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工作:从单一作用走向多元贡献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4826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建立至今,共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由于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因此三个阶段的高校学生工作为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现阶段,高校学生工作参与人才培养的部门逐渐增多,各个部门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的领域逐渐扩大,本研究以实证研究结果为依据,分析了高校学生工作由最初单一的政治性作用延伸至多元的发展性贡献的过程。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人才培养目标;单一作用;多元贡献
  我国的高校学生工作源起于政局不稳定的特殊历史时期,1933年,江西瑞金的中国工农红军大学设立了政治指导员,这是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开展学生工作的最早雏形。
  所谓高校学生工作,从广义上说是指高校除专业教学工作和后勤服务以外一切与学生相关的工作,但是其内涵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生着变化。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职责和内容就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其变化的主要依据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改变。伴随着高校学生工作职责内容的变化,其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也在发生着变化,主要体现为由最初的单一性政治作用发展为现在的多元发展性贡献,逐渐适应人才培养需求,为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
  自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几次阶段性的飞跃,为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人才需求方向和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发生着改变。作为高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的我國各类高校,承担着教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任,其人才培养目标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建国初期,一方面百废待兴,国家建设急需各学科的高学历人才;而另一方面,国家政权刚刚建立,稳固社会主义政权是重中之重,而其中的关键一点就是改造高学历人才的政治观念,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因此,我国先后颁布了《高等教育暂行规程》、《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确定了高等学校培养的是“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 郄海霞:《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载《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第3期],这个目标突出了政治倾向。
  1978年,我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教育部明确提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培养为四化服务的人才上来,学校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强调学生的“一专多能”。可见,在这个时期,培养专业人才成为我国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一条主线,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并不是对人才培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了否定和抛弃,而只是进行了反省与调整。
  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将我国带入了深度发展的阶段,人才培养目标也相应做出了调整。1994年,国务院在《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在培养基础学科人才的同时,要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强调了人才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学生工作围绕学生培养目标而发生的变化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中,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回顾和总结通常是从建国初期开始的,因为它标志着中国高校学生工作真正系统、规范的开展。通常来说,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所呈现的特点都是由人才培养的目标决定的,符合时代特征。
  第一阶段为1949年至1977年。在总结、继承和发扬老解放区学校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教育部于1952年10月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的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明确规定要在高等学校设立政治工作机构,在学生中实行政治辅导员制度,为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服务。1953年,清华大学率先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至1966年,全国各类高校普遍建立了学生政治辅导员队伍,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工作。 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文革阶段,在文革期间,高校学生工作完全政治化,处于停滞和瘫痪阶段。
  由于这一阶段的学生管理工作是由教务处和人事处主管的,因此学生工作的职责相对简单,几乎只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时期的学生工作具有典型的政治特征,是为了满足社会对具有正确政治立场的高级知识分子的需求而存在的,而到了文革阶段,这个需求几乎演变成为极端的只看重政治立场和政治行动,对非政治因素一律弱化甚至忽视。因此,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的大学生,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和思想改造,对学生进行密集的政治灌输。而从具体工作内容上看,这一时期的学生工作者要承担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学生开展阶级斗争、关注时事政治并学习国内外形势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学生开展党团活动等,几乎以政治性工作为全部工作内容。这一时期的学生工作者称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者”和“政治辅导员”。从组织架构上看,这一时期的学生工作没有独立的地位,也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学生工作主要由校党委组织部、宣传部、校团委以及政治辅导员承担。
