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顿抑

来源 :临床心电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xio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5年Logan WF.等首次报道心房颤动(房颤)复律后左房机械功能异常,其后将房颤和房扑恢复窦性心律时出现一过性的左心房和左心耳机械功能的异常称为心房顿抑.尽管已经恢复窦性心律,但由于发生心房顿抑,左心房和左心耳内血流速度仍然缓慢,这与复律后血栓栓塞事件的增加有关.心房顿抑时右心房功能也可能异常,但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明显低于左房.
其他文献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与文化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离开语言,文化将不能传承,得不到推广;同样,离开文化,语言会变得单调乏味,甚至支离破碎。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让学生真正掌握英语这门语言,使之成为孩子们手中的一把钥匙,去打开通往世界的大门。  1. 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1.1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早在本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在他的l
期刊
患者男,14岁,因“阵发心悸半月,心前区痛1周”于98年2月27日急诊入院.查体:BP120/80mmHg,心率110次/分,律齐,无杂音,腹软,右上腹轻压痛.化验:VMA(±),ECG提示急性前壁、
室壁瘤是形态学概念,指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由于梗死面积较大且呈透壁性,局部收缩力下降或丧失致使局部向外膨出呈袋状、囊状或不规则状,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
<正>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它运用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表现形式和交互性、直观性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
目的 探讨心电图预测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冠脉再通、梗死面积和左室功能的价值。方法 观察47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第3时心电图ST段和T波与冠脉造影TIMI分级、核素梗死面积和心
QT离散度是代表心室肌复极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的程度[1].本文观察57例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患者QT离散度(QTd)和校正后的QT离散度(QTcd),旨在探讨QTd、QTcd与室速的关系.
患者,男性,35岁.因心悸、气短十余天于2002年3月15日入院,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人院时描记心电图(图1):未见明显P波,QRS呈室上性,R-R间期基本匀齐,心室率110次/min.心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