
1942年5月2日至10日,为庆祝“满洲帝国”十周年,周作人作为汪精卫的随员,赴伪满访问。后又于5月11日下午随汪精卫乘机抵达南京,此后几天一直在南京参加宴请、发表演讲等,直到14日下午乘车北返。这是周作人在时隔35年后重返南京,于他个人而言,自是一件值得纪念的事;而对于当时略显沉寂的南京文坛来说,其意义更是非同小可。然而,对于周作人的此次南京之行,各类研究著作并没有给以太多关注。止庵《周作人传》
“一眨眼不知过了多少时光,我们外行的推测完全破产,做政客的倒还是做政客,做科学家的一变而为皇英的高等华人,再变而为孙联帅(即军阀孙传芳) 的淞沪督办,讨赤军兴,便在上海杀戮学生工人了。丁文江一个人堕落不足责,科学的人生观本身也没有罪,但因丁文江而使我们对于中国讲科学人生观的人开始怀疑,则丁文江之罪大矣。古人云:‘言之匪难,行之维艰。’好做文章或出文存的人切须留意,要预先扪心细想将来会不会露出马脚来
叶圣陶 (1894年—1988年):生于江苏苏州,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教育、编辑出版,参与社会活动。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叶永和:叶圣陶之孙。1952年生于北京,退休后,他开始参与整理祖父的日记与书信。近日,叶圣陶书信、日记、诗文集 《我与四川》 再版,叶永和与姐姐叶小沫重游四川。  叶永和的家在北京的西边,爷爷叶圣陶的痕迹无处不在。正对大门的餐厅墙上,挂着叶圣陶白眉毛白胡须的刺绣像;餐
摘 要:面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笔者通过支教期间在城步苗族自治县西岩镇各受援学校加强教师职业幸福感教育、搭建教师双向交流平台、鼓励教师走上自我发展之路、帮助教师提升资源利用意识等方面尝试,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上做出了一些有效探索。  關键词:专业发展;职业幸福;双向交流;自我发展;资源利用  当前,教师专业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专业化进程并不令人满意,这在乡村
梁启超的“失望和厌倦”  1913年,在杨度与梁启超不约而同的举荐下,袁世凯于9月封蔡锷为“昭威将军”,同时召其进京。  蔡锷到北京之时,正是熊希龄为总理,以进步党人为基干组成“名流内阁”,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之时。大家对袁世凯都存在好感和希望。蔡锷到京,来往最多的就是其恩师梁启超和老乡兼老友杨度。但好景不长,袁世凯下令取消国民党议员资格,解散国民党,使议会陷于瘫痪。1914年2月,熊希龄、梁启超先
陈伯达这个人,可以说是个很聪明、很有才的人。他给我的印象是,才胜于学,学胜于德,德毁于位。  不知为何威信一落千丈  陈伯达是以文章上了天,做过几天共产党的第四号人物。但他怎么又从九霄云上掉到地下碰得粉碎的?  陈伯达不是个政客,他并不想当政客,当政客就要活动,要到处跑,要讲话,他不擅长这些。他正式讲话,五分钟都困难。在延安,我觉得他只想当个政论家,他只希望他的一篇文章出来,得到全党注意,全国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