  第二阶段为1978年至1992年。在经历了文革的混乱后,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转折,此时高校开始认识到对人才的培养不能“唯政治是从”。因此这个时期的学生工作的内容开始突破政治的范畴,除了仍然保持有思想道德教育、党团活动等内容外,还增加了招生、就业分配、勤工助学等管理类工作,形成了以教育为主、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学生工作模式。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智育地位开始上升,德育地位逐渐下降。从组织架构上看,为保证德育和智育的共同发展,高校陆续将德育和智育职能进行分别落实,在80年代,多数高校成立了专门的学生工作部(处),专职负责学生行政管理工作,实现了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变[ 王静:《中国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历史考察》 载《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7月第34卷第4期]。 这项对组织机构的改革,使得德育和智育在组织层面进行了职能的倾向性分配,减轻了思想政治教育对教学工作的干涉,而另外一方面,也使得高校学生工作迈向了专门化和独立化,增加了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勤工助学指导等工作内容。   第三阶段自1992年至今。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我国对人才的需求又发生了变化,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在这一阶段,高校学生工作又一次扩大了职能范围,除继续扮演教育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外,还肩负起服务者的任务,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指导和服务。
  随着高校学生工作内涵的不断丰富,学生工作组织的架构也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开始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党政共管体制,并不断形成了现阶段国内多数高校所采用的学生工作模式。学生工作部(处)在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中处于核心地位,一方面向各院系派驻辅导员,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还设立其他学生发展机构,如团委、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奖助勤贷办公室等。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学校级别及机构设置理念不同,有些高校的团委和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是独立于学生工作部(处)而存在的,甚至与学工部(处)是平级关系,但是从其职能上来说,仍然属于学生工作的范畴,包括在“大学工”的概念内。
  三、不同时期的学生工作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做出的贡献
  高校学生工作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不同的人才培养理念决定了学生工作的不同职责与内容,对人才培养所发挥的作用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发挥作用的领域逐渐扩大,由最初单一的政治性作用延伸至多元的发展性贡献。但是无论工作内容发生怎样的变化,不能否认的是,他们都对当时的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第一階段
  在建国初期至文革结束的这段时间里,学生工作者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无可取代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在政治方面的促进和稳定作用:一方面提高了高校人才的思想政治水平,另一方面则为人才培养创造了稳定的政治环境。
  1.提高了高校人才的思想政治水平
  建国初期,高校学生工作者的最主要贡献就是提高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在那个时代,社会对人才进行评价的首要标准即是政治立场和思想道德观念,这甚至成为了人才评价的唯一标准。因此,对于大学来说,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改造,而这项工作责无旁贷的落在学生工作者即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肩上,对他们提出了极大的要求和考验。面对如此重大的、关系着国家未来发展走向的任务,学生工作者不辱使命,保持和发扬了老解放区的优秀教育传统,坚持和拥护党的领导,同时向学生积极宣扬和灌输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政治立场。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在那个时期,学生工作人数有限并且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只有少部分学生工作和学生活动在学校团委的领导下开展,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提供了条件,使得学生组织和学生运动风生水起,学生的自我管理工作颇显成效。而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学生工作者的工作效果,即已经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
  2.为人才培养创造了稳定的政治环境
  建国初期,政治局势仍然不稳定,大批反华反共势力仍在虎视眈眈,在这样的背景下,民心的统一就显得格外重要,它是保证政治局势稳定、经济重建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和国家一样,高校工作的平稳开展、育人目标的顺利实现也同样需要和平稳定的校园环境,而高校学生工作者无疑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稳定了学生的政治理想,从而保证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校园的稳定,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个过程可以看作为以德育促进智育。
  此外,由于大学生的社会声望较高,而且他们代表了中国高端的、未来的发展力量,因此他们的政治信仰和思想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社会阶层产生较大影响,起到表率作用,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也在客观上带动了其他阶层在思想上的进步和稳定,促进了整个国家局势的稳定,这也反过来作用于人才培养,为人才成长提供了政治大环境。
  (二)第二阶段
  1978年,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阶段,国内各个行业都开始展现新的发展特点,经济建设的发展目标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渴求程度。在这个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一专多能”,这就要求高校各部门密切配合,做到德育和智育相结合。在这个目标实现的过程中,高校学生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不仅继续发挥了德育的职能,还参与到了智育的过程中,为学生的专业化做出贡献,开始体现出学生工作作用的多元化。
  1.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这个阶段对高校人才的要求已经发生了改变,不再唯政治至上,但是政治信仰和思想道德水平作为衡量一个人的首要标准,仍然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1989年六四动乱,高等教育经受了一次阵痛。党中央再一次强调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因此将高校的学生工作者列为“德育教师”,强化了学生工作者的教育职能,相应加强了“马列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 张淑茳、夏宝慧、王开业:《学生工作与学科建设相结合,加速人才培养》 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年第3期]。由此可见,在这个阶段,高校学生工作者仍然继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完善了工作内容,改善了工作方法,使思政教育更加科学,更加符合规律,实现“红”的目标。
  2.促进了学生专业化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国家的工作重心从政治领域转向了经济领域,发展经济成为国内热点。因此,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理念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即不再只注重政治素养,同时也强调培养专业能力,打造知识型人才。如前所述,在这一阶段,学生工作的内涵有所拓展,即除了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外,还接手了学生管理工作,从而真正实现了招生——教育——就业的流程化管理和培养,改变了支离破碎的学生管理局面,实现了权、责、利的统一,这对于学生的专业化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首先,从招生工作来看,这一阶段大多数的高校把招生工作从教务处划拨到了学生工作部门,这对于学生工作部门来说从源头上把握了学生的质量,为学生在专业上的流程化发展化提供了可能性和便利性。   其次,从教育过程来看,学生工作者除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外,还开始注重学风的培养,注重学业上的指导和辅导,这对于专业课的学习是一个必要的补充,促进了学生在专业上的提升。但是在这个时期,承担此工作的只有学生辅导员,不仅工作力量薄弱,工作方式也比较单一,很难满足学生高水平的需求。
  再次,从就业工作来看,这一阶段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也已经从人事部门转至学生工作部门,从而使简单粗放的毕业分配变为灵活多元的就业指导,为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规划提供建议,实现了从专业化到职业化的衔接,完善了专业化的全过程。
  (三)第三阶段
  1992年至今,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进入了快速成长阶段,国家对人才的渴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方面对人才的数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对人才的素质也有了多元化需求。因此,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再次发生了变化,此时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专业化了,而是要求培养复合型、全面发展的人才。此时,学生工作者的角色又发生了改变,除了要继续承担教育和管理职能外,还逐渐树立了服务意识,提供学生发展服务。因此,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位置更加重要,发挥的作用更加多元,其贡献性也更加突出。
  为更好的了解当前阶段学生工作对人才培养的贡献,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针对北京市六所高校(包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的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此次调查以问卷为主要形式,以了解高校学生工作者对大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为主要调查内容,并针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26份,回收率为96.3%;其中男生占46.4%,女生占52.6%;学生平均年龄为21.37岁;大一学生占2.4%,大二学生占15.0%,大三学生占39.9%,大四学生占21.7%,研一学生占15.7%,研二及以上学生占5.3%。统计结果显示,当前阶段学生工作者对人才培养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格修养
  虽然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在近20年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思想环境也较以往有所不同,但是社会对思想道德修养和健全人格的重视程度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有73.4%的大学生认为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健全的人格是当今社会人才必须具备的首要素质。可见,高校学生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的首要工作仍然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完善学生人格,培养精神健康、情操高尚的社会人。
  在大多数高校,学生工作者还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授课任务,这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阵地。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学生工作者还能够开辟新的德育方式,实现多元化工作途径。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平时与辅导员接触的途径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按照频率由高到低还分别有主题班会活动、学校及年级大会活动、个体深度辅导交流、小组团体活动与实践等。而通过这些多元化途径,有63.7%的学生表示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了提升,体现了以辅导员为代表的学生工作人员的影响力。
  2.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
  除了思想层面外,学生工作者还在知识层面推动了学生的不断发展,但是这个层面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依靠辅导员的力量了,而是更多的加入了其他隶属于学工系统的职能部门的贡献,如团委、艺术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等。这些部门共同努力,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方面都给予了学生积极的指导,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
  一方面,学工系统积极转变观念,不再局限于只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而是拓宽思路,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增加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例如,高校团委会组织各类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邀请各界人士与学生紧密接触和沟通,为学生们普及文学、哲学、历史等各方面知识;学校艺术中心会开辟美学、乐理等相关课程,成立合唱团、器乐团、舞蹈团等学生团体,提高学生艺术层面的造诣;心理咨询中心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心理困惑。
  另一方面,学工系统各个部门积极行动,与专业课教师密切配合,携手加强学生的专业教育。例如,许多高校的学工部都增加了学业辅导的工作内容,关注学生成绩;就业指导中心则为学生提供以专业为基础的职业咨询,使学生了解专业及职业发展前景。在问卷调查中,有43.3%的学生表示自己曾经受益于学业指导,有37.4%的学生表示曾经受益于职业发展指导。
  3.发展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对于全面型、复合型人才而言,高尚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前提,完善的知识结构是必要条件,全面的能力则是通向成功的关键因素。在我国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重知识轻能力的状况,高分低能现象层出不穷,这大大限制了高端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近些年,高校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注重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而学生工作者承担了其中重要的任务。
  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8.6%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对自己成长成才的能力提升发挥了作用,而其他发挥作用的学工群体的排名依次是团委工作人员(49.1%)、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43%)、奖助学金工作人员(37.4%)、心理咨询中心工作人员(32.7%)。
  综上,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变化,而高校学生工作为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高校学生工作参与人才培养的部門逐渐增多,各个部门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逐渐多元化,这充分体现了高校学生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由单一的政治性作用变化为了多元的发展性贡献。
  参考文献:
  [1]郄海霞.《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第3期
  [2]王静.《中国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历史考察》.《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7月第34卷第4期
  [3]张淑茳、夏宝慧、王开业.《学生工作与学科建设相结合,加速人才培养》.《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年第3期
其他文献
摘 要: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不仅要重视课堂阅读,还应该注重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具有极强的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选择特定的文章,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外阅读还应该注意质量,要取得效果。比如鼓励学生交流阅读心得。教师可以利用假期,为学生布置一定的阅读任务,鼓励学生多订阅一些刊物。只有多方面都落实到位,课外阅读才能切实取得成效。  关键词:特定阅读课;阅读质量;心得;假期;刊物  阅读教学一直是高
期刊
宋代大诗人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话用于写作就是告诉我们,写作文要用心去观察生活,才能发现源头活水,汲取源头活水。否则,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巧拓源头活水,得到如许清渠呢?  一、莫让浮云遮望眼——引导学生分析“题眼”  诗歌有“诗眼”,文章有“文眼”,那么,同样的道理,一篇作文的题目中也会有一个这样的“题眼”。这个“题眼”,
期刊
摘 要: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式和方法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创新。师生对话是课堂互动教学的主要表现形式,积极与学生展开互动环节上“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必须遵循的原则,希望可以给读者提供相关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师生对话;特征研究  1 小学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上,教師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都较为生硬,
期刊
摘 要:材料分析题在高考历史试题中占有重要位置,这类题解答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高考历史成绩,也会影响学生的高考总成绩。所以,对这类题,我们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本文从答题方法和技巧上进行支招。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历史;材料解析;答题技巧  新课标下,如何完成高中历史材料分析题呢?高中历史材料试题是高考文综历史常见的一种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历史高考中的材料题和问答题有打破界线的趋势,材料题解析
期刊
生活中,我们一天天在长大,经历了生活中的快乐与忧伤,幸福与痛苦,也逐渐懂得了珍惜与收藏。生活中,值得我们珍惜的有事物,更有各种情感。可以是珍惜用水、珍惜粮食、也可以是珍惜友情、珍惜幸福……  拥有并懂得珍惜,才会使人生变得快乐而美丽。生活中很多人只会羡慕别人的所有,却忽视了自己眼前所拥有的一切,生活中值得我们珍惜的有很多,哪怕是一句温情的问候,一个小小的纸条都可能值得去珍视,但写作时要注意主题要鲜
期刊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相结合,应该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介绍古今物理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入手  我国古代许多的物理学家,对物理发展有过很大的贡献,不少研究成果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如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不仅在我国古代军事、生产、日常生活中起过重要作用,且对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世界的发展都有功绩。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和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
期刊
摘 要:创设教学情景,正是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艺术。文章从小学数学课堂的活动、问题、应用、练习四个维度谈了创设有价值课堂情景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景;创设;有价值  数学技能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其中基本计算是重要的认知技能、画图、测量等最基本的操作技能,而计算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技能的重要途径,因此计算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节计算课,不能仅仅是算出结果,更重要的是对各种计算意义的理解
期刊
摘 要:学习语文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我认为是享受语文。享受其思考后的成果,更享受由此而产生的过程。试想当思考成为一种学习的习惯,学生也不再刻意的去钻牛角尖,不用再去追求所谓的统一式的答案,那语文带给我们的将是一种思想上的,灵魂上的享受。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资源;能力提升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趣味性,其不同于其它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学科,语文的内容涉及的范围很广,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时不
期刊
摘 要:教学要不断地总结,才能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做好教学总结,提高教学质量呢?我认为:要认真备课,做好充分准备,为提高高效课堂打好基础,注意知识衔接,做到稳步推进,遵循“降低要求,放慢进度,单元过关,稳步推进”的十六字原则,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在高效的物理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是灵活多样、富于变化的,还要开展物理探究教学,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向探究式教学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期刊
文章的经世致用之道我们大家明白:如曹丕《典论论文》中“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作文的义理谋篇之法我们大家懂得:如宋人谢枋《文章轨范》中“凡学文,出要胆大,终要心细——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然而写作不是那么容易一蹴而就的,作文教学可是最让我们语文老师纠结、困惑、无助的教学活动。我们深感作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可就是别无他法。试想一个学习了十二年语文的高中毕业生,如果连
期刊